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时代在发展,教育在进步。现阶段的初中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笔者在本文就学校德育“自主性”进行一定探究和分析,并且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实践策略和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德育教育;自主性探究;实践策略
引言:新课改不断深入,初中德育“自主性”教育理念也逐渐渗透于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以及班级各项管理活动时,应当秉承“以生为本”的教育指导原则,充分融入“自主性”德育教育精神,为学生们创造一个和谐、轻松、健康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各方面积极的德育教育,全面提升初中生的德育水平和综合素质[1]。
一、学校应重视德育思想的全面渗透
毫无疑问,现阶段各初中学校必须要重视和推广“自主性”德育教育理念,在班级日常管理过程中落实和开展各项德育教育,让学生们能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优质的德育精神和德育理念,促进自身健康发展。在德育思想和德育理念的渗透工作中。笔者建议,初中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和班级的日常管理过程中要积极开展各种主题思想教育。比如,班级的班主任在每周可以利用主题班会形式对初中生们进行全面的德育教育,培养初中生们的优秀的思想品德,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拥有伟大的人生理想和树立起正确的“三观”。
二、学校应积极树立德育优秀的榜样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想要全面提升现阶段初中各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自主性”,各学校必须要为学生们积极树立一些优质、优秀的榜样。让学生们能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感受榜样的力量和榜样的作用,引导自己形成规范的言行举止以及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笔者认为,德育榜样既可以是教师以身作则,为学生们展现优秀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尊重教师、热爱教师,通过教师一言一行来影响学生们的德育思想不断完善进步。此外,班级中学习成绩优异且道德品质出众的学生也可以成为榜样,学校和教师在对这些表现出色、德才兼备的学生们进行表演和奖励的同时,无形中已經为初中生们树立了学习的标杆和样板,初中生们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榜样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各种优秀表现的影响,严于律己、谨言慎行、乐于助人、积极向上,全面提升初中德育“自主性”教育的整体质量。
三、应重视德育教育情感教育完美结合
在现阶段各初中学校全面开展德育“自主性”教育活动的同时,笔者建议,初中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各环节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结合班级整体德育教学情况,深入了解现阶段初中生们的生活理念以及思想意识,做到有的放矢地展开各项德育教育以及情感教育活动,让学生们可以通过各种教育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德育精神。举个例子,新生入学后,面对新环境显然会产生一定的紧张感和拘束感。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让学生们进行简短的自我介绍的方式,对自己进行简单描述和介绍,并且每一位同学都应当勇于说出自己的学习宣言和人生理想。这种德育教育和情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拉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且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教师了解每一位学生们的具体情况和学习需求后能够更加尊重学生和关爱学生,让学生们能够在一个充满温暖和友爱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初中各门功课的学习。此外,教师在日常德育“自主性”教学过程中,还应该积极与学生们交流和交谈,在学生们犯错后能够积极引导学生们进行自我反省和认真反思,找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且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改正,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全面提升初中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四、学校应创建健康的德育教学环境
客观而言,当前想要全面提升初中生德育教育“自主性”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率,笔者认为,作为学校方应当不断探索、不断钻研,力争为初中生们创建一个优质的教学氛围和教学环境。试想一下,倘若在一个初中班级里,绝大多数的初中生都积极向上、敏而好学,那么小部分不爱学习的初中生必然也会受到积极的触动和影响,逐渐转变学习观念,自主性回归到日常学习活动之中。鉴于此,笔者建议,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活动之中全面提升德育教育的自主性和多样性,为学生们创建优质的学习平台和学习氛围[2]。具体而言,德育教育的各项实践活动丰富多彩,能够充分挖掘初中生们的学习潜能,发挥其兴趣爱好以及个人特长,为其树立自信心和增强集体荣誉感提供各种机会。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可以为学生们举办一些充满乐趣的多元化的德育活动,比如,小型文艺晚会、诗歌、散文朗诵比赛、足球、篮球友谊赛等文体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应当激发和鼓励学生们的参与热情,让学生们能够树立自信心和充满集体荣誉感,通过整个活动提升思想道德素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初中德育教育“自主性”探究之路任重而道远,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了解学生思想观念以及学习需求,采取科学化、合理化的德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优化初中德育教育的同时,力争让学生们的德育整体水平“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李志楠. 德育视域下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7.
