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写结合”是小学语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重要的语文教学原则之一。崔峦先生曾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练习,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文本,大多出自名家之手,不仅内容广博,涉足人生、社会、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而且语言优美生动,思想情感丰富深刻,在立意谋篇、遣词造句等诸方面为学生写作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充分钻研教材文本,从中捕捉写作素材,引导学生多练笔、巧练笔,为学生创造读写结合、读中练笔的机会,引领学生步入了精彩无限的语言训练天地,一定能够促进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协调发展和有效提高。借助教材文本进行写作训练的关键在于捕捉文本中的读写训练点,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下面谈谈我在读写结合的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捕捉文本中的精彩处,设计仿写训练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教材文本中有许多精彩的描写片段,如外貌、动作、心理、对话、场景等,有效地利用这些精彩片段,引导学生精读细品,然后仿写一段,可以让学生学到写作技巧。如《瘸蝉》一文中,苏格拉底在帮助蝉蜕变时,成功地运用了动作描写,“非常小心地取出”“以及其轻柔的动作剥开”“帮助它抬起……伸出……蛻出……抽出……”,动词的准确运用形象地写出了苏格拉底生怕弄疼蝉的心理,写出了他对蝉的怜爱,也表现了他工作之艰难。这段描写很适于学生仿写,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仿写训练:写一段话,运用准确的动词,要能表现当时的心理。学生们有的写:放风筝时的一系列动作,表现当时兴奋、快乐的心情;有的写第一次做饭时的动作,表现自己既紧张又小心谨慎的心情;有的写洗衣服时的动作……总之,学生们都注意使用恰当的动词,表达一定的情感,效果很好,所以这次仿写很是成功。这样的仿写训练把读和写结合起来,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并有所创新,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捕捉文本中的空白点,设计补写训练
新课程倡导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言尽而意不尽的“空白”,这些空白往往是作者独具匠心的设计和编排,给读者提供了许多想像和创造的余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独具慧眼,善于捕捉文本的空白处,找准有效地练笔点,设计补写训练,使学生根植于文本,想像于书外,既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能开启思维,提高想像和表达能力。如教学《捐赠天堂》时,结尾有这么一句话“我不知道这毛毛熊和发带会使灾区的哪个孩子高兴得欢呼、流泪,也不知道又会引出一个怎样真实而动人的故事。”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续写一个感人的故事,进一步体会“一颗童心给另一个童心捐赠了一个真正的天堂”,这“真正的天堂”是真正属于孩子们的欢乐与幸福,是充满童真、童趣的。又如在教学《偷瓜》时,孩子们帮李善才摘瓜孝敬母亲,帮他把三奶奶从孤零的、破的两间草房搬进大瓦房,那么李善才是如何对待年老体弱的母亲,又是如何被赶出家门的呢?这是文本中的一处“空白”,我让学生根据现实生活,补写这一段故事,进一步理解:孝敬父母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样的补写训练,就像一架桥梁,把阅读教学和写作训练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探究文本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和创造能力。
三、捕捉文本中的动情点,设计创作训练
教材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往往能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获得感悟,产生共鸣。“情动而辞发”,教师及时捕捉到这一动情点后,就可以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有感而做,用自己手中的笔倾诉心中的情。这样,学生内心真实的感情就得以尽情地表达,学生阅读的感悟就得以沉淀下来。如《小抄写员》一课展示了叙利奥默默忍受父亲长达四个月的误解和责骂,偷偷帮父亲抄写签条。他从小就关心体贴父母,主动为父亲分忧解难的美德,深深感染了学生们。尤其是他在父亲的误解和责骂中仍然坚持的毅力,更加令人佩服!此时,叙利奥的行为,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会自然地勾起他们和自己的父母之间被误解的事,或主动为父母分忧的事。学生心里会涌现出很多想法。因此,我适时设计了写作训练:同学们在与父母朝夕相处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被误解或为父母分忧的事,请你选择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写一篇记叙文。这样的训练,以教材为依托,使学生能激情挥笔,尽情抒怀,发挥创造力。
