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学方式的相应变革,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活动型思品课应运而生。
活动型思品课的活动,应当是内隐性活动和外显性活动的统一。所谓内隐性活动,是指学生通过外显性活动达到思想观念的变化、内在品质的生成、素质能力的提升等。所谓外显性活动,是指一定时空中,一定环境条件下,参与者所进行的实践活动,如讨论、表演、辩论等。后者为前者服务,前者促进后者成功,两者相互映衬,共同构成活动型思品课的整体。不管是内隐性活动还是外显性活动,如果要让活动真“火”,都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始终都不要多讲,而应致力于导。”要使活动开展得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充分地发挥。笔者就如何在活动中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作如下探究。
一、设计的活动必须突出内容必要性
必要性:即活动应依据目标来开展。所设计的活动必须与教学目标一致,让活动真正为教学服务。笔者在杭州听了一节课《规则伴我行》,教学要使学生形成一种规则意识,上课老师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模拟图片中的人物坐姿。结果各种各样的姿势出现了,教室里乱哄哄的。一开始我们听课老师都觉得这样做反而使课堂混乱了,结果上课老师的一句引导让我们豁然开朗。她说:“刚才的场面下我们还能认真听课吗?”学生回答:“不能。”上课老师说:“是啊,这就是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啊!”非常顺利地达成教学目标,使活动完全地为教学目标服务着。
二、设计的活动必须突出内容适切性
适切性:活动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活动内容必须来自于现实生活,这样会让学生更有话可谈,更能活动起来。在杭州听《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一课时,上课老师请学生都来谈谈“班级中谁最需要被理解”,其实就是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一男生站起来说:“我觉得我们班的值日班长最需要被理解,因为她扣了班级中不遵守纪律同学的分,结果同学不理解她,在背后说她的坏话,我觉得她挺不容易的,她所做的不就是想让我们改正错误吗?”上课老师及时抓住了这一时机,让值日班长站起来谈谈感受。值日班长一站起来,就哭了,那是一种被理解,被换位思考的幸福的眼泪。教学目标顺利达成。这个活动它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它非常地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真正有话可说。
三、设计的活动必须突出分工明确性
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必须明确要求,明确小组的分工,否则会使学生茫然失措。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进行评价、点拨、引导,使活动发挥出最大的功效。教师必须扮演好“导演”这个角色。如我们学校一教师在上《走进生活的大众传媒》一课时,设计了一个活动:我做媒体人——集思广益评媒体。把班级分成了4个小组,每小组负责其中一种媒体的优点,并指出其他几种媒体的不足之处。这样学生分工合作,积极性非常高,在教师的适时引导和点拨下,靠集体合作的力量把每种媒体的优点和不足之处都讲完整了,最后教师只要稍作总结就可以了。如果没有明确的分工,而只是单纯地讨论,那肯定会出现很多的重复现象,而且学生精力不集中,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四、设计的活动必须突出时间充足性
既然放手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教师就应该把自己讲的时间降到最低限度,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开展讨论等小组活动,让学生有充分思考、表达和争论的时间,不要让小组合作活动流于形式,走过场。只有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充分地想、充分地说、充分地做,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乐学的“学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碰到这种情况,有时候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说是让大家讨论完成,结果没几秒钟,教师就已经自己在讲了,把所有的结论都抛了出来,学生连发言的机会都没有。这样就把活动变成了一种形式。
总之,活动型思品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这些活动全是学生自己动手参与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表演创新的能力,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这一切,都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息息相关。所以,新课程下的思品课就应该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都得到充分体现的课,是两者有机结合的课。让我们为努力打造一个真“活”的思品活动课而奋斗!
活动型思品课的活动,应当是内隐性活动和外显性活动的统一。所谓内隐性活动,是指学生通过外显性活动达到思想观念的变化、内在品质的生成、素质能力的提升等。所谓外显性活动,是指一定时空中,一定环境条件下,参与者所进行的实践活动,如讨论、表演、辩论等。后者为前者服务,前者促进后者成功,两者相互映衬,共同构成活动型思品课的整体。不管是内隐性活动还是外显性活动,如果要让活动真“火”,都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始终都不要多讲,而应致力于导。”要使活动开展得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充分地发挥。笔者就如何在活动中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作如下探究。
一、设计的活动必须突出内容必要性
必要性:即活动应依据目标来开展。所设计的活动必须与教学目标一致,让活动真正为教学服务。笔者在杭州听了一节课《规则伴我行》,教学要使学生形成一种规则意识,上课老师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模拟图片中的人物坐姿。结果各种各样的姿势出现了,教室里乱哄哄的。一开始我们听课老师都觉得这样做反而使课堂混乱了,结果上课老师的一句引导让我们豁然开朗。她说:“刚才的场面下我们还能认真听课吗?”学生回答:“不能。”上课老师说:“是啊,这就是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啊!”非常顺利地达成教学目标,使活动完全地为教学目标服务着。
二、设计的活动必须突出内容适切性
适切性:活动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活动内容必须来自于现实生活,这样会让学生更有话可谈,更能活动起来。在杭州听《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一课时,上课老师请学生都来谈谈“班级中谁最需要被理解”,其实就是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一男生站起来说:“我觉得我们班的值日班长最需要被理解,因为她扣了班级中不遵守纪律同学的分,结果同学不理解她,在背后说她的坏话,我觉得她挺不容易的,她所做的不就是想让我们改正错误吗?”上课老师及时抓住了这一时机,让值日班长站起来谈谈感受。值日班长一站起来,就哭了,那是一种被理解,被换位思考的幸福的眼泪。教学目标顺利达成。这个活动它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它非常地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真正有话可说。
三、设计的活动必须突出分工明确性
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必须明确要求,明确小组的分工,否则会使学生茫然失措。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进行评价、点拨、引导,使活动发挥出最大的功效。教师必须扮演好“导演”这个角色。如我们学校一教师在上《走进生活的大众传媒》一课时,设计了一个活动:我做媒体人——集思广益评媒体。把班级分成了4个小组,每小组负责其中一种媒体的优点,并指出其他几种媒体的不足之处。这样学生分工合作,积极性非常高,在教师的适时引导和点拨下,靠集体合作的力量把每种媒体的优点和不足之处都讲完整了,最后教师只要稍作总结就可以了。如果没有明确的分工,而只是单纯地讨论,那肯定会出现很多的重复现象,而且学生精力不集中,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四、设计的活动必须突出时间充足性
既然放手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教师就应该把自己讲的时间降到最低限度,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开展讨论等小组活动,让学生有充分思考、表达和争论的时间,不要让小组合作活动流于形式,走过场。只有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充分地想、充分地说、充分地做,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乐学的“学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碰到这种情况,有时候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说是让大家讨论完成,结果没几秒钟,教师就已经自己在讲了,把所有的结论都抛了出来,学生连发言的机会都没有。这样就把活动变成了一种形式。
总之,活动型思品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这些活动全是学生自己动手参与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表演创新的能力,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这一切,都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息息相关。所以,新课程下的思品课就应该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都得到充分体现的课,是两者有机结合的课。让我们为努力打造一个真“活”的思品活动课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