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打来的电话

来源 :译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dml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译:马海甸
  文:[俄] 奥·伊文斯卡娅
  
  著名俄国诗人、小说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文章有时简写为鲍·列·)的情人奥尔加·伊文斯卡娅(1913—1995)生前就是充满争议的人物。誉之者称为小说《日瓦戈医生》女主角拉拉的原型;毁之者甚至直指她为克格勃派到作家床头的“内应”。不管怎么说,她的长篇回忆录《时间的俘虏——与帕斯捷尔纳克一起的年月》仍值得一读。下面选译的《电话铃声》,选自该书第二部分《诗人与沙皇》的一章。诗人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文章有时简写为奥·曼·)写诗讽刺斯大林,当即被捕。帕斯捷尔纳克、女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及曼氏之妻娜杰日塔·曼德尔施塔姆(昵称娜佳)到处奔走求援。就在这时,斯大林给帕斯捷尔纳克来电。作者摘录了三位当事人的有关回忆,比较全面在反映了这一段史实。
  
  关于与领袖的电话交谈,一如阿赫玛托娃所说:“有着无数的民间创作。一首两韵八行诗甚至胆敢写道(当然是在帕斯捷尔纳克时代),鲍里斯坑了奥西普。我和娜佳认为,帕斯捷尔纳克的行为可获得一个大大的四分。(注:苏联的学分以五分为满分,大大的四分即接近优秀。)
  我想,关于这应该更详细地谈谈。不仅记下我所记得的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的叙述,而且要记下安娜·阿赫玛托娃和娜杰日塔·曼德尔施塔姆回忆中的这个事件。
  我从没见过曼德尔施塔姆。然而一想起鲍·列·的叙述,尤里·奥列沙(注:尤里·奥列沙(1899—1960)苏联作家。)所描绘的肖像对于我就显得很亲切——男人的体型“由于不仅在冬天才穿的皮大衣大得衣不称身而臃肿。在路上,在笨重的皮大衣和高高的羊皮帽顶之间,脸颊像小钻石在发光……曼德尔施塔姆的脸刮得光光的,牙齿掉了,样子苍老,外表威严。他的脑袋老向后仰;双手老以一种非常实际的、非日常秩序的姿势结束或开始!”
  曼德尔施塔姆显然是这些诗人之一,他揣摸到隐藏于近乎地球规模的人物个性的畸变,关于这遂写下一首短诗——暴君可怕的真实肖像和为之效劳的半人。曼德尔施塔姆想向在诗歌中与自己同等的人朗读这首诗。
  1934年4月底的一个晚上,鲍·列·在特维尔大街遇到奥西普·埃米列维奇,后者朗诵了自己的诗作:
  
  我们活着,不曾感到自己的国家,
  十步之外不曾听到我们的说话,
  那儿只要有人悄声儿在议论,
  都让人想起克里姆林宫的山民。
  他粗大的手指,像胖嘟嘟的蠕虫,
  一句话,用秤砣称足有一普特(注:普特,俄国重量单位,相当于16.3公升。)重。
  那一双蟑螂般的大眼睛笑盈盈
  那一双长筒皮靴亮晶晶。
  
