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H/V方法研究琼北火山区的浅表层地质变化特征

来源 :热带海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wc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南琼北活火山作为华南沿海重要的第四纪火山,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对该火山的形成演化已开展了大量深部地质结构的研究,但对其表层地质结构特征仍然缺乏详细了解.水平-垂直频谱比法(简称H/V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浅表层地质结构的研究,本文基于35个便携式微功耗地震仪组成的流动台阵观测数据,采用经典全波场H/V(full)和瑞利波椭圆率H/V(Ray)分析方法,获得了琼北火山区H/V曲线峰值频率(F0)和放大倍数(A0)的空间变化特征.琼北火山区H/V曲线峰值频率变化强烈,以长流-仙沟断裂为界,断裂西南侧很难从H/V曲线中获取清晰的F0和A0,而断裂东北侧则存在明显的F0和A0.结合已有地质资料,本文认为长流-仙沟断裂西南侧处于凹陷区,其浅表层火山岩未发生明显的风化作用,而东北侧位于隆起区域,地表火山岩受到了比较严重的风化作用.这一研究结果表明,H/V方法可反映表层火山岩的风化状态,火山岩出露场地H/V曲线的峰值频率和放大倍数随风化作用程度的增强而表现得更加明显.本研究为琼北火山区浅表火山岩风化状态和地震危险性评估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撑.
其他文献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的风暴潮灾害损失评估方法.鉴于风暴潮致灾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选择合适的具有代表性指标(包括最大风暴潮增水、最大有效波高和防灾减灾能力)产生灾害损失评估的证据,并根据所选指标和风暴潮直接经济损失之间的相关性大小确定证据权重,最后采用改进的Murphy证据融合算法进行证据融合,从而判断灾害损失等级.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在判断风暴潮灾害损失等级上的正确率达到93.1%,优于朴素贝叶斯、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和决策树等常用方法,同时本文方法计算简便
南海是存在强湍流混合的边缘海之一,但前人对南海湍流混合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中上层,对底层则鲜有关注.本文基于高分辨率温度传感器于2019年5月在南海东北部22个站位海底上方0.5m处持续观测4.4d的温度数据,分析了2216~3200m深度范围内底层海水温度的时间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地形粗糙度和内潮对底层湍流混合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南海东北部各站位底层海水的温度变化量级约为10–4~10–3℃;温度变化趋势与正压潮变化趋势不同,温度能谱显示多数站位在全日和半日频带区间出现谱峰,温度变化更多地受斜压潮影响,全
利用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扩展重构海表温度数据?全球海洋数据同化系统的温度? 盐度数据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81—2019年南印度洋热带气旋快速增强事件的气候特征和年际变率.结果表明,南印度洋热带气旋快速增强事件产生频率呈现单峰分布,主要产生在每年的12月至次年4月.南印度洋热带气旋增强事件的产生位置呈带状分布,其中3个高值中心分别位于马达加斯加岛东北海域、南印度洋中部海域和澳大利亚西北海域,这主要是由于热带气旋
群体感应是一种细菌细胞间的通讯过程,细菌通过测量细胞外自诱导剂浓度从而感知群体细胞密度变化.群体感应使细菌能够在两种基因表达模式下转换:在低细胞密度时有利于个体发展,而在高细胞密度时则有利于群体发展.目前主要有7种群体感应通路,分别以oligopeptides、AHL(Acylated Homoserine Lactones)、AI-2(Autoinducer-2)、CAI-1(Cholera Autoinducer-1)、PQS(Pseudomonas Quinolone Signal)、AI-3(Au
菌株Z3是一株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肠道样品中分离出的细菌.本研究利用Illumina HiSeq测序平台对其进行了测序,用SOAPdenovo等软件进行基因组组装、系统发育分析、基因预测和功能注释,并与别样玫瑰变色杆菌属(Aliiroseovarius)已知的5个种的模式株进行了比较基因组分析.基因组注释结果显示,Z3基因组大小为3525503bp,GC(guanylate and cytidylic acid)含量为59.4%,预测包含3509个编码蛋白基因.通过16
海表二氧化碳分压(pCO2)是指海洋表层水和大气之间的二氧化碳(CO2)交换处于动态平衡时CO2的含量,是描述海-气CO2交换的一个主要因子.本文利用2008—2014年覆盖南海大部分海域的海表pCO2观测资料,结合现场海表温度和海表盐度以及卫星观测的叶绿素a数据,构建了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的分区域反演模型.模型在水深浅于30m的区域均方根误差为5.3μatm,其余海区均方根误差为10.8μatm,与前人基于个别航次的有限区域反演结果的均方根误差相当.利用该模型公式和HYbrid Coordinate O
珊瑚礁地层中的暴露面是海平面变化的忠实记录,对地层层序的划分和研究珊瑚礁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手标本观察与薄片鉴定、碳氧同位素和矿物组成分析,识别了南沙美济岛南科1井第四纪生物礁碳酸盐岩地层中的典型暴露面,剖析了主要暴露面与海平面变化及珊瑚礁发育演化的关系.在南科1井(NK-1)第四纪地层中典型暴露面附近以出现大量溶蚀孔穴和红褐色或锈黄色钙质结核为特征,其碳氧同位素偏负,并富集Al、Th、Fe和稀土元素,具有典型碳酸盐岩风化壳的特征.南科1井全新世礁体发育在晚更新世暴露面之上,AMS14C
最小含氧带(Oxygen Minimum Zone,OMZ)是指海洋中层水体处存在的稳定的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极小值层,OMZ的分布与变化对南海生态系统和生地化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19年7—9月“海翼”号水下滑翔机(Sea-wing Glider)在南海北部陆坡区的组网观测数据,对南海北部陆坡区OMZ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垂向上,研究区域内DO极小值层出现在深度约700~900m处,其浓度约为80~100μmol·L–1,且700~900m深度范围内D
本文研究了中国四省区(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共16处红树林湿地表层沉积物中多溴联苯醚(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PBDEs)和5种替代型溴系阻燃剂(alternative brominated flame retardants,ABFRs)的污染特征,包括十溴二苯乙烷(decabromodiphenyl ethane,DBDPE)、1,2-双(2,4,6-三溴苯氧基)乙烷[1,2-bis(2,4,6-tribromophenoxy)ethane,BTBPE]、六溴苯(
南海东北部深海盆底流演变受多种因素控制,但目前对末次冰盛期以来底流的敏感指标、演变过程及其控制因素还缺乏深入认识.本文选取南海东北部深水区16ZBS11岩心开展陆源碎屑粒度测试和年龄测定,通过粒级-标准偏差法提取环境敏感因子,并计算底流强度及搬运能力.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陆源碎屑主要由粉砂和粘土组成,砂组分仅在部分层位出现.南海东北部深海沉积环境经历了3个演化阶段,第Ⅰ阶段为22.39~16.02ka BP,第Ⅱ阶段为16.02~9.58ka BP,第Ⅲ阶段为9.58ka BP至今,各阶段粘土和粉砂组分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