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人物和抽象典型环境

来源 :黄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inroot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人性进行深邃而微妙的展示没有作家不渴望做到,却只有少数作家能够完成。莫泊桑的《皮埃罗》以三千字的短小篇幅,对涵容和表现复杂人性,发起极限和力度的挑战,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但《皮埃罗》却不是莫泊桑的杰作,因为只要再增加对厚重度、丰饶性的考察,即可马上看出莫泊桑的杰作当属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羊脂球》。饶是如此,我们更能看出,佳作和杰作之间的差异。写作都是从“心”出发的,也都是生活的某种反映,作家介入时代和社会生活后的作品所展现出来的向外扩张的天高地厚、汪洋恣肆,勘探人性和昭示意识所呈现出来的向内掘进的深邃精奥、体贴入微皆可打动读者。为何《皮埃罗》式的写作是一条难以走向杰作的路?作为一篇“未完成的杰作”,《皮埃罗》能带给我们许多启迪。
   首先,我们看看莫泊桑是如何在《皮埃罗》中塑造勒费弗尔太太及其女仆萝丝的。就人物分析而言,在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研究成果中,由雷格马斯的语义方阵理论来判断,可以将勒费弗尔太太及其女仆萝丝的关系立体化:她们是矛盾关系,更是补充关系。她们的矛盾关系表现为:勒费弗尔太太不想收养小狗皮埃罗的时候,萝丝因喜爱动物便会“巧妙地为动物辩解”;当勒费弗尔太太决绝地抛弃皮埃罗“扬长而去”,萝丝“一边跟在主人身后,一边用蓝围裙的一角擦拭眼泪”。她们的补充关系表现为:当勒费弗尔太太想养狗但又舍不得“满碗的狗食”时,萝丝因喜爱动物便会“巧妙地为动物辩解”;当勒费弗尔太太决定抛弃皮埃罗后,萝丝就是将皮埃罗扔进泥灰岩矿井的那个人。
   这是小说对所谓“主仆”的一次经典阐释,这一对“主仆”是隐秘而融洽的矛盾体,因而这“主仆”二人也是小说中人性像摆钟一样摇摆起来后指向的两个刻度。当“主”处在冷酷时刻,却预示着她会走向“仆”的温软时刻;当“仆”冷酷时,预示着要走向“主”的温软。人性是相通的,也是相同的,“主仆”二人是莫泊桑精心设置的复杂人性的同体。莫泊桑在同一时刻、相同境遇下,用“主仆”两个人物形象来表现人性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如果每一次面对相同对象,人性的表现都将如蓝调演奏一样不尽相同,那就让多种蓝调演奏一起进行,让它丰富人们对人性的认识和体察。综上所述,勒费弗尔太太及其女仆萝丝是展露于外在的形象,与其说她们是小说的主人公,毋宁说人性才是这篇小说真正的主角。
   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作品的女主人公勒费弗尔太太及女仆萝丝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典型人物。尽管勒费弗尔太太及其女仆萝丝最终导致皮埃罗死亡,但她们不是人性之恶和残忍的极端,正相反,她们在导致皮埃罗死去的过程中所流露出的恐惧和色厉内荏,传达出人性之善的耀眼亮光;她们也不能代表资产阶级的虚伪和虚荣,萝丝是个“老实厚道的乡下女人”,而用莫泊桑的原话来说,勒费弗尔太太不过“半個农妇”而已,她是参加劳动的寡妇,“丝线手套里,躲藏着一双通红的大手”。不仅如此,这位勒费弗尔太太可以为失窃的十二颗洋葱紧张不已,却还能“口袋里总装着几个小铜子,以施舍招摇过市,给路上的行人”。勒费弗尔太太的善是小的,但对善的追求是有实践的——对异类皮埃罗的抛弃过程,远不能表现所谓“伪善”,只能界定为,这是展示人性的一个舞台——勒费弗尔太太及女仆萝丝是再普通不过的两个妇人。
