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后》:成长未完,影像待续

来源 :作文评点报·中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uisv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一部表现成长题材的纪录片《零零后》上映。影片追踪了两个出生在2000年后的年轻个体,记录了他们从幼年到青春期的一系列变化——男孩池亦洋从一个野蛮霸道的孩子王变为一个在赛场上用身体拼抢的橄榄球少年,女孩王思柔则从一个在秋千上荡来荡去的“小猴子”变成了优雅的芭蕾舞少女。影片用生动的影像刻录下二人在每个成长阶段的鲜活记忆,让经历过成长和正在成长的人为之动容。
   然而,也有不少观众在看过该片后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足,一方面觉得影片标题给人的期待与它的实际内容并不相当,两个孩子尽管各具特色,却不足以代表整个“00后”一代;另一方面,影片所抓取的人生段落充满了跌跌撞撞的彷徨感,无法帮助人们从一个历尽沧桑的角度提炼洞明而又练达的人生箴言。
    诚然,如果将《零零后》视作一部孤立的作品,难免会因以偏概全而感到缺憾。但如果将这部作品放在一个历时更为绵长、群像更为丰富的系列中来看,它的缺憾便可以被理解,甚至是它的魅力所在。
    事实上,电影《零零后》的缘起可以一直追溯到十多年前,与导演张同道此前的多部作品之间有着难以忽视的关联,这种关联并非巧合。
    2006年,张同道受邀来到好友李跃儿在北京开办的“芭学园”。幼儿园的名字来源于日本主持人黑柳彻子根据儿时经历所撰写的《窗边的小豆豆》,其办学理念也同书中的“巴学园”一样十分重视孩子们的天性发挥。孩子们在这里获得了自由生長的空间,这令导演大感新奇。于是,自那时起,他便成了孩子们成长的见证者。
    2009年,张同道把他在芭学园里记录下的影像剪辑成了电影《小人国》,随后又将这些素材整理成了电视纪录片《成长的秘密》。两部作品都展现了孩子们2岁到6岁的生活状态,把他们原石般的天真保留在了影像里。随着孩子们的长大,导演也跟着把镜头探进了小学校园,并于2012年制作出续集《成长的秘密之小学时代》和《成长的秘密·爱的分离》。这两部作品中表现了孩子们离开芭学园后进入了新的环境,遇到了各自不同的新挑战。2014年,他又推出了《成长的秘密之英语时代》,聚焦极受人们关注的少儿英语学习。2017年,结合几位小主人公进入中学后的新情况,导演再次剪辑出五集的电视纪录片《零零后》。2019年,他则回顾十多年来收集的素材,将两个故事性最强的孩子的成长经历单拎出来,做成了《零零后》的电影版,而这似乎也并非该系列的终点。导演在采访中表示,他的理想是可以一直拍到这群孩子结婚生子,把他们的孩子也送进幼儿园。
    事实上,像这样用镜头去长时间追踪人的变化的影像作品已经有过不少,最为著名的就是迈克尔·艾普特的《人生七年》和理查德·林克莱特的《少年时代》。前者用纪实的手法记录了14个英国人从孩提到花甲的人生轨迹,后者则用非纪实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少年从6岁到18岁的经历。但与二者相较,《零零后》系列依然有自己的特点。它既不像《人生七年》那样把焦点放在阶层的差异上,也不像《少年时代》那样把焦点放在时间的造化上,而是把焦点放在了孩子们的个性上。
    在《小人国》和《成长的秘密》的第一部中,导演表现了孩子们未加雕琢的个性,并在后续作品中聚焦外力对个性的打磨的影响。在电影《零零后》中,导演也试图通过自幼不愿服输的池亦洋和从小就怀揣浪漫梦想的王思柔,凸显出个性在成长选择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总之,从《小人国》到《零零后》,导演的侧重点一直未变,都是通过聚焦于个体,去呈现成长的重要时刻迸发出的人性之光。就像片中两个孩子的恩师李跃儿所说的那样,看着银幕上的他们,我们不禁能够感受到孩子们的大气,同时还会产生深深的敬畏。这种“大气”或许我们也曾拥有,但却因为我们与岁月的和解而变得陌生。而纪录片的价值就在于让我们从成长进行时的“他们”身上重新看到这种不成熟、不淡然、不老练却无比可贵的“大气”。
    平心而论,作为一部单独的纪实作品,电影《零零后》确实还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但它的影像真挚、动人,富有力量,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拍摄者对于成长细节的感叹,并一同期待影像和人生里的未完待续。
  (选自光明网)
  小编有话说
   由此可见,电影《零零后》其实是一个漫长且仍在继续的纪实系列中的一部分,是对成长中某个充满未知、惶惑与期盼的人生状态的短暂截取,是对众多跟拍对象的重点关注和集中讨论。它很难被定义为一个完整又孤立的纪实作品,更倾向于一个持续性的纪实活动的阶段性小结。一旦我们以这样的方式去界定《零零后》,它就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意义。一方面,同前作之间的联系让我们在新老素材的同列中感受到了时间的力量;另一方面,它向着未来的开放与延伸又让人从它的未完待续中感受到无尽的期许。
  适用话题
   成长;个性;时间的力量……
其他文献
我每天都在春种秋收,我的一天就是四季。  ——题记   我不是作家,我是一个作业家。一天历尽春种秋收,其间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才知道;其间的喜怒哀乐,只有自己最清楚。回望我的每一天,都有一种欲说还休的辛酸与苦楚……   那天是周日上午,是我的“春种”之时。爸爸要求我上午先把作业做完,然后才能娱乐休息。我拍拍胸脯,如立军令状一样郑重承诺,点头应允。可天性贪玩的我,等爸爸一出门,便露出了狐狸尾巴。先是
