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地重游:从海参崴到库页岛

来源 :中国国家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w6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车书本一家”


  凌晨3点,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昏暗的灯光下,西伯利亚航空公司披着一身绿漆的飞机显得格外醒目。在飞机上小睡片刻,随着一阵微微的颠簸,我已经飞临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上空。在机场办完入境手续,晨旭正好在玻璃幕墙外点燃了冬日寂寥的天空。
  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机场位于市区以北,距离市中心大约70公里。我搭火车进城,经过众多阒寂的城郊村镇,铁皮搭建的平房屋顶从枯黄的草场灌木中星星点点地冒出来,仿佛趴在树丛里冬眠的灰熊。和这种寂静相悖的是,沿线各站都有一波又一波前往市区上班的当地人挤上车。
  大约1个小时后,火车停靠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站。我出站,沿街右转,登上一座天桥,就看见一台黑漆的老式火车头,这是1906年西伯利亚大铁路开通后,从莫斯科开往符拉迪沃斯托克的第一列火车的机头,它背后充满帝俄时代气息的火车站是和铁路同步修建的,车头附近还有一尊饰有双头鹰的纪念碑,刻有“9288”字样,代表西伯利亚铁路全长9288公里。
  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攻陷后,拜占庭的末代公主流亡莫斯科大公国,下嫁当时的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从此莫斯科大公(即后来俄罗斯帝国的统治者)就继承了源自罗马的最高统治者的尊号——恺撒(Caesar),俄语转译为沙皇(царь)。同时,俄罗斯也继承了拜占庭帝国的双头鹰标志,象征横跨亚欧两个大陆、雄视东方与西方。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尽头,也是这只双头神鹰征服史的尾章,符拉迪沃斯托克则是其中最后的一个句号。
  符拉迪沃斯托克,在俄语中是“征服东方”的意思。它是俄罗斯征服者的荣耀,也是中国百年屈辱史的缩影。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俄罗斯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割让出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就包括中国人称作海参崴的一个小渔村,它被命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成为急于寻找出海口的沙俄在其远东地区重要的军事基地,以及远东第二大城市。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中国北方爆发义和团运动,为了防止“拳乱”波及俄罗斯境内,当时俄罗斯滨海总督区的总督在中俄边境上的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对中国居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致使“骸骨漂溢,蔽满江洋”。数千人的白骨堆叠起清政府所愿想的“升平之世”,换来一段充满讽刺意味的苟安。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凯旋门附近有一块不起眼的大理石石碑,残破,但字迹依然可辨,是1900年为“大俄国东海滨省巡抚”而立的颂德碑,两面分别用俄、汉双语记录着这位“英雄”的功业,称他“不嗜杀人”“恺泽旁流”“霈如雨露”,希望大清能够与俄罗斯“将来和睦恒修”“共享升平”。
  对中国人来说,这片土地始终背负着历史的纠葛,一个半世纪过去,犄角旮旯还能看到一些散布的中国古迹,中文广告和路标十分醒目,因中国边商云集而得名的“中国路”上随处可见中国面孔。
  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历史上曾属于兴盛一时的渤海国。晚唐诗人温庭筠送别在唐朝留学的渤海王子时曾留下诗句:“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明代小说《警世通言》里有一则著名的故事《李谪仙醉草吓蛮书》,讲到渤海国国君给唐玄宗递交了一份用本国文字写就的傲慢国书,满朝文武竟无一人识得,最后请来才华横溢的李白,用“番文”写下诏书,训斥了渤海国君臣一番,顺便支使杨国忠磨墨,高力士脱靴。其实,渤海国自建国伊始就对唐朝毕恭毕敬,从未无礼挑衅,更没有自创过官方文字,而是与唐朝“车书本一家”,即书同文、车同轨,万法皆宗华夏。作为可与辽、金比肩的“海东盛国”,与中原王朝如此友善,可谓空前绝后。在符拉迪沃斯托克阿尔谢涅夫博物馆的一楼展厅,可以看到一座刻有汉字的唐三彩塔,千年后仍向往來的人们昭示着这片土地和中原地区千丝万缕的联系。

