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岁老人的“穴居”生活

来源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day_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1岁的老人梁自付和妻子李素英是四川省南充市临江乡灵隐寺村的村民。因为家庭极度贫困,结婚后,他们便住进了村后山上的一个巨大山洞里,这一住就是54年。
  山大林深,经常有豺狼、野猪、野兔出没,在洞里睡觉,要燃起一堆火。山洞漏风漏雨,下雨天积水,就要拿着葫芦瓢,把水往外舀。原本想着等手头宽裕了就盖房,但随着四个孩子陆续出生,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盖房的事也就一推再推。
  虽然极度贫寒,但梁自付和妻子坚持让孩子上学。挣的钱除了购买生活必需品,都用在了供孩子读书学习上。四个子女中出了两名大学生,孙子如今也成了博士。梁自付对此很是骄傲。
  子女想接他们去城里生活,但老人态度坚决:“这里在你们眼中或许像个猪窝一样,但却是我的安乐窝。”在梁自付眼中,自己和妻子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老人在山上开辟了不少地,种上小麦和玉米,收成都很不错。柑橘、桃子、李子、柿子、核桃也应有尽有。家里养了20多只鸡,每天都有鸡蛋吃。想吃豆腐时,就自己用石磨磨;喜欢喝点酒,就用自家粮食酿。他甚至还在山洞周围的花丛中放了几个蜂箱,酿制蜂蜜。散步、劳作、唱山歌,梁自付就像一个工匠,大自然所能赐予的一切,都被用在他诗意的生活里。老人说:“我每顿还能吃两碗米饭。我想在这个山洞里活到100多岁。”
  相关主题:家/亲情
  “家”不在“房”而在“人”
  家的概念和贫富无关,和房子无关,它只和你生命的记忆、亲情的感受有关。曾听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外国老富翁踯躅在街头,看到他的人很惊奇,问他为什么在这里站着,老人答道:“我找不到家了。”问话的人更奇怪了,因为老人就站在他那幢无人不知的豪宅前面。但当人们把它指给老人看的时候,老人漠然地说:“那是房子,不是家。”
  “穴居”的两位老人,没有“房子”,但是有“家”,有安放自我的居所。
  相关主题:主动选择与被动接受/苦与乐
  “诗意”下的冷峻
  孔子称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少人给“穴居”老人的故事贴上了“知足常乐”和“重视知识”的标签,但让人无法忽略的是贫穷的无奈和公共服务的缺位。对老人生活的诗意美化应当有所克制。唯有更为有力的精准扶贫、更为完善的社会保障、更为全面的公共服务、更符合人性的生活底线,才更契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否能实现“诗意的栖居”不好说,但应当可以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
  长期的隐居,老人实已难以融入城市生活,如今的生活选择,很难分清是主动还是被动、无奈还是超然、困苦还是甜蜜,这境况是颇可咂摸的。
其他文献
期刊
从明中后期至清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之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唐才子传》的单行本绝迹于世。当代学者对此多未能深究,从而在学术研究中产生了一些疏漏,认为胡震亨、季振宜
期刊
期刊
期刊
清代周馨桂的《养斋诗话》批评了叶长龄针对自己诗篇的批评,因此这是一部为反 批评而写的诗话,这在我国古代的诗话作品中是绝无仅有的。 This book criticizes Ye Changling
期刊
有作者发来文章让我提意见,我看了一眼说,先改三个小时。她说,不知道该怎么改。  我说,不知道不要紧,把电脑打开,对着文档,坐三个小时,不要动,也不要干别的,三个小时过去,就算一个字都没改,也有长进。  这比写作技巧重要。我所有的写作技巧,都是从这种办法中生出的。人家告诉你怎么改,永远是人家的判断。那样改下去,文章只能成为对别人的模仿。  一篇文章、一款产品最重要的问题,永远不可能由别人指出。别人指
期刊
2016年12月17日,浙江省进行了全省统一的语文、数学学科高考模拟考。在这份语文模拟卷中,有许多值得老师和高三年级同学关注的内容。实战技能篇“实战技能”是近些年浙江省高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