   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写道:“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人物在被恩格斯提出来的时候便和典型环境密切相关,《皮埃罗》所写的是小狗皮埃罗被主人抛弃的故事,这在任何国家都可能因为不同的原因而一再发生。中国诗人雷平阳也写过一首广为流传的诗作《杀狗的过程》,写的是狗的主人如何杀死自己的狗,它和莫泊桑这篇《皮埃罗》在展示人性上异曲同工,带给过读者以情感的震动。如果我们将叙事诗《杀狗的过程》仅仅视作叙事作品,雷平阳所写的同样不是典型人物。如果要谈到典型人物,鲁迅塑造的阿Q、孔乙己,《风雪山神庙》中的豹子头林冲……这是典型社会环境和典型特定环境下的典型人物。
   一个并不典型的人物形象,他能何为?他能打动人的,只有人性,因为他失去了典型环境和独异故事的拱卫,只能在作品中以一个自然人的状态,以一个平常生活的小截面来博得读者青睐。无论是多么典型的人物形象,他都有机会在作家的笔下表现出最普遍的人性,但是在把他塑造成为某种典型的过程中,作家常犯的错误却是弄丢他其余的部分。这也意味着非典型的人物形象、最普通的人物形象,只有唯一一条在文学作品中存活下去的塑造之路。
   因而我们需要明白的是,《皮埃罗》及《杀狗的过程》这样的作品该如何来定位。我把它们视为剑走偏锋的作品,这是莫泊桑和雷平阳在独木桥——人性书写上求存的成功案例。将具体的社会、时代、民族等特征从作品中撇开,强调普遍人性、普世价值,强调文学的现代性表达,都将无法称之为杰作,哪怕它能像《皮埃罗》这样穿越时代、穿越国界被普遍接受。千百年来,人性有多大的变化?无论我们如何表达,我们书写的都是陈旧的对象。尽管太阳底下无新事,但人性在不同时代、社会、民族所拥有的独特显现方式却给所有后来的作家留下了书写的空间。如果仅仅考量一种人类和文学本身的要素,那样求取的文学,它依旧会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成为无法辨识的水珠或泡沫——当然,它们是“入流”的佳作。
   其次,我们千万不要忽视皮埃罗这个形象,它是具体的文学形象更是一个抽象典型环境。皮埃罗在勒费弗尔太太及其女仆萝丝的世界,是一个弱小者,是一只被抛弃的宠物。当它被抛弃的时候,读者难免会同情弱小者,指摘抛弃它的人。现在我们回头来看,就会发现莫泊桑在描述它的时候,别有深意“四条腿短得跟没有似的,身子像鳄鱼,脑袋如狐狸”,皮埃罗出现在莫泊桑的作品中,不像是以一条狗的外形出现的,更像是在描绘它的弱小所掩盖着的凶残和狡猾。这是一种人性隐喻,当它和强者在一起的时候是一条弱小可怜的狗,但它也是隐藏的鳄鱼和狐狸。他们之间对应的身份有未可知的转化条件,具有不确定性。这是一个抽象典型环境,它意味着一种不可靠的关系和潜在的身份对转。当这种抽象典型环境被建立起来,皮埃罗被抛弃的残忍程度就已变得微乎其微。    矿井中的皮埃罗,则是一种残酷生存困境的隐喻。勒费弗尔太太及女仆萝丝不愿意解救,而矿井中的皮埃罗又无法自救,它依靠自己逃出矿井的可能为零。这个废弃的矿井经常用来接纳被抛弃的狗,皮埃罗除了饿死,等待它的结果还有:吃掉别的同类,抑或被别的同类吃掉。和之前我们所谈论的人性相比,这自然是毫无人性可言。这个时候,作为鳄鱼的皮埃罗便会被激发出来——当它在生存空间遭遇同类。失去人性的环境,就是皮埃罗的矿井——这绝对是一种警告。生存机遇将隐藏在你死我活的斗争当中,丝毫没有退让空间。如果说,勒费弗尔太太抛弃皮埃罗后的恐惧表现了人心向善的强烈暗示,这时候莫泊桑已经落入对人性的洞彻和失望之中,莫泊桑把全部的同情(对勒费弗尔太太及皮埃罗)和人性真相(“鳄鱼”兼“狐狸”),全都铺向了他的稿纸。
