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新闻立台”这个问题新闻界有很多看法,有的认为是媒体抵制节目庸俗化的选择,有的认为是提升媒体实力的手段,有的认为这是媒体本质的回归,也有的认为是源于新闻是传媒的第一功能,还有的认为“新闻立台”是无需论证的公理。但不管怎么说,“新闻立台”已成为2009年以来我国广播电视界的热门词,虽然对提出“新闻立台”给出的理由不同,但“新闻立台”的发展脉络还是比较清楚的。
从世界电视史上看,1980年6月1日,美国CNN的创始人特德·特纳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电视新闻形态,把24小时连续播出的新闻带给了全球,王利芬在《对话美国电视》中说:“特纳用他的天才壮举建立了一个新闻帝国,使美国电视行业的生态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全球新闻和信息的流动迅速加剧,新闻生态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新中国的广播电视新闻发展史看,70年前,1940年12月30日在延安的一个窑洞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当时的广播电台是新华社的一部分,初期广播的主要内容是播出中共中央重要文件,《新中华报》、《解放》周刊和《解放日报》的重要社论、文章,国际国内的时事新闻,名人讲演,科学常识,革命故事等。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1958年5月1日,我国第一座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开始试验播出,早期的电视节目以播放影片和转播戏剧为主,新闻节目主要是纪录性的电视片。1978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开办《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简称《新闻联播》,标志着以首都为中心的全国电视新闻网的初步形成。
第一次明确提出新闻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的重要性是在1983年春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会议明确提出广播电视节目要“以新闻节目为主体、骨干,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广播、电视各类节目的改革”。与此同时,随着“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方针政策的确定和落实,新闻就此成为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台的立台之本。
早期,广播作为党和国家重要宣传工具,影响力非常大,电视的作用十分有限。随着电视传播技术的发展和电视机的普及,电视开始取代广播的地位,随着影响力的扩大,中央电视台开始探寻建立与国家级大台相适应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央提出广播电视要抓热点问题,央视正式提出“新闻立台”。《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实话实说》、《新闻调查》等栏目应运而生。
这一时期也被看作是中國电视的黄金时期,开办《东方时空》是一种前进,内容和形式都具有开创意义;《焦点访谈》更是大胆创新,透视敏感社会问题,它的难度和风险可想而知;《实话实说》丰富了新闻评论的形式;《新闻调查》深化了新闻评论的深度。杨伟光的电视改革理念既不急躁冒进、也不缩手缩脚,正是精于“度”的把握才使电视新闻改革积极稳步地完成了破冰之旅。
然而,进入世纪之交,随着我国电视市场化进程和电视频道剧增带来日趋激烈的竞争,电视媒体的产业功能得到了凸显和强化。先是湖南卫视借助《快乐大本营》、《超级女声》掀起了强劲的娱乐旋风,在其影响下各地电视台纷纷跟风大办娱乐节目,甚至于作为国家大台的央视也不能坐怀不乱。当时,央视的办台方针也由“新闻立台”变成了“节目立台”,徐立军在《新闻何以立台》一文中指出:“新闻立台本是媒体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一个公理和通则,无须论证。但在中国当下的电视竞争格局中,对收视份额的一维诉求,却让这个公理轻易地被遮蔽、被忘却。尤其是上星电视频道,新闻节目已经萎缩成了主频道中的‘鸡肋’,出于宣传功能的体现,不能没有;但如果由着市场的‘性子’,这装点门面的东西,恐怕也会被电视剧、综艺娱乐节目这种收视率‘伟哥’所替代。”另外,在收视率的压迫下,电视剧更是大行其道,全国省级卫视纷纷狂播电视剧抢占收视市场,大搞多集连播,有的电视台几乎变成了电视剧台。有人发出无奈的叹息:收视率是万恶之源呀!甚至有人开始提出,电视是大众媒体,就应该以娱乐功能为主,“新闻立台”的理念渐渐被抛之脑后。
进入新世纪以来,一系列重大新闻事件拷问着中国电视人。2001年“9·11事件”,中国电视集体失语;2003年,SARS早期中国传媒全体失声。公众愤然诘问:中国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哪里去了?!与此同时,凤凰卫视高举“新闻立台”的大旗迅速崛起,让内地电视媒体重新审视立台之本。央视更是面临着空前的压力。
2008年是个特殊的年份,对拉萨“3·14事件”、奥运火炬传递和汶川地震的报道为新闻界提供了无数的新闻经验与教训,为中国媒体在世界赢得了声誉,也让媒体看到了新闻的力量。
2009年7月1日,以《朝闻天下》为标志,央视在悄无声息中拉开了系列新闻改革的序幕,央视事业发展调研处研究员王永亮在《传媒思想》中说:央视新闻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坚守与深化“新闻立台”的理念。新闻立台,不仅要提高新闻播出时间比例,更要把新闻事业同央视的国家电视台地位与责任紧密联系起来,放到走向国际大台战略步骤之中予以考量。至此,央视重新找回了“新闻立台”的本源。
