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俐娜:听老师的话,当科学家

来源 :精品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_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31日这天,张俐娜接受胆囊手术快1个月了,身体正逐渐复原,但她有些“恼”。“本来是一个小手术,但医生特别慎重,‘害’得我这阵子只能疗养,什么工作也不能做。”正说着,老伴武汉大学教授杜予民杜教授递来茶水,她有些“挑剔”,“要热水”。“嗯,是热的。”
  年过七旬的张俐娜,于2011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并在最近收获了2011年度美国化学会安塞姆·佩恩奖,这一奖项代表国际纤维素与可再生资源材料领域的最高水平,她是国内唯一获此殊荣的科学家。而由于手术,病榻上的她无法出席3月27日在美国的颁奖仪式,只能通过视频感谢120余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的祝贺。
  “其实,我的身体一直很好,而且,院士可以工作到80岁。”谈起科研,张俐娜依然充满激情。
  “家传”的责任感
  张俐娜1940年出生于福建省光泽县,其父原名张国熊,与中共早期领导人张国焘是嫡亲的堂兄弟。此后,他改名张杰,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其间,与后来成为历史学家的谷雾光结为好友。因欣赏张杰的人品与才情,谷雾光将胞妹嫁于他,而张俐娜便是他们的长女。
  “我的母亲是中小学老师,父亲一直在大学图书馆当馆长,退休之后还义务工作十多年。他们都非常热爱自己的事业,他们对奉献及责任的诠释,影响我很多。”
  父亲身上的品质似乎“家传”给了女儿。“我并非因为兴趣而选择化学,是责任让我对它产生了兴趣。当我选择学习化学并从事这个领域的工作后,我很投入、很认真,并因此取得了一些成绩,此时,成就感又推动我继续钻研,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其实,1955年,张俐娜初中毕业时,恰逢国家扩大中师招生,拟为农村及偏远地区补充小学教员。“为响应国家号召,我决定报考师范专业。”但她的一纸志愿却被班主任马叔南“挡”了回来。
  “组织上认为你能力全面,希望你成为科学家。”当马老师将组织的意见传达给张俐娜时,她有些抵触,“我当时已打定主意当一名小学教员,而且还是被宣传的典型。”
  但很快,张俐娜想通了,决定服从安排。“我不承想成为大科学家,但希望自己做好科技工作,像父母及班主任期望的那样努力学习,为国家出一份力。”
  “我所理解的‘责任’意味着:既然选择了科研,我就应尽量做好,即便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父亲被送进牛棚,家里遭遇各种变故,我依然会认真完成每个实验。”张俐娜说。
  曾为毛主席专列研制刹车皮碗
  1963年,张俐娜从武汉大学化学系以优异成绩毕业,因出身特殊,家庭关系复杂,她没能留校,而是被分配至北京铁道科学研究院。在那里,她第一次体会到“成就感”。
  据称,“文化大革命”初期,中国曾发生过较严重的列车事故,一列运载越南留学生的火车从广州开往苏联,在寒冷的北方某地因刹车失灵发生故障,尽管司机凭借经验和技术避免了翻车,但车体严重损坏,一车留学生吓得全趴倒在车厢里。
  经调查分析,事故原因被认定为刹车皮碗失效。进入北京铁道科学研究院后,张俐娜接手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研制新型的刹车皮碗。看上去一副“娇小姐”模样的她,常常要带着新研制的皮碗,独自跑到天寒地冻的荒山僻野——黑龙江大小兴安岭地区进行机车实验,记录运行情况。
  张俐娜记得,自己经常搭乘运送牲口的农车,臭味很重。“旅馆条件也很差,风一吹,房门摇摇欲坠;而待在房间里,四处的声响听得一清二 楚,被子还散发着一阵阵臭味。”
  有一次,张俐娜从旅馆出发,要爬过一个坡儿才能搭上火车。当时,气温低至零下四十多摄氏度,冰天雪地里,她爬了好几次但都没有成功。眼看火车逼近,心急如焚的她意外碰见另一位远行者。他连拉带拽,好不容易才把年轻的张俐娜拖上坡来。
  几年后,张俐娜研发的刹车皮碗被运用于毛主席专列以及中国开往苏联的国际列车,性能很好。
  工作十年仍是讲师
  1973年,当张俐娜申请调回武汉大学时,她与毕业后即留在武大工作的丈夫杜予民已分居十年,育有一双儿女。
  而鉴于她与堂伯父张国焘的亲属关系,张俐娜的申请被拒绝。不久,组织上又研究了几个方案供她选择,其一是在武昌车辆厂入职。“差一点,我就去了工厂,55岁退休。”
  其间,杜予民为妻子想了很多办法,甚至鼓起勇气找到彼时武汉大学的一把手、革委会主任纪辉“求情”。后经纪辉拍板,武汉大学化学系才多了一名助教。
  助教张俐娜非常勤奋,从不拒绝被分配的工作,做实验、带学生、校对别人的书稿,一样不落,只希望“千万别调离武大”。此外,主妇张俐娜还要照顾孩子、经营家庭。
