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路上美好记忆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re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和评弹名家唐耿良、姚荫梅虽然早已相识,但是,与他们相交、相知是在我退休以后有较多时间去拜访他们的那段时日。他们同住一条街——南昌路,姚居79号,唐住63号,姚荫梅幽默地告诉我:“我和老唐的家很好找,你只要记住:七乘九,七九六十三就不会忘记。”
  从此,我常去他们家闲谈,谈他们的艺术人生,聊他们的生活爱好。老唐是擅说《三国》著称的评话名家,姚老以巧演《啼笑因缘》的单档弹词享誉书坛。
  我和他们交往日久以后,感到他们二位有不少共同点。他们比较重视读书研究问题,有一种好学不倦的精神;他们不仅能说会演,而且还会执笔编写评弹作品;他们对评弹书目,不因循守旧,坚持创新发展;他们热爱生活,深入生活,从实际生活中寻求艺术滋养;他们是生活积累的有心人,艺术创造的用心人,描摹角色的细心人,听众朋友的贴心人。
  壹
  唐耿良,出生在苏州桃花坞,是个贫穷家庭中长大的苦孩子。但他从小天资聪明,记忆力特强,有人传说,桃花坞是明代姑苏四大才子之一唐伯虎的故里,唐耿良是唐伯虎的后裔。老唐轻笑着告诉我:“我除了姓唐外,和唐伯虎‘浑身不搭界’。”
  唐耿良的父亲虽曾拜师学艺,但早就退出书坛,失去可靠收入,经常以刻骨牌赚点手工钱,难以维持生活。母亲起早摸黑地调丝,收入无几。幼年唐耿良提着篮子去挑野菜,帮母亲烧煮点家常菜。尽管唐耿良天资聪明,读书用心,从桃花坞小学初小毕业,报考善耕高小而且是优异成绩被录取,可是,父亲无力承担儿子的学费,唐耿良终于辍学。
  唐耿良辍学后的1933年,拜唐再良为师,学说评话《三国》,一年后在江浙一带演出。他虽然尚未立足书坛,但乡亲们却把他这位“小先生”当做“大响档”,大家都乐意听他说书。他遇到了一位同样出身贫寒、刻苦学艺、励志成家的好老师,使他终身难忘。老师不但传给他书艺,而且带给他良好的生活作风,教育他每日读报关心社会新闻,使他较早懂得将时事新闻作为说书的“外插花”的资料。老唐说,说书不能凭天赋,更多靠勤奋,而好老师的教诲,这对他以后的思想敏感、善于创作新题材作品,影响极其深远。
  唐耿良在江浙码头演出数年之后,已经是小有名气的说书先生。1944年,他23岁来到上海,有三四年,他忙碌于丽都、沧州、新仙林等上海一流书场和电台之间演出,成为蜚声书坛的“七煞档”之一。演出之余,他为了书艺更好提高,思想意识更有进步,1951年成为首批参加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的18人中的一员。其后好几年,他在演出之余,常年活跃在工厂、农村、部队,体验生活中以切身感受编写了《张积慧》《黄继光》《王崇伦》《王孝和》《冲山之围》《白求恩大夫》《焦裕禄》等中、短篇评弹数十部。他对我说,他在1954年,曾把自编自演反映工人生活的《王崇伦》,带到一家工厂去演出,他进厂门受到两千多工人的夹道欢迎,他从未遇到过这样感人的场面,他在台上越说越有劲,工人们在台下越听越有味。那时候一天连说几场还应付不了好多工厂的约请。
  唐耿良谈到评话《三国》的魅力,他说,如果从朱春华始创苏州评话《三国》算起,130多年来,评话《三国》可说是听众最多、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三国》的魅力在于几代评话名家对师传脚本进行再创作,去芜存菁,作了大量的丰富补充和发展。这部作品尽管事件复杂,情节曲折,头绪纷繁,结构宏大,但名家们剪裁精细,脉络清楚,布局严谨,重在刻画人物,以情节入理为本,充分发挥评话艺术的功能。
  老唐还告诉我说,细节的真实成为评话《三国》中取得感人效果的重要手段。评话《长坂坡》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曹操攻取荆州,刘备败走,眷属在乱军中失散。赵云屡次闯入敌阵,救出简雍、糜竺、甘夫人,最后为救糜夫人,赵云冲进敌人之中,忽见路旁有一人手脚全被砍去,奄奄一息,仔细辨认,竟是自己人王德,王德忍住剧痛对赵云说:“回将军,我等你多时了,糜夫人就在那边,快去搭救……求你一枪把我刺死,免得活活受罪。”赵云怎忍心杀死王德,王德再三恳求,赵云拔出宝剑掷给王德,含泪前去搭救糜夫人。每次说到这段细节时,全场听众无不为之动容。