  阿尔谢涅夫博物馆的同一展厅里还有两个引人瞩目的展品——刻于明永乐年间的《永宁寺记》碑和刻于明宣德年间的《重建永宁寺记》碑,原本立于黑龙江入海口附近的永宁寺,这座寺庙是往来行客拜佛休憩之所,也是明朝对东北地区羁縻统治的见证。
  明永乐七年(1409年),明朝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辖黑龙江流域及库页岛地区,明成祖任命海西女真部落出身的亦失哈为钦差太监,出使奴尔干都司,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理。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秋,亦失哈第三次巡视奴儿干都司时,在官衙附近的山崖上修建了永宁寺,并刻石立碑。明宣德八年(1433年)三月,永宁寺重修,亦失哈再次立碑纪念。这两块石碑都是用汉、藏、蒙古、女真四种文字镶刻的,1808年,日本地理学家间宫林藏前往黑龙江流域勘探时途经此地,还能看到当地居民对着石碑叩拜。1904年,这两块石碑被沙俄政府迁移到符拉迪沃斯托克,因为保存不当,长期置于露天环境,碑文已经严重脱落,碑首可见题文,正文几乎完全不可辨读。幸而清末学者曹廷杰曾将碑文拓下,使之得以流传。
  博物馆中还能看到不少辽、金时代的汉字瓦当和铁器。如果说陶器是汉民族的文化标签,那么铁器则最能彰显契丹(在契丹语中意为“镔铁”)、女真两个东北民族的韧性。契丹族建立辽国,就以族名作为国号,这个国号不仅彰显了高超的冶铁技艺,也象征着坚不可摧的民族个性。女真族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为了与契丹比肩,取国号为“金”,意为镔铁虽坚,终不免锈蚀,唯金永不蚀坏。在博物馆一楼展厅中就陈列着一口石棺,石棺的主人正是一名金朝开国时期的完颜氏皇族王子艾斯库亚(Esykuy)。历史上,女真人以比钢铁还强的斗性闻名,号称“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两宋之交的常胜军——人马皆披重甲的重装骑兵铁浮屠,他们往往在轻骑兵(拐子马)的掩护下分队发动轮番冲击,一击不中就再来一次,如追波逐浪,一阵重如一阵,直到把敌人击垮,女真人自称“不能打一百余个回合,何以谓马军”。从这个博物馆中出土的金代兵器来看,金人的武器并不以锋利见长,明显比中原的兵器笨重,锈迹斑斑的札甲、箭镞和矛头透露出粗犷的味道,生动还原了这片土地上原住民的精神气质,让人怀想这些先民消失于历史尘埃中的身影。

  世界上终究没有不腐的金属,更没有可以永不凋零的朝代。千百年来,这座“滨海明珠”用不同的语言、文字在文明交流史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如今,渤海国与辽、金的辉煌已经隐藏在博物馆的深处,元、明、清的“四海一统”成为石碑上不可辨认的模糊往事,新迁至此的俄罗斯人,也经历了自己国家的沧桑巨变。不变的,只有每天从这片大陆最东端亮起的晨辉,迎送着海陆两线出入的各国旅人。

Tips

在博物馆探寻边境往事


  阿尔谢涅夫博物馆位于符拉迪沃斯托克市中心,以俄罗斯著名探险家阿尔谢涅夫的名字命名,在博物馆一楼可以看到一些与中国有关的历史文物,折射出当年不同国家、文明之间的历史纠葛与碰撞。

唐三彩


  这件文物反映了渤海国与唐帝国“车书本一家”。
  公元7世纪末,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建立渤海国,国土范围包括今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东北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部分。渤海国与唐帝国交好,深受唐朝文化的影响。史书记载渤海国建国以后极力效法中原,以致“书同文,车同轨”,这件唐三彩上刻有“泰山圣母娘娘”字样,反映出当时中原文化曾到达过俄罗斯远东地区。

