“组团式”教育援藏:立德树人,无问西东

来源 :齐鲁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haczc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以往“分散式”的教育人才援藏模式不足以从根本上扭转西藏教育落后局面。从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出发,教育部等部门作出了“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的决定,旨在集中建设一批示范性中小学,提升教育援藏的质量。
  山东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实施“走进来”“送出去”相结合的策略,努力开创“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的新局面。这种援藏模式的重要创新,经过在对口援助的日喀则市第一高级中学的探索实践,取得了哪些成效?
  “自由呼吸”:课堂上的“师生之道”
  “同学们,父亲为什么要把桃子偷偷摘下,连夜挑到镇上卖掉?”
  “为了换取糧食。”
  “思维的第一步出来了。那么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拿桃子换口粮?”
  “因为家里穷。”
  10月31日上午,记者走进了日喀则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五班的课堂,离下课还有十几分钟,援藏教师战垒正在给孩子们上《现代文阅读课》。谆谆善诱的启发式教学让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坐在第一排的格桑玉珍回答问题时从“曾经的怯生生”变得自信响亮。教室后面的黑板报一角,用藏语和汉语写着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人生道路自己走。”
  36岁的战垒来自莱阳一中,两年前作为山东首批“组团式”教育人才的一员踏上了日喀则的土地。今年8月,他又主动申请多留下一年——在他看来,这是发自内心的需求,这里是“教育的天堂”。
  教育的第一步是了解教育对象。一高的学生大都来自牧区,非常纯朴懂事,他们在小学和初中接触的是藏语环境,课程教育不够系统,除了需要“一边补基础,一边上新课”,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都使得孩子们的思维方式和思考力成为学习中的短板。
  “一间教室内的精神和文化底蕴取决于教师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战垒所做的就是用更加开放的教育理念,取代“填鸭式”教学,培育出能“自由呼吸”的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由对话、平等交流,一步步打开孩子的思维。
  课程就是孩子的人生结构,就是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如何以人的发展为本,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山东省首批“组团式”教育援藏领队韩东说,为真正把山东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融入到当地的教学中,山东教育援藏团队设计了遵循预习、展示、反馈三个基本教学流程和教学模块的“学案导学、互动探究”模式,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老师们以反思性教学的研究促进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先把课堂内容和习题打印出来,通过教研组讨论,把教材整合成学案,再发放给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其学习方式自主能力的培养。”
  “这对规范各种课型课例规范,打造高效课堂,确保教育质量是一次很大的突破”,日喀则市第一高级中学党委书记米玛旦增说,“山东教育援藏在我们学校注入了很多新的理念和方法,我们当地学生学科的平均水平提高不少。”
  这是日喀则市组团式教育援藏的一个缩影。
  老名校的新征途
  2016年8月以来,山东“组团式”教育人才共50名(45位专职教师和5名管理人才)进入日喀则一高中学任职,今年第二批24名援藏教师也已经投入工作。
  日喀则市一高经历60多年的发展,现已发展成为日喀则市乃至西藏自治区内的“名校”。但由于区域特点,发展受自身瓶颈制约,特别是跟内地教育发达省市的学校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相对落后的不是硬件设施,而是它的软件——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教学方式。
  “组团式”教育援藏,给学校带来了一股清新变化之风。
  山东省教育厅援藏干部、日喀则教育局副局长赵世团告诉记者,山东教育援藏人才全面承担了日喀则一高教学和管理工作,以打造“高效课堂”为工作主线,以打造优秀教师群体为重点,做到一年有突破,两年显成效,促进日喀则市一高管理水平、教师队伍素质、教科研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和民族团结凝聚力提升。
  山东首批援藏45位教师中,有15人担任各年级的班主任工作。早晨七点到校盯班,晚上十点半回公寓,已经成为常态。
