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绝技再生的“葡萄常”第五代传人

来源 :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lizh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葡萄常”祖传五代,已有200余年历史,其制作的工艺葡萄,曾被慈禧误以为真,早在1915年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中,“葡萄常”就因荣获一等奖而蜚声海外,毛泽东主席曾在选集五卷中称常家五位女艺人为“葡萄常五处女”,如今,第五代“葡萄常’又有怎样的表现?
  
  “葡萄常”葡萄为玻璃制工艺品,利用家传绝技制作的葡萄像真葡萄一样,绿的晶莹,紫得成熟,让人垂涎,最绝的还是那层白霜。2006年6月10日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上,记者在北京地坛举办的宣传活动中看到了“葡萄常”第五代传人常弘、常燕现场所展示的工艺葡萄。她们是如何继承这一200年的工艺?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事?近日记者在北京朝阳区花家地北里的一栋居民楼里,敲开了葡萄常第五代传人常弘的大门。只见客厅桌子上摆放着许多葡萄珠,有紫色、绿色,有绿中透紫、有紫中透红……
  只见常弘将调好的颜色,根据葡萄珠、梗、叶、须所需要的颜色,往上涂色。特别是葡萄珠,她反复涂了3遍颜色直至满意为止。她制作的葡萄叶是用宣纸放在模子里压制而成,须子是用纸绳做的。“葡萄上色后,晾干,再蘸上一层薄薄的蜡。好似蘸糖葫芦似的,这层蜡的薄厚度是个技术活。”常弘说,“上霜”是制作葡萄珠的最后一道难关,也是“葡萄常”的绝技。这绝招就在“上霜”上,上过霜的葡萄远处一看,好似刚从葡萄架上摘下来的一样,水灵灵的。
  经过11道工序后就是攒活(组装)。将零散的葡萄珠、叶、梗子、须子攒成一串串的各种形状的葡萄,即成为了工艺品。
  常弘与妹妹常燕,是2004年才重新拾起了沉寂20年的葡萄工艺的。谈到“葡萄常”的历史,常弘颇有感触地说,“国家扶持则兴,反之则衰”。
  
  看到仿真葡萄,慈禧大喜赏韩其哈日布妻为“常在”并赐匾“天仪常”
  
  “葡萄常”的创始人韩其哈日布是蒙古族正蓝旗人。清道光年间,他的母亲富贵,随入嫁北京的公主来到京城,后由公主作主嫁给了正蓝旗蒙古营里的一名亲兵,婚后靠着皇宫发放的俸禄维生。至咸丰九年清政府停止给旗人俸禄,富贵一家便从崇文门外的旗营里搬出来,定居在花市一带靠做泥葫芦、泥人和泥葡萄珠手艺谋生。韩其哈日布在很小的时候就跟着母亲学艺,一天,他在琉璃厂溜达,看到卖料器葡萄很受顾客喜欢,但拿在手上太沉。这个料器葡萄是用有色的玻璃制作出来的实心葡萄珠,难怪它非常厚实、沉重。他想,做成空心的葡萄不就减轻重量了吗?他琢磨着用一根金属管粘上烧到火候的玻璃溶液,吹成空心的葡萄珠,经过贯活、蘸青、攒活、揉霜等一系列工艺流程的反复实验后,终于烧制出了逼真美观、水灵灵的葡萄。他尝试拿到街头叫卖,深受人们喜爱。闯出了路子后,他和母亲转而烧制玻璃葡萄谋生。
  韩其哈日布青出于蓝胜于蓝。他用玻璃做成的葡萄甚至演绎出一段传奇——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六十寿辰,正值阴历十月,她在德和园看戏时,发现戏楼旁的葡萄架上结满了水灵灵的葡萄,很诧异,“葡萄成熟季节已过去,怎么还有这等鲜活的葡萄呢?”但转念一想,“定是上天眷顾我的!”传旨“小李子,摘串葡萄给我尝尝。”“回禀太后,葡萄是假的。”李连英探后说。“你去查查,到底是谁做的。竟有那么仿真的葡萄。”后经查得知是韩其哈日布及其妻所做。慈禧大喜,赏韩其哈日布妻为“常在”,并赐匾“天仪常”。为感恩,韩其哈日布改名常在,家人改姓常。“葡萄常”一时名噪京城。
  1915年常在的小儿子常渭臣精心制作的料器葡萄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一等奖,“葡萄常”的声名鹊起。常在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大儿子常桂馨(蒙古名扎伦布)有五儿一女,二儿子常渭臣(蒙古名依罕布)有一个女儿。常在看到两个儿子吃喝玩乐、四处借债,怕把他们家里的秘方卖了,就对女儿们说:“从现在起立下规矩,这个秘方传女不传男,不传外人和媳妇。”从此,常在的三个女儿为了继续支撑门户,为了保住家传的绝活,均未出嫁。“常家的姑奶奶都要强,儿子都是公子哥儿。”她们在当时均有很好的口碑。也有人问,“不结婚如何传?”常家是姑侄传。常在的两个孙女常玉龄、常玉清,也与三个姑姑同命相怜,立志终身不嫁,以能把“葡萄常”的手艺传下来。姑侄五“处女”,为此牺牲了青春和爱情。
  
  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葡萄常”的后代,没有理由再保持沉默了!
  