  唐耿良觉得,说《三国》不能总是按照前辈的师承感到满足,能不能有所发展,有所创新,给说《三国》打开一片新天地。他思考的一个问题,如何把《三国》的“用人之道”与现代企业管理联系起来,使评话转化为企业管理所用,以一种新鲜的内容,生动地用评话艺术形式,寓教育于说故事之中,作一次大胆的尝试,一次较大的突破,一次喜人的改革。
  一个偶然的机会,唐耿良从报纸上看到一条消息:日本出现了《三国》热。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企业界十分重视研究《三国》,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就对《三国》很有研究,他把诸葛亮的审时度势、知已知彼的战略战术,运用到企业经营管理中去,从一个小作坊开始,发展到大企业,在世界各地开设29个分厂,他信息灵通,不断推出新产品,他的公司成为世界性的超级企业。
  唐耿良意识到,既然日本的企业家能够从《三国》中取得了有益的启示,那么,我国的企业家更应该从《三国》中学到有用的东西。他作为一个专说《三国》的评话演员,义不容辞地把《三国》的“用人之道”,向我们的企业家作一番生动形象的介绍。
  唐耿良还意识到,企业管理不只是管理财物,还要管理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没有对人的深刻了解,就不可能实现有效的管理。这就是说,企业管理说到底在于使用人才、管理人才。在这一点上,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十分高明地指出了发展人才、启用人才的重要性,正好可以作为企业管理的借鉴,给企业家以有益的启示。他开始走访企业家,向企业家请教,同企业家恳谈,收集阅读有关企业家改革创业的事例。他从《三国》故事中选取刘备、孙权、曹操“用人之道”的事例,以及诸葛亮审时度势的战略战术,联系当前企业管理中的实际,借古喻今,谈古论今,穿插比较,机智诙谐。他边说边充实内容,根据不同对象,评说不同事例,情趣盎然,力戒说教,寓教于乐,随机应变,不断丰富。比如,他评说刘备的人才观,一是对人才的诚心,三顾茅庐恳请诸葛亮出山;二是对人才的爱心,刘备宁愿承担最大的牺牲,决定放徐庶出走,徐庶感激刘备对他的仁慈,走马荐贤,使刘备的事业出现根本性的转折;三是对人才的信任,疑人莫用,用人莫疑;四是对人才的明智,刘备识人的本领有时超过诸葛亮,他认为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军事要地,遭致街亭失守。这一切可以归结为,关键在于善于发現人才、使用人才、爱护人才,这一切给企业家以很好的借鉴。   唐耿良的《三国》新说,企业管理与《三国》“联姻”,受到企业家们的赞赏,争取了一部分评弹新听众,为评话《三国》发掘了新内容,扩宽了新路子。
  贰
  当我踏进姚荫梅的家门,他递给我清茶一杯,笑脸相迎说:“朋友不嫌多,欢迎常来坐。”话题便从《啼笑因缘》说起,姚老说:“我演《啼笑因缘》是‘逼上梁山’的。”
  话说1929年,张恨水的小说《啼笑因缘》在《新闻报·快活林》副刊连载以来,读者反响热烈,接着电影界、文明戏和一些地方戏曲纷纷将它搬上银幕和舞台。弹词响档朱耀祥(他是姚荫梅的老师)和赵稼秋请人将它改编为弹词脚本,演出后风靡书坛。那时候,姚荫梅在朱泾镇说《大红袍》,还没说《啼笑因缘》,他们知道姚荫梅是朱耀祥的学生,想当然地认为姚荫梅一定会说这部新书。因此,当姚荫梅来到朱泾镇憇园书场,只见书牌上写着:“姚荫梅日夜弹唱《啼笑因缘》”。
  姚荫梅一看,大惊失色,自己从未见过这部新书,这种尴尬局面不知道怎样收场。
  书牌既然挂出,书迷们闻讯而来,坚决要求姚荫梅说这部新书。姚荫梅只好如实说,他没有学过,也没有本子。听众拿来朱耀祥演唱的《啼笑因缘弹词》出版本,请姚荫梅照本说唱。听众们如此热切地渴望听这部新书,姚荫梅只好硬着头皮试唱。
  姚荫梅照本宣科地说《啼笑因缘》,总觉得很不自在,他原本擅长说表,如今难以临场发挥。他领悟到,要能说好这部新书,必须有新的发挥与创造,要走自己的路。他想到这部新书所反映的生活,是在北京天桥等地方,但是苏州玄妙观里的各种形形色色的卖艺演唱活动,他是熟悉的;对沈凤喜这样的艺人生活和遭遇,他从小就时有所闻;像军阀恶霸这种人摧残女艺人的事情,他也是屡见不鲜。把这些所见所闻经过提炼选择,运用到书中,可以丰富这部新书的内容,增添说唱的色彩。于是,他多方面搜集有关资料,阅读北京风土人情、导游图等书刊,同曾在北京开过小饭店的房东聊天,向熟悉北京的听众求教,搜集西餐馆菜单,了解舞厅情况,凡是这部新书中所涉及的人物、地方、景观,他都要了解。
  经过这样边说边改,边改边说,得到了听众的好评,他越说越精彩,声誉远扬,连续流动于城镇书场之间达9年之久。