  山东援藏教师的到来,不仅给日喀则一高带来了更加完备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同时,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将集体备课、课堂教学、学生辅导等各方面的先进理念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教师,深入交流、交往、交融,实现鲁藏教师共成长。
  2017年6月,日喀则一高的高三生物老师次多将要参加日喀则市优质课说课竞赛。为了充分准备竞赛,次多邀请济南平阴一中援藏教师张涛帮助他听课、磨课。
  竞赛前一晚,次多老师驱车7公里来到援藏教师公寓,继续向张涛老师请教,甚至探讨至凌晨两点。期间,张涛老师耐心指导,对其上课思路、课件、说课流程、重难点等都进行了相关改动。第二天,次多老师参加了日喀则市优质课,获得全市一等奖第三名的好成绩。
  山东援藏团队创新设计“一线工作法”“双备课组长制”等管理模式,提升教学水平,并多次组织当地骨干教师到山东参加培训,邀请山东专家短期进藏交流,“送教上门”,为学校成功培养了一批“名管理人才、名班主任、名教师”,从教、学、研等各个环节上补齐“短板”。同时,建立援助学校与受援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共同培育学生机制,大胆尝试“联校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组团式”教育援藏的新路子。
  在生活上,当地老师对援藏老师进行了无微不至的照顾,英语老师王建朝在医院24小时陪伴援藏老师的故事就曾让很多人感动。
  在日喀则,藏族孩子不像内地大都有特长班、有家长的辅导,他们要想获得知识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教育,教师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未来,所以老师们的使命感更加强烈。
  山东援藏管理人员和教师结对1至2名贫困学生,开展以家庭帮扶、资金帮扶、物资帮扶、学业辅导、行为引导、心理疏导为内容的“3+3”帮扶指导活动。   战垒曾经带过的高三班级,有一个叫旦增的孩子,成绩总是倒数第一,脸上也总是一副落寞的神情。战垒观察到这些情况后,就经常去找旦增谈心,每天中午都去食堂和旦增一起吃饭,发现这个孩子由于两个姐姐成绩特别好,所以在家里特别自卑。
  通过长期交流,鼓励激励,旦增一个月之后的成绩就有了大幅提高,高考时考入了二本高校,旦增的父母特意给战垒发了个汉语的短信第一时间报喜。
  “让孩子通过接受教育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成为家长的共识。
  “团”的教育力量
  今年高考,山东对口援助的日喀则市第一高级中学710名考生本科上线率高达99.82%,仅有一名学生没有达到专科分数线,这在西藏自治区都是名列前茅。
  “组团式”教育人才入藏以來,援藏教师的教学成绩在所教学科、年级中均遥遥领先,很多是超出当地成绩最好老师十几分、甚至是几十分。这彰显了山东援藏教师团队较强的综合实力,也为下一步更好地发挥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引领作用奠定了基础。
  在韩东看来,“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的精华在“团”。只要大家能“团”在一起,就会“众人拾柴火焰高”。
  在专任教师选派上,“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也不是将各个学科的教师简单相加,而是以选派数理化等紧缺学科教师为主、兼顾其他学科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他们除了承担了教学任务外,将发挥专业优势指导开展教研、培训和教学改革等工作,从教、学、研等各个环节上补齐“短板”。
  在怎么“团”的问题上,“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采取管理人员与专任教师“两翼齐飞”的办法,尊重了教学与管理“不分家”的办学规律,有利于提升受援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团”的意义不仅限于集中建设一批示范性中小学,还要以这些学校为中心,为西藏中小学开展送教下乡、集中培训、远程教育信息技术等,辐射带动县级以下中小学的管理、教学能力,扩大“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的影响面和覆盖面,最终实现由教育“输血”变“造血”的飞跃。
  “我们的理念就是在这。”赵世团说,“山东省教育援藏实施‘走进来’‘送出去’相结合的策略,努力开创‘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的新局面,建立西藏与内地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常态化机制。为当地建设一支带不走的教育队伍。”
  在山东援藏教师的誓词中有这样一句话;“立德树人,甘于奉献;真情援藏,真心担当!扎根日市一高,为藏区教育贡献力量;志翔雪域蓝天,为民族团结贡献力量。”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在日喀则市第一高级中学校长、山东省第二批“组团式”教育援藏领队薛庆师心中,推动日喀则市教育联盟的形成,“打造日喀则地区教育高地,勇攀西藏自治区教育珠峰”的蓝图,就在不远处。
其他文献
