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所以的大学都设有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类机构,并配有专职人员,其教育的重点已经从传统的心理咨询、治疗矫正转变为以预防为主。与之相比,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迄今为止。仍然存在一些基本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学校重视不够。目前,仍有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是有些高校没有积极的预防措施。据调查,有些高校领导认为只要学生不出事、不走极端就是心理健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报道的那样严重;其次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受学校重视,资金投入少,还存在一些错误认识,有的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有些学校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迫于形势而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而相应的人员也都是兼职挂靠,无专业人员。
2.对心理问题认识不清。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心理问题简单地看作是患精神病,因此部分有强烈心理咨询愿望的学生对心理咨询中心也只好敬而远之,担心去心理咨询被人发现而被扣上“患精神病”的帽子,因此他们只能独自找些资料或向身边的同学、朋友求助,而不能向具有专业技能的服务人员咨询。这大大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3.专业人员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要求都很高。很多学校忽略了它的特殊性,把心理健康教育看得过于简单化,认为谁都可以来做这项工作,因此目前各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还存在拼杂性,专业人员缺乏。
4.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目前,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多是以讲授为主,基本是“满堂灌”。很少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现实结合起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据调查,有些高校试着采用讲授、录像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讨论、拓展训练等多种教学方式,把学生引入到情景中去,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心理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另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结合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别进行教育。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地集中在家庭贫困、环境适应、人际关系、网络依赖、求职择业、恋爱情感、社会评定、生涯发展等问题上,因此,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素质训练等不同的专业手段,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科学性、针对性。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对策
1.正确理解和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首先要认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出发点,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增强心理调解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不能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给学生诊治心理疾病,也不能把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等同于精神病患者,这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其次,认清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性和多样性。不同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心理需要也不同,随着网络的普及,大学生中产生“网络上瘾症”、“人际关系疏远”等新的心理疾病类型,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教育的薄弱,大学生心理耐挫折能力差等问题凸显;同样也不能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思想政治工作混为一谈,或者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的看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部分。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开展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应在必修课的基础上,注重选修课、专题讲座、竞赛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目的是既要做到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又具有针对性,以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应注意阶段性,根据不同时期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从原则上讲,凡是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模式,都可以选用。如可以建立多层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帮助体系,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和心理咨询;通过举办知识讲座、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积极有效的宣教活动;通过校报、广播、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采取多种形式的心理拓展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控技能,以发展、完善其心理品质;加强各学科教学中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渗透,把心理素质的培养融入到各科教学中。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各学科的渗透。据资料统计,国外高校专职心理咨询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大致为1:400,而我国由于心理学专业建立较晚,所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人员缺乏,再加上近几年的高校扩招,使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和在校生的比例与国外相比相差甚远。各高校应该积极引进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或加强现有任课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的培训,形成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的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其次,为保证对学生健康成长的积极影响,各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观念,注意自己的行为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有意识地把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
4.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学校固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与他的心理成长历程密切相关,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让全社会都来重视心理健康,并形成合力。但事实上,许多父母认为孩子上大学了长大成人了,有不愿管或者认为孩子不在身边想管也管不住了等心态,甚至有的父母把大学神圣化,认为任何问题都有学校解决,因此放松了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而学校应该建立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使学生家长们了解孩子的相关信息,进行适时的家庭教育。同样学校与社会之间也是紧密相连的,社会心理与社会潮流都会在学校得到反映。但是我们不能怕学生受到不良文化、风气的影响就封闭校园,让学生与世隔绝,学校培养的学生最终要走入社会,因此应该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看作是社会全局性的问题,学校也应该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作者单位:廊坊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学校重视不够。目前,仍有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是有些高校没有积极的预防措施。据调查,有些高校领导认为只要学生不出事、不走极端就是心理健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报道的那样严重;其次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受学校重视,资金投入少,还存在一些错误认识,有的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有些学校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迫于形势而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而相应的人员也都是兼职挂靠,无专业人员。
2.对心理问题认识不清。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心理问题简单地看作是患精神病,因此部分有强烈心理咨询愿望的学生对心理咨询中心也只好敬而远之,担心去心理咨询被人发现而被扣上“患精神病”的帽子,因此他们只能独自找些资料或向身边的同学、朋友求助,而不能向具有专业技能的服务人员咨询。这大大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3.专业人员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要求都很高。很多学校忽略了它的特殊性,把心理健康教育看得过于简单化,认为谁都可以来做这项工作,因此目前各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还存在拼杂性,专业人员缺乏。
4.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目前,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多是以讲授为主,基本是“满堂灌”。很少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现实结合起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据调查,有些高校试着采用讲授、录像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讨论、拓展训练等多种教学方式,把学生引入到情景中去,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心理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另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结合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别进行教育。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地集中在家庭贫困、环境适应、人际关系、网络依赖、求职择业、恋爱情感、社会评定、生涯发展等问题上,因此,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素质训练等不同的专业手段,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科学性、针对性。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对策
1.正确理解和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首先要认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出发点,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增强心理调解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不能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给学生诊治心理疾病,也不能把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等同于精神病患者,这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其次,认清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性和多样性。不同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心理需要也不同,随着网络的普及,大学生中产生“网络上瘾症”、“人际关系疏远”等新的心理疾病类型,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教育的薄弱,大学生心理耐挫折能力差等问题凸显;同样也不能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思想政治工作混为一谈,或者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的看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部分。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开展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应在必修课的基础上,注重选修课、专题讲座、竞赛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目的是既要做到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又具有针对性,以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应注意阶段性,根据不同时期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从原则上讲,凡是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模式,都可以选用。如可以建立多层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帮助体系,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和心理咨询;通过举办知识讲座、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积极有效的宣教活动;通过校报、广播、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采取多种形式的心理拓展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控技能,以发展、完善其心理品质;加强各学科教学中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渗透,把心理素质的培养融入到各科教学中。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各学科的渗透。据资料统计,国外高校专职心理咨询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大致为1:400,而我国由于心理学专业建立较晚,所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人员缺乏,再加上近几年的高校扩招,使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和在校生的比例与国外相比相差甚远。各高校应该积极引进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或加强现有任课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的培训,形成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的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其次,为保证对学生健康成长的积极影响,各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观念,注意自己的行为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有意识地把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
4.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学校固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与他的心理成长历程密切相关,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让全社会都来重视心理健康,并形成合力。但事实上,许多父母认为孩子上大学了长大成人了,有不愿管或者认为孩子不在身边想管也管不住了等心态,甚至有的父母把大学神圣化,认为任何问题都有学校解决,因此放松了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而学校应该建立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使学生家长们了解孩子的相关信息,进行适时的家庭教育。同样学校与社会之间也是紧密相连的,社会心理与社会潮流都会在学校得到反映。但是我们不能怕学生受到不良文化、风气的影响就封闭校园,让学生与世隔绝,学校培养的学生最终要走入社会,因此应该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看作是社会全局性的问题,学校也应该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作者单位:廊坊师范学院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