[2]李霖. 学校德育“自主性”的探究与实践[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8):53.
关键词:初中德育教育;自主性探究;实践策略
引言:新课改不断深入,初中德育“自主性”教育理念也逐渐渗透于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以及班级各项管理活动时,应当秉承“以生为本”的教育指导原则,充分融入“自主性”德育教育精神,为学生们创造一个和谐、轻松、健康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各方面积极的德育教育,全面提升初中生的德育水平和综合素质[1]。
一、学校应重视德育思想的全面渗透
毫无疑问,现阶段各初中学校必须要重视和推广“自主性”德育教育理念,在班级日常管理过程中落实和开展各项德育教育,让学生们能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优质的德育精神和德育理念,促进自身健康发展。在德育思想和德育理念的渗透工作中。笔者建议,初中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和班级的日常管理过程中要积极开展各种主题思想教育。比如,班级的班主任在每周可以利用主题班会形式对初中生们进行全面的德育教育,培养初中生们的优秀的思想品德,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拥有伟大的人生理想和树立起正确的“三观”。
二、学校应积极树立德育优秀的榜样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想要全面提升现阶段初中各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自主性”,各学校必须要为学生们积极树立一些优质、优秀的榜样。让学生们能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感受榜样的力量和榜样的作用,引导自己形成规范的言行举止以及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笔者认为,德育榜样既可以是教师以身作则,为学生们展现优秀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尊重教师、热爱教师,通过教师一言一行来影响学生们的德育思想不断完善进步。此外,班级中学习成绩优异且道德品质出众的学生也可以成为榜样,学校和教师在对这些表现出色、德才兼备的学生们进行表演和奖励的同时,无形中已經为初中生们树立了学习的标杆和样板,初中生们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榜样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各种优秀表现的影响,严于律己、谨言慎行、乐于助人、积极向上,全面提升初中德育“自主性”教育的整体质量。
三、应重视德育教育情感教育完美结合
在现阶段各初中学校全面开展德育“自主性”教育活动的同时,笔者建议,初中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各环节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结合班级整体德育教学情况,深入了解现阶段初中生们的生活理念以及思想意识,做到有的放矢地展开各项德育教育以及情感教育活动,让学生们可以通过各种教育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德育精神。举个例子,新生入学后,面对新环境显然会产生一定的紧张感和拘束感。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让学生们进行简短的自我介绍的方式,对自己进行简单描述和介绍,并且每一位同学都应当勇于说出自己的学习宣言和人生理想。这种德育教育和情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拉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且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教师了解每一位学生们的具体情况和学习需求后能够更加尊重学生和关爱学生,让学生们能够在一个充满温暖和友爱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初中各门功课的学习。此外,教师在日常德育“自主性”教学过程中,还应该积极与学生们交流和交谈,在学生们犯错后能够积极引导学生们进行自我反省和认真反思,找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且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改正,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全面提升初中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四、学校应创建健康的德育教学环境
客观而言,当前想要全面提升初中生德育教育“自主性”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率,笔者认为,作为学校方应当不断探索、不断钻研,力争为初中生们创建一个优质的教学氛围和教学环境。试想一下,倘若在一个初中班级里,绝大多数的初中生都积极向上、敏而好学,那么小部分不爱学习的初中生必然也会受到积极的触动和影响,逐渐转变学习观念,自主性回归到日常学习活动之中。鉴于此,笔者建议,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活动之中全面提升德育教育的自主性和多样性,为学生们创建优质的学习平台和学习氛围[2]。具体而言,德育教育的各项实践活动丰富多彩,能够充分挖掘初中生们的学习潜能,发挥其兴趣爱好以及个人特长,为其树立自信心和增强集体荣誉感提供各种机会。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可以为学生们举办一些充满乐趣的多元化的德育活动,比如,小型文艺晚会、诗歌、散文朗诵比赛、足球、篮球友谊赛等文体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应当激发和鼓励学生们的参与热情,让学生们能够树立自信心和充满集体荣誉感,通过整个活动提升思想道德素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初中德育教育“自主性”探究之路任重而道远,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了解学生思想观念以及学习需求,采取科学化、合理化的德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优化初中德育教育的同时,力争让学生们的德育整体水平“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李志楠. 德育视域下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7.
[2]李霖. 学校德育“自主性”的探究与实践[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