  “家里的经济条件真正得到改善是在1997年以后,之前,一直感觉钱不够用。很长一段时间里,除科研教学外,我一有空就做些衣服、棉被。”
  1984年,张俐娜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前往日本留学,那一年,她的职称是讲师。
  初到日本时,张俐娜并不懂日语,“但我的自信心很强,相信自己可以学好。”不出两年,凭着每两天跟房东太太学习1小时日语以及每周两堂日语课的学习强度,她竟然已能说上一口流利的日语。
  在日本,她发现,不少日本公司都非常重视高分子可再生资源的研发。“总有一天,石油会枯竭,而不可再生的塑料、橡胶对环境的伤害很大,所以,必须要寻找新的生物质来源,这意味着要从动植物体内着手,即,充分利用纤维素、甲壳素、蛋白质、淀粉等原料,逐渐替代石化产品。”
  1986年,张俐娜回国,她开始把目光瞄准生物质资源天然高分子材料科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探索纤维素等高分子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手段与路径。
  纤维素溶解术
  回到武大后,张俐娜着手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而今,她的实验室已拥有近30名硕士、博士。“这是一支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年轻团队,让我想起多年前访问Woodward教授(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实验室的情景。”英国威尔士大学前校长Glyn·O·Phillips曾如此评价。
  博导周金平是其中一员,1996年从武大本科毕业后,他师从张俐娜,攻读硕博,并留校工作。而在张俐娜实验室,一项重要课题就是针对纤维素新溶剂的研究,这是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的项目。
  目前,纤维素溶解通常采用传统工艺,即加入有机溶剂,高温加热。这个过程成本高、耗能大,排出的“三废”危害环境。
  2000年,当周金平随张俐娜开展实验时,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利用尿素与氢氧化钠溶解纤维素。此前,张俐娜经过多年研究后发现,尿素、氢氧化钠、水三者配置后可以得到一种良好的溶剂。
  至于如何溶解,周金平最初的想法是“蒸汽爆破”,此前,日本有过类似做法。不过,当周金平匆匆跑到华南理工大学,借用爆破设备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实验后,结果令人失望,纤维素的溶解性更差了。
  “通常,溶解有两种方法,或者加热,或者冷却。”张俐娜如此提点。周金平便将装有溶剂与纤维素的装置扔进冰箱,“尝试一下”。不料,待重新取出时,混合物已冻成固体,而解冻后,周金平仔细一看,纤维素竟已完全溶解。
  “总算找到一个不臭的溶剂。”周金平有些高兴,因为,此前使用的溶剂常常伴有刺鼻的气味,而现在这种溶剂不仅环保,而且是常见的化工原料,价格低廉。
  2002年,张俐娜实验室给美国化学会下属的一份刊物投了一篇论文,介绍上述研究。不久后,他们收到一份回信,信上,两位评审人都对这一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其中一人认为,这是对发展迟滞的纤维素工业的重大突破。
  “一定程度上,正因为他们叫好,我们才意识到其中的价值。”周金平说。此后,张俐娜与她的团队逐渐完善了纤维素低温溶解的体系,包括溶剂中氢氧化钠与尿素的浓度配比,最佳的温度区间等。
  由于这种“神奇而又简单”的水溶剂体系具有在纤维素工业中推广的产业化价值,张俐娜荣获2011年度美国化学会安塞姆·佩恩奖。与此同时,她的团队已着手在江苏海安与河北唐山两地,进行纤维素溶解以及纺丝的产业化实践。
  张院士和她的学生
  在同行眼里,张俐娜是“大器晚成”。去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时,她已过完七十大寿。尽管如此,她依旧和年轻时一样,“苛刻”地要求自己及科研团队。
  张俐娜实验室的“作息”规律是:一周工作6天,早上9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每隔一段时间,组员要定期向张教授“汇报工作”。而且,张教授的记性特别好,偶尔在武大校园里碰到自己的学生,还能就他的实验进度交流一番。
  此外,张俐娜对论文的要求极为严格。通常,实验室成员上交一篇100多页的全英文博士论文,她至少要修改四五遍,最高纪录达到八遍。
  “对于科研者而言,选题非常重要。首先,这应该是一个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建设方向的基础科学问题;其次,具有应用前景;第三,从基础研究做起,再深入至实际应用,完成系统性的工作。”这正是张俐娜多年的科研路径。