   那么,谁是皮埃罗呢?这时候我们重新回到小说的第一段,就不难理解为何莫泊桑笔下的勒费弗尔太太被描述为一个“野蛮虚荣的灵魂”,她似乎也是另一个皮埃罗。因为皮埃罗挤占了她的生活资源,养狗需要缴纳八法郎的养狗税——哪怕只有八法郎,也会导致皮埃罗和它的同伴们持续不断地被抛进废弃的矿井。在某些瞬间,人人都是皮埃罗,甚至处境远未恶化为残酷生存困境,我们就已经变成了皮埃罗。人性不能低估,也是绝对不可高估的,而人性之恶的引爆点也可以是很低的。莫泊桑小说中的勒费弗尔太太只是一个普通的妇人,而皮埃罗也只是无数弃犬之一。勒费弗尔太太和皮埃罗的过往,如果标价,是不会高于八法郎的。在做出将皮埃罗抛入矿井的决定时,勒费弗尔太太已知道皮埃罗未来的命运。莫泊桑的《皮埃罗》通过非典型人物和抽象典型环境创造了一种非常奇特的文学景观和人性景观。
   当亲耳听到皮埃罗的惨叫、哀鸣、呼救后,勒费弗尔太太这才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生命的终结者。真正感受到残酷的后果,这令勒费弗尔太太难以面对自己,她良心不安、感到恐惧、噩梦连连、十分痛苦,于是她就后悔了。勒费弗尔太太有机会救出皮埃罗,可施救的人向勒费弗尔太太索要四法郎的服务费,勒费弗尔太太却拒绝支付。她愿意花在一条狗身上的钱不会在后悔期间增值,倒似乎有贬值的趋势,这让她的痛苦看上去像是虚情假意。当听到需要四法郎后,“她的全部痛苦顿时风消云散”。可是,她有表演的必要吗,把痛苦表演给一个仆人看,完全沒有必要;把悭吝暴露在仆人面前,更是没有必要的。读者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勒费弗尔太太此刻所面对的只有自己的人性和良心,没有其他任何压力。
   《皮埃罗》对时代、社会生活以及对民族资源的摄入都是贫乏的,但我们依旧能通过作品中飘忽、闪烁的字句看到十九世纪法国的侧影:法国富裕的农妇住在临马路的房子里,房间安有绿色的百叶窗;她有仆人,自己也干活,但她在家戴着丝线手套;她在法国吃着面包,而那时中国正处于清朝的光绪年间。
其他文献
楔 子  天像是漏了,雨下个不停。狭窄的小巷两旁,灰白色的高耸山墙在半空中支起浅灰色的云幕,云幕之外又沉沉实实地压着半片昏暗的天空。雨声淅淅沥沥,偶尔从半空传来一声清越的飞鸟破啼,转头看去,一只麻雀展开翅膀,暗光一般滑进灰暗的檐瓦下,便不见了。  女人停下脚步,将黑色的伞折起来,轻轻地推开了门。  这是一间街角的小咖啡屋,出售西式点心和手磨的热咖啡。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温暖的淡淡苦香,柔黄的灯光温暖沉
荐读人: 索 耳   1992年出生,毕业于武汉大学,现居北京。小说见于《花城》《钟山》《山花》《长江文艺》《鲤》《ONE·一个》等刊物。曾获香港青年文学奖、押沙龙短篇小说奖。即将出版长篇小说《伐木之夜》。  《酒国》  作 者: 莫言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推荐理由  《酒国》是莫言于1989年至1999年间创作的小说,莫言认为“它是我迄今为止最完美的长篇,我为它感到骄傲”。   这
在当下的写作训练过程中,很多同学已经认识到了“事实胜于雄辩”的魅力,喜欢引用名人名言或是大量的事例,来达到充分、全面地论证中心论点的目的。但是,在写作实践中往往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事例展开太多,叙述过长而论证过短。这样,容易有堆砌素材、凑字数之嫌,更导致论证力度不足,说理不透彻、不深刻,甚至给人文体不清的印象。  无论如何,议论文的重点应该始终着落在“议”和“论”上,事例的引述始终是以“议”“论”
Shinnkei: 如何克服上台演讲时的紧张情绪?  这个学期开始,政治老师要求每节课有一位同学上台演讲,要选择一条最近的时事新闻,然后假设自己是政治试卷的出卷人,向同学们介绍这则新闻与课本上的哪些知识有关联,可以利用它出什么样的题目。  马上就要轮到我演讲了,我很紧张,担心到时候会脑子一片空白,什么都讲不出。拜托大家给我支点招,好让我在演讲的时候不紧张,拜托!  温柔相待的Our Dear Am
