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消弭“艺术”的艺术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199006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长久以来被冠以各种繁复众多的“承载责任”,无论在思想领域、时代表征、人性含量、历史真实或是其他名目的“意义”中,被在无穷大的开区间里反复解读与重构。长篇小说相较于短篇,在篇幅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占有的表述空间越大,无疑其“承载力”表现得便越充分。于是优秀的短篇小说家便会在尺幅之地,节制地以短小文本延宕其潜文本
  以及作为衡量标准的各种“价值所在”。然而,像契诃夫、卡夫卡这类大师级别的天才写作者仅占有凤毛麟角的数量,这也是他们成为众多作家中“这一个”的原因,他们在短篇小说中展现出的才华与抱负让多少写作者望尘莫及,于是更多的写作者便开始在短篇小说的创作中以“精雕细琢”“排兵布阵”等方式达成人为的“袖里乾坤”,这样的作品充满了精致特色和分析探讨的“价值”,却少了那么一些作为作家必须要展现出来的真实的艺术气息和抛却技术层面而带给读者的个性化意味。正如徐则臣在《我的朋友堂吉诃德》的跋中所言及的“意蕴才是短篇小说的目的,故事只是工具;意蕴来自故事和小说。”这种短篇小说意蕴说,我深以为是。
  徐则臣作为70后作家中的领军人物,一直以来在短篇小说中展现着自己出色的写作才华与思想刻度。而最近随着茅盾文学奖的热潮,他的入围作品,长篇小说《耶路撒冷》以洋洋洒洒四十
  万字使这位新锐作家再次以强劲的势头进入大众的视野。这标志着以他为代表的70后作家群体——中国文坛的“准中坚”蓄势待发。
  作为长篇短篇两手抓两面硬的作家,徐则臣是清醒而执著的,无论是对于文学和写作的态度还是对于历史和现实的认知。他在《我的朋友堂吉诃德》这部短篇小说集中似乎有意地向读者传递着他对小说艺术的敏锐感知和张弛有度的把握力。
  经验的跨时空性与永恒力
  《我的朋友堂吉诃德》收入作者12篇短篇小说,这些小说无一例外都体现着经验的跨时空性与永恒力。经验无形中影响着作家的选材与创作,然而如何运用经验,使经验在作品中起到跨时空的作用并成为连接读者与作者的有效桥梁却是十分考验作家水准的。这里的跨时空,是指由经验衍生的叙述具有打破时间空间界限的能力,这就要求其中暗含直通人性且反映社会运转本质的一些要素,于是经验便由个体转向了集体,场景成了背景,读者包括作家本身成了故事的主人公,境随心转,达成一种无时空界限的情感意义上的流连,于是小说由情感共鸣达成了经验的混响,至此,文学作品便具备了使读者“忘我”的功能。
  徐则臣深谙其道。无论是《露天电影》中露天电影的放映方法,《大雷雨》中连皮狗肉的香气与味道,还是《我的朋友堂吉诃德》中城市居民区邻里之间的冷淡相处,或是《夜归》中牛拉车的描写。作家灵活地调动起关于这些场景的经验并使其在故事中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使故事中的场景直逼读者眼前。不止于此,这些经验并非只作为背景或场景出现,它们产生了一种近乎玄妙的感觉,让读者深陷其中,在意蕴的回味中与自己的经验进行铆合,最终情感与故事交错而行。
  在《忆秦娥》中,七奶奶住在几十年前的泥屋子里,屋子里还摆着一口早就打好的大棺材。“我”去给她拜年时,她就坐在小屋里的门槛边,缩成小小的一团。就是这样一位老人,这样的一个小院,一口大棺材,便成为了作者展开故事的起始点。不得不说,作家将自己的经验强有力地调动了起来,将一位自己都不清楚自己活了多大年纪的老者展现在读者面前,还有同样老朽的院落房屋甚至是阴森可怖的棺材。无论读者是不是有过同样的经验,无论我们生活的时代究竟还有没有这样的场景存在,但作者运用这个场景和人物的刻画为我们调动起了读者自身的经验,关于腐朽的、没落的、当风之烛的。或许是童年的一次夜里的走失或许是目睹亲人的死去,总之文本在读者的脑海中被无限地延展了,而这种延展都为后文的叙述产生作用,经验在此时丰富了文章的外延,时空被打破的同时,读者借助作者经验所营造的意蕴参与到了其间。
  再如《奔马》中“黄豆”对于骑马的深切渴望与不惜付出“血淋淋”的代价也要骑马的冒险,这一经验的变型借助文字调动起了读者关于“渴盼”“求而不得”乃至“铤而走险”的经验。这时,马就变成了一种抽象的富有隐喻义的意象,进而虚化成一种感觉,关于欲望牵引力的感受开始引导着读者的阅读并感同身受。
  突破时空的经验在徐则臣的小说中同时被赋予了一种永恒力。这里的永恒与其说被理解成永久的存在或运转,毋宁说是作者的经验借助文本形成了另外的一种新的经验,在读者的意识里达成了一种难以消却的境地。
  同名短篇《我的朋友堂吉诃德》中,老周所反反复复强调的邻里关系,冷漠与猜忌是作者以经验衍生出的情节,从而构成的一种压抑、无奈的氛围。这样的阅读感受使得读者开始有意无意地思考自己的人际处境,文字引起的反思和思考在意识里开始进行重构,于是具备了外化的可能。文学的意义即在于站在高于生活的高度点明事实并对生存与生活进行引导。这种文本与双方经验的互文所达成的“永恒”不是永久不变的,而是延伸发展的,“变”,构成了永恒的本质。这也是文学作为艺术形式的魅力所在。
