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道德是任何行业都需要的员工基本道德规范,是树立行业形象和提高行业效能的核心要素。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行业,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承载者,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教育系统永恒的话题。我认为,中小学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坚持以爱和责任为核心内容,以推动全员德育为主要载体,以建立全员德育制度为根本保证。
一、全员德育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客观需要
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而育人的首要目标是育德,这是几乎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能达成的基本共识。但是,在学校教育实践中,认识和行为、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经常出现冲突和矛盾,其中最重要的矛盾是师德在育德过程中的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这一矛盾的根源除了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外,非常关键的因素是教师能否在自己的教育岗位上践行育人责任,而教师能否践行育人责任的外在因素是学校能否真正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全员德育管理体制、机制和氛围,这实际上也是目前学校管理和师德建设中主要的困惑之一。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仅要从教师的职业道德本身抓起,还要从学校岗位设置、教师岗位职责、教育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积极推进和有效落实全员德育。
二、必须深刻理解全员德育的基本含义
全员德育通常包含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个方面的含义。全员育人是指全体教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全程育人是指学校各种活动的全部过程都应该包含德育因素,全方位育人是指学校要通过多方面的工作全面落实育人责任。全员是主体概念,全程是时间概念,全方位是空间概念,全员、全程、全方位从人、时、空三位一体的视角,表达了人人做德育、时时做德育、事事有德育的全员德育三个方面的内涵要求。
深刻理解全员德育的基本含义必须与中小学管理的实践有机结合。全员德育不能很好落实的根本原因是不同主体的责任不够明确,全员德育就是大家都做德育,就是大家一起做德育,就是大家一样做德育,实际上也就是大家谁都可以不做德育,基于这样的全员德育的认识,使得全员德育的操作性和实效性很差。因为,落实全员德育必须明确提出不同岗位教师全员德育的差异性要求。
三、必须明确落实全员德育的基本策略
认识到全员德育的重要意义并理解了全员德育的内涵之后,落实全员德育就成为了最关键的环节,这也是中小学德育管理和师德建设实践中存在问题最大的环节。我校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提出了落实全员德育的制度保障策略、差异管理策略、氛围营造策略和平台支持策略。
(一)制定全员德育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全员德育和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我校于2008年暑假教代会上推出了《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全员德育制度》,并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宣传和落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全员德育制度》指出,为进一步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把育人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使全员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和全体教职员工都要共同为之努力奋斗。学校要树立“立德为本”“育人为先”的教育理念,强化全员德育意识,营造良好育人氛围,调动多主体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要结合不同岗位工作性质和专业化程度,明确全员德育的差异性要求,并对教师落实全员德育给予指导、支撑和激励;学校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导师制”管理和“走班制”管理模式;学校通过加强课堂和作业评价、建立学生会“部门管理”、落实综合素质评价等多项措施,为全员德育提供组织、制度和平台支撑;学校各处室、教研组、年级组、班集体是推动和落实全员德育的学校组织,对组织中的全员德育主体有管理、指导和评价的责任;全体教职员工要结合自身岗位特点,自觉履行全员德育的岗位要求。
(二)科学界定全员德育的差异性要求
在《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全员德育制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科学界定了我校全员德育的差异性要求。
学科教师是全员德育的主体,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教师要在学科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切实控制好自己的课堂和教学质量,做到“我教我管我负责”;教师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班级的集体活动,对学生中的不良现象进行提醒、教育和反馈。