  上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葡萄常”五处女进了北京市绢花厂。为了将“葡萄常”的手艺造福于民,国家扶持,要成立工艺葡萄制作车间。为打消“葡萄常”传人的顾虑,1955年,上级决定将崇文区法院工作的、常秀厚(常在的曾孙)调到北京市绢花厂任党支书、副厂长,葡萄制作车间成立后,“葡萄常”的手艺就这样第一次在社会传下去了。
  “据姑奶奶常玉龄生前告诉我,‘文革’前,我家有个柜子,里面放着20多个国家订货的钱币,遗憾的是‘文革’全抄了。”1966年的“文革”灾难,常家姑侄也遭到迫害。在不解和痛苦的煎熬下,常家姑侄先后有四人去世。
  粉碎“四人帮”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沉睡的民族工艺。在一次发展民族工艺的会上,李先念副主席问道,“‘葡萄常’还有没有人?”一语重新唤起了人们对“葡萄常”的记忆。北京市有关部门一级级四处寻找,欲恢复“葡萄常”传统民族工艺,终于在崇文区花市一个大杂院中找到了常氏唯一的传人——常玉龄,此时,她已是七十古稀的老人了。
  1978年,崇文区花市街道组织了“葡萄常联社”,常玉龄不顾年迈体弱,从垒灶、吹珠到上霜,都亲自动手,并把家传绝技传授给了社会上招来的一批待业青年。常弘、常燕因上小学,而失去学艺的机会。这一年里常玉龄得到了很高的政治待遇,成为了北京市政协委员和全国三八红旗手。1986年,常玉龄去世后,“葡萄常”由此消声匿迹。
  上世纪80年代初,常弘在北京59中学高中毕业后作为北京市绢花厂职工子女被招进该厂。
  2004年3月,常弘在《京华日报》上看到了一篇《“葡萄常”难寻,绒鸟不在》的文章。“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葡萄常’的后代,我们没有理由再保持沉没了!于是我就去找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于志海,说我想恢复这一有200多年的传统技艺。”常弘说。她的想法得到于志海的大力支持,他说,你就大胆干吧,要无愧于“葡萄常”第五代传人的声誉。
  常弘回家后就与母亲、三妹商量,一点一点地回忆和琢磨着做起了工艺葡萄。“许多原料与过去不一样了,过去不用对色,现在的葡萄也不像原来那样专一,原来的葡萄就是绿色和紫色两种。现在同样的 紫葡萄也有色彩区别,提子色浅偏红,玫瑰香偏紫色重。要改革,不能按原来的路子走!”
  
  “这俩丫头怎么琢磨的,又让我看到了‘葡萄常’的葡萄‘葡萄常’又恢复了。”
  
  她俩发现,老祖常在发明的“葡萄”外面的那层霜还不算逼真,传统的霜还较为粗糙,要将那层霜改进得更细腻。做葡萄前,姐妹俩就到市场去观察葡萄的形状与颜色。“巨峰葡萄成熟时,果实呈紫色。青提成熟时,颜色青黄。黑蜜、‘红黑姐妹’成熟时颜色深紫黑。玫瑰香成熟时先粉红后紫黑。高妻成熟时呈黑色,京秀成熟时呈玫瑰红或鲜紫红。”她俩一一记下不同的葡萄色彩、形状和葡萄皮上的霜。调色,是道技术难关。调色用的颜料,不仅有黄、绿、蓝、白等颜色,为了粘合与不掉色,还要外加白糖、水胶、淀粉、酒。
  两姐妹从找原材料人手,经过熔料、溜条、加色、吹捏、成形等多道工序,经过3个多月的试制,在2004年7月,制作出第一件1米见方的葡萄盆景。
  “由于是第一次制作葡萄,到底像不像‘葡萄常’的葡萄,代表家传技术?心里没谱,我们姐儿俩多方打听,寻找到了‘葡萄常’技术唯一的外姓徒弟李淑惠,并请她来认定。”当70多岁的老人一眼看见摆在她面前的“葡萄”时,连声说:“这俩丫头是怎么琢磨的?!又让我看到了‘葡萄常’的葡萄了!‘葡萄常’又恢复了。”
  得到老师傅的认可后,常弘就把研制出来的工艺葡萄拿去给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看,于志海告诉她有一个参展机会。这样,2004年9月底,常弘、常燕姐妹的作品参加了北京市文联、北京市民问文艺家协会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建国55周年还看今朝》大型民间艺术展,使这一民间绝技重现于世。
  令常弘、常燕感动的是,“观众反应很强烈,有的老艺人看了后都说,‘葡萄常’又出来了!又让我们看到了!有的小孩拉着母亲的手说,想吃展台上的那些葡萄……大家对‘葡萄常’那么热爱,是我们原来没有体会到的”。
  从那以后,凡是有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的活动,她们都要参加。常弘现在还在一家服务部门上班,她的妹妹常燕在北京第96中学当美术教师。她们只有业余时间才能做一点工艺葡萄,两年来常弘、常燕已经参加了5次这样大型的全国性的工艺展览。
  常弘打算过一两年能专职做葡萄后,把葡萄再改进,以便推向市场,做成高档工艺品打到国际市场,即便是礼品,也是有限量的。常弘的眼里露出了自信的光芒。
  
