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休闲的时候,喜欢去赏玩书柜里的那些书。眼睛一格一格地往上爬,看增添了幾许、陈旧了几许。随意地抽出其中一本,也不是要坐下来读,摸摸翻翻就感觉很美。若那本书来得特别有故事,便会勾起清晰的回忆;若那本书已圈圈点点地读过,便会想起某段时光没有虚度;若那本书还是崭新的,便会觉得匆忙居然没来得及读。
细细想来,买书几十年,存书上千册,几乎每一本都是精挑细选的。买书是为了阅读、运用,把它作为工具;也是为了欣赏、珍藏,把它当做艺术。越是读书人,越把书看得珍贵,对买书也格外挑剔。
真正的买书是从大学时代开始的,那是一个全新的、激情的年代,旧的经典著作大批重印,新的开创性作品喷涌而出,读书人每天都像过节一样,从生活费中挤出几块钱来买书。在成都我常去的是春熙路书店,徜徉在整齐、宽阔的书架丛中,听着若有若无的轻音乐,翻开那些喜欢的理论书、文学书,犹如享受一桌丰盛的精神大餐。那时候书的装帧,还不像现在这样讲究,但书的内容和质量可靠,价格也便宜。
法国作家玛格丽特·尤瑟娜尔说:“我最初的故乡是书本。”书籍何止是最初的故乡,简直是永远的故乡。一个人不断地买书、藏书,书就会成为精神家园、生命寄托。我不是藏书家,买书是为了阅读、应用。当我写东西时,可以方便地查阅、引用,无须跑资料室、图书馆;也是为了欣赏、珍藏,说不定什么时候,想读一本什么书,可以随手拿来;在写作疲劳的时候,可以放松地“坐拥书城”,闻闻那清新的书香,让身心获得休整、滋养。
如今实体书店逐渐式微,网上书店日益兴盛。过去书店买书,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购物,更是一种书籍的鉴赏。在书架上左挑右选,拿起一本,不需要、不满意,放下;又拿起一本,合乎心意,便会从外到内、从头至尾过一遍,末了看看书价,才决定取舍。现在网上购书,人与书分离,在网页上看到的,只是些虚幻的文字、图片。虽然大致能看出书的样式、内容,但与实物毕竟不是一回事。譬如书的开本,在网上很难看出大小,只能买下什么算什么,过去很注意纸张质量,现在只能听之任之,轻型纸书粗而厚,二十万字就厚厚一本,拿在手里轻飘飘的,且不利翻页,恨不得当废纸处理掉。
在书店买书,基本上能把握住书的质量,可以慢慢地、细细地把想买的书翻阅一遍,看看作者情况怎样,书名是否恰当,目录编排如何,内容精彩与否……在网上购书,网页上的内容、信息,往往是简单、残缺、模糊、虚幻的。介绍作者作品,渲染得像“一朵花”,但买回来后,却掺杂了大量的水分,一细读,还有可能发现是一本拼凑书甚至抄袭书。
一切设计的受众都是“人”,招贴也好,包装也好,只是用来呈现设计的载体,目的是让“人”接受想要的信息、理念、精神。一本书既要有优美的形式,更要有精彩的内容,“质待文”“文附质”“文质相称”,才能创造真正的精品,才能走进“人”的内心。我期待着不久的将来,能走进书店,找回选书的快乐,找回复归的故乡。
(责任编辑 张云逸)
细细想来,买书几十年,存书上千册,几乎每一本都是精挑细选的。买书是为了阅读、运用,把它作为工具;也是为了欣赏、珍藏,把它当做艺术。越是读书人,越把书看得珍贵,对买书也格外挑剔。
真正的买书是从大学时代开始的,那是一个全新的、激情的年代,旧的经典著作大批重印,新的开创性作品喷涌而出,读书人每天都像过节一样,从生活费中挤出几块钱来买书。在成都我常去的是春熙路书店,徜徉在整齐、宽阔的书架丛中,听着若有若无的轻音乐,翻开那些喜欢的理论书、文学书,犹如享受一桌丰盛的精神大餐。那时候书的装帧,还不像现在这样讲究,但书的内容和质量可靠,价格也便宜。
法国作家玛格丽特·尤瑟娜尔说:“我最初的故乡是书本。”书籍何止是最初的故乡,简直是永远的故乡。一个人不断地买书、藏书,书就会成为精神家园、生命寄托。我不是藏书家,买书是为了阅读、应用。当我写东西时,可以方便地查阅、引用,无须跑资料室、图书馆;也是为了欣赏、珍藏,说不定什么时候,想读一本什么书,可以随手拿来;在写作疲劳的时候,可以放松地“坐拥书城”,闻闻那清新的书香,让身心获得休整、滋养。
如今实体书店逐渐式微,网上书店日益兴盛。过去书店买书,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购物,更是一种书籍的鉴赏。在书架上左挑右选,拿起一本,不需要、不满意,放下;又拿起一本,合乎心意,便会从外到内、从头至尾过一遍,末了看看书价,才决定取舍。现在网上购书,人与书分离,在网页上看到的,只是些虚幻的文字、图片。虽然大致能看出书的样式、内容,但与实物毕竟不是一回事。譬如书的开本,在网上很难看出大小,只能买下什么算什么,过去很注意纸张质量,现在只能听之任之,轻型纸书粗而厚,二十万字就厚厚一本,拿在手里轻飘飘的,且不利翻页,恨不得当废纸处理掉。
在书店买书,基本上能把握住书的质量,可以慢慢地、细细地把想买的书翻阅一遍,看看作者情况怎样,书名是否恰当,目录编排如何,内容精彩与否……在网上购书,网页上的内容、信息,往往是简单、残缺、模糊、虚幻的。介绍作者作品,渲染得像“一朵花”,但买回来后,却掺杂了大量的水分,一细读,还有可能发现是一本拼凑书甚至抄袭书。
一切设计的受众都是“人”,招贴也好,包装也好,只是用来呈现设计的载体,目的是让“人”接受想要的信息、理念、精神。一本书既要有优美的形式,更要有精彩的内容,“质待文”“文附质”“文质相称”,才能创造真正的精品,才能走进“人”的内心。我期待着不久的将来,能走进书店,找回选书的快乐,找回复归的故乡。
(责任编辑 张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