班主任是全员德育的骨干力量,对学生德育负主要责任。班主任要加强班集体和班风建设,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主流价值观教育,提高育人能力和效果;班主任要支撑学科教师和其他教育主体,指导和支持家长做好学生教育工作。
后勤员工是全员德育的重要力量,是服务育人和校园生活德育的主体。优质的服务、友善的提醒、及时的沟通和榜样的示范是后勤员工主要的德育手段;德育处、年级组和班主任要对后勤员工的工作给予尊重、鼓励和支持。
教育教学管理干部和专业管理人员是全员德育的领导者和实施者,是管理育人的主体。各级管理干部要端正教育思想,做全员德育的引领者和楷模;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要承担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职责,把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意识作为全员德育的重点。
(三)积极营造全员德育的良好氛围
全员德育制度的制定并不是落实全员德育的灵丹妙药,它需要学校对制度的科学明晰的解读,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深刻理解、高度认同和自觉践行,更需要学校积极营造全员德育的良好氛围,使全员德育制度成为一种大家的共同价值观,成为一种学校的文化。通过全员德育氛围的营造,努力使所有教师都愿意主动参与德育、所有学生都愿意和能够接受教师的教育管理。
为此,校长要对全员德育给予舆论、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撑,德育校长要经常对教师进行引导和激励,德育处要经常通过校会和国旗下讲话等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处要对教师进行加强学科德育方面的要求和培训,物业处要对员工提出明确要求和方法指导……德育处、年级组、班主任要对全员德育给予全力支撑,形成“人人都是班主任”、“人人都是德育干部”、“所有学生都能接受所有教师管理”、“方方面面都能体现对德育主体的尊重”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四)有效构建全员德育的落实平台
全员德育需要理念、舆论、氛围和制度,更需要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之中的有效平台。
第一,推进学生干部“部委制”管理改革。
为进一步提高学校职能部门的管理效率,有效推动全员德育,德育处对学生会工作进行改革,建立了学生干部“部委制”管理新体制。每个班级设置16个班团干部,学校相应成立十六个“部委”,各个“部委”分别归属学校相应部门进行管理:班级工作部由德育处负责管理,志愿服务部、团队工作部、组织工作部、宣传工作部由学校团委负责管理,学习工作部由教学处教学主管负责管理,信息管理部由教学处信息主管负责管理,科技工作部由学校科技辅导员负责管理,卫生工作部由医务室主管负责管理,生活服务部由食堂主管负责管理,电教管理部由电教组主管负责管理,公物管理部由物业处主管负责管理,体育工作部由体育组负责管理,文艺工作部由艺术组负责管理、心理工作部由学校心理教师负责管理、图书工作部由图书馆负责管理。学生干部“部委制”管理改革为全员德育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第二,加强“八好班集体”制度建设。
班级是学生在校生活的主要场所,班集体建设状况直接影响德育的实效和学生成长的心理氛围。我校坚持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八好班集体”建设工作,积极贯彻“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的教育原则,让学生在温馨、和谐、健康、向上的班集体快乐生活、努力学习。“八好班集体”建设从“学生出勤好、仪容仪表好、师生和谐好、公物维护好、教室整洁好、参加活动好、行为习惯好、课堂秩序好”8个方面提出了优秀集体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为班集体建设提出了目标、方向、标准和抓手。学校规定,所有处室、所有教职员工都是全员德育的主体,都是“八好班集体”建设的参与者和评价者,所以,“八好班集体”成为了支撑全员德育的有效载体和机制。
第三,加强“走班制”和“导师制”管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走班制”管理和“导师制”的推进成为一种必然的需要。为此,我校制定了《陈经纶中学“走班制”管理办法》,明确提出了“坐班制”和“走班制”的概念和责任界定,“坐班制”相当于过去的班级管理概念,由班主任负责管理,“走班制”是新课程背景下由于选课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班级组织形式,由此选修课教师全面负责,学校还为“走班制”教师提出了有效管理的建议和考核办法,责任的界定和办法的出台,避免了管理中的扯皮现象,推动了全员德育的有效落实。
新课程背景下的“选课制”要求建立“导师制”,因此,很多学校不同类型的导师制应运而生。尽管中小学导师制有多种界定和做法,效果也不尽相同,但是,导师制的实施在落实全员德育方面还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我校通过三种途径对导师制进行了探索,一种是结合“全面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实验和研究”课题,带动教师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一种是结合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导师制,对学生进行研学指导和思想引导;一种是通过党员开展“一帮一”活动,带动部分学习、心理和行为需要帮助的学生健康成长。
第四,建立校内百个学生“志愿服务”基地。
