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史料”,是指研究和谈论历史时所根据的材料,它包括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也包括历朝历代所留存下来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历史遗迹和历史文物等。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一切,它具有不可再现性,在这种情况下,史料就成为人们认识和了解历史的基础,也成为历史教学做到言之有据的前提。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历史课在注重基本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更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在课堂上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积累,我认为,加强史料的运用和分析,是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的能力
现行北京版教材很重视史料,以直接史料为多,可信度较高。史料的种类也很多: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图表史料等等,非常丰富。这些史料基本上是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取的,和正文内容相互补充,具有情景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在教学中细致地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必然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历史知识的真实感。在教学中我注重原始资料的史料的应用,这些材料形式上独立于正文之外,实质上隐于正文之中,是教材内容或观点的出处,是教学不可忽略的部分。还有每节课的课外阅读,通过一个人物介绍、一个故事讲述、一篇文章分析、一首古诗文解读等方式,将历史中鲜活的历史事件展现出来。学生通过阅读,将记忆活动和想象活动交织在一起,记忆效果好,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也就更加容易和深刻。
二、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影视史料,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随着多媒体设备和网络资源在学校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近年以来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录音大量增加,成为一种非常重要而且容易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文献纪录片一般能够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些历史人物,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对学生理解和体会历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应重点利用的音视频资源。其次,比较接近历史实际的影视作品和娱乐性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除严重违背史实的以外,也是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利用的资源。因为它们或多或少能够提供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有益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感受历史,增强他们的历史感和历史理解能力。
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史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利的。如秦始皇兵马俑、敦煌壁画、战争场面、人物形象等,仅靠单一的讲述很难使学生有全面认识,将这些史料通过多媒体再现于大屏幕,能增强历史的真实性,生动地再现历史现象,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兴趣,激发感官的敏捷性,催发思维活动,从而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讲述“鸦片战争”一课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的有关剪辑片断;讲“朝鲜战争”内容时,可播放资料片《抗美援朝战争》;讲述“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时可以播放《我的一九一九》的电影片段等。通过生动形象的影音效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背景,了解战争过程及战争所带来的后果,使学生感到生动、形象、新颖、直观,在充分感知历史形象的同时,掌握有关知识和一些抽象的概念。
三、运用图表、数据等史料,培养提升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图表材料在现行教材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出现了地图、图片、人像、漫画、表格、柱形图、曲线图、饼形图等多种类型的信息。因此,加强对此类材料的关注非常必要。历史图片的运用和解读相对文字史料而言,较为具体直观,容易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例如,在讲第二册第22课“初建社会主义”一课时,就可以出示1952年中、印、美主要工业人均产品产量比较图。
中国、美国、印度钢和电产量的比较(人均) 解读:从图表(图表略)中可以看出,中国1952年的人均钢、电产量落后于美国,美国人均钢产量是中国近260倍,美国的人均发电量是中国的近 1400倍;就连此时的印度,其人均钢产量也是中国的一倍多,人均发电量是中国的近5倍。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在新中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的1952年,重工业还比较落后。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国家决定优先发展重工业,就使学生理解这个时期我们国家为什么要制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在使用史料辅助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史料的选取要准确无误,最好不要转引;二是不要为了“用”史料而使用史料,使史料运用成了招牌,走形式而已;三是要加强对学生运用史料的指导,使学生掌握一般的研读和辨析史料的方法。
对于如何提升初中学生能力这一问题,我只是在进行初步探索。历史学科能力的综合性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综合的多种能力的培养,不能顾此失彼。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我们必须从初一抓起,并持之以恒,一以贯之。
(北京市润丰学校)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的能力
现行北京版教材很重视史料,以直接史料为多,可信度较高。史料的种类也很多: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图表史料等等,非常丰富。这些史料基本上是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取的,和正文内容相互补充,具有情景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在教学中细致地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必然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历史知识的真实感。在教学中我注重原始资料的史料的应用,这些材料形式上独立于正文之外,实质上隐于正文之中,是教材内容或观点的出处,是教学不可忽略的部分。还有每节课的课外阅读,通过一个人物介绍、一个故事讲述、一篇文章分析、一首古诗文解读等方式,将历史中鲜活的历史事件展现出来。学生通过阅读,将记忆活动和想象活动交织在一起,记忆效果好,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也就更加容易和深刻。
二、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影视史料,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随着多媒体设备和网络资源在学校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近年以来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录音大量增加,成为一种非常重要而且容易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文献纪录片一般能够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些历史人物,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对学生理解和体会历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应重点利用的音视频资源。其次,比较接近历史实际的影视作品和娱乐性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除严重违背史实的以外,也是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利用的资源。因为它们或多或少能够提供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有益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感受历史,增强他们的历史感和历史理解能力。
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史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利的。如秦始皇兵马俑、敦煌壁画、战争场面、人物形象等,仅靠单一的讲述很难使学生有全面认识,将这些史料通过多媒体再现于大屏幕,能增强历史的真实性,生动地再现历史现象,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兴趣,激发感官的敏捷性,催发思维活动,从而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讲述“鸦片战争”一课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的有关剪辑片断;讲“朝鲜战争”内容时,可播放资料片《抗美援朝战争》;讲述“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时可以播放《我的一九一九》的电影片段等。通过生动形象的影音效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背景,了解战争过程及战争所带来的后果,使学生感到生动、形象、新颖、直观,在充分感知历史形象的同时,掌握有关知识和一些抽象的概念。
三、运用图表、数据等史料,培养提升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图表材料在现行教材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出现了地图、图片、人像、漫画、表格、柱形图、曲线图、饼形图等多种类型的信息。因此,加强对此类材料的关注非常必要。历史图片的运用和解读相对文字史料而言,较为具体直观,容易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例如,在讲第二册第22课“初建社会主义”一课时,就可以出示1952年中、印、美主要工业人均产品产量比较图。
中国、美国、印度钢和电产量的比较(人均) 解读:从图表(图表略)中可以看出,中国1952年的人均钢、电产量落后于美国,美国人均钢产量是中国近260倍,美国的人均发电量是中国的近 1400倍;就连此时的印度,其人均钢产量也是中国的一倍多,人均发电量是中国的近5倍。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在新中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的1952年,重工业还比较落后。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国家决定优先发展重工业,就使学生理解这个时期我们国家为什么要制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在使用史料辅助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史料的选取要准确无误,最好不要转引;二是不要为了“用”史料而使用史料,使史料运用成了招牌,走形式而已;三是要加强对学生运用史料的指导,使学生掌握一般的研读和辨析史料的方法。
对于如何提升初中学生能力这一问题,我只是在进行初步探索。历史学科能力的综合性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综合的多种能力的培养,不能顾此失彼。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我们必须从初一抓起,并持之以恒,一以贯之。
(北京市润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