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对教育的评价都是一些显性的量化指标的衡量,导致了教育体现出了功利性的特点。幼儿的美术教育体现的应当是一种基本的素质教育,应该更多的体现对人文、道德、心理的积极促进作用,应体现艺术教育对人的情感、心理结构的潜移默化的塑造。
关键词:美术教育;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是区别于传统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是具有开发性的心理教育、情感教育、意志道德教育和人全面发展水平的教育”。幼儿美术教育由于对象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和幼儿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幼儿美术教育应当是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出发点,在幼儿美术教育的教育实施过程中不能只集中于技能的培养和知识的传输。而以国内艺术教育的整体情况看似乎太过功利性,与素质教育的目标偏离较大,忽视了艺术教育的情感性和全面性。
一、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功利性和素质教育的缺失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下,很多家长在自己面临激烈竞争中经历的遗憾都希望孩子将来能为自己弥补,这样强大的目的作用下体现出了强大的功利心。在学校方面同样由于家长的期望,社会的评价都是一些显性的量化指标的衡量,导致了教育体现出了功利性的特点。而对于隐形的或者难以量化评价的素质教育一直处于不受重视的状况。在美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体现出了过多偏重显性的易于评价的技能培养的特点。在整体的美术教育中大量精力和财力的分配严重偏向技能培养。具体的表现如:很多美术教育机构基本都是培养孩子技能和参加美术考级,对于实施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美术教学难以短期呈现效果,家长因此对教学效果感到不满意等等。如一个美术课堂教师秉持重点培养幼儿的参与性和情感体验为目的,幼儿的绘画作品没有体现出成人标准里的画得像、画得漂亮就会对教学效果不满意认为教的不好等。
二、幼儿美术教育应更多的体现素质教育
无论是素质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还是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性都应更多注重幼儿的全面成长。由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幼儿的心理世界有其特殊的心理特点。如:快乐倾向性、喜欢集体安全感、比较依赖直觉的感官感受等。不管是情感、想象力、观察力、身体机能都还处于发育和快速成长期,有待我们在教育中实施全面的促进。因此在幼儿艺术教育的实施中除了一些基本技能的培养还应注重以下方面。
(一)感知力与精神空间
幼儿的美术教育体现的应当是一种基本的素质教育,应该更多的体现对人文、道德、心理的积极促进作用,应体现艺术教育对人的情感、心理结构的潜移默化的塑造。艺术教育家林风眠曾经说过“艺术根本是感情的产物,艺术如果对于情感不发生任何力量,此种艺术已不成为艺术”。因此美术教育应注重课程对幼儿的观察美、感知美和体验美的心理活动的参与,注重通过美术鉴赏和主动表现的心理活动全面而充分的发展学生的精神感知力和心理情感世界。在具体的教学中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通过给学生进行示范后学生进行模仿,一味的只注重这种技能训练,学生将难以获得感知力和表现力的提升。幼儿绘画教学需要我们对幼儿的观察,感受,理解等感的官和思维活动进行引导和刺激。
(二)个性化多元智能与愉悦性
个性化指的是拥有自己特质的需要,独具一格,别开生面的一种个人化表现。多元智能指的是每个人的每个人的智力发育需要多元的引导和培养,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因此幼儿阶段的美术教育应当坚持素质教育为主的理念,在教育中注重学生的个人化培养和全面智能的养成。美术课程不同于其他培养幼儿社会化的课程,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答案,在激发幼儿创造力、差异化人格培养方面操作性较强,能够较好的促进幼儿的创造基础因素和多元性能力发展。在幼儿的美术教育中应注重素质教育的全面目的,不简单僵化,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获得尊重和发展,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调动。卡罗·汤姆林森说过“评价应该永远的帮助学生成长,这比把学生的错误进行归类更重要”,因此个性化的保留和多元性成长对学生是至关重要的。
课堂应当体现一种多元的包容和鼓励,最大程度的激发幼儿的创造力,重点让幼儿自主的进行感知和体验,在完成作品后的评价时应侧重于过程的快乐和创造。而不是结果本身的量化评价。在对学生的作品评价时教师要善于运用鼓励和引导性的语言,对于处于直觉性自我思维的幼儿要采取倾听、鼓励和引导,切莫遏制其天马行空的思维延伸。兴趣是一个人对一件事长期关注和投入精力的强大动力,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兴趣是创造的基础,没有创造的兴趣,就不可能有创造的才能”,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和长期参与是让还在建立兴趣的有效手段。