从2008年,潍坊第三批援藏干部赴任南木林后,绿色发展的工作理念就在一批批援藏干部身上薪火相传,他们克服种种困难 ,让绿色发展理念在雪域高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2016年,造林接力棒传到了潍坊第六批援藏干部手中,他们本着“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的思路,继续在生态建设上发力,并开始了新的探索。生态经济林的新型造林模式就此出现,雅江岸边从此有了“绿色银行”。  造林接力棒  护林瞭望塔上
期刊
20多年的援藏工作,让潍坊与南木林两地情谊越来越浓厚。今年8月,受第18号台风“温比亚”影响,潍坊寿光市遭受严重洪灾。灾情牵动着远在千里之外的高原儿女。作为对口受援县,南木林在8月25号组织动员各族各界为山东潍坊捐款献爱心,用实际行动践行援藏情、兄弟情、民族团结情。  “我们永远与潍坊灾区的亲人们同在,你们的不幸也是我们的不幸,在这巨大的灾难面前,我们永远同声共气、同甘共苦。”南木林县委、县政府致
期刊
最艰苦的地方才能绽放最美丽的雪莲。日喀则市自然条件恶劣,但山东省直卫生系统援藏人员在援藏期间,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受到了患者和当地卫生系统的广泛好评,来自齐鲁大地的医者精神在雪域高原上美丽绽放。  2016年8月,日喀则市卫计委发布的一则与联合国相关的消息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  公号内容如下:近日,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申报的“利用电子药盒及视频观察治疗提高西藏非耐药性结核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随机对
期刊
在日喀则桑珠孜区黑龙江北路东侧、那曲路南侧,一座体现山东与日喀则友好协作、帮扶发展的标志性建筑——齐鲁小学正在紧张地建设之中。  山东省援藏管理中心组项目组组长、日喀则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兵介绍,随着日喀则城市的不断发展以及棚户区改造规划的实施,日喀则市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已成为一项重大民生难题。  为进一步解决日喀则民生问题,补齐小学阶段教育短板, 2017年,山东省第八批援藏中心组决定从山东省援藏
期刊
这不是宋恩亮第一次来到日喀则,也不是他第一次接触援藏工作。  2014年,在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扎什伦布寺管理委员会主任萨龙·平拉的邀请下,他来到西藏扎什伦布寺奶牛场,对繁殖、饲养、产奶、防疫等方面实际问题进行释疑解惑,为下一步奶牛厂生产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2016年,作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第一个援藏干部,宋恩亮来到日喀则,担任日喀则市农科所副所长,开始了他为期三年的援藏时光。  日喀
期刊
地炼企业,简而言之,就是相对于“两桶油”之外的地方炼油企业,既包括国有性质的垦利石化,也包括纯民资性质的京博石化、玉皇石化。  中国地炼看山东,由于山东拥有胜利油田,并毗邻中原油田,具有发展石化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东营、滨州、淄博、菏泽等地陆续涌现出一批小炼油企业。几十年栉风沐雨,这些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当地的产业支撑和财源支柱。  2016年前后,山东的地炼企业赚得盆满钵满
期刊
六百多年前,自从杨氏先人从遥远的巴蜀辗转驻留浞水西岸,杨家埠便开始在古潍县的版图上演绎成一册经典。正如一位当地诗人咏诵的那般:“六百年的风雨/六百年的沧桑/历练一颗承重之心/一副苍劲身板。一部活着的历史/一曲画乡的绝唱/根深深扎在明朝/叶已融入今天……  近日,记者走进杨家埠,实地感受这座古村落的艺术之魅。高高飘扬的风筝、错落有致的年画,当它们被定位成一种文化,再集聚为一种产业,文化创意梦想便从小
期刊
2018年4月,有幸同夫人一起来到德国汉堡探望女儿,在德国三个月的时间里,抽闲暇之余,来到了附近的施塔德镇的豪岚村,见到了这里较大的果农贝克曼一家。全家有7口人,父母和他夫人及三个孩子,他今年38岁,有80公顷果园,以种植苹果和樱桃为主。家有一个超市和出租公寓,自制果酱和代卖蜂蜜、果酒。一家人从早晨7点开始工作,一直要到下午7点才结束。家有汽车十几辆,平时常年雇工五名,到了收获季节再临时雇工多人不
期刊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68年前,解放军部队扎根雪域高原的“老西藏精神”并未因时代而褪色。  山东省对口援建5个区县中,在海拔最高,自然环境最恶劣的昂仁,淄博市第八批援藏干部迎难而上,以薪火相传的老西藏精神为力量,“快乐援藏、激情援藏”,创造出了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昂仁速度”。  “昂仁速度”之所以成为山东援藏项目建设的样本,不仅在其快,还在其援藏工作对当
期刊
珠峰脚下、年楚河畔,有一片热土格外耀眼。有着西藏“粮仓”之称的白朗,如今正成为西藏最重要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五彩天域、有机白朗”的地域品牌正在奏响华章。  不产蔬菜的高原何以使瓜菜飘香?何以创造出“生态农业”的奇迹?把蔬菜大棚搬上海拔四千多米高的白朗县,是济南援藏干部的创举。“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的口号享誉高原。  大美白朗,日新月异。如今,在济南第八批援藏干部的努力下,白朗蔬菜产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