艾斯库亚王子墓


  艾斯库亚(Esykuy)是金国皇族成员,他的墓位于乌苏里斯克(双城子)附近,阿尔谢涅夫博物馆收藏有从他墓中出土的石棺、官员石像和龙形尖顶等。
  926年,渤海国被辽河流域崛起的契丹人所灭,中国东北直到外兴安岭地区被辽国统治,辽国在此设立东京道。1115年,女真人崛起,灭辽国,建立金国,成为东北亚的霸主。

《永寧寺记》碑(右)和《重建永宁寺记》碑(左)


  这两块碑是中国明朝对黑龙江流域及库页岛实行管辖的物证,原本立于黑龙江入海口附近的永宁寺。
  《永宁寺记》碑高102厘米,宽49厘米,厚26厘米,额书“永宁寺记”,正面刻汉字30行,背面是蒙古文与女真文。《重建永宁寺记》碑高120厘米,宽70厘米,厚32厘米,碑身上有一个黑色石胎记,很像一只睁大的眼睛。
  这两块碑原先分别保存于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两个博物馆中,后统一置于阿尔谢涅夫博物馆。

建筑构件


  这三样建筑构件分别属于金和东夏。
  1215年,金国将领蒲鲜万奴自立为天王,国号大真,分割了金国的大部分国土。1216年大真降于蒙古,1217年再度自立,国号东夏,国土范围最大时,西北至上京城(今黑龙江阿城白城子),西南至婆速路(今辽宁丹东九连城),东南到曷懒路(今朝鲜咸镜北道吉州)与恤品路(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乌苏里斯克)。

穿越鞑靼海峡


  从符拉迪沃斯托克开往瓦尼诺港的火车在单条铁轨上挪动着,时速仅80公里左右,穿过一片片凋萎衰败的白桦林,再沿着乌苏里江的方向一路向北,透过深色江水上的薄雾,隐隐可以望见对岸的中国边境。
  列车在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停靠了很长时间,这里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的城市,1860年之前曾是中国的领土,乌苏里江在这里汇入黑龙江,也将铁轨顺着黑龙江的水流引向东北方向。
  第二天日落时分,列车抵达俄罗斯远东第三大城市——阿穆尔共青城,再次长时间停靠。这里曾是中国的一个村落,1858年在《瑗晖条约》中被割让给俄罗斯。
  火车重新启动后再次转向,折往东南,第三天一早抵达终点——瓦尼诺港。
  瓦尼诺是鞑靼海峡西岸的一个港口小镇,目前唯一连通库页岛与大陆的海上渡轮就从这里出发,全程需要18个小时。镇上只有方圆不到一公里的中心地段有几条像样的街道和几排有着苏联时期风格的民居,其他地方只能看到铁皮和木栅栏围起来的平房,牛羊悠闲地在栅栏外的杂草丛中漫步。临近海岸的位置有一座木质的东正教堂,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显得十分抢眼,不过里面既没有恢宏的穹顶,也没有漂亮的彩绘玻璃窗,到处堆放着木料和水泥。镇上只有一家大型超市,而且不到傍晚就早早打烊,我吃不惯稀汤寡水又油腻的俄式快餐,就用黑面包、啤酒配泡面充当晚餐,这种粗粝的混搭,让我想起一百多年前流放此地的拓边者。   没有网络,没有确定的渡轮信息,只有漫长的等待。我遇到一个来自吉林的中国商人,他在库页岛做海鲜生意,给我展示了许多自己养殖的大马哈鱼的图片。库页岛南部的北海道渔场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盛产大马哈鱼和帝王蟹,当地的海产品出口到中国,大半是从符拉迪沃斯托克运往吉林珲春,再销往国内各地,
  下午两点,我从港口工作人员那儿得到消息,因为浪大,渡轮晚上8点以后才能到岸。直到半夜,我才终于在狭窄的船舱里安顿下来,在发动机的轰鸣中渐入梦乡。
  鞑靼海峡横亘在库页岛与大陆之间,越往北海面越窄、海水越浅,在库页岛北端,几乎可以游泳上岛,让人不敢相信这是一条海峡,感觉更像是一个封闭的海湾。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这座孤悬在外的岛屿和大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早期欧洲旅行者眼中,库页岛就是从大陆伸出去的一个半岛,从他们绘制的地图上可以看到,连接“半岛”和大陆的是一个细小的地峡。
  随着阳光的烘炙,海上的薄雾缓缓飘散,海天交界处有一抹深灰色,勾勒出如同蛰伏巨兽般的轮廓。那就是库页岛。
  在这北境海域,海面上的色调和陆地上差不多一样高冷,天空是静悄悄的白,海面是温吞吞的蓝,偶尔有几群好奇的海鸥从船边擦过,故意和船保持同步滑翔,一只猎隼从船头呼啸而过,像进行飞行表演的战机一样在半空翻滚,惊得周遭的海鸟扑翅躲闪,也引得甲板上的观众齐声欢呼。入夜,三三两两的黑天鹅优雅地扇动翅膀掠过渡轮,在它们前进的方向上,霍尔姆斯克港的灯火已隐约可辨。