(三)应体现情景过程参与和潜移默化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景”相联系的,在“情境”中学习,使学习者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一般的强调技能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的讲授和学生机械的接受,没有体现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地位。而对于学生全面性培养的素质教育应体现过程的情景参与和潜移默化的熏陶。叶澜教授说过“要用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因此课堂应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情境学习。
在国外及国内的北京等发达地区,经常看到展览现场有儿童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展览或者在现场临摹,让儿童在情景的参与中学习和获得情感的熏陶。体现出很好的情景教学和过程参与。但很多地方包括一些省会城市这方面做的不够好。对于情景的参与、感情的熏陶重视不够。不管是公共开支还是家长的投入大多的精力和财力被分配到显性的技能培养和传统的知识传授,很多学习艺术的学生家长不懂得通过观看演出、展览等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和审美品质。让幼儿从小参与一些公共表演和展览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良好机会,在参加展览时正确引导学生如何有序排队、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打闹、不随便人垃圾等都是培养学生将来成为合格的公民的素质教育。
三、结语
美术教育是要培养受教育者健康的审美理想与情操,提高其审美素质和精神境界,体现在审美教育中启发、促进受教育者对审美对象进行解读、品味、鉴赏的全过程中。美术教育是人格教育、情感教育,具有情感性、愉悦性、过程性和全面性的特点。通过诉诸人的情感领域来进行,而且也是指审美教育具有激发情感、以情动人、陶情养性的重要作用。实施美术教育的全过程始终贯彻通过审美活动如艺术欣赏,积极调动、激发受教育者的心理功能,使其在情感上产生共振,达到以情動人的效果。使受教育者在情感上感到自由、舒畅,体验到无比的身心快乐。美术教育不应追求在审美实践过程中的其他目的与功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方面,美育可以与德育、智育、体育等之间,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并在某种意义上占据主导的地位,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作用,体现素质教育对教育者全面只能培养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李丽珍.素质教育下的小学美术教育学生评价体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龙凯音.全面发挥美术教育的素质教育作用研究[J].职业与教育,2013(03).
关键词:美术教育;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是区别于传统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是具有开发性的心理教育、情感教育、意志道德教育和人全面发展水平的教育”。幼儿美术教育由于对象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和幼儿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幼儿美术教育应当是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出发点,在幼儿美术教育的教育实施过程中不能只集中于技能的培养和知识的传输。而以国内艺术教育的整体情况看似乎太过功利性,与素质教育的目标偏离较大,忽视了艺术教育的情感性和全面性。
一、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功利性和素质教育的缺失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下,很多家长在自己面临激烈竞争中经历的遗憾都希望孩子将来能为自己弥补,这样强大的目的作用下体现出了强大的功利心。在学校方面同样由于家长的期望,社会的评价都是一些显性的量化指标的衡量,导致了教育体现出了功利性的特点。而对于隐形的或者难以量化评价的素质教育一直处于不受重视的状况。在美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体现出了过多偏重显性的易于评价的技能培养的特点。在整体的美术教育中大量精力和财力的分配严重偏向技能培养。具体的表现如:很多美术教育机构基本都是培养孩子技能和参加美术考级,对于实施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美术教学难以短期呈现效果,家长因此对教学效果感到不满意等等。如一个美术课堂教师秉持重点培养幼儿的参与性和情感体验为目的,幼儿的绘画作品没有体现出成人标准里的画得像、画得漂亮就会对教学效果不满意认为教的不好等。
二、幼儿美术教育应更多的体现素质教育
无论是素质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还是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性都应更多注重幼儿的全面成长。由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幼儿的心理世界有其特殊的心理特点。如:快乐倾向性、喜欢集体安全感、比较依赖直觉的感官感受等。不管是情感、想象力、观察力、身体机能都还处于发育和快速成长期,有待我们在教育中实施全面的促进。因此在幼儿艺术教育的实施中除了一些基本技能的培养还应注重以下方面。
(一)感知力与精神空间
