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马向华:弓弦上的 灵动人生

来源 :音乐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p28600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创 2017-06-12 陈茴茴 音乐周报
  见到马向华时,她正在着手准备北京现代音乐节的一场音乐会排练。作为一名二胡演奏家,她很少把自己限定在“经典”或“现代”,“民乐”或“西洋乐”这些特色鲜明的词汇中,她更多关注的是,作为演奏家,如何在作品中呈现出这个阶段自己的所思所感;作为教师,如何能让学生在音乐和人生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感悟。
  乐如其人
  在一臺聚集国内多位青年二胡演奏家的音乐会上,男性演奏家多呈现音乐澎湃、感情激昂之貌,女性演奏家多展现柔美动人、细腻真挚之情。而细听马向华的演奏,却让人有一股兼容两者的“英气”。当记者和她说起自己的感受,这位出生于山东济南,身材颀长、气质爽朗的女演奏家不由笑起来:“你还挺细心。也许是‘乐如其人’吧,我生活中就是那种性格大大咧咧的人。”
  作为一名青年二胡演奏家,演奏传统作品之余,马向华勇于尝试各种风格的作品:流行、交响乐、爵士等,谭盾的作品《卧虎藏龙》二胡版就曾由她演奏。有人曾评价她是“演奏风格最杂的二胡演奏家之一”,她对这样的评价却有些惊讶:“我还真不是刻意让自己演奏不同风格的作品,我可能只是对很多东西都感兴趣。”在一次与小提琴家吕思清共同接受的采访中,主持人问到马向华用二胡演奏小提琴改编曲目有何心得,沉稳的她简单阐述了自己演奏“多样化”的感受:“二胡是很有潜力的乐器,它的性质决定了它可以演绎不同风格的作品。于我而言,无论什么样的风格,我希望做到的,就是演奏中自然流露自己的感情。”
  重忆起这个话题,她有些动情地描述自己对二胡的情感:“二胡这个乐器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没有直板,这使得每个演奏者按弦的时候会有变化的空间,每个人的演奏都不一样,音色也千变万化。音乐反差大加上二胡自身音色具有歌唱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内涵丰富、感情多样,我觉得它可以表达我所有的情感,这也是我对它着迷的原因。”对于西方作品的改编与尝试,她在立足传统文化的同时,借鉴西方作品的速度感与精确度,以此来丰富自己的技术表现。“无论是流行、组合、交响乐还是爵士,我所做的尝试都是希望挖掘出二胡这个乐器的可能性,时代在发展,音乐也在发展,音乐本身就是一个包含各种艺术形式的丰富形体,作为演奏家要不断去探索这些形式的融合。”
  追求“匠人”精神
  小时候,父母带着爱唱爱跳的她走入少年宫,“玩中学”学起了二胡,还一路“玩”到中央音乐学院附小,之后升入附中,免试保送到中央音乐学院读本科、读研、留校当老师,马向华的音乐之路是人人都羡慕的“顺利之路”。即便如此,她依然坚持“宝剑锋从磨砺出”是不变的真理。因为从小练习“童子功”的缘故,她始终觉得“学琴要趁早,强化成体系”非常重要。在附中教学的时候,学生们经常会听到她强调的“黄金分割线”原理——任何事情都是量变积累才有的质变,在乐器学习上,无论天赋如何,“一万小时”的练习往往是技术达到成熟必不可少的。到了大学阶段,她强调学生需要从思想上、修养上升华自己,不断接触传统音乐的风格训练,以传承中国民乐的精髓。她会严格要求学生坚持参加从附中就持续的传统音乐室内乐训练,熟悉地方传统剧种、地方音乐,譬如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传帮带是民乐学科的优良传统,”她说,“就像我们定期举行的师生音乐会,传递的就是传统民乐一种融洽感、凝聚力。”