  抗战胜利后,他到了上海,在沧州书场演出这部新书。这时候,上海书场已经有朱耀祥、赵稼秋与范雪君、范雪萍两档《啼笑因缘》轰动书坛了。姚荫梅鼓足勇气以别开生面方式,说表幽默风趣,描绘世态社会生动逼真,刻画人物鲜明传神,吸引了许多听众,不少书场、电台都来邀请。
  我知道姚老的文化程度并不高,但他肯钻研,肯努力,肯锲而不舍地好学进取。他第一次上北京,有好戏他不看,上街闲逛他不去,景点美观他不游,却到天桥、什刹海、居民四合院去观察体验生活,去寻找沈凤喜当年“住”过的类似胡同。他穿街走巷,同北京居民聊天,在布篷下喝茶,站街头看各种表演。我想,他说《啼笑因缘》取得成功,决不是偶然的。这样,使我想起唐耿良对我说的一句话:“姚老的小本子中大有文章。”
  从1934年开始,姚荫梅在江浙两省和太湖周围城镇演出《啼笑因缘》,日夜两场,每场正书前先得唱一只开篇。当时一般书场上唱的总是几只老开篇,他觉得不能走老路,要另辟蹊径,于是,他每天抽空到街上走走,身带一个小本子,把街头巷尾发生的社会新闻、茶馆趣谈、酒楼新事、新店开张等等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编写成开篇,这种就地取材的新开篇大受听众欢迎。姚老早年抽过香烟,小本子就用香烟壳子拆开叠在一起订成。后来戒烟了,改用每天撕下的日历纸订起来。唐耿良送给姚老一个硬面笔记本,姚老就把小本子上的素材,经过整理抄写在笔记本上。几十年来,他总是小本子随身带,每次出门前,不会忘记先要摸一下小本子可在口袋里面,回家后,把小本子上所记录的素材,分门别类地抄录到笔记本上去,那上面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有方言土话、切口暗语、歇后语句、生意行话、农谚俗语、小贩叫卖等等,连菜馆里中西菜单都抄录下来。姚老说,菜单上也有学问,什么时令烧什么菜,什么地方有特色菜,说书人要处处关心时时学,这叫作:“闲时拿来忙时用,省的饭店里去买葱”。
  我还记起唐耿良讲过姚老“巧嘴”艺术的一件往事。
  1981年,上海评弹团庆祝建团30周年,在西藏书场演出,特请已经退休的姚荫梅与苏似荫、江文兰三个档说一回《白毛女》选段。按照老规矩,正书以前要唱开篇。原以为由苏、江二位中唱只开篇可以过去,谁知听众鼓掌带喊非要姚老唱《啼笑因缘》中的著名选曲《旧货摊》(描述旧货摊上陈列的各种货物,反映出当时的市民生活情趣)。这个选曲用“乱鸡啼”曲调“一口干”唱完,姚老年逾古稀,有点力不从心了。但是,他知道推辞不唱辜负听众一片盛情,于是他拿起三弦即兴唱到:
  “区区名叫姚荫梅,已经退休勿上台,今朝建团三十载,也要搭听众们来见一见勒会一会,俚末(指苏似荫)勿唱徐元宰,俚末(指江文兰)勿唱三师太,我末樊家树已经变仔奥特曼(Oldman),哪哼还唱得动啥个《旧货摊》……”全场听众欢笑不止,气氛十分活跃热烈,姚老深受感动,起身来不及放下三弦,深深一鞠躬,這是他几十年来真心实意对听众们的尊重。
其他文献
由上海市文联策划、上海歌舞团为主体的“中国新编传统舞蹈”代表团30余人飞赴捷克首都布拉格,参加“第72届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海市文联、上海歌舞团于去年10月就开始组织落实此次海外演出活动,经与布拉格国际音乐节组委会持续4个月的密切沟通,一台汇集了民族舞、古典舞、先当代舞等多种舞蹈形式的舞蹈专场——“新编中国传统舞蹈演出”受邀成为本届“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唯一一场舞蹈类节目。在捷期间,代表团
期刊
日前,由上海翻译家协会和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再登巴别塔——文学翻译的现状与未来”专题研讨会在上海文艺大厅举行,翻译家们从自身从事的翻译创作和翻译研究出发,结合本领域热点和焦点问题,就文学翻译领域的发展现状及如何开展文学翻译评论两个话题展开了研讨。近年来,受到社会环境、业界生态、物质诱惑等因素的影响,部分译者产生了急功近利的心态,出现了不少乱译、错译、误译的作品,曲解了原著的精神,误导了
期刊
重述神话的文学意义与路径  汪涌豪(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  中国古代神话作为先民的认识史,以一种强大的统摄力量,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原始的精神动力,成为民族习俗、信念和制度的来源。说起来,中国原无神话学的研究传统与范式,“神话”一词也是从日本舶来的,第一部关于中国神话研究的专著是由俄国人格奥尔吉耶夫斯基于1892年完成的。在《中国人的神话观与神话》一书中,他最早提出“中国神话”的概