新课程改革对社区服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每个学生在高一、高二两年要完成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并纳入了学分制管理。但是,社区服务的时间问题、基地问题、管理问题等成为这一课程实现的制约因素。为此,我校把运动场、实验室、公共教室、辅助教室、校园草坪、宣传橱窗、体育场馆等划分为一百多个小的单位,作为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基地,相关的管理人员作为基地的管理教师,对学生的服务进行评价和管理。校内服务基地的建设成为学生爱心奉献的载体,也成为了学校落实全员德育的重要载体,几十名管理人员和教师参与了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校内百个学生“志愿服务”基地的管理办法是,开学初由德育处统筹提供校内志愿服务基地的地点、责任要求、需要人数等,全校学生通过网络系统自主申请,各志愿服务基地的教师负责对学生志愿者进行管理和考评,最后给出学期志愿服务时间,纳入志愿服务的学分制管理。
四、全员德育全面推动学校工作质量提升
全员德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是一个非常难于突破的课题,是新课程背景下德育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我校通过制定陈经纶中学全员德育管理制度、科学界定全员德育的差异性要求、积极营造全员德育的良好氛围、有效构建全员德育的落实平台等策略,使得全员德育落到了实处,而且初步形成了一种责任明确、沟通顺畅、运行高效的体制、机制和氛围,全员德育全面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质量的提升。由于全员德育的有效落实,陈经纶中学的校风建设取得了卓越成效,学生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办学质量也逐年攀升,社会声誉不断提高。
(一)“我教我管我负责”,课堂教学管理质量不断提升
在推进全员德育过程中,为了克服过去存在的课堂管理中学科教师和班主任相互推诿的现象,我校提出了课堂教学和管理由所教学科教师全权负责的要求,并通过“我教我管我负责”这一口号在全体教师中广泛宣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课堂里发生的任何事件都有学科教师来负责解决,学科老师的责任意识、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得到提升,课堂教学管理质量不断提升,课堂事件越来越少。
(二)全员德育全面推进,促进了班主任专业水平提升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工作无边界”现象非常严重,这是班主任岗位低效率、无人愿意干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班主任专业化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全员德育的全面推进,使得全体教职工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各尽其责,尤其是学生干部“部委制”的实施,班主任的事务性工作大大减少,班主任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班集体建设、学生干部培养、学生活动组织、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等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和学习交流活动的进行,促进了班主任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三)全员德育良好氛围,促进了学校良好校风的形成
氛围在学校管理和良好校风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氛围就是认同,氛围就是文化,氛围就是共同的价值观,任何一件重大的改革或举措,必须氛围先行,必须氛围支撑,否则,很难成功。我校在推动全员德育过程中,通过教代会对全员德育制度的解读,校本培训组织全体教师的学习消化,班主任培训过程中的宣传和发动,面对全体学生的校会和国旗下讲话的教育引导,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德育场,这个德育氛围场持续几年的时间后,造就了一种良好的德育文化,浸润和培育了陈经纶中学良好的校风。
(四)全员德育工作平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为了推动全员德育工作,我校搭建了学生干部“部委制”管理改革、“八好班集体”建设、“走班制”和“导师制”管理、校内百个学生“志愿服务”基地等多个全员德育的平台。这些平台把不同岗位的教师和个性化发展的学生直接对接,在推动全员德育的同时,达到了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发展的终极目的。在陈经纶中学,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都能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和树立良好的自信。已经发展到30多个组织的学生社团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教师承担社团辅导员制度的落实,将为全体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五)全员德育拓展工作,促进陈经纶中学形成良好校誉
为了拓展全员德育工作,我们还和北京市芳草地社区联系,从社区聘请了5位校外兼职教导员,负责学生放学以后校园周边的德育管理和教育工作,使得学校的德育氛围扩展到学校周边,扩展到社区。此项工作的开展不仅推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还提高学校在社区的良好声誉,促进了和谐社区建设。
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校的全员德育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我们的经验在北京市很多学校的校本培训上、在北京市德育校长祥云行动培训会议上以及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型校长高研班上进行交流,得到了广大同行的认可。