Tips

如何购买俄罗斯境内的火车票


  可直接在俄罗斯铁路的官方网站(www.rzd.ru)上购买,预订车票需要先注册。网上预售时间一般为30—60天。可使用VISA卡或MASTER卡支付,按俄罗斯卢布计价。
  1.海参崴常能看到穿着军服的水兵。
  2.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让海参崴的海产品十分出名,尤其是帝王蟹,在当地最有名的餐厅Zuma,帝王蟹大约2000卢布(约人民币200元)一公斤。
  3.海参崴的鱼子酱也很有名,一听100克的鱼子酱罐头只需70—90卢布(约人民币7—9元)。
  4.海参崴注重对海洋动物的保护,设有海豹康复中心,海豹痊愈后会被放归。

契诃夫的十字路口


  库页岛曾是中国最大的岛屿,唐代中国人称它为“窟说”(通“悦”),明代称为“苦夷”,音译自大陆上的通古斯人对在岛上生活的尼夫赫人的称呼;日本人称这个岛嶼为“桦太岛”,意思是“中国的岛屿”;俄罗斯人则称之为“萨哈林岛”,如今和南部的千叶群岛共同构成了俄罗斯的萨哈林州,据契诃夫所做的著名社会报告《萨哈林旅行记》所说,这个名字也是源自中国。
  库页岛位于黑龙江出海口以东,东面、北面临鄂霍次克海,西面隔鞑靼海峡与大陆相望,南面隔宗谷海峡与日本相望。大约400年前,康熙皇帝请在北京的耶稣会传教士帮助绘制了一幅《皇舆全览图》,后来这幅展示大清疆域的中国地图传到了法国,在黑龙江入海口的位置上,传教士标注的地名是“萨哈林”(Saghalion-angahata),在通古斯语中意为“黑河的峭壁”,可能是指代黑龙江入海处的某一悬崖或岬角(有可能就是亦失哈建寺立碑的那处悬崖),但法国人误以为这是对面那个岛屿的名字,还画蛇添足地在岛屿和大陆之间加上了一个地峡,其实,在原版的《皇舆全览图》中,库页岛并不是一座半岛。
  霍尔姆斯克位于库页岛西南端,这个港口小镇是连接岛屿与大陆的交通枢纽。库页岛的面积虽然不小,但大部分地区苦寒贫瘠,不宜人居,俄罗斯远东地区稀疏的人口并不足以把这片蛮荒之地开辟成北国乐土,除了鱼类和油气,当地的物产也很匮乏,需要大陆帮助“输血”,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海运。我搭乘的渡轮停靠在港口码头,旅客先从侧面的舱门出来,接着船头打开,开出各种各样的车辆,有集装箱货车、扫地车、吊车、挖土机……有的大货车上面还驮着小货车,还有许多车子奇形怪状,看不出用途。这些车产自俄罗斯、日本、韩国、中国等地,想不到这艘看起来不大的渡轮竟能吞下如此众多的钢铁巨兽。
  霍尔姆斯克比一水之隔的瓦尼诺要繁华许多,干净的街道上鳞次栉比地排列着旧式的宿舍楼,颇有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电影里那种钢筋水泥的质朴味道。日据时期,霍尔姆斯克有一条窄轨铁路通往库页岛南部的行政中心南萨哈林斯克,后来苏联人赶走了日本人,为了减少维护费用,这条铁路被拆毁、废弃,如今在密林深处还能看到当年铁路和站台的痕迹,时间充裕的话,可以沿着这一并不久远的遗迹进行一次短距离徒步。