  访谈
  
  记者:你作为“葡萄常”第五代传人,开始了“葡萄常”的再创业。有没有想到如何传承的问题?
  常弘:祖上规矩“传女不传男”,到我这一代,常家是3个闺女。我是老大,二妹1968年出生8个月时就患了脑炎变为残疾,“葡萄常”只有我与三妹继承。我生的是儿子,而三妹不要孩子,若我不传儿子,“葡萄常”只有失传。所以,我只有打破这个规矩。我跟儿子谈过这件事,把秘方告诉他,但他学的是法律,是国家检察官学院大三的学生。想在他参加工作后的业余时间教他手艺。
  记者:有没有想到带徒弟?
  常弘:必须是在保障艺人切身利益的前提下。过去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之说。我现在不敢辞工作而专心于葡萄工艺的制作,就是怕养活不了自己。现在,韩国、日本的民问艺人相当于大学教授的待遇,他们被国家养着,得以将手艺传下去而无后顾之忧。我国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不考虑这些问题,“人亡艺绝”将后悔莫及。
  记者:你认为还应该怎样做更好?
  常弘:若国家将艺人的待遇提到议事日程,建议将品牌纯手工艺集中在类似秀水一条街的地方,可起名“纯手工艺一条街”、“工艺传人一条街”或其他名字。可以使中外游人在一条街中,就看到了“泥人张”、“面人郎”、“鬃人白”、“花儿金”、“风筝哈”、“葡萄常”……中国最棒的民间工艺,看到不同工艺的历史及传人。原来外国游客来京爬香山、吃烤鸭、逛秀水。现在我们吸引他们逛工艺,那将会是怎样的光景!
其他文献
海阳县农村自来水水质卫生状况调查修国,冷彦堂,徐增芝,孙波(山东省海阳县卫生防疫站265100)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发展,我县732个行政村中已有329个村建起了自来水,为了解农村自来水水质卫
  目的:观察针刺对海洛因复吸大鼠脑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探讨针刺对其的保护作用。方法: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盐水对照组、海洛因成瘾组、海洛因成瘾+美沙酮组和海洛
会议
  目的:探索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脑损伤效应与G蛋白信号转导的影响方法:制备改良LONGA血管内线栓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随机对60只大鼠均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3Hz电针组、l0
会议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穴位敷贴治疗Hunt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Hunt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用针刺配合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48例单纯用穴位敷贴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症状积
会议
城市园林是现代城市景观的主要体现,最近几年城市化发展更加注重打造城市园林景观,并且在景观设计、经济投入、占地规模等方面获得了一定成绩,同时也产生很多管理问题.城市现
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当年,共有5位外国人参加了工农红军的长征。他们是德国人李德,朝鲜人武亭、毕士悌,越南人洪水和英国传教士勃沙特。 Long March
  黄氏针灸流派以黄鸿舫、黄羡明为代表人物,是沪上针灸流派之一。本文从黄氏针灸流派的沿革、主要学术观点、针法特色等方面阐述其学术特色,为进一步研究和传承黄氏针灸流派
  目的:探讨通督醒神针刺法对脑瘫患儿神经发育及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将20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l00例),治疗组采用通督补肾组穴:督脉穴13针配伍肾俞、太溪
会议
近年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其中土壤污染不仅会导致生态系统无法的稳定运行,而且还不利于农业生产的有序开展.因此,必须重视突然污染问题,然后积极开展治理.当前在土壤污染
  全国名老中医秦亮甫教授善以针药结合治疗各科疑难杂症,其“一针、二灸、三内服、四外敷”的治疗特色,更是名闻遐迩。秦师认为,中医治病注重证的区分,即产生了“同病异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