  艰难处境下的多维主旨与爱欲之力
  对于作为人的艰难处境,徐则臣表现起来得心应手。作家借助方寸之间的故事讲述,旨在借助文字描述人的各种两难甚至四面楚歌的艰难处境,从而将人性的矛盾与光辉共同裸露在读者面前,于此同时,故事也在这种处境描写上营造出了一种模糊的难以名状的多维主旨。
  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一例外都不会在固定的一个或几个主题上进行有限的突出。试想昆德拉、海明威、鲁迅、蒲松龄这些文学大师,他们的作品都是在主题上呈现出含混的散放状态,因此作品具备了永恒的美感。尽管就徐则臣当前的创作来看并没有达到上述作家的超一流水平,但他的短篇小说却确实在艰难处境下的多维主旨上展示出了这样的特点,这或许预示着作家之后的作品因此成为经典的可能。
  在《如果大雪封门》中,主人公慧聪在难以维系的生活状态与对一场大雪的期待中同时面临着各种原因造成的赖以生存的鸽子的死去构成了一种艰难处境。在这种日益严重的处境之下,慧聪承受着煎熬却又坚守着那份对大雪的期待隐喻了人对于生存和梦想的处理,但似乎又不止于此,“我们”对于慧聪的同情、对于鸽子的渴望、“我”和慧聪关于行健、米萝鬼祟的行径的猜测、被打成傻子的宝来等都在各种层面上预示着文章的主旨,很难说清究竟哪个才是作者要展现出的“写作核心”,而这些含混的主题性因素又无限地丰富着文章的内涵。甚至作家本身也没有在起笔时思考到这些因素,然而却在自然而然间被文章本身所引导。在很多优秀作家身上,这样的创作特点十分鲜明。值得注意的是徐则臣展现这些因素的手法,无论是掩盖起来的隐藏叙事(如鸽子消失的真正原因)还是作者巧妙变化着的叙述时间(倒叙与插叙的使用)都不是刻意为之的,而是在一种主观的描写过程中自然完成的,这有别于精心的雕琢,虽然弱化了精致性,却在展现多维度主题上产生着“水到渠成”般的效果。
  在描写这种艰难处境中,作家十分重视爱欲之力的叙写。
  《大雷雨》中冯半夜为了得到丹凤而杀死嫖客,《养蜂场旅馆》中“我”与旅馆老板娘的第一次露水情缘而导致的长达数年的等待,《露天电影》中“我”关于当年风流韵事的遗忘与被迫的想起,几乎所有作品中,徐则臣都会侧重描摹爱欲之力对于故事的主人公(或可理解为人)的强大支配力量或冰山式的影响力。最高超的展现是在《逃跑的鞋子》中六豁老太长达一生的对真正爱情的渴盼,这种渴盼以逃亡、隐忍、腐朽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得主题在模糊中达到深刻的多元。再如《忆秦娥》中七奶奶一直活着,衍生了这么多的故事,最终却只是在等待一句爱的确认,于是安心地离开人世。《如果大雪封门》中,行健和米萝拎着鸽子去一女人门里也巧妙地暗示了一些隐藏起来的材料,以爱欲之力来引导读者对于真正情况的推演。徐则臣对于爱欲之力的处理办法是高超的,有别于庸碌作者为了吸引眼球或是单纯推动情节或展现人物来描写爱欲,他对于爱欲之力的使用,是为营造那种他提及的“意蕴”,为了对小说内核的包抄。
  《我的朋友堂吉诃德》真诚展现了作者对于短篇小说的态度,他在一定的“规训”中肆意描写,在汪洋自恣的“自我表达”中消弭了技术层面的“艺术”,从而达到了真正的艺术层面:文字与结构飘逸而适之有度,主题与中心深刻却具有多元的张力。
  此处,无招胜有招。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魏建宇)
其他文献
鲁迅在1935年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时,对同一篇作品,有时直接采自初次发表的期刊,而非作者自编的小说集。在鲁迅看来,那些经作者再次添削、修饰之后收入集子里面的作品,未必一定会比“质朴的原稿”好[1]。鲁迅这里所说的“质朴”,不完全指风格而言,系更多贯注了作者充满生气的完成形态,而添削、修改则会破坏此种状态的完满性质。鲁迅的编选方法,涉及了小说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小说是不可以修订的。 
期刊
2016年6月,巴塔耶《内在体验》的中文版面世(尉光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巴塔耶20世纪三四十年代艰难的心路历程,经由译者激情而连贯的表达,得以在中文世界里第一次被“裸露”出来。该书记录了一种思想即将停止之处的思想———处于界限状态的思想,以片段形式表象体验、写作、哲学、死亡之潮涌。真正进入这本书的读者,其内在感官领域、价值结构、道德体系必然被改变,如巴塔耶所言,理想的读者“进入我的书,深陷
期刊
深夜读方方的《软埋》,不禁背后发凉。但仔细想想,除了文字制造的恐惧又有什么是真正让人感到害怕的呢?鬼大屋里满院子的坟茔,曾经四处可见,也许早早被推平,此时正被我们踩在脚下。或者是那场一度失控的运动?可能对很多人来说,它只是浮于纸面的材料甚至是故事,它还能真的进入我们的生活让人紧张或恐慌吗?那些生死离别,那些跨越地狱之门的游走,正在渐渐模糊,甚至人们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种日常生活的负担,离得越远越好…
