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重六环”模式是我校自主创建的一种高效教学模式,然而其高效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是课前“充分预习”环节的落实。就历史学科而言,构建高效预习方法,可以从明确预习目标、设计优秀的导学案和重视学生预习效果的检测三个方面入手,指导、督促学生预习自学,提升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发挥“三重六环”模式的高效性。
关键词:“三重六环”;教学模式;历史学科;高效预习方法
“三重六环”模式是四川省大英中学自主创建的一种高效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是以翻转课堂为模型,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构建而成。“三重”即重意识与方法、重情感与动力、重环境与品位;“六环”即充分预习、深入探究、有的展示、高效点评、逗硬训练、清晰再现。课前,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导学案即其他资料对课本知识进行学习,并提出疑问,教师整理学生所提出的疑问,选择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提供相应的材料,作为学生课堂探究的内容。课堂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疑难问题,并通过展示、点评等环节实现对知识的全方位理解。这一模式集中体现了新课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由原来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被调动起来,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教师则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获得知识、提升思维,从而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就其中的“充分预习”而言,在高中历史学科中,它要求学生课前根据教师提供的导学案、补充资料结合教材对课本内容进行一次自主、全面的学习,梳理课本知识点,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完成导学案的相关问题及预习自测,并将预习环节中无法理解的问题写在导学案的“我的疑问”一栏中,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及疑问再备课,设计探究问题,提供相应的材料,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解决疑问。由此可见,课前“充分预习”是“三重六环”教学模式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是进行课中释疑、合作探究的重要依据,只有课前预习认真落实后才能真正发挥“三重六环”模式的高效性。
然而,这一环节在历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仍存一些不足和疑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没有明确的预习目标,不知道预习应该做什么,更不知道哪些内容需要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所以一些学生在预习时无所事事,一些学生只是简单的摘抄笔记;第二,导学案的设计问题。导学案应当怎样设计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预习?比如多少任务量合适,哪些内容能够通过自学完成,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哪些辅助学习的阅读资料等等,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的标准;第三,缺少对学生预习效果的评价方案。学生预习效果如何,是否已经完成预习任务、达成预习目标,教师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如果学生没有达成预习目标,教师应当采取什么样的补救措施?这些问题也没有明确的答案。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充分预习”落实不充分,一些本該在课前预习自学环节中解决的问题遗留到课堂中,从而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挤压课堂合作探究的时间,降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得原本高效的教学模式变得不高效。因此,如何弥补这一环节的不足,提升“三重六环”模式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我认为更好地指导学生认真落实“充分预习”环节,提升学的自主学习的效率,历史学科教师可以从一下三个方面入手:
1.明确预习目标
有目标的预习才能称作高效的预习,制定预习目标可以引导学生有方向的预习。那么,何为预习目标呢?我认为预习目标应有别于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一堂课学习后在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层面应该达成的目标,它囊括了一课的核心知识与核心能力,以及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程度,它需要学生通过预习自学、课堂探究和课后巩固训练等一些列行为而达成。而预习目标则应为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要完成的目标,包括预习的基本任务和学生自主学习所要掌握的内容。预习的基本任务包括全面阅读教材,知悉本课的知识点及重难点,做好相应的笔记,完成导学案知识梳理,书写知识结构,完成预习自测,提出疑问等等,这些任务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做出调整。学生自主学习所要掌握的内容主要是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在历史学科中一般表现为史实类的知识,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不高,是通过梳理、简单分析和记忆就能掌握的知识。预习目标应为达成学习目标而服务的,它的制定要能对接学习目标,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要低于学习目标,要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制定预习目标后,还应在导学案中以文字的形式明确的呈现出来,具体位置可放在学习目标之下。在布置预习任务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预习目标,必要时做相应的解读,使学生熟知预习的目标,按要求完成预习任务。呈现预习目标,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形成正确的预习方法,避免“无所事事”和简单摘抄笔记的现象出现,让学生预习有方向,从而提升学生的预习效果。在预习目标的指导下,学生按步骤完成相应的预习任务,掌握基础性、史实类的知识,标记重难点及疑难问题,为课堂探究学习做好准备。教师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课堂活动,也可以避免重复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体现“三重六环”模式的高效性。