幼儿的美术教育体现的应当是一种基本的素质教育,应该更多的体现对人文、道德、心理的积极促进作用,应体现艺术教育对人的情感、心理结构的潜移默化的塑造。艺术教育家林风眠曾经说过“艺术根本是感情的产物,艺术如果对于情感不发生任何力量,此种艺术已不成为艺术”。因此美术教育应注重课程对幼儿的观察美、感知美和体验美的心理活动的参与,注重通过美术鉴赏和主动表现的心理活动全面而充分的发展学生的精神感知力和心理情感世界。在具体的教学中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通过给学生进行示范后学生进行模仿,一味的只注重这种技能训练,学生将难以获得感知力和表现力的提升。幼儿绘画教学需要我们对幼儿的观察,感受,理解等感的官和思维活动进行引导和刺激。
(二)个性化多元智能与愉悦性
个性化指的是拥有自己特质的需要,独具一格,别开生面的一种个人化表现。多元智能指的是每个人的每个人的智力发育需要多元的引导和培养,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因此幼儿阶段的美术教育应当坚持素质教育为主的理念,在教育中注重学生的个人化培养和全面智能的养成。美术课程不同于其他培养幼儿社会化的课程,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答案,在激发幼儿创造力、差异化人格培养方面操作性较强,能够较好的促进幼儿的创造基础因素和多元性能力发展。在幼儿的美术教育中应注重素质教育的全面目的,不简单僵化,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获得尊重和发展,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调动。卡罗·汤姆林森说过“评价应该永远的帮助学生成长,这比把学生的错误进行归类更重要”,因此个性化的保留和多元性成长对学生是至关重要的。
课堂应当体现一种多元的包容和鼓励,最大程度的激发幼儿的创造力,重点让幼儿自主的进行感知和体验,在完成作品后的评价时应侧重于过程的快乐和创造。而不是结果本身的量化评价。在对学生的作品评价时教师要善于运用鼓励和引导性的语言,对于处于直觉性自我思维的幼儿要采取倾听、鼓励和引导,切莫遏制其天马行空的思维延伸。兴趣是一个人对一件事长期关注和投入精力的强大动力,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兴趣是创造的基础,没有创造的兴趣,就不可能有创造的才能”,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和长期参与是让还在建立兴趣的有效手段。
(三)应体现情景过程参与和潜移默化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景”相联系的,在“情境”中学习,使学习者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一般的强调技能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的讲授和学生机械的接受,没有体现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地位。而对于学生全面性培养的素质教育应体现过程的情景参与和潜移默化的熏陶。叶澜教授说过“要用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因此课堂应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情境学习。
在国外及国内的北京等发达地区,经常看到展览现场有儿童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展览或者在现场临摹,让儿童在情景的参与中学习和获得情感的熏陶。体现出很好的情景教学和过程参与。但很多地方包括一些省会城市这方面做的不够好。对于情景的参与、感情的熏陶重视不够。不管是公共开支还是家长的投入大多的精力和财力被分配到显性的技能培养和传统的知识传授,很多学习艺术的学生家长不懂得通过观看演出、展览等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和审美品质。让幼儿从小参与一些公共表演和展览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良好机会,在参加展览时正确引导学生如何有序排队、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打闹、不随便人垃圾等都是培养学生将来成为合格的公民的素质教育。
三、结语
美术教育是要培养受教育者健康的审美理想与情操,提高其审美素质和精神境界,体现在审美教育中启发、促进受教育者对审美对象进行解读、品味、鉴赏的全过程中。美术教育是人格教育、情感教育,具有情感性、愉悦性、过程性和全面性的特点。通过诉诸人的情感领域来进行,而且也是指审美教育具有激发情感、以情动人、陶情养性的重要作用。实施美术教育的全过程始终贯彻通过审美活动如艺术欣赏,积极调动、激发受教育者的心理功能,使其在情感上产生共振,达到以情動人的效果。使受教育者在情感上感到自由、舒畅,体验到无比的身心快乐。美术教育不应追求在审美实践过程中的其他目的与功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方面,美育可以与德育、智育、体育等之间,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并在某种意义上占据主导的地位,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作用,体现素质教育对教育者全面只能培养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李丽珍.素质教育下的小学美术教育学生评价体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龙凯音.全面发挥美术教育的素质教育作用研究[J].职业与教育,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