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南极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来源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_ju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终于成行
  艾琳·佩登终于赶上了飞往新西兰的飞机,但直到飞机降落前,她仍不确定自己能否继续前往南极,她的研究计划是否还未开始就要结束?
  那是1970年,45岁的佩登参加了美国南极考察队。她踌躇满志,准备深入地球最南端,对南极冰的性质进行研究。如果成行,佩登将成为首位在南极内陆开展实地研究的女性。
  但是,当时负责美国南极考察后勤工作的美国海军做了一个硬性规定:必须另外有位女士专门负责在现场陪同佩登,以便应对佩登在南极期间可能提出的任何医疗需求。佩登对此不以为然:“我认为唯一可能发生的意外就是会扭到脚踝,不过这有什么大不了的?”
  原本有一位新西兰女地球物理学家计划加入佩登的研究队伍,但她未能通过体检,在最后一刻被取消同行资格。飞机在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降落,佩登忐忑不安地走下飞机。当得知一位新的女伴已经安排妥当时,她终于松了口气。
  这位新的女伴名叫维克斯。她将在南极和佩登共事,并担任现场助理。维克斯不是科学家,而是一名图书管理员,但作为佩登的同伴,科研背景并不是必需的,重要的是,维克斯是女性。作为一名熟练的登山爱好者,她很顺利地通过了体检。有了她的陪伴,佩登如愿来到了南极。
  首次测量
  被要求带一位女士随行,只是佩登的南极之行遇到的众多拦路虎之一。南极天气异常寒冷干燥,她刚到那里,眼镜就被冻裂了,她只能临时找个环氧树脂瓶戴在头上救急。她的指甲脱落,鼻血直流,头痛欲裂。她和维克斯在南极内陆待了一个月,每天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工作12小时,还要忍受接连不断的狂风暴雪的侵袭。
  佩登的研究项目包括在冰层深处部署探测器,以考察甚低频无线电波如何在冰层中传播。以前,科学家一般是在地表测量和收集冰层的数据,由此推断地下岩石的属性,但佩登希望将研究工作向前推进一步。
  她的团队完成了国际上第一次对南极冰的多种电气特性的测量,确定了甚低频无线电波在极地进行长距离传播的方式。后來,他们将这项研究加以扩展,用相关技术来测量冰层的厚度并利用不同频率的无线电波在冰面下寻找各种结构。
  在佩登到达之前,美国人已经在南极伯德站附近的冰层上钻了一个深度达几千米的孔。佩登把探测器放到这个孔中进行测量。她的探测器包括两个电子设备舱,内含遥测仪、接收器、数据放大器和信号放大器等。由于一些重要的部件在运输过程中丢失了,因此,佩登不得不从一名研究生那里借来设备加以改装。
  特殊意义
  除了开发出一种新工具来探测冰雪覆盖的南极的地下秘密,佩登的研究工作还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尽管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支持佩登的工作,但当时美国海军不愿将女性带到南极大陆。启程去南极之前,佩登曾被私下告知,如果她没完成实验并发表成果,那么至少在一代人的时间里,都不会有其他美国女性获准到南极进行科学研究。
  佩登说:“如果我的实验没有成功,他们(美国海军)将不会再带女性去南极了。海军通过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给我施加了很大的压力:‘你绝对不能失败。’这些话在从事实验工作的人听起来真是匪夷所思,因为这种研究带有实验性质,谁也不知道会有怎样的发现。因此,这确实有点冒险,但我很愿意冒险。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最后,佩登的实验取得了成功,研究成果也得以发表。
  冲破障碍
  由于性别,佩登在求学和职业发展中遭遇过不少无形的障碍,但她从未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她说:“这是因为我的母亲为打破性别歧视所做出的非凡努力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佩登的母亲是家中最大的孩子,她有一个妹妹和两个弟弟。尽管两个女孩都很有天赋,家里的经济情况也足以负担她们的学费,但她们的父亲坚持认为女孩没必要接受教育。于是,佩登的母亲和姨妈自己想出解决办法:她们两人轮流工作,用挣到的钱供对方上学。佩登的母亲最后没能完成学业,但姨妈完成了学业,成了一位教师。
  母亲艰苦求学的经历给了佩登信心和勇气。20世纪40年代,佩登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就读,很多时候课堂上只有她一个女生,但她从不因此感到困扰。她说:“其他人的态度让我感觉自己是个外人,但我一点也不在意。当初我的母亲就是这样过来的,我相信我也可以。”
  佩登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也屡受挫折。当她去面试时,招聘方往往派一个女性(一般是秘书)来接待,告诉她“你申请的职位不接受女性应聘”,说完就把她关在门外。佩登说:“就是这样。要得到一个面试机会都非常非常难。”多次碰壁之后,她才在一家公司找到一份薪水微薄的工作。
  面对女性在社会上特别是科技界的不公平境遇,佩登没有抱怨,也没有退缩,而是不断提升自己,一步一个脚印从容前行,在多个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她是第一位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的女性。她是被美国华盛顿大学工程学院聘用的第一位女性。她曾担任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天线与传播学会会长,并荣获该协会“年度人物”奖。