期刊
《道林·格雷的画像》是王尔德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通常被视为王尔德唯美主义的宣言。国内对这部小说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小说中的唯美主义观念的分析(沈婉容的《一场“惊世骇俗”的美学实验———浅析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王强的《〈道林·格雷的画像〉: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等),或是对于道林·格雷进行弗洛伊德或者拉康式的心理分析(如马翔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一种拉康式的解读》,李瑞雪的《本我、自我和超我
期刊
每当讲“儿童阅读:读什么?怎么读?”的时候,我都会即兴做小调查:留存在你记忆中的儿童文学作家有谁?无一例外,安徒生被提及的频率最高。显然,安徒生在中国的知名度相当大,甚至成了儿童文学的代名词。2005年,安徒生诞辰200周年,纪念他的活动遍及世界各地。可以说,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作家难有出其右者。如同音乐一样,安徒生童话跨越国家、种族、民族和宗教等藩篱,成为人类无限沟通的公共载体。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
期刊
李乔著的《行业神崇拜———中国民众造神史研究》(简称《崇拜》,北京出版社出版),是一部严肃、严谨的学术著作。它是哪一个学科的书?我看是跨学科的,或曰涉及多学科的,包括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文化学、宗教学、神话传说学等。具体来说,其研究领域主要属于社会史、文化史、风俗史;再具体说,主要是中下层社会风俗史,民众的信仰史、造神史、迷信史,也可以说是中国普通人的思想史。  行业神崇拜是民间信仰的一大类型
期刊
一  每一个人的样子从前都整个儿是圆的,背和两边圆成圈,成球形,有四只手,脚也有四只,在圆成圈的颈子上有一模一样的两张脸,属同一个脑袋,只不过方向相反,耳朵有四个,生殖器则有一对,可以想象,所有别的器官也都是成双的。走起路来,从前的每一种人也像我们直着身子,不过可以任意向前和向后,想要跑快时,能把腿蜷成一团向前翻滚,像现在的人翻筋斗一样,八只手脚一起来,翻滚得飞快。[1]  不过,这种圆形的人类,
期刊
一、“城”“视”何以结合  《城视时代———社会文化转型中的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是曾军的最新力作,这部拥有新颖名称的著作,也同样拥有新奇、独到的观点、视角和方法,并逐渐建构出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分析方法。  《城视时代》从影响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两大关键因素———视觉文化和城市文化入手,剖析中国当代文化在形成、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从当代中国的现状来看,视觉技术和城市化是影响人们社会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视
期刊
回溯现代文学学科史,近年来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有关新文学课程的问题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新文学课程在民国大学的开设时间,不仅仅关乎新文学进入大学教学的确切时间点,而且关乎新文学与文学教育的互动、大学文学教学方式的变革等诸多问题。然而,新文学课程究竟最早在哪所民国大学开设?在哪一年开始开设?至今未有定论。在新文学课程开设时间的确定上,张传敏、杨蓉蓉、胡楠等人均做出了可贵的探索。然而
期刊
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似乎很难把它与战争长久地放在一起。就作品的“味道”或“形状”而言,都不像是这样的篮子可以稳妥装下的。不过,当有意把作品与时代联系起来,内心又不时会冒出一个苗头,总感觉那后面有什么东西在逼近英子,也在尾随着自己。  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北平,而英子也无可选择地降生在那样的年代:文化思潮翻涌、政治风暴激变、战争动乱频发……在小说中,类似“革命青年”“日本人”等时代元素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