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中国古代咏煤诗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hongxi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咏煤诗,是以煤炭为题材进行咏煤的诗歌,或者与煤炭有直接关系,或者反映了煤炭内容的诗歌。为了便于研究者使用,笔者把凡是提到煤的诗歌,也列入其中。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代是中国诗歌较为繁盛与成熟的重要历史时期。吟诗赋词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必修课与基本功。中国古代诗歌则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产物,是灿烂的古代文化中颇为绚丽夺目的篇章。在数量巨大、流传久远的古代诗歌中,咏煤诗则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小分支。尽管古代咏煤诗在数量上是很少的,成为名言佳句者亦十分鲜见。尽管至今许多研究者对古代咏煤诗并未予以应有的重视,但是咏煤诗自登上中国诗坛之日起,就以它特殊的内容、少有的风格、鲜明的特色,自立于中国诗歌之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别具一格和独具特色且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咏煤诗的出现与成长,也为中国古代文坛增添了新意与生气。
  笔者多年来留意搜集与研究古代咏煤诗,从众多的咏煤诗中得到许多启示与收获。笔者撰写《中国古代煤炭开发史》一书时,就从咏煤诗中找到许多反映古代煤炭开发的资料与例证。古代煤炭诗歌是研究煤炭开发利用史以及古代文学史、经济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线索与资料,亦是中国古代煤炭开发史的反映与佐证。
  第一,中国古代咏煤诗是随着中国古代煤炭开发利用的演进和发展而前进和不断成熟的。二者是共存共荣、同呼吸同命运的。煤炭开发为咏煤诗提供了生长与表演的舞台,而咏煤诗又以诗的形式为煤炭开发作了描绘,为煤炭行业、为煤炭工人留下了文学记录,增添了色彩。可以说人们对于煤炭的认识与利用调动了诗人的创作热情,给咏煤诗的发展以极大的推动力。这无论从咏煤诗的初生期、发展期和成熟期来看,还是从咏煤诗的数量与内容来分析,都会得出上面的结论,这可以说是一条规律,也是研究咏煤诗的一个门径。唐宋时期,是我国煤炭开发利用的一个高峰期,而此时的咏煤诗,也进入了高峰。唐代的著名诗人岑参、贯休、于鹄,宋代的苏东坡、朱牟、刘克庄等人都把他们诗笔投向煤炭,写出了一批咏煤诗。而我国明清时期煤炭诗歌创作的繁荣与咏煤诗的大量涌现更是有力地证明了这一规律。
  第二,中国古代咏煤诗的历史跨度大。是沿着从间接到直接、从涉及到煤炭到专门以煤炭为题、从内容单一到内容丰富这样一条路径发展的。南北朝时期徐陵的《春情》一诗是目前已知的咏煤诗中最早的一首,尽管将来很可能找到早于《春情》的咏煤诗,但可以证明中国咏煤诗至少有一千四五百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咏煤诗从少到多,一步步地成长,最终成为古代诗坛的一朵奇葩。早期的咏煤诗仅仅是提到了煤炭,比如是从用煤熏香、从自燃、从墨而引到煤炭,而时间越靠后,煤炭的内容越集中、越充实。当然,咏煤诗随着其自身的发展,也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有许多古代诗歌的选集、诗人的诗集、一些教科书,甚至《清诗铎》,都把煤炭诗列入其中。
