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例无功能胰岛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来源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200912345678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无功能胰岛细胞瘤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1995年1月至2006年9月收治的34例无功能胰岛细胞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结果 上腹痛和上腹部不适是最常见症状.B超、CT、MRI的定位诊断率分别为96.7%、84%、100%.34例均行手术治疗,随访31例,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6.8%、90.3%.结论 无功能胰岛细胞瘤术前诊断困难,B超、CT、MRI对定位诊断有重要价值,手术切除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其他文献
肝胆管结石病是我国的常见病之一,是一种有地区分布差异的多阶段、进展缓慢、后果严重、治疗困难的疾病。
期刊
医源性胆管损伤和损伤性胆管狭窄是胆道外科永久的议题.大多数胆管损伤发生在对良性疾病的治疗,患者本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1临床资料  病例1,女,72岁.因发现腹部包块伴腹胀4个多月于2008年2月20日入院.2007年10月,患者自扪及脐部一蚕豆大小包块,不伴有红肿、疼痛,未诊治.包块缓慢增大,伴腹胀不适,食欲下降。
期刊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及其受体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胰腺癌神经浸润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51例胰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作为胰腺癌组和12例非肿瘤性胰腺组织作为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NGF及其受体的表达,分析其与胰腺癌神经浸润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中NGF阳性率为25%,(3/12),未见P75和TrkA阳性染色;胰腺癌组的胰腺癌细胞胞质中NGF
排斥和感染均是免疫系统对各种外来抗原作出的免疫应答.在排斥反应中,宿主针对的是同种异体抗原(获得性免疫);在感染中,宿主针对的是各种病原体抗原(天然免疫).两种免疫往往交织在一起而相互影响.加强抗排斥治疗使移植物耐受,但同时会造成免疫低下;降低免疫抑制剂量虽然会减少感染率,但又可诱发排斥.一旦发生排斥,更容易引起感染,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合理调控排斥和感染对减少肝移植术后并发症,提高远期疗效具有重
期刊
我国60%以上的胰腺癌患者就诊时己属Ⅲ、Ⅳ期,近80%的患者在1年内死亡.随着现代影像诊断技术的飞跃进步与广泛应用,术前对胰腺癌的生长、扩散状况可作出准确判断。
期刊
囊性包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常发生于牧区和半农半牧区.新疆是包虫病特高发地区.包虫病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传统内囊摘除术后胆漏、残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术后复发率达4.5%-20.2%.肝叶切除虽然降低了复发率,但手术难度和风险较大,不易在基层医院推广.我科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运用外囊完整摘除术治疗囊性肝包虫病16例,疗效满意。
期刊
患者女,81岁.因左上腹包块11个月,腹痛2 d于2007年10月25日入院.2006年12月B超检查发现左上腹囊实性占位,因无不适,拒绝治疗.2007年10月23日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腹胀,进行性加重,无发热、恶心、呕吐、腹泻、黑便等表现.查体:腹部膨隆,腹肌紧张,全腹压痛、反跳痛,左上腹触及质硬、活动欠佳、边界不清、大小约10.0 cm×10.0 cm包块,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
期刊
患者男,21岁.因间断性便血1周于2007年5月14日入院.入院前解暗红色血便5次,鲜血便1次,量约500-1200 ml,伴脐周胀痛、腹泻等症状,无恶心、呕吐.在我院消化内科行胃镜检查无异常发现;结肠镜检查:全结肠见大量血液及血凝块,回盲瓣口可见血凝块;胶囊内镜检查:远端回肠包块样隆起,不排除远端回肠占位病变(图1).经输血、止血等保守治疗3 d,再次解暗红色血便约800 ml转入我科。
期刊
目的 探讨胆道镜再清刨治疗急性胰腺炎术后胰腺周嗣脓肿的疗效.方法 3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开腹行胰周脓肿清创引流术,术后运用胆道镜反复进行胰周脓肿再清创.结果 胰周脓肿清创引流术后利用胆道镜进行再清创,在清除胰周脓肿的同时还能降低对患者全身循环和代谢的干扰.结论 胰周脓肿清创引流术后胆道镜再清创治疗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