期刊
第四届“南山杯”全国曲艺新人新作比赛近日在深圳南山区精彩上演,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曲协报送的153节目中选出33个优秀节目参加此次展演。上海曲协推荐报送的由上海滑稽劇团著名滑稽表演艺术家钱程等编词,优秀青年演员阮继凯表演的上海说唱《龙华塔》;由上海评弹团优秀青年演员陆锦花编剧、编排并设计唱腔,周彬、陆锦花表演的短篇评弹《杰克与露丝》;由百领社张文泽等创作,优秀青年相声演员张文泽、叶明珠表演
期刊
由团市委、市文联、市学联、上海剧协联合主办,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承办的“第十四届上海市大学生话剧节”近日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顺利闭幕。活动主承办方领导和比赛评委等嘉宾应邀出席闭幕式暨颁奖典礼,并为获奖剧目和剧社颁奖。  本届大话节的主题为“艺起青春共筑梦想”,来自全市25个学校的31个剧社,共45部作品(包括25部长剧和20部短剧)报名参加话剧节。经过评委认真的评选,最终有15部作品(9部长剧,6部短剧
期刊
端午节假期的最后一天,上海大剧院里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民乐演出。这是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历时2年打造的“高原高峰建设项目”——民族室内乐音乐剧场《龙之声》。很显然,从标题里“音乐剧场”这四个字就可以看出它将是一场不走寻常路的民乐演出。但如果你怀着一颗想要看“女子十二乐坊”的心入了场,恐怕就要失望了,因为它从头到尾都是一场非常严肃、专业并且传统的演出。而如果你对所谓的传统民乐团的认知还停留在满场演奏员
期刊
“中国精神·中国梦”全国农民画创作展暨第十三届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初评近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本次展览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美术馆共同主办。展览以“中国精神·中国梦”为主题,结合了新时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的主旨,期望达到激发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吸引众多优秀的民间美术人才参与到农民畫艺术创作中来的目的,创作和展示人民
期刊
两年前,第32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首度推出“向大师致敬”系列。两年来,该系列曾经向作曲家吕其明致敬,上演其代表作管弦乐序曲《红旗颂》、交响诗《铁道游击队》;上海民族乐团、上海文广民族乐团则以两场音乐会向“二胡皇后”闵惠芬致敬;上海交响乐团则邀来曹鹏、陈燮阳、侯润宇、余隆四代指挥,以接力执棒的方式向中国第一代指挥家黄贻钧致敬;上海大剧院阵势更大,接连三场音乐会向西贝柳斯致敬,开国内演出西贝柳斯交响全
期刊
春节前我给秦怡老师打电话拜个早年,我说,节日里你该好好休息休息了。她却说,“我一点也休不了,事儿都排满了。”  几乎我每次和她通电话都能听到这样的回答。真的,她实在太忙了,也太累了,我们这些做晚辈的真的很心疼她。更为有幸的是,从1963年至今,我和秦怡老师做了半个多世纪的同事,尤其是2000年我退休后,和秦怡老师接触特别多,一起参加过很多社会活动。她是那么认真,那么执着,准备演出节目,写发言稿,还
期刊
由上海剧协主办的2017“上海少儿戏曲小白玉兰”称号暨2017“中国戏曲小梅花荟萃”(上海地区业余组)终评近日在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白宫实验剧场成功举办,这是自今年4月启动上海少儿戏曲小白玉兰称号初评以来的第5场评选活动。当天,共有涵盖京剧、昆剧、越剧、沪剧等多个剧种的28台节目从初评中脱颖而出,轮番较量。刘觉、马莉莉、李军、张佩利、韩婷婷、熊明霞等多位戏曲名家担任评委,对选手们的精彩演出给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