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的思考

来源 :教育与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ye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新设计……中学语文教学正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和勃勃的生机。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保持清醒的头脑,牢牢把握教学的目标意识和原点意识非常必要,不能盲目跟风、创新。遗憾的是,个别脱离教学一线的教研员和部分教师矫枉过正,把继承当成了落后。
  一、用活动推动语文学习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重视学生“活动”,用活动推动语文学习,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1.课堂教学活动。善于结合课文和学生特点,既生动有趣又高效艺术地将文本学习转化为一个个活动(含教学细节),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提高,是实施新课程教法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活动中,学生主体得以体现,课堂教学易于生成,综合能力得以锻炼,而教师对活动的设计、调控、引导也彰显其“平等中的首席”的主导地位。
  2.综合实践活动。“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新课型,两者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提高的两大主要途径。社会语文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学校语文虽与之不同,但借鉴社会语文学习的规律、要义,精心设计、组织综合与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提升能力,是课文教学最有力的补充。
  3.根据学情广泛地开展各种语文应用性实践活动。如在读报时间开展“演讲”、“朗读”等口语训练课,以及学生的时文选评课。学生课外广泛阅读,精选出自认为较好的文章抄录下来,加上自己精练的点评,每天由一名学生在读报时间登台朗读、评论。所选的文章由课代表收藏,汇集成册,由大家自己命名、写序、设计封面。这样既能促使学生课外阅读,提高评论能力,又能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文素养。
  二、高效、实效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关键
  在理念层面,广大语文教师经培训学习认识已经到位,观念已经转变。而在实践操作层面上,存在问题不少,最为突出的是受一些研讨课、评比课的影响,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花哨,机械实践新的课程理念,不重视教学的实效,不能高效率地教学,形成了新的“少、慢、差、闹”现象。
  立足于“高效、实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之前,我们要扪心自问让学生哪些方面有所提高、采用何种教学形式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定教,促进动态生成;课后要反思学生所获几多,是否发挥了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课堂教学应当也必须是生成和预设的统一、习得和学得的统一、探究和接受的统一、自主和引导的统一、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三、学法指导是教法研究的核心
  学法指导主要是引导学生研究如何学的问题,探讨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学法指导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实效的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在备课、实施教学等活动中把它放在重要的地位,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有利于促使学生迅速提高语文素养。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语文教师把精力全都放在如何备好课、如何设计课堂教学、如何运用教学策略等方面,没把学法指导放在应有的重要地位,这不能不说是对新课程语文教学理解不到位。
  四、语文教学的困惑:隐性校园文化的干扰
  新课程的实施,非议最多、受到干扰最大的莫过于语文了。笔者在实践中发现,隐性校园文化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干扰最不容忽视。所谓隐性校园文化,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方式影响学生的文化”。它有三个层面:其一是隐性物质文化,包括校内建筑、校园自然环境和校内人文景观对学生产生的非预期影响。其二是隐性制度文化,即学校一些不成文的制度以及某些成文制度对学生产生的间接、内隐的影响。三是隐性精神文化,包括三部分:(1)隐蔽的思想观点,如某些领导和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教师中心”思想以及“见物不见人”的学校管理思想等;(2)校内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干群关系等;(3)校风,包括教风、学风、干部作风和教辅人员作风等。当前不少基层学校甚至某些省市示范高中干群关系不和谐,教辅人员不参加校本培训,对教改不配合,部分校长不懂教育(由乡镇长调任而来,这种情况在县一级学校较普遍,某县五所完中有三所学校的校长由乡镇领导调任而来),对语文教学评头论足、指手画脚(他们听不懂外语、数学等课,只能“听”语文课),对开展语文活动冷嘲热讽,语文教学改革的阻力明显大于其他学科。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也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必须思考解决的问题。语文教师有所为的是,争取班主任、教辅人员和家长的配合,力争形成合力。此外似乎无能为力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继承是前提,活动是重点,高效是关键,学法指导是要害,四者相辅相成、共生共长。如若再能排除隐性校园文化的干扰,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是不会失败的。
  参考文献
  1.巢宗祺《关于高中语文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问答》.《语文建设》,2004年,第4期。
  2.《稳当地推进我们的语文教学》.《人民教育》,1953年,第7期。
  3.《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语文学习》、《语文教学与研究》等杂志。
