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验中找到打开科学之门的“密钥”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wfq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旨在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其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逐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其中科学实验的开展,最大限度地践行了课程的活动性、主动性、发展性和过程性的指导思想,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诉求。
  下面以小学四年级的教学为例,谈谈通过开展实验,找到打开科学之门的“密钥”。
  一、教学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是我们开展基础性教学的宗旨。围绕此目标,教学过程中时常要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如实验、探讨和一些小栏目等。其中实验活动,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原则,让学生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研讨、实践,有效地认识自然和社会。
  以《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学为例,可以说,这是一堂由静态观察转为动态观察的课程,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实验,对生、熟食物进行细致的比较活动,描述食物由生到熟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在观察、比较生熟土豆时,先让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介绍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观察生熟土豆。学生兴致浓厚,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从多个角度介绍,如眼观、手摸、鼻闻、刀切、手捏、口尝等多种方法。在此基础上,为了验证学生的看法,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主体性,引导学生通过眼观、鼻闻、手摸、口尝等方法,进行观察、比较。明确了学习任务后,学生纷纷行动起来,各司其职,在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在展示自己个性特长的同时,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活动性原则
  活动性是小学科学课的指导思想之一,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我们结合学生认知及教材内容,最大限度地将教材内容以活动的形式进行呈现,让学生充分通过自己的看、思、讨、究、说、写等亲历行为,逐步培养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实验活动,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以生活经验和环境为依托,开展探究活动。
  在学习《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时,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认知比较生、熟土豆,除了安排学生在家中认真观察家长做熟土豆的过程外,老师还将小型的蒸煮器带进演播室,让学生自己将土豆加工熟,好多学生跃跃欲试,提出了诸多建议。部分学生进行了现场实验演示,将土豆切成片,放在器皿上加热。老师提示其余学生观看其变化的过程,每个学习小组发放一张记录单,小组成员都认真地观察、记录。他们结合实验,总结了五个观察生、熟土豆的方法:看(形状、颜色)、捏(硬、软)、闻(气味)、尝(味道)、切(容不容易切)。同时启迪学生分析、探讨其他的比较方法,学生积极进行汇报,引导学生思考:为何我们要将土豆加工熟了食用呢?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口感、身体的消化吸收等层面介绍,在活动中训练、提升了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认知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内容涵盖多个学科的知识,在开展实验科学活动时,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其切实感受科学学科的奥秘,老师可以通过视频、图片、实验器具、资料等,将学生引入相应的活动情境之中,激发其学习的兴致、探究的欲望,从而在科学实践中凸显其学习的主体性,并不断研讨、开发科学资源。
  以《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教学为例,这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植物和动物的共同特征、认识了开花结果的基础上学习的,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基础。本课的学习重点为“认识种子传播的方式”,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科学认知,首先展示植物图片,包括玉米、花生、蒲公英、菊花、大豆等,引导学生对图片中的植物进行认知,介绍它们繁殖的方式。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很快地说出它们的名称,对于它们的繁殖途径,部分学生由于生活的环境不同,知道得不全面。在此基础上,老师结合一些古诗文,引导学生逐个进行介绍,其他学生适时进行补充、完善。有的学生提出疑问:在没有人播种的情形下,这些种子如何有效传播?此问题提得非常好,在此疑问情境中,有效引入科学实验探究历程。
  (二)整合资源,激活思维
  小学科学涉及的知识面较为广泛,在开展教学时,老师应结合课程标准及学生个体思维认知,以学生的发展为要,對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以凸显知识重点、突破知识难点、促进学生成长为指导思想。通过多项活动来合理整合资源,体现逐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诉求,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思维不断得以激活,自身不断得以发展。
  在学习《把种子散播到远处》时,需要引导学生在实践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知识的合理假设,并需要通过实验等活动从中寻求证据,从而有效验证自己的推测。针对本课时的内容,结合学生对植物的传播方式具有的一定认知基础,所以在教学时,以情境引入→实验探究(动物传播、风传播、弹射传播、水传播四种方式)→课堂总结→作业训练四个环节,环环相扣进行教学。知识重点,即认识种子传播的方式,教学难点,即观察体会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主要贯穿于实验探究活动中,通过学生个体的观察、动手操作、集体探讨、记录、汇报等亲历活动,认识种子传播的四种方式,并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体会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
  (三)优化操作,提升技能
  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在组织实验活动时,老师应从宏观上指导学生明确实验历程,从实验的目标、实验的过程、实验的成效、实验的反思几个环节入手,根据学生个体的认知差异,明确其各自的任务分工,积极发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学习潜能,对每一位学生的表现,即思维、操作等,进行适时点评、指导,彰显其亮点,指出其不足,鼓励其进步,从而提升每一位学生的科学学习技能。