  第三,古代咏煤诗的作者队伍庞大。作者有著名文豪、著名诗人,如宋代苏东坡、南朝宫体诗人徐陵、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有著名文人,如南宋的朱弁、汪水云,金代的赵秉文,清代的赵翼、纪晓岚;有著名僧人,如唐代的贯休;有地方官吏,如明代的于谦、潘庭楠,清代的黄恩锡等。当然也有退休赋闲在家乡者、有云游四方的旅游者。总之,咏煤诗的作者群是很庞大的,作者面是宽的。其诗作,有不少名篇,其诗句,有的已成名句。如苏轼的《石炭》、清代徐松龛的《驮炭道》、金人赵秉文的《夜卧炕暖》、宋人朱弁的《炕寝》、清代李光庭的《煤球》、清代王鸣盛的《采煤叹》、清代姚椿的《哀山中采煤者》,都是比较有名的咏煤诗。无论是其立意还是表现手法,还是思想性,都是堪可称道的。咏煤诗中名句也不少,如于谦的“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但愿苍生俱暖饱,不辞辛苦出山林。”此句最为人们所喜读,这是对煤炭及煤矿工人的赞美。清代诗人“千村土锉炊烟出,中有民命如丝悬”句,着实道出了煤窑之安全难测以及煤矿工人之悲惨境遇。
  第四,咏煤诗的内容十分丰富。古代咏煤诗所表现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几乎涉及到煤炭业的各个方面,其所透露出的信息量是相当充足的,这是古代咏煤诗的一个显著特点。一是对古代煤工的痛苦和悲惨情状的描述十分逼真。尽管不少作者从未下过煤井,其信息都是所闻所见,但这类咏煤诗写的是十分感人的,如反映挖煤人之苦、贩煤人之苦、运煤人之苦的诗,都是较多的,有的颇为感人,令人读后垂泪。有的从标题上就可以看出煤矿工人的不幸,如吴之振的《煤黑子》、祝维诰的《煤黑子叹》、王鸣盛的《采煤叹》、姚椿的《哀山中采煤者》、奕绘的《挖煤叹》、裴守的《开矿叹》、佚名的《咏矿工》等,一望便知作者对煤矿工人悲哀处境的感叹与同情。二是反映了煤炭开发情形。如苏东坡的《石炭》、潘庭楠的《祭告开凿煤洞》,都描绘出地方官吏在柴薪紧缺的情况下,为解决民生困苦,积极组织人力勘查寻找煤苗,精心领导开凿挖取煤炭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地方官对于煤炭开发的态度和煤炭在国计民生中的地位与作用。三是反映了煤炭生产技术的有关信息,为研究古代煤矿技术史提供了有力佐证。如反映煤炭勘査、煤井深度、开采方式、井下搬运、提升、排水、生产工具、矿井灾害(火灾、水灾、冒顶坍塌)、煤炭运输、煤炭价格、炼焦等等,都可以在煤炭诗中见其梗概。四是反映了煤炭的特殊用途及古代煤炭名称。从一些咏煤诗中我们可以知道煤可以用来薰香、用以制墨、可以炼焦、用于祭祀、用于民俗嬉乐等,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煤炭利用的开创性与多元性。而咏煤诗所提到的煤炭名称不仅多种多样,而且富有创意,比如不仅有土炭、青煤、黑煤、兰炭、烟炭、岚炭等名目,而且有香饼、阴阳炭、兽炭、枯块等特殊的名称。
  第五,咏煤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是值得称道的。不少诗作遣词用字比较严谨,讲究对仗。有的善于使用典故,有的善于(用)比喻,有的用拟人化手法。其艺术成就不可小觑。
  还要提及的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在一篇文章中曾呼吁:如果有人將我国古代的咏煤诗收集起来,加以整理注释,这将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情。
  2005年8月31日夜
其他文献
在厦门,我想念一轮明月  白鹭从月亮的边缘飞来  国家大厦之门  是祖先们敲碎了星星  用赶海号子的节拍凝结而成  站在洪济山云顶岩看大海  就像在泰山顶看群山  中欧班列  是厦门人放飞的一群白鹭  它们的征途纵贯欧亚大陆  在厦门,我想念一轮明月  在桂花盛开的江南腹地  月光皎洁,银杏树叶金黄  南音阁里的弦管从泉州流出  我在月光曲里听见杜鹃  听见厦门金门门对门的吟唱  走上鼓浪屿  你
期刊
一盏油灯  一盏油灯,一颗蚕豆般昏暗的光  在岁月深处亮着,兀自微茫地亮着  那一炷橘黄色的火苗,过于微弱,飘忽  却留下了,我们一生光明与温暖的亲切记忆  一张小方桌,几只矮板凳  亲人们的脸庞,那么清晰地围拢过来  再平常不过的晚餐:馍馍,稀饭,炒白菜  一家人竟那样有滋有味地享用着,说笑着  清贫而欢乐的气息,如黄晕的光弥漫  让人想到梵高笔下那些吃土豆的穷人  一盏油灯,把我们黑熊似的身影
期刊