  在霍尔姆斯克的列宁广场,我在列宁雕像的目送下搭上汽车,在幽静的林间公路上行驶了一个多小时,路两边的平房越来越密集,进而出现了更高的排房,最终汽车在南萨哈林斯克的列宁广场停下,这里有一座更大的领袖雕像。
  我在一家极不正宗的乌兹别克餐厅匆匆吃了一碗拉面果腹,随后赶往契诃夫博物馆。
  1890年春,一个30岁左右的年轻人乘坐马车从莫斯科一路向东,他留着一圈小胡子,目光冷峻,神情却病恹恹的,鼻梁上挂着一副带链金边眼镜,举手投足间似乎总在观察着什么。他就是正处于人生十字路口上的契诃夫,被后世视为与莫泊桑和欧·亨利齐名的短篇小说巨匠。
  契诃夫和鲁迅一样是弃医从文,他以“契洪特”为笔名在幽默刊物上发表的作品很快赢得了千万读者的笑声,但随着笔锋慢慢深入,他愈发感觉到,在这一连串“人间喜剧”中,有一种民族性的疾病正在蔓延,正是它造就了普里希别耶夫中士的卫道行为,以及奥楚蔑洛夫的变色龙特质。这位以笔代刀的内科医生逐渐变得颓然,因为他竭尽所能却总是找不到救治的良方,即使俄罗斯科学院颁发给他的普希金奖也无法消除他心头的重负。这一年,他拖着病体开始了一次远行,目标是万里之外的化外之地——萨哈林岛。7月,这位作家从庙街启航,穿越鞑靼海峡,登上了这座荒凉的流放者的岛屿。   契诃夫在《萨哈林旅行记》中说,每一个文明璀璨的伟大国度,都是建立在一个苍白无血的野蛮面孔之上,剥去文明、道德的华丽外袍,只能看到血淋淋的欲望和饥饿。而人类虽然热衷于记录自己的历史,却总是最善忘旧时的阴暗,皱着眉头忽略掉这些血迹斑斑的篇章,只歌颂饱历鲜血滋养后绽开的文明之花,如同《战争与和平》中保尔康斯基公爵提到的一位矫情的贵妇,受不了带血牛肉的血腥,但美味多汁的牛排却吃得津津有味。这活于虚浮的文明,正是这片土地质变的根源,人们不再以心交而以利往,会用修饰过度的行为遮掩丑恶的本心。
  这次远行之后,诙谐幽默的契洪特已成为过去,契诃夫与温和的“勿以暴力抗恶”的托尔斯泰主义分道扬镳,用严肃辛辣的笔法描述出更为深刻的社会荒诞剧。《在流放中》(1892年)所写的鞑靼人,大概就是依据这段旅程中看到的鞑靼苦刑犯的形象描绘出来的。《第六病室》(1892年)更是惊醒了俄罗斯人,文中那座扭曲的精神病院正是以库页岛上的监狱为原型,它也几乎是俄罗斯社会的写照,将现实中的各种病态透过沉重的文字表现出来。
  霍尔姆斯克的契诃夫博物馆并不大,当天的参观者寥寥无几,偶尔碰到几个走马观花的年轻人,恐怕也未必读过《萨哈林旅行记》和《第六病室》。馆中展出了契诃夫生前的许多照片和遗物,当然少不了最早的俄文版《萨哈林旅行记》,还有一个展厅放置了契诃夫在书中描述的流放犯人的监狱模型,墙上贴着当时剃着阴阳头的流放犯的黑白照片,这些眼中毫无生气的人,以及这些简陋破旧的木屋,促成了一代讽刺文豪的诞生,进而推动了全世界讽刺文学的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座几千年来一直被主流文明遗忘的荒凉落寞的海岛,也可以说是近代史上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圣地。