2.设计优秀的导学案
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是实现高效预习的好方法好途径。设计优秀的导学案可以为学生预习自学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提升学生预习自学的效果。什么样的导学案才能称为优秀的导学案呢?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导学案应当遵循方向性、主体性、探究性、层次性四大原则。
导学案的方向性即学习目标和预习目标的制定与呈现,帮助学生了解这一课的学习内容、重难点和能力要求,以及预习阶段所要完成的任务和达成的目标。学习目标与预习目标的制定语言表述要清晰、准确,学生能够一目了然,不能含糊其词,不知所云;学习目标与预习目标的表述要有所区别,让学生清楚本课学习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便于指导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行为,体现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导学案的主体性原则是要求,教师在制作导学案时,要充分了解学情,包括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知识基础、心理特征、思维特点等,把握导学案设计的起点,使导学案的设计更具针对性,在学生能够理解的基础上,控制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同时把控好导学案的任务量,过少不能真正指导学生深入、全面学习,过多又会让学生难以完成。所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置适中的任务量,才能促进学生高效的预习自学。
导学案的探究性原则,是指导学案要设计有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的探究学习部分。历史学科中,探究性学习部分的设计,应围绕教学重难点,提供相应的文字、图片、图表等材料,材料的选择既要新颖,又要能够承载教学重难点,问题设计要具有层次性、启发性,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为了体现学生思维的差异性和导学案的针对性,还可以在这一部分设计选做题,提供给基础较好的学生选做。选做题对学生能力要求要更高,要能够体现知识的迁移和拓展。总之,能够促进学生思考的导学案才能真正引導学生更好地自学,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习兴趣,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导学案的层次性原则,是指导学案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层层递进,体现出梯度性。在制作导学案时,要将难易不一、杂乱无章的知识进行整理,由浅入深,“浅”即是把握导学案设计的起点,着眼于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思维特点,使导学案具有普遍的实用性;“深”即是问题探究的设计,触发学生深入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把握以上四大原则,从整体上优化导学案的设计,也要注意处理好细节的设置,比如重视学法指导的渗透;根据教学需要提供相应的补充阅读;预习自测试题的设置要能实现预习检测和巩固知识双重功效;为学生提出疑问和学习反思留足空白等等。只有从整体和细节处入手,设计出优秀的导学案,才能真正发挥其指导预习自学的实效性。
3.重视学生预习效果的检测
历史教学过程中,通常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分发导学案后,会将导学案再收起来批阅,检查学生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并根据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判断学生的预习效果,此外再无检测学生预习情况的方法,由此导致学生对预习自学不够重视,降低了预习自学的效果。比如一些学生把预习等同于完成导学案,只是按步骤答完导学案的问题,对于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的基础性、史实类知识并没有实现内化,对教材内容也缺乏思考,提不出疑问;一些学生更是应付了事,抄袭或留空白的现象时有出现。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课堂探究释疑活动无法有效开展。因此,为了避免学生预习自学环节“无作为”,或将预习等同于完成导学案的现象发生,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预习效果的检测。
检测学生预习效果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主要可分为课前抽查和整体检测两种形式。采用课前抽查的方式检测学生预习情况,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随机抽学生起来回答,或请学生对教材的史实进行梳理,展示自己书写的知识结构,也可以让学生讲评预习自测的试题,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整体检测则可以通过定时小训练或默写的方式了解全班学生的预习情况。定时小训练主要以选择题为主,题量5个左右为宜,考查的知识点应以课前预习环节中需要学生自主掌握的内容为主,学生完成后要及时给与反馈。以上两种检测方式可以交替使用,视教学情况而定。对于测试效果差的学生一定要制定补救方案,督促学生课后进一步落实。值得注意的是,此处检测学生预习效果的环节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导学案中的预习自测。预习自测是学生预习自学之后的自我检测,若有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主动做出弥补。而课前检测学生预习效果的环节则是教师督促学生落实课前“充分预习”的一种手段,从而提升预习效果。
高效预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尤其在是我校“三重六环”模式的教学背景下,学生通过课前的“充分预习”,了解本课的所学内容,掌握基础性的历史知识,标记知识疑点,课堂上可以集中注意力探究学习本课的知识重难点。教师也可以将课堂的时间集中起来进行合作释疑,解决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知识的延伸、拓展,指导学生完成当堂训练,对学生习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从而实现整体性和差异性教学,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历史思维,进而充分发挥“三重六环”教学模式的高效性,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重庆市聚奎中学.学习的革命:翻转课堂——聚奎中学的探索与实践[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2]周文峰.高中历史课堂导学案设计优化策略[J].课程·教法.2017.(11)
[3]衣明霞.高中历史导学案的设计与使用研究——以文登新一中为例[D].山东:鲁东大学.2012.