【朱洪秋,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邓友超
一、全员德育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客观需要
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而育人的首要目标是育德,这是几乎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能达成的基本共识。但是,在学校教育实践中,认识和行为、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经常出现冲突和矛盾,其中最重要的矛盾是师德在育德过程中的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这一矛盾的根源除了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外,非常关键的因素是教师能否在自己的教育岗位上践行育人责任,而教师能否践行育人责任的外在因素是学校能否真正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全员德育管理体制、机制和氛围,这实际上也是目前学校管理和师德建设中主要的困惑之一。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仅要从教师的职业道德本身抓起,还要从学校岗位设置、教师岗位职责、教育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积极推进和有效落实全员德育。
二、必须深刻理解全员德育的基本含义
全员德育通常包含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个方面的含义。全员育人是指全体教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全程育人是指学校各种活动的全部过程都应该包含德育因素,全方位育人是指学校要通过多方面的工作全面落实育人责任。全员是主体概念,全程是时间概念,全方位是空间概念,全员、全程、全方位从人、时、空三位一体的视角,表达了人人做德育、时时做德育、事事有德育的全员德育三个方面的内涵要求。
深刻理解全员德育的基本含义必须与中小学管理的实践有机结合。全员德育不能很好落实的根本原因是不同主体的责任不够明确,全员德育就是大家都做德育,就是大家一起做德育,就是大家一样做德育,实际上也就是大家谁都可以不做德育,基于这样的全员德育的认识,使得全员德育的操作性和实效性很差。因为,落实全员德育必须明确提出不同岗位教师全员德育的差异性要求。
三、必须明确落实全员德育的基本策略
认识到全员德育的重要意义并理解了全员德育的内涵之后,落实全员德育就成为了最关键的环节,这也是中小学德育管理和师德建设实践中存在问题最大的环节。我校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提出了落实全员德育的制度保障策略、差异管理策略、氛围营造策略和平台支持策略。
(一)制定全员德育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全员德育和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我校于2008年暑假教代会上推出了《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全员德育制度》,并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宣传和落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全员德育制度》指出,为进一步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把育人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使全员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和全体教职员工都要共同为之努力奋斗。学校要树立“立德为本”“育人为先”的教育理念,强化全员德育意识,营造良好育人氛围,调动多主体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要结合不同岗位工作性质和专业化程度,明确全员德育的差异性要求,并对教师落实全员德育给予指导、支撑和激励;学校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导师制”管理和“走班制”管理模式;学校通过加强课堂和作业评价、建立学生会“部门管理”、落实综合素质评价等多项措施,为全员德育提供组织、制度和平台支撑;学校各处室、教研组、年级组、班集体是推动和落实全员德育的学校组织,对组织中的全员德育主体有管理、指导和评价的责任;全体教职员工要结合自身岗位特点,自觉履行全员德育的岗位要求。
(二)科学界定全员德育的差异性要求
在《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全员德育制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科学界定了我校全员德育的差异性要求。
学科教师是全员德育的主体,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教师要在学科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切实控制好自己的课堂和教学质量,做到“我教我管我负责”;教师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班级的集体活动,对学生中的不良现象进行提醒、教育和反馈。
班主任是全员德育的骨干力量,对学生德育负主要责任。班主任要加强班集体和班风建设,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主流价值观教育,提高育人能力和效果;班主任要支撑学科教师和其他教育主体,指导和支持家长做好学生教育工作。
