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家最大的特点,就是客气。我从没见过我的父母吵架,说“相敬如宾”再恰当不过:吃饭时互相让菜,我爸会夸我妈的厨艺;逢年过节给对方买礼物,还会为对方的礼物比自己的昂贵而客气一番;连上一辈也是这样,父母给爷爷奶奶拿生活费的时候,两辈人总是要推让好几个来回。
或许受了父母的感染,我从小就是懂事又内向的孩子,出去逛街从来不会乱要东西,跟爸妈的同事会很有礼貌地打招呼,虽然之后就害羞得一句话也不说。初中之前,我的成绩都还算可以,也没有所谓的叛逆期,一切看上去都顺顺当当。
这种生活从我上高中开始发生了一些转变。也不是没有努力学习,可是偏偏就是高中的知识跟我过不去,高一的期中考试,我几乎是拼死拼活才换来一个中等成绩。我是住校的,出成绩那天我愣是不敢给家里打电话。
倒不是因为怕被数落责骂,我爸妈最常挂在嘴边的就是“开心就好”“一次考试不重要”之类的话,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无法说服自己相信他们是真心这样想,总觉得他们是在安慰我,是很在意却还要说反话假装不在意,其实心里也很失落吧,只不过理性惯了,所以才没有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吧。
后来也并没有什么好转。我不是班干部,没有参加兴趣社团,没有什么特长,偏偏就算这样,成绩也还是不上不下,每每看到别人轻轻松松就能学会,我总是陷入无尽的自我怀疑。给家里打电话说起学习上的困难,爸妈会给出教科书式的建议;我想抱怨学校生活的不顺心,他们会告诉我可以改变心态看问题;我说我好累啊,他们一边让我休息一边又说大家都是这样的,相信我一定能坚持。
都说父母是令人敬畏的,可是我的父母只令我畏。他们仿佛站在某个制高点,相比之下我展现出的所有脆弱和缺点都是不应该的,都可以通过理性克服。这种理性常常压得我透不过气。他们的大度让我觉得自己对不起他们给我的那些鼓励、支持和爱,我配不上。我打心眼儿里厌烦那些鼓励。我挺不住,我不想加油,我只想肆无忌惮地无理取闹,想能够有地方发泄我的悲观颓丧。
但是这些,我居然跟最亲近的人都没办法说。
住校的一个好处是,可以更多地看到别人的生活。我才发现原来不是每个人都像我一样,他们会跟家里吵架,第二天又缠着爸妈买衣服,跟爸妈撒娇耍赖,做一边被数落一边被包庇的小孩儿。
我并不缺少爱,可是我无论如何没办法像那样跟父母开口提要求。高中以前吃着妈妈准备的饭菜,跟他们一起逛街还心安理得,因为那时的自己成绩好,脾气好,还很懂事有担当,是家长会时老师会表扬的同学,他们对我的爱在我心里是一种等价的奖励。而现在的我如此平庸,似乎已经没有了获得奖励的资格。
我不习惯父母给我任何额外的付出,每次付出都要建立在等价交换上。虽然他们说过无论怎样父母的爱都不会变,可我偏是执拗地认为他们的爱是有条件的,像是骨子里天生的不信任——那么理性的人,怎么会有不权衡利弊毫无条件的爱呢?
这种情绪逐渐扩散到我跟身边的人的关系之中。我变成了一个很容易多想的人,别人晚回我消息,或者语气稍微不一样,我都能把自己上个月做得不太好的地方想起来,然后无法自拔地陷入自责之中。也因此变成了事事都要考虑周全的人,不愿麻烦别人,反而总是为别人排忧解难,倾听诉说,自己不敢暴露一点儿消极的情绪,甚至不敢说出心里话,生怕因此失去了别人的喜欢。
我把自己封闭在四面高墙里,任何人都走不进去。忽然有一天跟妈妈出门买东西时遇到她的同事,夸道:“这孩子真懂事,像你俩一样。”
我礼貌地笑,心凉了半截。原来我们都是这样的,时刻把最正常的一面盛在托盤上面给别人看啊。
高二升高三的暑假对我来说是一场噩梦。我在老师的鼓励下参加了几个竞赛,父母想必担心耽误我的学习,却没有说反对的话,反而帮我查资料支持我。可是竞赛一项都没取上,却收到了跌入谷底的期末考试成绩。
那时我已经学会了先表现出一副强大乐观的样子,还劝父母说是一时失误,下次就好了。但是心里某个声音告诉我,不是这样的。我开始失眠,要么就是在夜里一次次醒来,每一个夜晚和白天都支离破碎。引爆我的情绪的事变得越来越小,从考试失利,到一句欠妥当的话,甚至一道不会做的题都会让我沉浸在悲伤中。我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偷偷哭,然后再抹掉眼泪假装什么事都没发生,出房间时永远是平静微笑、乐观开朗的。
这种生活很累。我做得越来越差劲,心情也越来越糟糕。但是我从未坦诚这种糟糕,只是一个人反复咀嚼。每次深夜想到这些事,都委屈得无声痛哭,可是又觉得实在没办法怪罪别人。
上学的时候总听别人说想回家。可是我反而更喜欢和别人待在一起,那些从骨子里温柔阳光的人,常常能够穿过我的层层防线,让我觉得可以冲破自己的围墙去拥抱世界上的美好。
我爱我的父母,我也知道他们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爱我。但我仍然想过另一种生活,不必压抑自己的情绪,不必掩饰软弱和不安、迷茫和恐惧。
我把希望寄托于我的大学。高三开学时班主任让我们写下自己的目标,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讨论着未来的可能性。而我写的是:我希望我的大学,不在我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