Tips

契诃夫


  俄国著名短篇小说巨匠,他的作品内容多取自生活琐事,从中挖掘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语言简洁凝练,故事情节多是速写式的,《变色龙》《套中人》等作品都极具讽刺意味,揭露罪恶的社会制度,揭示黑暗社会中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那些文明的脚印


  库页岛的整体轮廓像一个扳手,北部以亚历山德罗夫斯克为中心,气候恶劣;南部以南萨哈林斯克为中心,相对宜居。
  走在南萨哈林斯克的街头,发现不少本地人的相貌都具有蒙古人的特征,比如高颧骨、扁鼻子,他们大都是尼夫赫人的后裔。库页岛的原住民主要分为两支,都是渔猎民族,一支是尼夫赫人,从黑龙江流域迁徙而来,长相很像蒙古人,主要传承的是西伯利亚的通古斯文化;另一支是阿伊努人,日本古代称其为虾夷,来自日本岛北部和北海道,长相类似印欧人,高鼻深目,毛发旺盛。南萨哈林斯克也同时受到南北两种文化的影响。
  去往萨哈林地区博物馆的路上,可以看到废弃的米格战机的残骸,这是曾经的武备留下的痕迹。1904年,新兴帝国日本和老牌帝国俄罗斯在中国东北地区打响日俄战争,次年日本险胜,双方签订《朴次茅斯条约》,俄罗斯割让北纬50°以南的库页岛南部及其附属的千叶群岛给日本,日本以南萨哈林斯克为首府建立桦太行政官厅。1945年,苏联登陆库页岛,彻底收复失地,并占据南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等岛屿。此后,库页岛就变成了悬在日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建筑也是一个时代的心理反应。萨哈林地区博物馆就是一枚反映这座城市百年来文化心理变迁的标签。它最初是日据时期的桦太厅博物馆,外观借鉴了日本传统城堡——天守阁的造型,同时采用了西式建筑的主体骨架,完美诠释了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全面西化、脱亚入欧的民族心态。建筑前方有一个欧式喷泉,后方的空地开辟出一座假山花园,此时草木凋零,萧条的灌木环绕着漂有黄叶的褐色池水,呈现出物哀的意境,一前一后,西方与日本两种文化的审美相映成趣。随着时代变迁,之前的日式美学被热闹的俄式大杂烩所取代,如今在博物馆周围看到的是涂有卡通图案的日本坦克、日俄战争留下的遗物及代表库页岛早期自然环境与民俗的化石、房屋,每逢周末还会有一些民间艺术团体在这里唱歌跳舞。
  博物馆内的展品还算丰富,但仅有俄文说明。近代殖民者登陆之前,库页岛上的原住民几乎一直处于石器时代,火山石磨制的石刀就是最锋利的工具,他们乘着独木舟往来大陆和北海道,用毛皮、野味换取生活用品。在展厅里可以看到不少那个时期遗留的文物。
  比较有意思的展品还有刻有满文的清嘉庆通宝和日本德川幕府时期流通的宽永通宝铜钱,这两种方孔铜钱反映了17—19世纪库页岛与日本及中国内陆深入的经济文化交流。玻璃展柜中的日俄界碑,原立于岛上北纬50°处,界碑上一面刻有汉字“大日本帝国境界”和菊花纹样,另一面用俄语刻着“россия граница”(俄罗斯疆界)和双头鹰浮雕,再现了一个世纪前东北亚霸权争夺的历史。
  历史上曾有无数的帝国和文化在外兴安岭以南的蛮荒之地留下脚印,至今各国的领土争议仍悬而未决。作为一个旅行者,我想,与其执着于政治归宿,不如反思《第六病室》一类的荒诞剧今日是否还在上演。远东的这片故土,不仅告诫我们勿忘国耻,同时也提醒每一个人——文明的进程远未抵达终点,真正的自由依然遥不可及。