后勤员工是全员德育的重要力量,是服务育人和校园生活德育的主体。优质的服务、友善的提醒、及时的沟通和榜样的示范是后勤员工主要的德育手段;德育处、年级组和班主任要对后勤员工的工作给予尊重、鼓励和支持。
教育教学管理干部和专业管理人员是全员德育的领导者和实施者,是管理育人的主体。各级管理干部要端正教育思想,做全员德育的引领者和楷模;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要承担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职责,把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意识作为全员德育的重点。
(三)积极营造全员德育的良好氛围
全员德育制度的制定并不是落实全员德育的灵丹妙药,它需要学校对制度的科学明晰的解读,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深刻理解、高度认同和自觉践行,更需要学校积极营造全员德育的良好氛围,使全员德育制度成为一种大家的共同价值观,成为一种学校的文化。通过全员德育氛围的营造,努力使所有教师都愿意主动参与德育、所有学生都愿意和能够接受教师的教育管理。
为此,校长要对全员德育给予舆论、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撑,德育校长要经常对教师进行引导和激励,德育处要经常通过校会和国旗下讲话等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处要对教师进行加强学科德育方面的要求和培训,物业处要对员工提出明确要求和方法指导……德育处、年级组、班主任要对全员德育给予全力支撑,形成“人人都是班主任”、“人人都是德育干部”、“所有学生都能接受所有教师管理”、“方方面面都能体现对德育主体的尊重”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四)有效构建全员德育的落实平台
全员德育需要理念、舆论、氛围和制度,更需要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之中的有效平台。
第一,推进学生干部“部委制”管理改革。
为进一步提高学校职能部门的管理效率,有效推动全员德育,德育处对学生会工作进行改革,建立了学生干部“部委制”管理新体制。每个班级设置16个班团干部,学校相应成立十六个“部委”,各个“部委”分别归属学校相应部门进行管理:班级工作部由德育处负责管理,志愿服务部、团队工作部、组织工作部、宣传工作部由学校团委负责管理,学习工作部由教学处教学主管负责管理,信息管理部由教学处信息主管负责管理,科技工作部由学校科技辅导员负责管理,卫生工作部由医务室主管负责管理,生活服务部由食堂主管负责管理,电教管理部由电教组主管负责管理,公物管理部由物业处主管负责管理,体育工作部由体育组负责管理,文艺工作部由艺术组负责管理、心理工作部由学校心理教师负责管理、图书工作部由图书馆负责管理。学生干部“部委制”管理改革为全员德育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第二,加强“八好班集体”制度建设。
班级是学生在校生活的主要场所,班集体建设状况直接影响德育的实效和学生成长的心理氛围。我校坚持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八好班集体”建设工作,积极贯彻“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的教育原则,让学生在温馨、和谐、健康、向上的班集体快乐生活、努力学习。“八好班集体”建设从“学生出勤好、仪容仪表好、师生和谐好、公物维护好、教室整洁好、参加活动好、行为习惯好、课堂秩序好”8个方面提出了优秀集体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为班集体建设提出了目标、方向、标准和抓手。学校规定,所有处室、所有教职员工都是全员德育的主体,都是“八好班集体”建设的参与者和评价者,所以,“八好班集体”成为了支撑全员德育的有效载体和机制。
第三,加强“走班制”和“导师制”管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走班制”管理和“导师制”的推进成为一种必然的需要。为此,我校制定了《陈经纶中学“走班制”管理办法》,明确提出了“坐班制”和“走班制”的概念和责任界定,“坐班制”相当于过去的班级管理概念,由班主任负责管理,“走班制”是新课程背景下由于选课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班级组织形式,由此选修课教师全面负责,学校还为“走班制”教师提出了有效管理的建议和考核办法,责任的界定和办法的出台,避免了管理中的扯皮现象,推动了全员德育的有效落实。
新课程背景下的“选课制”要求建立“导师制”,因此,很多学校不同类型的导师制应运而生。尽管中小学导师制有多种界定和做法,效果也不尽相同,但是,导师制的实施在落实全员德育方面还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我校通过三种途径对导师制进行了探索,一种是结合“全面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实验和研究”课题,带动教师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一种是结合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导师制,对学生进行研学指导和思想引导;一种是通过党员开展“一帮一”活动,带动部分学习、心理和行为需要帮助的学生健康成长。
第四,建立校内百个学生“志愿服务”基地。
新课程改革对社区服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每个学生在高一、高二两年要完成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并纳入了学分制管理。但是,社区服务的时间问题、基地问题、管理问题等成为这一课程实现的制约因素。为此,我校把运动场、实验室、公共教室、辅助教室、校园草坪、宣传橱窗、体育场馆等划分为一百多个小的单位,作为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基地,相关的管理人员作为基地的管理教师,对学生的服务进行评价和管理。校内服务基地的建设成为学生爱心奉献的载体,也成为了学校落实全员德育的重要载体,几十名管理人员和教师参与了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校内百个学生“志愿服务”基地的管理办法是,开学初由德育处统筹提供校内志愿服务基地的地点、责任要求、需要人数等,全校学生通过网络系统自主申请,各志愿服务基地的教师负责对学生志愿者进行管理和考评,最后给出学期志愿服务时间,纳入志愿服务的学分制管理。