作者简介:陈瑶(1992-),女,汉族,四川南充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
关键词:“三重六环”;教学模式;历史学科;高效预习方法
“三重六环”模式是四川省大英中学自主创建的一种高效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是以翻转课堂为模型,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构建而成。“三重”即重意识与方法、重情感与动力、重环境与品位;“六环”即充分预习、深入探究、有的展示、高效点评、逗硬训练、清晰再现。课前,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导学案即其他资料对课本知识进行学习,并提出疑问,教师整理学生所提出的疑问,选择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提供相应的材料,作为学生课堂探究的内容。课堂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疑难问题,并通过展示、点评等环节实现对知识的全方位理解。这一模式集中体现了新课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由原来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被调动起来,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教师则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获得知识、提升思维,从而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就其中的“充分预习”而言,在高中历史学科中,它要求学生课前根据教师提供的导学案、补充资料结合教材对课本内容进行一次自主、全面的学习,梳理课本知识点,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完成导学案的相关问题及预习自测,并将预习环节中无法理解的问题写在导学案的“我的疑问”一栏中,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及疑问再备课,设计探究问题,提供相应的材料,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解决疑问。由此可见,课前“充分预习”是“三重六环”教学模式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是进行课中释疑、合作探究的重要依据,只有课前预习认真落实后才能真正发挥“三重六环”模式的高效性。
然而,这一环节在历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仍存一些不足和疑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没有明确的预习目标,不知道预习应该做什么,更不知道哪些内容需要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所以一些学生在预习时无所事事,一些学生只是简单的摘抄笔记;第二,导学案的设计问题。导学案应当怎样设计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预习?比如多少任务量合适,哪些内容能够通过自学完成,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哪些辅助学习的阅读资料等等,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的标准;第三,缺少对学生预习效果的评价方案。学生预习效果如何,是否已经完成预习任务、达成预习目标,教师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如果学生没有达成预习目标,教师应当采取什么样的补救措施?这些问题也没有明确的答案。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充分预习”落实不充分,一些本該在课前预习自学环节中解决的问题遗留到课堂中,从而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挤压课堂合作探究的时间,降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得原本高效的教学模式变得不高效。因此,如何弥补这一环节的不足,提升“三重六环”模式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我认为更好地指导学生认真落实“充分预习”环节,提升学的自主学习的效率,历史学科教师可以从一下三个方面入手:
1.明确预习目标
有目标的预习才能称作高效的预习,制定预习目标可以引导学生有方向的预习。那么,何为预习目标呢?我认为预习目标应有别于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一堂课学习后在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层面应该达成的目标,它囊括了一课的核心知识与核心能力,以及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程度,它需要学生通过预习自学、课堂探究和课后巩固训练等一些列行为而达成。而预习目标则应为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要完成的目标,包括预习的基本任务和学生自主学习所要掌握的内容。预习的基本任务包括全面阅读教材,知悉本课的知识点及重难点,做好相应的笔记,完成导学案知识梳理,书写知识结构,完成预习自测,提出疑问等等,这些任务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做出调整。学生自主学习所要掌握的内容主要是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在历史学科中一般表现为史实类的知识,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不高,是通过梳理、简单分析和记忆就能掌握的知识。预习目标应为达成学习目标而服务的,它的制定要能对接学习目标,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要低于学习目标,要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制定预习目标后,还应在导学案中以文字的形式明确的呈现出来,具体位置可放在学习目标之下。在布置预习任务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预习目标,必要时做相应的解读,使学生熟知预习的目标,按要求完成预习任务。呈现预习目标,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形成正确的预习方法,避免“无所事事”和简单摘抄笔记的现象出现,让学生预习有方向,从而提升学生的预习效果。在预习目标的指导下,学生按步骤完成相应的预习任务,掌握基础性、史实类的知识,标记重难点及疑难问题,为课堂探究学习做好准备。教师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课堂活动,也可以避免重复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体现“三重六环”模式的高效性。
2.设计优秀的导学案