  细脖子的领袖仍围着这个恶棍,
  他戏弄着这些半人半兽的仆人,
  有的在呼啸,在的咪咪叫,有的抽噎,
  就让他一个人恶声恶气称人为你。
  他像踢马掌般发出一道道命令—--
  朝着鼠蹊,脑门,朝着眉毛和眼睛。
  他每判上一次极刑—--都乐呵呵,
  这奥塞梯人的胸膛真宽阔。
  
  “我没听过这,您也不曾向我读过这,”鲍·列·当时在街心花园说,“因为您知道,现在发生了多么怪异可怕的现象,他们开始抓人;我怕隔墙有耳,也许,在街心公园的长凳上,有可能聆听和叙述,让我们这样认为,我啥也没听见。”
  谈到写这首诗的动机,奥·埃·说,它憎恨法西斯主义的所有表现要远甚于其他。
  这首诗的每个词儿——现实的观察,精确的细节,曼德尔施塔姆的遗孀娜杰日塔·雅科夫列夫娜曾谈过到这些细节是打哪儿捕捉到的。杰米扬·别德内依(注:杰米扬·别德内依(1883—1945)苏联诗人。)曾在日记里写到,他不想借书给斯大林,因为书页上留下油腻腻的指印。大概是别德内依的秘书告发了他,杰米扬从此失宠。奥·埃·的反诗就得自这里。
  1934年5月14日晚,有人手持雅戈达(注:时任国家政治保卫局,即“格伯乌”,局长,领导肃反工作后被处决。)亲自签署的逮捕证登门;彻夜进行搜索。安娜·阿赫玛托娃在场,她回忆说,这一切是在邻居基尔萨诺夫家嗷嗷叫的夏威夷吉他声中进行的。
  没能搜索到反诗(它不曾笔录下来)。
  鲍·列·为曼德尔施塔姆被捕而深感不安。
  除了为人的命运感到不安,还因为可能有人责难,似乎他没能管住自己的嘴巴,把诗告诉了什么人。
  鲍·列·满城乱转,逢人就讲,他与此无涉,错不在他,他事先证明自己无罪和不知出于何故这样想,有人会把曼德尔施塔姆失踪的责任归到他身上。
  在我转述阿赫玛托娃关于鲍·列·如何帮助曼德尔施塔姆的谈话之前,先谈谈他告诉我的与斯大林的电话谈话。
  在沃尔洪卡大街十四号楼九号公寓响起来自克里姆林宫的电话——“斯大林同志要与您通话”后——鲍·列·险些儿没成了哑巴;他对这次谈话全无准备。但话筒里传来“他”的声音——斯大林的声音。领袖用的是“你”,有点儿粗鲁、随便:“讲讲你们文学圈的人是怎么谈论曼德尔施塔姆被捕的。”
  鲍·列·以他所特有的习惯不马上直奔题目,而是首先加以带哲理性的发挥,他回答说:“您知道,他们啥也没说,因为我们没有什么文学团体,没有文学团体,就不会有谁说什么,因为大家都不知道说什么好,都害怕。”等等。
  话筒长时间地沉默,然后说:“好吧,现在给我谈谈您对曼德尔施塔姆的看法。您对待他就像对待诗人吗?”
  鲍·列·以他所特有的气喘吁吁开始说,他和曼德尔施塔姆分属迥然不同的流派:“当然,他是大诗人,但我俩没有任何接触点——我们急剧地改造了诗歌,而他是学院派。”他就这一点谈了很久。斯大林既不鼓励他,也没加以赞扬,更不置任何感叹词。在这种情况下,鲍·列·沉默了。斯大林嘲笑说:“看来,你不善于保护同志。”便搁下了话筒。
  鲍·列·告诉我,这时候他简直透不过气来:这样侮辱性地扔下话筒;真的,他似乎不是同志,谈话进行得不像它理应进行的那样。那时候他对自己非常不满,心情很不痛快,他开始向克里姆林宫打电话,央求话务员为他接通斯大林。这整件事情实在太荒唐。人们回答他说,无论如何接不通,“斯大林同志正忙着。”他束手无策和激动不安地证明,斯大林刚给他来过电话,他们没能把话说完,而这非常重要!
