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师范生培养模式构建——以上海师范大学为例

来源 :中国音乐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zou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颁布对师范院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音乐学专业师范生作为师范院校的重点培养对象,其核心素养包括音乐专业知识和音乐教育教学技能.据此,作为2017年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院校的上海师范大学提出了“SCIL”师范生核心能力素养模型.通过采用科学化的课程体系、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常态化的教学实践,以及挖掘开发地方性音乐教育资源、利用国际大都市地理优势开展艺术实践活动等形式,在音乐学专业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其他文献
20世纪以来,伴随着快速工业化与现代化的浪潮,学校教育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与繁荣.批判教育学家伊万·伊利奇称这种“教育者的权限膨胀,甚至对学校外部社会的控制也日益增强”的社会为“学校化社会”.[2]当下的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学校化社会”,正规教育及其衍生的文凭制度,占据了个体发展和社会筛选的方方面面,也对家庭教育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其有两个明显的表现:一方面,全民竞相加入“鸡娃”的教育军备竞赛,现代父母尤其是中产家庭父母在高教育投入和高教育焦虑中挣扎;另一方面,中国儿童的抑郁率、自杀率逐年攀升,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状
期刊
古阳洞作为洛阳开凿最早的石窟,汇集了以造像题记为形式的魏碑楷书典范之作.处于北魏民族融合和文化艺术风格发生转变的关键节点,古阳洞造像题记在『平城体』与南朝『今体』的南北融合下,形成了方笔极轨的魏碑楷书新样式.本文在对古阳洞造像题记的布局、形制和内容进行考察基础上,展开对古阳洞造像题记书法风格及其成因的分析,以求揭示影响造像题记书法风格的相关因素.
一九五〇年,宋季丁被上海新华银行派往昆明工作,行李先行寄出,由于云南战事未歇,转调苏州工作.一九五四年人民银行精简导致失业,以帮人写信维持生活.一九六二年五月被诊断为左眼颚窦恶性肿瘤,无奈之下在上海汾阳医院摘除左目.真是雪上加霜,穷困潦倒.但宋季丁用『半目渺渺』与书、印为友,创作了大量独具一格、沉雄萧散的作品.
期刊
袁宏道评论徐渭『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徐文长传).宋季丁也是这样一位苏州的书法奇人.他是杭州宋庄人,后流寓苏州.原名崇祖,因为仰慕丁敬之艺改名丁,『季丁其字也,卒以字行』[1].(也有『因算命先生说他「逢丁大利」,故改名季丁』一说[2] )其平生疾苦困厄,其艺峻拔流俗,俗世身份与杰出书艺引人慨叹.
期刊
《残维那造像记》为当时邑社所造,邑主名叫『起』,其贴切名称应叫作《邑主起造像记》.此造像记中大量题名位置虚位以待,这反映了北魏龙门地区存在的『先造像,后认捐』的商品化现象.其书法延续了早期『龙门体』,这既有利于制作方利益的最大化,也契合了相应功德主群体的心理需求和审美趣尚.
为深入了解学龄前儿童阅读状况,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本研究对浙江省5142个样本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2020年浙江省学龄前儿童阅读总体状况较好,儿童阅读起始年龄、阅读喜爱度、阅读率、阅读量、阅读时长、家庭藏书量等均优于2018年;家长对早期阅读的态度、陪伴阅读时间、阅读目的认知、阅读方法指导、购买图书的原则等因素都会对学龄前儿童阅读产生影响;家长受教育程度与儿童阅读发展呈显著正相关;城乡儿童阅读状况具有显著差异;超过三成的2岁以下儿童喜欢通过手机和平板电脑等进行电子屏阅读.基于此,本文认为应加强对家长关于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中华民族历来重 视家庭,家国同构是根植于民族血脉深处的难忘情怀;“家 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 于人生发展的奠基性、持久性作用不言而喻.随着《中 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家庭教育由传 统“家事”上升为重要“国事”,为积极回应人民群众 对家庭教育及家庭建设的新期盼新需求,认真研究并解 决家庭教育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力推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专业化发展,11月13日上午,北京 师范大学和中国儿童中心联合发布了 “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标准”
期刊
古阳洞是北魏孝文帝迁都与文化改革所影响的一个洞窟,代表了北魏造像题记的一个高度.从皇家贵戚到地方官吏、庶民的造像题记,各有其艺术特点,但是历来对于龙门石窟造像题记的写与刻的问题,以及书写者身份问题众说纷纭.从政治制度的角度来探析龙门石窟造像题记,尤其是古阳洞造像题记书写者问题,有一定的意义.
宋季丁先生离开我们三十三年了.回想当时我正留学东瀛未满一年,忽闻先生逝去噩耗,怎奈身不由己,不能前往扶灵送行,只能隔海遥拜,祈祷亦师亦父的先生一路走好,愿他不平静的心灵在天国得以安息,继续他的书梦与印痴.
期刊
文字的演变,由象形到隶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虽然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却没有片言书论来供我们了解当时的书写技术及审美取向.我们能读解的,都是后人根据综合作品形态、时代环境等因素而来的,这就为我们了解当时书法的原生状态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大篆作为早期具有正体观念的字体,以西周时期最为代表,但我们所能见到的青铜铭文都是在制作工艺加工下的再创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