Tips

前往俄罗斯远东地区


  ■ 签证
  2017年8月,俄罗斯远东地区实施电子签证,可在网上(visaonline.kdmid.ru/)免費申请,有效期30天,每次入境后最多可逗留8天。2019年6月,根据修改后的规定,持电子签证可进入的俄罗斯远东城市增至8个,执行相应制度的航空口岸有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堪察加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南萨哈林斯克、阿纳德尔、赤塔和乌兰乌德。在萨哈林州,滨海边疆区和堪察加边疆区还有海路口岸。
  ■ 航班
  北京、哈尔滨、香港常年有直飞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航班,西安、南京等城市最近也开通了直飞航班。
  ■ 特色旅行主题
  ◎ 军事
  位于符拉迪沃斯托克南侧的大俄罗斯岛上有大量“二战”时期遗留的军事设施,比如废弃的苏联坦克、军车等,成为不少废墟爱好者的必游之地。符拉迪沃斯托克有不少华人开的旅行社,这些旅行社提供探访大俄罗斯岛军事设施的一日游服务,同时还可以带游客参观市区的一个要塞博物馆。
  ◎ 自然风光
  南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是日俄争议领土,目前处于俄罗斯的实际控制之下。这4个靠近北海道的岛屿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密布的森林和火山,几乎未经开发,岛上人口也很少。
  前往这些岛屿旅游需办理通行证,乘飞机大约需要1小时,但容易受到天气情况的影响;也可以乘轮渡前往,耗时较长。
其他文献
旅游与体育都是当前飞速增长的朝阳产业,旅行和运动也成为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的生活方式。近些年有不少地区借助赛事来发展全域旅游,以赛事为媒,将旅游与运动联动起来,打造体育旅游综合体,对于热爱运动的人来说,通过赛道,可以对当地的山川大河和风土人情多一种了解和亲近的方式,观看赛事本身也可以获得乐趣。从“运动盛宴”到“文化盛宴”  在全域旅游的推动下,马拉松成为体育旅游综合体的典范。近些年,国内马拉松运动呈
提起旅行,我们首先想到的难免是路途中异常紧凑的时间体验。大家平时基本会按照固有的速率处理事务、体验生活,可是一动身旅行,却好像被卷入了特制的加速器,时时都有新鲜的感受迎面而来:异地他乡的景观、风物、气息,乃至声响、语言,形成了密度特高的体验洪流;哪怕是平时闲散安逸惯了的旅行者,要想不错过每个瞬间的精彩内涵,也往往不得不像给计算机“超频”一样,提高内置运算单元的“时钟频率”,以远高于平时的处理速度来
中东弹丸小国以色列以科技发达、军事领先、国力强大受到世人关注,也成为许多国家研究和考察的对象。以色列在建国后之所以能迅速崛起,除得益于在犹太复国主义思想鼓舞下从世界各国汇聚而来的高素质犹太移民之外,还应当归功于以色列独到的教育方式。以色列的学生是在一种没有压力的快乐环境中接受学校教育的。    书是甜的  在犹太人的家庭里,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孩子去吻《圣
撒哈拉沙漠通道上的天堂  对中国人而言,欧洲是奢侈旅行目的地,但对于欧洲人来说,非洲则是他们的旅游目的地首选。比如摩洛哥,就有“欧洲的后花园”之美誉。而在这片位于北非的后花园里,有非洲大陆上第一家安缦酒店——Amanjena。  奢华的Amanjena坐落在摩洛哥古城马拉喀什外围,Quarzazate山的南面,通往撒哈拉沙漠的道路上。Jena在当地语言中的意思为“天堂”。步入酒店,你會发现这一形容