  他极其不安和兴奋地在公寓里走来走去,整个晚上对邻居说:“我应该给他(即斯大林)写一封信。您的名字变得不公正;您不让我说到最后——要知道,现时所有的不快都同您的名字搅在一起,您应该了解清楚这一点……
  这一封信终于还是寄出了。
  曼德尔施塔姆被捉的那天,帕斯捷尔纳克不仅迈出了不能改变的一步,而且超出了人力的范围,用阿赫玛托娃的话来说,几乎创造了奇迹:
  同一天,我去找帕斯捷尔纳克,他去《消息报》找布哈林为曼德尔施塔姆求情,我到克里姆林宫找叶努基泽(注:阿韦利·叶努基泽(1877—1937) 时任苏联中央执行委员秘书。大肃反时被处决。)。那时,能潜入克里姆林宫几乎是奇迹。这是演员鲁斯拉 诺夫通过叶努基泽安排的。叶努基泽很有礼貌,但马上问到:“可能有某些诗?”我们加快了速度,大概,因此减轻了判决……斯大林命令重审案件并……致电帕斯捷尔纳克……斯大林通知,已发下指示,曼德尔施塔姆将会一切如常。他问帕斯捷尔纳克为什么不为之奔走。“如果我的诗人朋友遭到不幸,我就是翻墙也要搭救他。” 帕斯捷尔纳克回答,如果不是他奔走,斯大林不会知道这件案子。“为什么您不向我或作家组织提出?”“作家组织打一九二七年就不管这些事了。”“他是您的朋友吧?” 帕斯捷尔纳克犹豫起来。一会儿,斯大林又问:“他是大师吗?是大师吗?” 帕斯捷尔纳克回答:“这没有意义。”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知道,斯大林在审查他,看他是否认识诗,他用这个来解释自己期期艾艾的回答。“为什么我们老是谈曼德尔施塔姆,曼德尔施塔姆,我早就想跟您聊聊了。”“聊些什么呢?”——“聊聊生与死。”斯大林放下了话筒。
  关于曼德尔施塔姆在X论述帕斯捷尔纳克的书中还有更加惊人的信息。那儿极其可怕地描写了斯大林电话铃响的表面和历史。这一切透出了齐娜伊达·尼古拉耶夫娜·帕斯捷尔纳克(注:帕斯捷尔纳克的妻子,下文的齐娜为其小名。)的信息,她异常憎恨曼德尔施塔姆,并认为他们损坏了她“循规蹈矩的丈夫”的名誉。娜佳从来不去找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也不曾求过他什么,一如罗伯特·佩因所说,这些消息来自齐娜,这些遐迩皆知的漂亮话即出自她:“我的男孩子们(儿子们)最热爱斯大林——其次是妈妈。”
  娜·雅·曼德尔施塔姆就这点写道:
  有人叫帕斯捷尔纳克听电话,这事先已通知了他。帕斯捷尔纳克劈头就抱怨,听不清,因为他是在公寓里打电话,楼道里孩子们在闹。我和安娜·安德列耶夫娜悄悄地互问,他给我们打电话——不也在“公寓里打的吗?”他与斯大林谈话,就像与我们大家。
  斯大林告诉帕斯捷尔纳克,曼德尔施塔姆的案子正在重新审查,一切进行得很顺利。然后又出人意表地说:为啥帕斯捷尔纳克不向作家组织“或者向我”提出——不为曼德尔施塔姆奔走。“如果我是诗人而我的诗人朋友遭到不幸,我就是翻墙也要搭救他。”
  帕斯捷尔纳克回答:“作家组织打1927年起就不管这些事儿,如果我不奔走,您大概还什么也不知道。”接着善于“朋友”这个词儿帕斯捷尔纳克还补充了一些话,希望能更准确地表示他与奥·曼·的关系,这些关系大概还可 以纳入“友谊”的概念中。
  这个解释带有强烈的帕斯捷尔纳克色彩,与案子没有任何关系。斯大林发问打断了他:“然而他是大师,是大师吗?” 帕斯捷尔纳克回答:“事情不在这儿。”“那么在哪儿呢?”斯大林问。帕斯捷尔纳克说,希望能与他见面好好谈谈。“谈什么?”“谈生与死。”斯大林搁下了话筒。
  正因为这,我不曾指出录下诗的那个人的名字,正因为我相信他与审讯和逮捕无关,我不想引用帕斯捷尔纳克的反驳,倘若不认识他,这个反驳很可能转而反对他!顺便说,这个反驳完全没有过错,它仅仅流露出帕斯捷尔纳克的某些自我专注和自我中心。
  ……鲍·列·对自己与斯大林的谈话很不满,向许多人抱怨他未能把会晤付诸实现……鲍·列·就像我们国家的许多人一样,对克里姆林宫的隐士病态地感兴趣。
  ……这就是……时代惊人的特点:为啥不受制约的统治者允诺全无价值地在地上建立真正的天堂,就得以欺骗自己的同时代人。现时任何人都不怀疑,两个诗人与统治者发生冲突,诗人们都有着道德的威望、历史感和内在的正义性。