  例如,在学生学习了动物传播、风传播的基础上,展示油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油菜是如何传播种子的。组织学生以实验的途径验证观点,即探究油菜的结构特征和散播方式:学生用手轻轻地捏油菜的果荚,仔细观察油菜的果皮和种子的特征如何。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他们扮演着操作者、观察者、记录者、交流者的角色,兴致盎然地操作、观察、交流、探讨。他们通过操作活动认识了油菜的结构特征,并知道了它的种子的散播方式。老师可运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实验记录情形,他们从植物名称、结构特征、实验方式、观察到的现象等方面进行记录,最终得出实验结论——油菜靠弹射散播种子。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从中得到训练、提升。关于莲蓬的水传播知识,通过视频播放和模拟演示实验进行有效认知,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科学技能。
  (四)创新训练,开阔视野
  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这是小学生应具备的科学素质。在开展科学实验活动时,会以多种形式来展示相应的知识、技能训练,从中培养、提升小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判断题、填空题、连线题、实践拓展题等都是时常训练的模式、类型,小学生在练习中展示其知识储备、运用能力,开拓了其视野。
  在学习了《把种子散播到远处》之后,为了了解学生对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掌握情况,可广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首先询问学生对苹果和葡萄的认知状况,当学生从这两类水果的颜色、形状、口感等层面介绍后,进一步开展追问:这两类水果可以通过风力、弹射或水流传播种子吗?学生陷入深思,他们探讨、交流。有学生甚至对苹果、葡萄进行大小的比较实验,认为:其果实比较厚重,而果皮又较为光洁,所以不适合风力传播和弹射传播;其果实体重较重,放入水中容易下沉,也容易腐烂,不符合水流传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思考:西瓜、柳絮、水葫芦是如何传播种子的? 在学生探讨的基础上,老师适时展示有关西瓜传播种子的三种方式视频材料,即人力传播、动物传播、鸟类粪便,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三、结语
  总而言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科学学习潜能,让学生在科学实验研讨、探究中找到打开知识之门的“密钥”,逐步提升科学素养,不断探寻科学发展的奥秘。
其他文献
在教学中,问题驱动教学对于学生学习时理解力、认知力、创新力和拓展力的发挥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是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参加问题互动的能力培养;对于老师来说,考验着老师对学生的统筹管理能力,老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学习成绩以及参与能力进行科学的教学规划。基于此,老师要对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驱动教学的应用措施进行多方面的探究,以期借用问题驱动教学,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真实发生。  一、强化问题驱动合作
期刊
现代化的小学科学教学指向培养更高端人才的目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推动着人才的不断涌现,科学教育在人类发展历程中越发重要。渗透现代化的内涵与思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笔者将现代化的科学教育特点总结为开放化、信息化、综合化、个性化。  小学科学课更注重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现代化公民,结合现代化的教育理念、科学思维的重要内涵、融合科学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现代化的科学
期刊
期刊
小学科学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中之重。学生提出有效研究的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是体现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指标。通过近些年的听、评课的经历,我发现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往往与老师的期待有差距,通过与一线老师的研讨,我发现了一个共性的问题:学生不能提出与情境相关的问题,这往往与创设的情境有或多或少的关系。下面我就围绕创设情境,说说我自己对于有效提出问题的看
期刊
东南大学脑与学习科学系主任 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授  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副理事长 教育部“国培计划”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东南大学首席专家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OECD-PISA将科学素养定义为:运用科学知识、确定问题和做出具有证据的结论、通过人类活动对自然世界
期刊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既要在思想上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自身对学生的引导作用。要认真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从而构建数学高效课堂。  随着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小学数学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顺应时代发展需求,采用适合的策略与方法开展教学。要想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就要以学生为中
期刊
“要解放儿童的脑子,使之能思;要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之能说。”这是陶行知先生的主张,我非常赞同,因而能够理性地面对课堂上学生的插嘴。可是一些老师却认为,学生的课堂行为要符合规范,课堂要发言就必须举手,随意插嘴,无疑是扰乱课堂纪律的行为,所以要禁止。  插嘴,看似不合规,却合情合理。插嘴,说明学生的思维处在活跃状态,是符合当时教学情境下的瞬间的灵感迸发,是智慧火花的闪耀。而这样的灵感往往是一闪而过的,
期刊
一、引言  仪式感能极好地调动参与者的情绪,其逻辑程序性也与实验活动相互匹配。学生用仪式形式参与实验,能强化实验规划性,这些都是仪式感融入科学实验的优势,同时,仪式感本身也赋予了小学科学实验深刻含义。形成仪式感可以采用多种措施,可构建匹配的情境,在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的感情,构建共同“注意点”,用整体行为标准形成仪式化实验模式。  小学科学是一门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除了要教授基础自然科学知识
期刊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针对此要求,我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增加了小实验活动时间,以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亲历实验过程,为我们的课堂增添光彩。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发挥实验的作用、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亲身经历探究过程,获取新知识  只有经过亲身探究所获得的
期刊
近试上张水部rn[唐]朱庆餘rn洞房昨夜停红烛,rn待晓堂前拜舅姑.rn妆罢低声问夫婿,rn画眉深浅入时无.rn“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单从这首诗的字面上看说的是:新婚之夜,洞房里的红烛燃烧了整整一晚上,第二天一早天刚亮,新妇就起身坐在梳妆台前细心打扮,想着过一会儿要去堂前拜见公公婆婆,她不由得有些忐忑.一番梳妆打扮后,她轻轻推了推丈夫,低声问道:“我这眉毛画得怎么样,颜色深浅合不合时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