  从小登台,10岁开始到国外演出,马向华在还不懂得“害怕为何物”时就已经开始与舞台“亲密接触”。在附中上学时,她经常会突然接到为到访专家或老师演出的通知,很多次都是直接从琴房背着琴就到了台上。这些经历既培养她对舞台的亲近感,也锻炼了她应对舞台各种突发情况的能力。舞台上的她台风沉稳,音乐大气,这都源于她对舞台没有太多恐惧,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把作品演绎好。这也是她时常告诫学生要“时刻准备着”的原因:“我常和孩子们说,机会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来临,前提是你随时做好准备。”
  进入附小学习后,马向华的母亲特意从济南到北京专程照顾她,之后一直陪伴在她身旁。母亲无微不至的关心与教育影响了马向华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不仅是把自己当成学生音乐之路上的导师,更希望自己也能成为陪伴孩子们成长的“家长”,教给学生音乐技能和知识的同时,更教给他们做人道理,时刻在心理上关注他们的成长。“现在社会飞速发展带来种种纷繁复杂,孩子们小小年纪就要面对各种挑战和诱惑。作为老师要时刻保持和学生的交流,才能从‘根儿’上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及早处理问题。”她感慨地说,学生让“粗线条”的她变得有心细如发的一面,“我经常和孩子们讲,音乐要表达真善美,做人也要真善美。”
  演奏、教学两者的相互依存、促进,给马向华的感受是一种主客观平衡,演奏是音乐家主观的表现,教学是教师用客观的语言和示范进行表达,同时学生的灵感也会促进教师的进步,“教学相长”。
  手到心到 意念到
  丰富的演奏经验给予了马向华应对舞台各种突发情况的能力,即使面对“断弦”也处变不惊。她有一个习惯,练琴时就会在思想上“预演”各种突发状况的发生,真正演出时就只随着音走,不去想其他。“我对自己演奏的要求,就是做手到、心到、意念到。”“手到”,是技术层面的娴熟;“心到”,是手与音乐的契合,心中有音乐;“意念到”,是控制氛围的能力,是内心胸怀的展现。生活中,她也给自己设定了这样一个“程序”。这种处变不惊影响了她面对生活的态度。“生活也会经常有突发情况,锻炼多了,我也会习惯冷静面对。”
  走出排练场又要参加学生毕业论文答辩的马向华笑言,暑假是自己在炎热天气里最大的盼望,那时候她可以有时间停一停,想一想,看看书。无论多忙,“张弛有度”是她的人生态度,正如二胡的声音可轻也可重,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多年拉琴的经历让她发现,拉琴和人生一样,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问题,人要做的是不断修行自己,不同阶段展现不同的自己。闲暇时,王阳明的书总是她的手中卷,既可以让她精心思考过去、现在、未来,也可以体会“知行合一”的感悟力和行动力,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在舞台、讲台以及生活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个“言必信行必果”的她。
  有音乐的地方
  就有音乐周报
  请投稿箱:yyzb1979@163.com
  长按二维码 即刻关注
其他文献
“要快一点呢。”小纹(wen)一路上对自己说着。  “小纹啊,你还是住校吧,十多里的山路,太远啦!”  早上,妈妈和小纹说。小纹没吭声,上学去了。原来就没有  住校的打算,父亲在外的时候,妈妈和奶奶不是希望每天都能到  着自己吗。而现在家里只剩下妈妈了,小纹当然更不想住校了。
期刊
原创 2017-06-13 鲁祝也 音乐周报  5月27日晚,法国广播爱乐乐团又一次踏上北京之旅。他们在大多数爱乐人心中称不上超级大团,几年前法国《费加罗报》专门为法国交响乐团排席次,居然还把他们归属法国第二档的乐队,列于第一档的巴黎管弦乐团、巴黎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及图卢兹国家管弦乐团之后。但如果亲耳听过“法广”的现场音乐会,会发现这一类的排名真的并不重要。  自4年前郑明勋带领乐团来京演出,笔者
期刊