总之,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中习作的训练点,小到一个句式、一个词语、甚至一个标点,大到写作手法、布局谋篇都可以作为习作的训练点。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能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能促进理解能力的提高。读写结合,学以致用,阅读教学不仅让学生读起来,还要让学生写起来。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基本手段。我想:语文教师应致力于这方面的实践和探索,以实现阅读写作的深度迁移,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第一小学 河北 承德 068250
一、捕捉文本中的精彩处,设计仿写训练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教材文本中有许多精彩的描写片段,如外貌、动作、心理、对话、场景等,有效地利用这些精彩片段,引导学生精读细品,然后仿写一段,可以让学生学到写作技巧。如《瘸蝉》一文中,苏格拉底在帮助蝉蜕变时,成功地运用了动作描写,“非常小心地取出”“以及其轻柔的动作剥开”“帮助它抬起……伸出……蛻出……抽出……”,动词的准确运用形象地写出了苏格拉底生怕弄疼蝉的心理,写出了他对蝉的怜爱,也表现了他工作之艰难。这段描写很适于学生仿写,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仿写训练:写一段话,运用准确的动词,要能表现当时的心理。学生们有的写:放风筝时的一系列动作,表现当时兴奋、快乐的心情;有的写第一次做饭时的动作,表现自己既紧张又小心谨慎的心情;有的写洗衣服时的动作……总之,学生们都注意使用恰当的动词,表达一定的情感,效果很好,所以这次仿写很是成功。这样的仿写训练把读和写结合起来,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并有所创新,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捕捉文本中的空白点,设计补写训练
新课程倡导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言尽而意不尽的“空白”,这些空白往往是作者独具匠心的设计和编排,给读者提供了许多想像和创造的余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独具慧眼,善于捕捉文本的空白处,找准有效地练笔点,设计补写训练,使学生根植于文本,想像于书外,既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能开启思维,提高想像和表达能力。如教学《捐赠天堂》时,结尾有这么一句话“我不知道这毛毛熊和发带会使灾区的哪个孩子高兴得欢呼、流泪,也不知道又会引出一个怎样真实而动人的故事。”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续写一个感人的故事,进一步体会“一颗童心给另一个童心捐赠了一个真正的天堂”,这“真正的天堂”是真正属于孩子们的欢乐与幸福,是充满童真、童趣的。又如在教学《偷瓜》时,孩子们帮李善才摘瓜孝敬母亲,帮他把三奶奶从孤零的、破的两间草房搬进大瓦房,那么李善才是如何对待年老体弱的母亲,又是如何被赶出家门的呢?这是文本中的一处“空白”,我让学生根据现实生活,补写这一段故事,进一步理解:孝敬父母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样的补写训练,就像一架桥梁,把阅读教学和写作训练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探究文本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和创造能力。
三、捕捉文本中的动情点,设计创作训练
教材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往往能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获得感悟,产生共鸣。“情动而辞发”,教师及时捕捉到这一动情点后,就可以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有感而做,用自己手中的笔倾诉心中的情。这样,学生内心真实的感情就得以尽情地表达,学生阅读的感悟就得以沉淀下来。如《小抄写员》一课展示了叙利奥默默忍受父亲长达四个月的误解和责骂,偷偷帮父亲抄写签条。他从小就关心体贴父母,主动为父亲分忧解难的美德,深深感染了学生们。尤其是他在父亲的误解和责骂中仍然坚持的毅力,更加令人佩服!此时,叙利奥的行为,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会自然地勾起他们和自己的父母之间被误解的事,或主动为父母分忧的事。学生心里会涌现出很多想法。因此,我适时设计了写作训练:同学们在与父母朝夕相处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被误解或为父母分忧的事,请你选择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写一篇记叙文。这样的训练,以教材为依托,使学生能激情挥笔,尽情抒怀,发挥创造力。
总之,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中习作的训练点,小到一个句式、一个词语、甚至一个标点,大到写作手法、布局谋篇都可以作为习作的训练点。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能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能促进理解能力的提高。读写结合,学以致用,阅读教学不仅让学生读起来,还要让学生写起来。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基本手段。我想:语文教师应致力于这方面的实践和探索,以实现阅读写作的深度迁移,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第一小学 河北 承德 06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