  多亏了许许多多像佩登这样的学界先驱,女性才得以登上科学舞台,为全球科学研究做出重要贡献。在南极大陆,有座悬崖就是用佩登的名字命名的。它立在地球最南端的冰天雪地中,无声地宣告着女性在科学领域所创造的成就。
  (摘自《科学画报》2020年第7期)
其他文献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仅有119个字,却成为千年来的传世经典,跟刘禹锡的《陋室铭》一样,都是中国文学传播史上的奇迹。
期刊
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现任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还是 CCF 会士、2014 CCF 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已至耄耋之年的张钹院士,拥有至高荣誉无数。  而在中国人工智能如火如荼地发展的大背景中,张钹院士作为中国人工智能的奠基人之一,见证并经历了中国人工智能从一清二白到日益繁荣的历史,因而也更能看清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从而对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更科学的建议,这对于该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
期刊
今年以来国际金价强劲上涨,纽约黄金期货价格今年的累计涨幅达到近35%,一度突破每盎司2000美元的大关,虽然在8月11日出现回调,但截至10月23日,仍维持在每盎司1900美元以上。分析认为,受疫情影响,许多国家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全球地缘政治不确定因素增多,面对动荡局势,黄金因其避险属性受到投资者的热捧。  黄金不仅能避险,还能成为一些国家的“救命钱”。据报道,饱受美国制裁之苦的委内瑞拉之前想从英
期刊
我的经历,或者说我的学历,讲起来也简单,也不简单。说简单,就是三个字:靠自学。说不简单,就是一生中,遭受过许多次“劫难”。  1980年,外国又来邀请我去讲学。有的老朋友很关心,也有点担忧,他们说,这次华罗庚出国,可能要露底了。为什么呢?因为我十几年不上图书馆了,还能不落后吗?不但如此,大家都知道,那时候,我一方面是各处跑,搞统筹优选,是很忙的。但是,他们不知道,我有个上算的地方,就是“里通外国”
期刊
一天,一名模仿演员来到动物园,打算来一个即兴表演赚一些钱。  然而,他刚招来观众,动物管理员就出现在他面前,把他拉到了办公室。  动物管理员向模仿演员解释,动物园最受欢迎的一头大猩猩昨天突然死了,园长担心动物园的游客会因此而减少。他希望模仿演员能穿上伪装,假扮大猩猩,直到动物园找到新的大猩猩。当然,报酬很丰厚。模仿演员答应了。  第二天早上,在游客入园之前,模仿演员穿上大猩猩的伪装,进入笼子里。他
期刊
①  这是一个女司机的故事。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司机,她开的车也不是一辆普通的车。能开着车把自己开进历史的人不多,她算其中一个。  1888年8月5日,在德国西南部曼海姆到普福茨海姆的乡间小路上,人们目睹了令人惊恐的一幕:一辆马车样式的车,没有马拉着,却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飞驰,扬起一阵阵尘土。而在车斗里坐着且驾着这辆怪车的,不是车夫,而是一位穿着体面的贵妇,她还带着两个半大的小孩儿。  这位镇定自若的
期刊
一个人,活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应该找一个安静的时间,把过去的事情拿出来,好好整理整理。把自己分身出来,坐到对面,好好看看自己。  正如需要勇气面对未来一样,我们也需要勇气来面对经历过的事,直面、反省和思考。  你的经历,早已是你身体的一部分。  在那些时候,你可能不会知道,在将来的某个时候,你会为此感叹。  你所经历的骄傲,快乐,伤心,叹息,振奋,失落,怀疑。  你会发现自己,竟然历经沧桑。你想微笑
期刊
美国日前宣布将逐步打开封存的月球样品,利用新技术手段展开研究。自1969年至1972年,美国先后成功进行了6次载人登月,并带回约382公斤月球样品。借助这些样品,人类对月球有了一個全新的认识。那么,几十年来,我们从月球的样品中得到了哪些信息呢?  日月安属?月球起源大撞击假说的提出  战国时楚国的诗人屈原在《天问》中写道:“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向天发问日月从哪里来、日月星辰为什么这样排布?月球的
期刊
如果随便问一个人,地球上哪种动物最像恐龙,那么这个人的回答里很可能会有蜥蜴。尽管蜥蜴长着一副“凶恶”或者不太好看的外表,但它们一点也不凶猛,相反,它们甚至更怕人类。  蜥蜴除了在漫画或电影里充当大反派之外(如地底蜥蜴人或外星蜥蜴人等等),它们其实还具有各种各样的能力。而且,蜥蜴也早已跟人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下面,我们将简单地了解一下蜥蜴一些不同寻常的能力,以及见识一下它们与人类的羁绊。  壁虎的爬
期刊
2013年11月19日,《泰晤士报》《纽约时报》《自然》杂志都登了同一条讣告。诺贝尔委员会官网也放上一张黑白照,以示悼念。这个普通的日子里,因他去世,世界显得格外灰暗。他叫弗雷德里克·桑格。  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却缔造了一段几乎不可能的传奇。  ①  桑格,一开始不过是平平常常的英国富二代。1918年出生。父亲是当地知名医生,母亲是棉花制造商的千金,举家衣食无忧。桑格不愁吃穿,家里也变着法地培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