好像是不约而同一样,本期杂志中的不少篇目都把某类物产当成报道的出发点或主题。比如专题报道《盐城:在咸的江河湖海间》一开篇,我们的报道者就阐发了江苏名城盐城的地域文化与海盐之间的关联。非但盐城的地名源自制盐产业,即便是今天,吊烧鹅、东台鱼汤面等盐城美食中也还是少不了当地海盐的助阵。“咸”和“鲜”是盐城生活世界里的关键词。用作者喻添旧先生的话讲,在盐城,盐从一种日常调味品升华到了文化的高度。除海盐之外
北宋享国167年,历经9位皇帝,其中7个葬在了巩义。巩义的北宋陵墓少有完整保护,更没有像明十三陵和清东陵、西陵那样开发成旅游景区,各种遗迹就“散养”在田间地头,隐没在庄稼与荒草之间,有一种沧桑、萧瑟的味道。荒野中的开国皇陵  可惜,这一恢宏气势早已不复存在,如今的北宋皇陵,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恐怕就是——立于荒野。  宋陵遗址散落在巩义的郊区,我打了一辆车,首先前往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陵墓——永昌陵
四川段浩渺泸沽湖  我们的车队从成都出发,前往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西昌,再经西昌前往泸沽湖。  从西昌到泸沽湖全程都是山路,200多千米,要开8个小时,而这已经比10年前没通隧道时快了4个小时。好在沿途风景不错,雅砻江等河流纵切出米的高山峡谷,如同一帧帧立体、壮美的风光大片。  当天下午即可抵达“东方女儿国”——泸沽湖,看万亩草海、摩梭情人桥、喇嘛庙等景观,还可以去旁边的小镇品尝菌汤火锅,这种火锅
终极朝圣地  2017年,张扬导演的电影《冈仁波齐》上映,票房和口碑都创下佳绩。这部电影用纪录片跟拍的手法,讲述一群普通藏族人如何各自怀揣希望,踏上前往冈仁波齐的朝圣之路。冈仁波齐与云南的梅里雪山、青海的阿尼玛卿和尕朵觉沃并称为藏传佛教的四大神山,同时也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西藏本土宗教苯教共同认定为“世界的中心”,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朝圣者络绎不绝。据说,围绕冈仁波齐转山,转一圈可洗去罪孽,转10
瓷之色   代表皇权形象的黄色瓷釉遍施碗内外,胎骨细薄轻盈,匀净鲜亮;外面暗刻龙纹,飞龙腾空而起,追云赶雾,一副皇家气派;碗底施以白釉,上面写着“大明成化年制”六个字。仔细一看,色润而不油,釉亮而不腻,让人不禁想起宋代诗人戴复古的“摘尽枇杷一树金”。  这只漂亮的瓷碗现在就放在观复博物馆,作为黄釉的典型代表展出。  跟6公里外的798艺术区相比,同处朝阳区大山子的观复博物馆显得偏僻多了,已经到了北
纵然岁月多变,人们依然会珍惜当下的生活点滴,也依然向往“诗与远方”。2020年初,作为四川省率先有序、安全开放的国家AAAA级景区,成都洛带古镇平静地迎候着远方来客,此外还有更多的游客通过各种线上渠道“云游”洛带及成都周边的其他风景区,在家中安心欣赏“成都后花园”的春日美景。  线上、线下共品客家文化  铺平、涂抹、擦拭……在洛带·艺匠古籍文献修复博物馆,几名工作人员正小心翼翼地对损坏的古籍进行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