  4.廖哲勋 田彗生 著《课程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p53—54。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作文教学要和阅读教学密切配合,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习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懂得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选择词语、写出通顺的句子,怎样连句成段、连段成文,并注意前后联系。”这就给我们教学指明了方向。在“小学生快速作文”这块实验田里,我以阅读教学为依托,进行快速作文训练,从“观察、积累、命题、指导、修改、
期刊
练习是数学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恰到好处的习题,不仅能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能启发思维、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除注意增加变式题、综合题外,适当设计一些开放型习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克服学生思维的呆板性。  一、运用不定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不定型开放题,所给条件包含着答案不唯一的因素,在解题的过程中,必须利用已有的知识,结合有关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作全面分析,正确
期刊
当前音乐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这是至关重要的。正如花儿开放需要温暖的阳光一样,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需要教师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形式和情境。可以这么说,适当的情境创设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有机条件。  所谓情境,我认为是能唤起学生心底情感和听课
期刊
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写作教学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要使学生的作文能力得以提高和发展,主要取决于学生写作信心、写作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写作信心是前提,写作意识是基础,写作能力是目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上海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成功的
期刊
泰戈尔曾说:“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教师的爱应该像润物无声的春雨,洒进学生的心田。爱对于学生来说该有多么重要,但真正爱起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是我从教十几年来的深刻体会。下面愿用简短的文字述说我爱的心路,描述我所感悟到的师爱的真谛。  我在最初工作的时候对学生的爱是带有功利性的。刚毕业,意气风发,总是怕别人说自己不行,怕班级的成绩落后,所以一发现成绩差的学生就很焦虑,
期刊
作文是表情达意的交际工具,具有多种交际功能:概括事物意义,与人交流感情,影响教育他人,自我表现、自我教育,创造新经验等。具备较强的文字运用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重要方面之一。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有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甚至逃避作文,提笔就抓耳挠腮,笔杆似有千斤重,半天写不出一个字,引用学生的话就是“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其实这正是作文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激发学生
期刊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和重点。它注重于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及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也一直是困扰教学的难点,究竟该怎么做更好呢?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阅读可以开阔视野、提高认识能力、开发智力,可以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培养品德、发展个性,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阅读毕竟不是和作者面对面的对话,作者所给出的
期刊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新课改席卷全国各个学校。作为一名已经从事教学十多年的教师,我认为自己的教学方式还是能得到学生的认可,还是不错的。对于新课改的要求,我甚至不屑一顾。  但没想到,工作环境的变化,使我不得不转变了观念,成为新课改中的一员。那是在两年前,我从一所农村中学调到了市中学。市中学分配给我的教学班是我原先的3倍,每天上4节课,上午2节,下午2节。我仍按照以前的教学方法,滔滔不绝地讲着。严谨清
期刊
走过作文教学之路已多年,在不断的探索与发展中,其追求的基本宗旨是:学生个个乐于写作,写出好文章,写出锦绣佳文。多年来,我在作文教学里一直坚持完善自己的实践模式:写作酝酿→交流共享→书面表达→科学评价→补旧成文→范文展示。  在这一模式的指导下,较之以前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解决了学生以前因胸无成竹、头无思绪而下笔难的困惑,让学生们的“苦差役”(作文课)真正成了他们各显身手、展示自我的舞台。在实
期刊
摘 要: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人受益终身,所以,必须从小学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认真对待,从多条途径同时进行。本文论述了“要充分认识习惯培养的长期性,持之以恒”、“要充分认识习惯形成的两重性,扬善弃恶”两方面及小学生应培养的习惯。  关键词:学习习惯 培养 小学生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了“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的要求,并在“教学建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