  然而,鲍·列·沉重地感受到自己的失败,他对我说,打那以后很久写出诗……在我看来,帕斯捷尔纳克相信,他的交谈者体现了时代、历史和未来,他仅仅想就近观察这个仍在生和呼吸着的奇迹。
  现时有流言传播,在与斯大林交谈时,帕斯捷尔纳克如此的惊惶失措,以至抛弃了奥·曼·。他发病前不久,我在街上遇到他,他向我谈到这。我建议他把谈话记录下来,但他不愿意。可能,事情到了这一步,他已经顾不上过去。
  怎么能指责帕斯捷尔纳克,尤其考虑到斯大林立刻答应就案件和自己的良心重新进行审查?按现在的说法,似乎斯大林要求帕斯捷尔纳克为奥·曼·担保,但他拒绝了。类似的事情不曾发生过,也不曾谈过这样担保的话。
  奥·曼·听了详尽的报告后,对帕斯捷尔纳克十分满意,特别是他关于作家组织“打1927年就不管事”那一句。“给以准确的证明,”他笑着说。他不满的是谈话中的事实:“是什么令帕斯捷尔纳克犯糊涂了?我自己应该摆脱他身处其中的窘境。”又说:“他完全正确,一连几天为在于技巧,为啥斯大林这样害怕技巧,他似乎很迷信;认为我们能跳神。最后说:“诗作无疑可以做成一种印象,如果他这样到处说重新审查。”
  顺利说一句,如果帕斯捷尔纳克像夜莺似的歌唱技巧和大师,事情真不知该怎样完结。可能宰奥·曼·一如宰掉米霍埃尔斯(注:所罗门·米霍埃尔斯(1890—1948)犹太籍苏联演员、导演,传为秘密警察所杀。),或最少采取激烈的手段,以毁掉手稿……如果他们高估了曼德尔施塔姆的诗歌遗产——无论我或诗作都靡有孑遗。那时就像所谓的——“大风吹散了灰烬”。
  与斯大林谈话的外国说法非常荒谬。有人这样写道,似乎奥·曼·在帕斯捷尔纳克家当着外人朗诵诗作,把可怜的主人“带到克里姆林宫并加以折磨”。这儿的每一句都显示出对我们生活的无知。
  在沃罗涅日流放期间,鲍·列·与阿赫玛托娃到卡塔尼扬请求把奥·埃·迁到另一个城市,但遭到了拒绝。
  最后,娜·雅·回忆说:“来访问我的惟一一个人,是帕斯捷尔纳克,他跑来向我了解奥·曼·的死讯,除他之外,没有人敢来。”
  在与卓·阿·马斯连尼科娃(注:俄国雕塑家,曾为帕斯捷尔纳克塑像,并著有《会晤》一书记录帕氏的言谈。)于1958年9月7日的谈话中(她写日记并准确地记下了自己与鲍·列·谈话的日期),与“领袖”谈话的尾声看来另有一种方式:
  “您想跟我谈些什么?”斯大林问。
  “喏,各种各样,关于生与死。” 帕斯捷尔纳克答。
  “好,随便什么时候我有空了,我会请您到这儿来,我们吃过茶后聊聊。再见。”
  鲍·列·接着说:
  “以后我回忆起谈话,我不想改变自己回答中的任何话。”
  我不相信,鲍·列·能够忘却自己为之痛苦的不满,斯大林有损尊严的掷话筒行为。我想,他不会忘记这一点,仅仅不想在让他产生好感的谈话中“回忆往事”。大概,安娜·阿赫玛托娃和娜杰日塔·曼德尔施塔姆的证明,此中的认识得自当时和直接的谈话,更不用说我得诸鲍·列的谈话,距真理要近得多。
其他文献
塔拉路,都柏林象征身份和地位的繁华路段,上演着平凡女人莉娅和她朋友们的婚姻家庭生活。爱尔兰国宝级畅销书作家梅芙·宾奇在长篇小说《塔拉路》一书中,用现实主义的刻画手法,塑造了一系列八九十年代爱尔兰中年女性角色,讲述她们的感情纠葛和婚姻困惑。不写性爱也不写暴力,安静恬淡地讲述犹如身边发生的平凡故事,宾奇的此部小说再度好评如潮,成为奥普拉读书俱乐部(Oprah Book Club)的推荐书,创造了畅销书
期刊
长篇小说《欲望山庄》( Here on Earth, 1997 ) 已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这部长篇小说出自美国当代女作家艾丽丝·霍夫曼(Alice Hoffman, 1952— )笔下。霍夫曼生于纽约,长在长岛,毕业于阿德尔菲大学(Adelphi University),深造于斯坦福大学。还在斯坦福大学研修期间,她就开始了其文学创作生涯,完成并出版了长篇小说处女作《某人的财产》。从此,才思奔涌,
期刊