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是实现高效预习的好方法好途径。设计优秀的导学案可以为学生预习自学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提升学生预习自学的效果。什么样的导学案才能称为优秀的导学案呢?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导学案应当遵循方向性、主体性、探究性、层次性四大原则。
导学案的方向性即学习目标和预习目标的制定与呈现,帮助学生了解这一课的学习内容、重难点和能力要求,以及预习阶段所要完成的任务和达成的目标。学习目标与预习目标的制定语言表述要清晰、准确,学生能够一目了然,不能含糊其词,不知所云;学习目标与预习目标的表述要有所区别,让学生清楚本课学习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便于指导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行为,体现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导学案的主体性原则是要求,教师在制作导学案时,要充分了解学情,包括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知识基础、心理特征、思维特点等,把握导学案设计的起点,使导学案的设计更具针对性,在学生能够理解的基础上,控制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同时把控好导学案的任务量,过少不能真正指导学生深入、全面学习,过多又会让学生难以完成。所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置适中的任务量,才能促进学生高效的预习自学。
导学案的探究性原则,是指导学案要设计有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的探究学习部分。历史学科中,探究性学习部分的设计,应围绕教学重难点,提供相应的文字、图片、图表等材料,材料的选择既要新颖,又要能够承载教学重难点,问题设计要具有层次性、启发性,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为了体现学生思维的差异性和导学案的针对性,还可以在这一部分设计选做题,提供给基础较好的学生选做。选做题对学生能力要求要更高,要能够体现知识的迁移和拓展。总之,能够促进学生思考的导学案才能真正引導学生更好地自学,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习兴趣,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导学案的层次性原则,是指导学案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层层递进,体现出梯度性。在制作导学案时,要将难易不一、杂乱无章的知识进行整理,由浅入深,“浅”即是把握导学案设计的起点,着眼于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思维特点,使导学案具有普遍的实用性;“深”即是问题探究的设计,触发学生深入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把握以上四大原则,从整体上优化导学案的设计,也要注意处理好细节的设置,比如重视学法指导的渗透;根据教学需要提供相应的补充阅读;预习自测试题的设置要能实现预习检测和巩固知识双重功效;为学生提出疑问和学习反思留足空白等等。只有从整体和细节处入手,设计出优秀的导学案,才能真正发挥其指导预习自学的实效性。
3.重视学生预习效果的检测
历史教学过程中,通常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分发导学案后,会将导学案再收起来批阅,检查学生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并根据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判断学生的预习效果,此外再无检测学生预习情况的方法,由此导致学生对预习自学不够重视,降低了预习自学的效果。比如一些学生把预习等同于完成导学案,只是按步骤答完导学案的问题,对于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的基础性、史实类知识并没有实现内化,对教材内容也缺乏思考,提不出疑问;一些学生更是应付了事,抄袭或留空白的现象时有出现。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课堂探究释疑活动无法有效开展。因此,为了避免学生预习自学环节“无作为”,或将预习等同于完成导学案的现象发生,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预习效果的检测。
检测学生预习效果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主要可分为课前抽查和整体检测两种形式。采用课前抽查的方式检测学生预习情况,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随机抽学生起来回答,或请学生对教材的史实进行梳理,展示自己书写的知识结构,也可以让学生讲评预习自测的试题,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整体检测则可以通过定时小训练或默写的方式了解全班学生的预习情况。定时小训练主要以选择题为主,题量5个左右为宜,考查的知识点应以课前预习环节中需要学生自主掌握的内容为主,学生完成后要及时给与反馈。以上两种检测方式可以交替使用,视教学情况而定。对于测试效果差的学生一定要制定补救方案,督促学生课后进一步落实。值得注意的是,此处检测学生预习效果的环节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导学案中的预习自测。预习自测是学生预习自学之后的自我检测,若有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主动做出弥补。而课前检测学生预习效果的环节则是教师督促学生落实课前“充分预习”的一种手段,从而提升预习效果。
高效预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尤其在是我校“三重六环”模式的教学背景下,学生通过课前的“充分预习”,了解本课的所学内容,掌握基础性的历史知识,标记知识疑点,课堂上可以集中注意力探究学习本课的知识重难点。教师也可以将课堂的时间集中起来进行合作释疑,解决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知识的延伸、拓展,指导学生完成当堂训练,对学生习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从而实现整体性和差异性教学,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历史思维,进而充分发挥“三重六环”教学模式的高效性,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重庆市聚奎中学.学习的革命:翻转课堂——聚奎中学的探索与实践[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2]周文峰.高中历史课堂导学案设计优化策略[J].课程·教法.2017.(11)
[3]衣明霞.高中历史导学案的设计与使用研究——以文登新一中为例[D].山东:鲁东大学.2012.
作者简介:陈瑶(1992-),女,汉族,四川南充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