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作文教学插上情感的翅膀(上)

来源 :作文周刊(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iffinro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现实情况是,当下许多农村中小学对作文教学重视不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导致教师不会指导,学生不会写作,即使写出来也无可读性的现象。因此,要提高作文教学,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情感教育贯串作文的始终。
  一、走进生活,积累情感体验
  叶圣陶曾说:“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了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时下很多学生没有社会阅历,对生活的感知和体验不深刻,写作文时愁眉不展,“为赋新词强说愁”。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积极提倡学生深入生活,发现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地方,为写作积累生活素材。只有以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真切体验写出的东西才情感真挚,相反则写作内容空洞,感情矫揉造作,很难打动人心。
  比如在一次集体阅卷中,有位同学在作文中写到父母在县城遇到车祸不幸离去,接着在夏收农忙季节,爷爷又在平房上掉下来也走了,家中唯一的亲人就奶奶了,可是奶奶以前对“我”并不好,但又没有办法,只好相依为命了。而此类作文在平常的写作中撞车率极高,其真实性让人怀疑,更不用说感动人了。这充分反映了学生对生活体验的缺乏,素材积累空间的狭窄。
  二、大量阅读,充实情感积累
  阅读是作文构思创造的主要渠道,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學生经过广泛的阅读积累了大量材料,丰富了语言储备;拓宽了视野,开阔了思路;丰富了人生体验,提升了人文素养。这样,在写作中就容易把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用最美的语言表达出来,收到“下笔如有神”的效果。
  教材中的大多数文章都是编者从卷帙浩繁的书籍中挑选出来的精品,每一篇都是千锤百炼而成,有道不完的妙处。教师在课堂上要抓好文本中重点的精彩句段,要求学生熟练朗读,切实领悟其精髓,感受其蕴藏的内涵。如学习《背影》一文,里面有多处精彩的语言描写,更令人动容的是“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和爬月台的动作,这些描写十分细腻,使得“我”情不自禁地流泪。教学时,教师要通过对词句进行诵读训练并进行情感分析,帮助学生体会作者面对父亲时的自责感情,受到情感的熏陶。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览室、网络等方式,多读古今中外名著。这些名著内容丰富而深刻,思维开阔,见解独到,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丰富他们的人格素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三、改进命题,切中学生兴奋点
  刘勰曾说:“情动于衷而行于言。”好的作文题目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心湖后,会激起层层涟漪。作文教学中,合理的作文命题能引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和创作欲望,在文题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能达到让作文滋润学生心田的目的。命题作文的题目要尽量符合学生的情趣、意志和兴味的需要,具有拓展性、触发性和教育性,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发他们无限的遐思和感慨。
  卡夫卡说:“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为使学生真实地倾诉自己的内心情感,真正地做到以我手写我心,笔者拟定了以下作文题目:“ ,牵动我的情思”。有位同学写了《母亲的白发,牵动我的情思》,记叙了小作者不经意间看到母亲的白发勾起了对母爱往事的回忆:雷雨天,母亲送“我”上学;生病时,母亲为“我”端茶倒水;失落时,母亲给予“我”鼓励;受伤时,母亲默默为“我”掉泪。这些看似生活中平凡的小事,却由衷地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情。小作者在文末写道:“我将它轻轻地拾起,我要把它夹在我最爱的书里面,把它永远的珍藏。”情感真挚,令人动容。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沭县玉山镇中心中学】
其他文献
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最终成就了一部名著。契诃夫说:“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可见佳作的形成不是一挥而就的,而是“改”出来的。怎样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写出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掌握修改方法。习作中最常用的修改方法是增、删、调、改。  增:增补过渡句、段使文章顺畅,增改详写的地方,突出主题中心。  删:删除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力求