伯父君谟①,美髯须。仁宗一日偶顾问曰:“卿髯甚美,长夜覆之于衾下乎,将置之外乎?”君谟无以对。归舍,暮就寝,思圣语以髯置之内外,悉不安,一夕不能寝。盖无心与有意,相去有间,凡事如此。  [节选自宋·蔡絛《铁围山丛谈》]  【注】 ①君谟: 蔡襄,字君谟,北宋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和茶学家。  对男人来说,胡须的事,并不是小事,胡须里充满了学问。  《康熙字典》里,就这么详细分类:胡须在上唇,称“髭
● 苏宇玥  幼时,“你带手绢了吗”是“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与“手绢”一起,承载着母亲不擅表达的爱以及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亲情。而“我”每天都等待母亲的提问,是“我”对亲情、对爱的需求的表现。  独自生活后,“手绢”一直被“我”带在身上,陪“我”度过每分每秒,如同母亲陪伴在“我”的身边。这个时候,“手绢”成了“我”固守自我的心灵支撑,无论安全局的人多么凶恶可怕,工厂对“我”如何压迫,流言
在高考语文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有一类“作用题”出现频率特别高,它设题角度较多,考查范围较广,涉及标题、段落、结构、修辞、人称、人物等多方面。常见的命题形式有:“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删去这一部分可以吗?”等等。怎样才能答好这类“作用题”?本系列将聚焦一些重要的“作用题”,给出简单实用的解题技巧。  2017年高考结束,不少浙江考生打趣
第86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将于2014年3月2日在好莱坞举行。《地心引力》囊括了10项提名,是夺奖大热门。的确,这是一部近年来少见的优秀太空题材影片,3D技术的完美运用给观众带来了逼真的太空体验。在影片中,女航天员漂浮于近地轨道空间,在太空望远镜、航天飞机、空间站和载人飞船构成的技术环境里挣扎求生,这些壮丽惊险的场面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当然你不能较真说这些航天器其实不在一个高度上。更难能可贵的是,影片
30多年前,安德鲁携带着艾滋病病毒出生于美国,之后几年内,他的父母先后因艾滋病去世。由于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普遍歧视和偏见,自安德鲁幼年开始,他的亲戚便对外隐瞒了他患病的事实。“艾滋病”这个词给安德鲁带来了一种挥之不去的耻辱感,生活的安宁只能靠谎言和药片来维持。2015年5月,安德鲁做出了一个引起轰动的举动,他在社交网站上晒出了一张全家福,照片中每个人都举着一张白色纸板,安德鲁的纸板上写着“HIV
今天我要给你讲些东西:从现在算起一千年后,有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和一个爱情故事。  现在,虽然我才说了几句,其中却没一句真话。其实这个男孩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男孩,因为他有一百八十七岁了。这个女孩也不是平常说的女孩,但并不是因为她的年龄。这个爱情故事也跟现在的爱情故事不同,里面没有对交配冲动的升华,也没有恋爱双方逐渐相互依从的本能。要是你没有立刻理解我上面说的这些,你可能会对这个故事失去兴趣。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