期刊
贴近生活,关注生活,让考生有话可说,这是福建中考近年来命题的一贯风格。2019年福建省中考作文命题风格依旧是以“材料+命题”的形式出现。材料提示语简洁明了,对考生的写作方向有着明确的引导,不仅“接地气”,而且充满正能量,写作空间很广。  在解读材料时,考生要把握材料的重点,抓住重点词来进行分析,此次文题中有两个关键词——“最好的”和“作品”。  第一个关键词“最好的”,意为“最理想的”。它强调了“
期刊
前不久,“时代楷模发布厅”微信公众号发表的一篇文章,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文章介绍的是杭州学军中学原校长陈立群到贵州省台江县民族中学支教的事迹。临退休前,陈立群放着民办高中开出的百万年薪不要,而跟支教学校谈的条件只是“解决吃住,分文不取”,就这么赶赴千里外的国家级贫困县当一名中学校长去了。   学军中学在杭州无人不知,在国内也是声名赫赫,多少家长的梦想就是把孩子送进这所中學。陈立群能够不为声名所累,
期刊
前段时间,北京市民赵雅接完孩子回到家里楼道时,舍弃乘电梯,选择爬楼。她坦言,并不是为了锻炼身体,而是为了躲避电梯里的广告。“在狭小封闭的电梯中,这种反反复复喊麦式的洗脑广告让人无处可逃,令人反感。更让我担心的是,这种广告会对孩子们造成非常负面的影响。”赵雅说。  市场经济不能没有广告,更不能缺少广告,但广告也不能没有针对性的狂轰滥炸,广告主或商品经营者显然也深谙此道,有意识地将一些化妆品、美容整容
期刊
曾几何时,我意外地获得了它;曾几何时,我与它共度周末的美好时光;曾几何时,我又不知怎么失去了它……   那是小升初的暑假,移动公司推出了一个缴话费换手机的活动。我正好陪妈妈去缴话费,便成功地说服妈妈买了这个活动“套餐”。这样,妈妈换下来的旧手机当然就属于我了。   有了手机,我的生活自然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我很快就精通了麻将、斗地主和捕鱼游戏以及其他小游戏。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我发现自己越来
期刊
“升国旗!奏国歌!”   2019年9月29日,中国女排以3∶0战胜阿根廷队,以十一连胜的全胜战绩夺得第十三届女排世界杯冠军。   历史与现实在此交汇,光荣与梦想共同激荡。   所有与美好交织的新中国体育记忆,总能清晰地找到它的时光节点——1981年,袁伟民率领中国女排第一次夺得女排世界杯冠军。以郎平、孙晋芳、陈招娣为主力的女排状态极佳,七场比赛未输一场,創造了第一个属于中国女排的奇迹。38年过去
期刊
据云南当地媒体报道,大理巍山古城标志性建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拱辰楼基座门洞上方的“拱辰门”牌匾被改为“巍山”,有网民质疑这一做法有损坏文物的嫌疑,此后巍山县官方虽及时作出回应,质疑声仍在网上发酵。  据了解,巍山拱辰楼系明代蒙化府北门城楼,先后6次修缮,始终秉持明代建筑风格特点,1993年11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可见具有较大的文保价值。巍山拱辰楼于2015年1月突发大火,基座
期刊
广玉兰又开花了,教室里的风扇又开始“嗡嗡”地转着。你走的时候,把扇叶擦得干干净净……  中考就要来了,我也要离开这儿了。以前,我最喜欢和你一起看广玉兰的花瓣,现在是我一个人看,以后呢……我的眼泪又落下来了。  突然,我想写你的名字了。随之,我的思绪回到了那段不堪回首的懵懂岁月。  教室里安静而单调,我安静地站在窗前,窗外的乌云由远及近地汇聚起来,阳光已渐渐消散,我的心情真是糟透了。我和你刚吵了一架
期刊
【考点阐述】  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又在7—9年级阶段目标的“综合性学习”中指出:要“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这就决定了语文关注生活、关注时事的特点。2019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中,时事新闻题目的覆盖面很大,未来考试还有增多这类试题的趋势,因此,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都必须加强新闻题目的训练。下面笔者选取部分试题对“新闻题”的考查形
期刊
小说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通过叙述人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作品主题,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艺术地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中考小说阅读的取材多以微型小说为主,考查侧重点主要在于整体把握小说叙述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能对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简洁的分析评价;初步读懂小说的内涵,读懂小说所反映的主题;能联系小说的社会背景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出自己的评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