黄色的土地  是用水写成的  当蓝天燃烧起来  果实的根在发烫的土里呼喊  阳光开始拨开玉米饱满的乳峰  一点点的偷窥  又俯身撕开爆裂的豆角  听其呐喊  快来收获我们  用新研发的玉米机  用特制的收豆机  智慧凝聚铁手  汗水冷淬刀口  一穗穗有着阳光的日子  连同太阳那不灭的火种  都让黄土地满意  黄土地在云堆深陷的金色里  越荡越深越明亮  越远越开阔  我唯一的生命是它  在春的末尾
期刊
诗美的创造里程是艰难的,同时也是幸福的。这是一种地老天荒的爱,沧海桑田的情。皓首穷诗,我们无愧于自己竖琴的命运。  看一个诗人对待时代和人民的态度,就可以知晓他的情怀、灵魂和境界。时代和人民永远是哺育诗人的亲生父母,而诗人只有反哺时代和人民,才能配得上自己高尚的称谓。只沉湎于风花雪月的生活情调是小男女,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人;而只关注风云征候的是政客官吏,同样也不是真正的诗人。真诗人集风月和风云、
期刊
钢梁铁架,升起来,进入眼帘,再不顾车子巅簸,稳当当站在黄土山头。那副威武,在风中,透出骨子里的劲道。我们九个人站在卡车后槽,尽管天色沉下脸来,我心里却在颤动。从此,跳出了农村,脱离了那田地,进入到工人队列。迎面的几何体让我有一种认同、亲切感。这是打量煤矿的第一眼,也是煤矿看我的第一眼。  那是1970年代的第一个秋天,吕梁山头的柿子正泛红。  天空落下雨来,我们像雨点儿一样飘进宿舍,这儿有几十排随
期刊
院子里的丝瓜架很美,绿绿的藤蔓上搭下挂。瓜架下的小折叠床很精致,折叠着整个夏天。艾用用躺在上面,正午阳光剥落的绿色扑洒下来,碎碎地落满一脸。嫩绿的藤蔓一条条往下垂,像一只只小胳膊一样向她伸过来,有一条甚至都快探到她的胸部了。望着那条藤,艾用用无声地笑了。笑是因为她想起了杨子媚那句话:“如果是别的男人的手呢?”  昨天,几个女人跟往常一样围坐在那棵大柳树下,杨子媚刚从镇上买回一个胸罩。镇里有一家做胸
期刊
日前,由中国煤矿摄影家协会、山能兖矿集团摄影家协会、孔子东方艺术馆联合举办的“迎新年2020年‘未来空间杯’全国煤炭行业迎新年摄影作品展”在山东省邹城市孔子东方艺术馆开幕。  所展出的100件攝影作品,是从全国煤矿摄影爱好者征集的3285幅作品中经专家推选出的金质收藏作品2幅、银质收藏作品4幅、铜质收藏作品6幅,优秀作品20幅和入围作品68幅。  展出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展现了新时代矿工的新风
期刊
铁法矿区企业文化中心是铁法能源公司为提升文化软实力而搭建的文化阵地。通过举办文化讲坛、读书分享、书画艺术交流及培训等活动,为矿区职工和家属提供了优质的文化服务,职工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不断丰富。  公益书画培训课堂是公司企业文化的一个靓丽品牌,吸引了大批矿区书画爱好者。有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老人提笔挥毫,也有正在老师指导下的小朋友,一笔一画初耕砚田,洋溢着翰墨流香、丹青美画的浓厚文化氛围。培训班自201
期刊
改革开放那一年,我们全家跟随爸爸离开河北省军区大院,落户到了陕西的煤城——铜川。  那时的铜川,城市的规模宛如河北的县城,城内有一条大街、一条小河。大街名曰红旗街,小河名叫漆水河。乍听这名字的时候,我曾经下过小河沟,掀着河里边的石头找河水里的漆,可是石头下面除了一窝一窝的蛤蟆骨朵儿(蝌蚪),还是一窝一窝的蛤蟆骨朵儿。  刚到铜川那一年,我百般不适应。因为我离开了繁华的都市,来到了污染严重的煤城,离
期刊
随着我国煤炭开发与加工利用的发展,煤炭成了诗人们吟咏的题材。历来的咏煤诗,不仅记录了我国的用煤情况,也为诗坛增添了新意。至迟在南北朝时期,我国就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煤饼——香煤饼。而记载这一史实的则是已知最早的一首咏煤诗,即南朝人徐陵(507(4)—583)的《春情》一诗。  这首诗见于《徐孝穆集》(徐陵,字孝穆):  风光今旦动,雪色故年残。  薄夜迎新节,当垆却晚寒。  奇香分细雾,石炭捣轻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