  2010年8月,张俐娜70岁大寿,她的100多位学生从世界各地赶来祝贺,也有人发来邮件、视频。周金平送了张教授一幅世界地图,上面标注了她所有学生目前深造或工作的地点,显眼的记号几乎布满了整张地图,而这或许是张俐娜另一项让人叹服的“成就”。
其他文献
在中国很多校园里,时常会碰到一群打扮入流的年轻人。他们戴着色彩鲜艳的鸭舌帽三五成群地走在一起,豹纹眼镜框和其他各种流行元素让他们在人群里显得格外扎眼。  他们是韩国留学生。  曾经有人调侃,走在北京某些大学的校园里问路,碰到韩国学生的几率比中国学生还大;在素有“小联合国”之称的北京语言大学待了三年的韩国留学生刘永硕也会时常开玩笑说,韩国人太多以至于平时很少有机会练汉语。  近日,中国教育部发布的数
期刊
因为我是医生,周围人逮着机会就追问我,收红包这个话题。我每次都反问:“你对红包的定义是什么?如果礼物都算的话,那是有的。如果你指的是钱,我们医院明确规定是不允许收的!”从见习医生、实习医生到正式医生,我收到过的礼物形形色色、千奇百怪。  精神层面的礼物,我收过病人亲自纳的鞋底、亲自画的画,还有病人自己写的书、编辑的杂志……我最喜欢的礼物是一幅画。病人是住院后才开始学习画画的,用以打发无聊的住院时光
期刊
60多年记者生涯  1918年5月9日, 迈克·华莱士出生在马萨诸塞州布鲁克兰市一个普通家庭。父亲经营杂货批发业,后成为保险经济人。  华莱士的记者生涯始于上世纪40年代。1939年华莱士从密歇根大学毕业。最初为《芝加哥太阳报》所属的电台写新闻。二战期间入伍进入海军做通讯官。战争结束后,成为位于芝加哥的一家电台的新闻记者。1951年,他来到纽约加入CBS,期间离开过几年。1963年,他重新回到CB
期刊
The time之前言  有一段时光是最忙碌最疯狂但也最美丽的,有一个专有名词是回想时总会牵动几根敏感的神经在脸上反射出微笑的,有一些回忆是翻开时画面仍然如旧碟片一般在心间弥漫着淡淡的温暖,记录着所有深深的心情的……所有的一切,总伴随着,那个叫做澳大利亚日的日子,那是,属于我们的,纪念……   Brainstorm之前期讨论  “2000年9月15日澳大利亚的悉尼奥运会隆重开幕。 2010年的9月
期刊
问:你重回故乡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郭中一:当年,我们这批知识分子的想法是,第一,退休以后要找个适合的环境居住;第二,实现一点人生价值,多少可以做点事,教教附近的孩子,传播环保理念;第三,更深的一层,我觉得我们缺少一个精神的核心。像台湾的原住民,有他们的圣山大武山。平时不进去,在尘世日久,就要回去洗涤一下心灵。所以应该有人来重建精神核心,知识分子可以把这作为一种抱负。  问:能做到吗?这似乎非常遥
期刊
票价:印度最低,日本最高  人们走进电影院,除了对不同电影的选择外,第一个问题,就是票价。  在欧洲,看电影是人们的普遍爱好,相对于欧洲民众的较高收入,电影票价其实并不高。  在法国,平均每张电影票价格在10欧元左右,约合人民币83元,学生还可凭学生证购买半价票。很多人则选择购买电影月票,20多欧元(折合160多元人民币)一个月,可以随时看。  当然,票价稍微高点,也难以挡住法国人看电影的热情。在
期刊
日本《文艺春秋》杂志今年3月出了临时增刊号,百位作家撰文或接受采访从各个角度谈大地震之后的日本,他们要向下一代传递“3·11”大地震的教训。  作家五木宽之在访谈中说到一个观点:“3·11”对日本来说等于是第二次战败。三陆海岸被海啸侵袭所留下的残迹和当年广岛原子弹爆炸后的惨状相似,但是第一战败时的状况是“国破山河在”,而在“3·11”大灾难后则是“国在山河破”。第一次战败,日本限于无政府状态,警察
期刊
“退休”在美国是一个很普遍的话题,何时退休、退休后的医疗保险、退休后的收入来源等,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美国没有强制性的退休规定(个别职业对体能有特别要求的除外),这就意味着一个人只要身体健康、有工作意愿,想工作到哪一年退休就可以到哪一年退休。在各行各业中,七、八十岁还在工作的人不计其数,连九十、上百岁的老人还在工作的也不稀罕。  以联邦法官为例,在目前担任各级联邦法官的人中,超过八十岁的不计其
期刊
美国一名学者写道:“整个文化印刷出版、评论、电视、戏剧、电影业……几乎百分之九十都是犹太裔人士主持的。我的意思是,我在这些媒介中,数不出五个是真正重要的但不是犹太裔的人,我数不出。”另一作家波门特在《犹太人》一书中说:“在好莱坞,整个人群的犹太裔程度达到这样的地步,非犹太人感到自己是外人。”此外诺贝尔奖中的犹太人现象:犹太人占世界人口不到0.3%,但诺奖设立的1901~2001年100年间,诺贝尔
期刊
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朝阳镇的朝阳陵园,有一支80后美女守墓队,共由9名女孩组成。此前,她们曾做过网通客服,厂矿医院护士,还有学校老师。如今,她们在这里守墓,最长9年,最短2年。  每天晚上6点,灯火初上,当大多数人准备下班时,她们换上深蓝色的西服套装,打着手电和探照灯,开始上山巡查,山上安葬着上千名逝者的骨灰。  她们的主要任务是消除火灾隐患,保持陵园整洁,接待夜访客户。每晚两三人一组,隔几个小时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