我国广播电视“新闻立台”的发展过程告诉我们,新闻是媒体确立权威性、影响力、公信力和话语权的重要手段。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电视台)
从世界电视史上看,1980年6月1日,美国CNN的创始人特德·特纳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电视新闻形态,把24小时连续播出的新闻带给了全球,王利芬在《对话美国电视》中说:“特纳用他的天才壮举建立了一个新闻帝国,使美国电视行业的生态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全球新闻和信息的流动迅速加剧,新闻生态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新中国的广播电视新闻发展史看,70年前,1940年12月30日在延安的一个窑洞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当时的广播电台是新华社的一部分,初期广播的主要内容是播出中共中央重要文件,《新中华报》、《解放》周刊和《解放日报》的重要社论、文章,国际国内的时事新闻,名人讲演,科学常识,革命故事等。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1958年5月1日,我国第一座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开始试验播出,早期的电视节目以播放影片和转播戏剧为主,新闻节目主要是纪录性的电视片。1978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开办《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简称《新闻联播》,标志着以首都为中心的全国电视新闻网的初步形成。
第一次明确提出新闻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的重要性是在1983年春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会议明确提出广播电视节目要“以新闻节目为主体、骨干,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广播、电视各类节目的改革”。与此同时,随着“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方针政策的确定和落实,新闻就此成为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台的立台之本。
早期,广播作为党和国家重要宣传工具,影响力非常大,电视的作用十分有限。随着电视传播技术的发展和电视机的普及,电视开始取代广播的地位,随着影响力的扩大,中央电视台开始探寻建立与国家级大台相适应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央提出广播电视要抓热点问题,央视正式提出“新闻立台”。《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实话实说》、《新闻调查》等栏目应运而生。
这一时期也被看作是中國电视的黄金时期,开办《东方时空》是一种前进,内容和形式都具有开创意义;《焦点访谈》更是大胆创新,透视敏感社会问题,它的难度和风险可想而知;《实话实说》丰富了新闻评论的形式;《新闻调查》深化了新闻评论的深度。杨伟光的电视改革理念既不急躁冒进、也不缩手缩脚,正是精于“度”的把握才使电视新闻改革积极稳步地完成了破冰之旅。
然而,进入世纪之交,随着我国电视市场化进程和电视频道剧增带来日趋激烈的竞争,电视媒体的产业功能得到了凸显和强化。先是湖南卫视借助《快乐大本营》、《超级女声》掀起了强劲的娱乐旋风,在其影响下各地电视台纷纷跟风大办娱乐节目,甚至于作为国家大台的央视也不能坐怀不乱。当时,央视的办台方针也由“新闻立台”变成了“节目立台”,徐立军在《新闻何以立台》一文中指出:“新闻立台本是媒体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一个公理和通则,无须论证。但在中国当下的电视竞争格局中,对收视份额的一维诉求,却让这个公理轻易地被遮蔽、被忘却。尤其是上星电视频道,新闻节目已经萎缩成了主频道中的‘鸡肋’,出于宣传功能的体现,不能没有;但如果由着市场的‘性子’,这装点门面的东西,恐怕也会被电视剧、综艺娱乐节目这种收视率‘伟哥’所替代。”另外,在收视率的压迫下,电视剧更是大行其道,全国省级卫视纷纷狂播电视剧抢占收视市场,大搞多集连播,有的电视台几乎变成了电视剧台。有人发出无奈的叹息:收视率是万恶之源呀!甚至有人开始提出,电视是大众媒体,就应该以娱乐功能为主,“新闻立台”的理念渐渐被抛之脑后。
进入新世纪以来,一系列重大新闻事件拷问着中国电视人。2001年“9·11事件”,中国电视集体失语;2003年,SARS早期中国传媒全体失声。公众愤然诘问:中国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哪里去了?!与此同时,凤凰卫视高举“新闻立台”的大旗迅速崛起,让内地电视媒体重新审视立台之本。央视更是面临着空前的压力。
2008年是个特殊的年份,对拉萨“3·14事件”、奥运火炬传递和汶川地震的报道为新闻界提供了无数的新闻经验与教训,为中国媒体在世界赢得了声誉,也让媒体看到了新闻的力量。
2009年7月1日,以《朝闻天下》为标志,央视在悄无声息中拉开了系列新闻改革的序幕,央视事业发展调研处研究员王永亮在《传媒思想》中说:央视新闻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坚守与深化“新闻立台”的理念。新闻立台,不仅要提高新闻播出时间比例,更要把新闻事业同央视的国家电视台地位与责任紧密联系起来,放到走向国际大台战略步骤之中予以考量。至此,央视重新找回了“新闻立台”的本源。
我国广播电视“新闻立台”的发展过程告诉我们,新闻是媒体确立权威性、影响力、公信力和话语权的重要手段。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