期刊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意思是说:教学有方法,但教学中的方法却不是固定的。课堂教学需要预设,因为预设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精心准备,是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但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情况是难以预设的,需要教师根据当时的学生情况因势利导,从而创造高效的课堂。那么,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才能因势利导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想课堂高效,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况下因势利导  课堂教学要关注每
期刊
以前曾教过这样一位学生,当时他上六年级,成绩平平,平日沉默寡言,性格脆弱而敏感。有一次,因为学习上的事我批评了他两句,后来上课时便发现他有点不对劲。我带着疑惑走到他身边,发现他在稿纸上写了些莫名其妙的句子,内容悲观、厌世。我的心一紧:这孩子竟这样受不得批评!正想说他几句,但随即冷静了下来。于是,课后我真诚地与他交谈,询问他的家庭情况,帮助他疏通心理障碍……经过一番交流,他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我紧
期刊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指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或作品的时候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即对文本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阅读《哈姆莱特》就能品味出一千个不同的哈姆莱特的形象来;有的人读《红楼梦》只读出一个“淫”字,有的人则只读出一个“情”字;有的人读出了道家的“无为”和佛家的弃世思想,有的人则读出了封建社会吃人的
期刊
在听课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由于备课时粗心或上课时紧张,出现写错字、说错话,或课件使用不当等问题,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些失误呢?有的教师碍于“面子”或是被所谓的“师道尊严”所困,采用掩饰或回避的方式;有的教师则会真诚地道声“对不起,教师太粗心了。”随后一带而过;而聪明的教师则把失误当成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巧妙利用,这样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前几天,在一次听课活动中,就有一位语文教师在
期刊
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情况、沟通思想、表达意愿的被广泛使用的实用文体。千百年来延续至今,早已成为维系人际关系的血脉,也为人类文明积聚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值得继承与发扬的传统文化之一。  【左读名家经典】  致信儿子  儿子:   当你看到这封信时,你已在我万里之外,我则在地球的另一端。地球很大,我们太小了,但我们不甘于小,我们要超过地球,所以你出发了。这是一次蓄谋已久的远行,为了这一天
期刊
从我做学生时起就常常听老师们说“学生要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都要重视,不能只死学知识”;我当老师后也常常对同学们说“你们要全面发展,唱歌、跳舞、繪画等都要敢于尝试……”  笔者初三时的语文老师会就不同的课文指导学生吟诗、歌唱、绘画;在庆祝节日前给我们排舞,编小品,指导我们演讲……那时的笔者和同学们对她简直着了迷。师范毕业后,笔者想做一个和她一样的“全能”教师,育更多“全能”学生。  在这里笔者先对“
期刊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在学生获取知识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新课标》在关于“读书”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小学語文教学法专家张田若说:“一课书教完后,成败的第一个标准应该是学生是否熟读了课文。”也就是说,如果教一篇课文,学生没有“读书”这个环节,或者教后学生还是读不通、读不懂这篇课文,那么,教师不管讲得多么精彩也很难说这是一节成
期刊
学生的心灵就像荷叶上的露珠,需要细心呵护。要想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就必须做到真正了解学生,做好课下交流,走进学生的心灵。班主任怎样才能通过课下交流走进学生心灵呢?  一、观察思考是走进学生心灵的准备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师想从各方面教育人,那么他应首先从各个方面了解人。”班主任必须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特点,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心态,从而为以后的沟通交流做好准备。  在观察学生时,教师
期刊
笔者出生在七十年代的苏北农村,小时候,家里墙上贴着大张的墙画,大张的画纸上不是单幅图,而是组图,印着若干小幅戏剧故事的人物和场景,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长亭送别》等,每幅小图都附有解说文字。笔者至今仍记得《红灯记》中李铁梅的油黑大辫、红花棉袄,全家高举的马灯,记得李玉和、李奶奶和李铁梅刚毅不屈的眼神中强烈的爱与憎。图解文字加上从收音机和广播喇叭里听到的唱腔,是笔者对戏剧的最早认识。  到了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