原创 2017-06-14 孟绮 音乐周报  音乐会上,97 岁的指挥大师韩中杰向李德伦长女李鹿、次子李苏献花,向自己的老大哥、老战友李德伦致敬。  2017年6月6日,是我国交响乐事业的奠基者与拓荒者——指挥家李德伦的百岁诞辰。这一天,中国交响乐团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上演了专场纪念音乐会。音乐会上,汤沐海、邵恩、胡咏言、余隆、谭利华、陈燮阳、徐东晓、张国勇、李心草9位曾深受李德伦教诲的指挥家轮番登
期刊
原创 2017-06-13 区听涛 音乐周报  近年来,德国传统的唱片市场日渐萎缩,而户外音乐节演出市场呈现出明显增长趋势。德国每年举办500多个各类户外音乐节,5月至9月为音乐节的集中演出季,按2013年的统计数据,户外音乐节观众达800多万人次。  音乐节品牌形成  在德国演出市场上,一些大型音乐节已形成规模并且影响力日益增强,其中包括:赛道摇滚音乐节、公园摇滚音乐节、家乡摇滚音乐节、瓦肯音乐
期刊
原创 2017-06-14 陈智鹏 音乐周报  演出结束观众的掌声此起彼伏,梅塔几次谢幕,甚至观众已知不会有返场了也依然热情不减。  6月9日、10日,已经年逾耄耋的祖宾·梅塔大师在“馄饨皮”与上海交响乐团连续合作两天,演出了两首歌剧序曲、两首协奏曲和两部交响曲,真可谓“好事成双”。  两首序曲选择了韦伯的《奥伯龙》和瓦格纳的《黎恩济》。这两部歌剧如今已很少上演了,但其序曲却依然能在音乐会上听到。
期刊
我国青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数量占该疾病患者总数量比重较大,增强其社会技能是帮助其重归社会的重要手段。帮助青年患者建立自信,增强社交主动性,使其可以更好地与人交流互动,是帮助他们顺利融入社会的前提条件。  音乐治疗是一个成本低、疗效快,且患者有较高接受度的有效治疗方法。它能增加精神病患者的积极情绪体验,提高患者的治疗动机,增加共情,减缓患者情感淡漠和社会性退缩。进行音乐治疗能够提高精神病患者的应激能力和
期刊
智能乐器创新,脑洞究竟能有多大?5月15日至19日,2017国际新智能音乐论坛“NIME”(New Interfaces for Musical Expression)在哥本哈根举行。NIME由哥本哈根奥尔堡大学声学与音乐智能团队主办,它起源于一个人机交互学术会议,后由一群热爱音乐的科技研究者将其从学术会议中分离出来。NIME每年举办一届,不同于其他学术会议,NIME更像一个新型乐器大集市,汇集了
期刊
原创 2017-06-12 高建 音乐周报  自20世纪中叶以后,由“大赛获奖”开启职业演奏生涯成为了钢琴家事业发展的常态模式,凭借过人的技巧与获奖本身的话题效应,唱片封面上那些潇洒俊朗的面容也自然成为了舞台上的焦点。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当波利尼、阿格里奇、普莱西亚等曾经的获奖选手淬炼为成熟乃至化境的艺术家时,也应该承认曾经与他们同时代的很多佼佼者们已经被大众无情地遗忘。于是人们用更严苛的目光审视
期刊
原创 2017-06-13 高建 音乐周报  “我的时代终会到来”——十九世纪末的奥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也许是历史上少数真正兑现了这句誓言的人之一,在马勒离世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他的音乐无疑已经成为了古典音乐舞台上的“核心”曲目。在笔者看来,马勒音乐的复兴与立体声录音技术的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尤其在最近五十年中,相关曲目的唱片早已如星辰大海般不可胜数,每一位痴迷马勒的乐迷都能如数家珍地道出自己
期刊
原创 2017-06-16 李瑾 音乐周报  伦敦博物馆现址  5月,伦敦传来好消息,前一阵被叫停的伦敦新音乐厅项目,又有了转机:在伦敦金融城公司(the City of London Corporation)答应出资250万英镑后,该商业计划“起死回生”。  目前,巴比肯中心、伦敦交响乐团、伦敦市政厅音乐戏剧学院组成的项目小组,已经对外宣布全球招聘设计团队,设计团队包括建筑师、工程师和声学家。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