一    克里斯塔沃尔夫(Christa Wolf,1929-)生于波兰瓦尔塔河畔的兰茨贝格。1949至1953年,在耶拿和莱比锡学日耳曼学。1949年,加入德国统一社会党。1953至1959年,在德国作家协会工作,自1956年起,任柏林新生活出版社主编,1958年起任《新德国文学》杂志编辑。1961年,以小说《莫斯科的故事》(Moskauer Novelle)亮相文坛,但这部小说影响不大,没在联
期刊
巴塞罗纳品特戏剧节前言    以下访谈是1996年9月到12月在巴塞罗纳举行的“品特之秋”戏剧节的终结篇。此次戏剧节由贝克特剧场(Sala Bechett)发起。贝克特剧场是一个介绍上演现代前卫剧目的剧场,它的经理兼剧作家何赛·桑切斯·西尼斯特拉(Jose Sanchis Sinisterra)一直以来是品特戏剧的推崇者。随后,阿腾布鲁特(Artenbrut),坦特兰塔纳( Tantarantan
期刊
博客书的面孔  在这个网络时代,博客书成了人们话题,国内《老徐的博客》、《潘石屹的博客》、《勃克郑渊洁》等都登上了畅销书榜,国外也同样形势大好,甚至出现了“博客书”的新造词blook,即“书”(book)与“博客”(blog)的合成,那么blooker顾名思义就是“博客书作者”。世界上首个博客书奖“鲁鲁博客书奖”(Lulu Blooker Prize)即以此命名。且让我们来看看目前一些国外博客书的
期刊
昆德拉曾说,世界各国的翻译者,有一个共同的习惯:喜欢表现自己词汇量的丰富。读某个知名译者翻译的“白朗宁夫人抒情十四行诗集第一首”,一首诗中出现了两次“sweet years”,一次被译成“良辰”,一次变成了“欢乐的岁月”,就是没有翻译成最直接的“甜蜜的岁月”。  也许,这就叫做——意译。  翻译家们似乎永远喜欢猜测作者的“本意”,你写“甜蜜”,他就猜测你的意思其实是“欢乐”;你写“欢乐”,他就猜测
期刊
译/胡晓庆  文/[美]弗兰克·盖里阿诺    《大海岬》没有中场休息,演出时间约为一小时二十分钟。  人物  (某些角色可由同一演员扮演)    民谣歌手  杰瑞米·切斯特  警察  美国印第安人  嬉皮扮相的女子  大阿尼  导游  黑人毕业生  老母亲  杰克,她的儿子  神父    时间  1968年    地点  美国  一辆驶向西部的车  [一辆汽车,弧形天幕前。实际上,车由两个台阶和
期刊
文:[美]爱德华·克雷恩 译:周 渊    希拉里希望明年再度竞选美国参议员。与此同时,她也被公认为竞选2008年总统的民主党人中的佼佼者。但是,回溯到1999年,还是第一夫人的希拉里刚开始思考自己的政治生涯就遇到了极大障碍。这些困难不仅来自于她想替代的强大对手——纽约参议员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Daniel Patrick Moynihan)的鄙视和不信任,还来自于他倔强的妻子利兹(Liz
期刊
2004年的漫画史一定会把大热的《死亡笔记》摆在最醒目的位置上,本着寻根求源的精神,让我们先来看看作者小畑健先生的一些资料。  “小畑健先生出生于1969年,是日本新泻县人。随着著名的围棋漫画《棋魂》在海内外销量的飚升……”  1969年出生的话,到现在不过36岁(顺带便做个广告,王菲也是69年出生,可见69是个很奥妙的数字……)我所听过另一个流传于街坊邻居间的消息是,画《浪客剑心》的那个家伙似乎
期刊
梦枕貘,日本著名奇幻小说作家,原名米山峰夫,1951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创作之路始于科幻,长篇小说《吃掉上弦月的狮子》获第十届日本科幻小说大奖。以平安时代为背景的代表作《阴阳师》系列已连载二十年,已改编为影视、漫画。目前出版的单行本计有《飞天卷》、《付丧神卷》、《凤凰卷》、《龙笛卷》等八卷,有“日本的《聊斋志异》”之称。整个系列以阴阳师安倍晴明和好友源博雅为主角,刻画了一个人鬼共处的幽魅世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