四、全员德育全面推动学校工作质量提升
全员德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是一个非常难于突破的课题,是新课程背景下德育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我校通过制定陈经纶中学全员德育管理制度、科学界定全员德育的差异性要求、积极营造全员德育的良好氛围、有效构建全员德育的落实平台等策略,使得全员德育落到了实处,而且初步形成了一种责任明确、沟通顺畅、运行高效的体制、机制和氛围,全员德育全面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质量的提升。由于全员德育的有效落实,陈经纶中学的校风建设取得了卓越成效,学生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办学质量也逐年攀升,社会声誉不断提高。
(一)“我教我管我负责”,课堂教学管理质量不断提升
在推进全员德育过程中,为了克服过去存在的课堂管理中学科教师和班主任相互推诿的现象,我校提出了课堂教学和管理由所教学科教师全权负责的要求,并通过“我教我管我负责”这一口号在全体教师中广泛宣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课堂里发生的任何事件都有学科教师来负责解决,学科老师的责任意识、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得到提升,课堂教学管理质量不断提升,课堂事件越来越少。
(二)全员德育全面推进,促进了班主任专业水平提升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工作无边界”现象非常严重,这是班主任岗位低效率、无人愿意干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班主任专业化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全员德育的全面推进,使得全体教职工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各尽其责,尤其是学生干部“部委制”的实施,班主任的事务性工作大大减少,班主任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班集体建设、学生干部培养、学生活动组织、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等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和学习交流活动的进行,促进了班主任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三)全员德育良好氛围,促进了学校良好校风的形成
氛围在学校管理和良好校风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氛围就是认同,氛围就是文化,氛围就是共同的价值观,任何一件重大的改革或举措,必须氛围先行,必须氛围支撑,否则,很难成功。我校在推动全员德育过程中,通过教代会对全员德育制度的解读,校本培训组织全体教师的学习消化,班主任培训过程中的宣传和发动,面对全体学生的校会和国旗下讲话的教育引导,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德育场,这个德育氛围场持续几年的时间后,造就了一种良好的德育文化,浸润和培育了陈经纶中学良好的校风。
(四)全员德育工作平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为了推动全员德育工作,我校搭建了学生干部“部委制”管理改革、“八好班集体”建设、“走班制”和“导师制”管理、校内百个学生“志愿服务”基地等多个全员德育的平台。这些平台把不同岗位的教师和个性化发展的学生直接对接,在推动全员德育的同时,达到了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发展的终极目的。在陈经纶中学,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都能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和树立良好的自信。已经发展到30多个组织的学生社团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教师承担社团辅导员制度的落实,将为全体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五)全员德育拓展工作,促进陈经纶中学形成良好校誉
为了拓展全员德育工作,我们还和北京市芳草地社区联系,从社区聘请了5位校外兼职教导员,负责学生放学以后校园周边的德育管理和教育工作,使得学校的德育氛围扩展到学校周边,扩展到社区。此项工作的开展不仅推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还提高学校在社区的良好声誉,促进了和谐社区建设。
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校的全员德育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我们的经验在北京市很多学校的校本培训上、在北京市德育校长祥云行动培训会议上以及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型校长高研班上进行交流,得到了广大同行的认可。
【朱洪秋,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邓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