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情境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亲和性提升研究

来源 :南方论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gererer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媒体情景下,在高职院校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缺失、主动性不强,教育注重形式、严肃性不足,教育方式以单向灌输为主、双向互动性不足,主流教育在新媒体语境中的话语权被弱化等多重困境.为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院校中更高效优质地开展,提升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亲和性,本文从打造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提升新媒体话语方式的引导能力、深入挖掘和运用新媒体技术推动智慧融合等三个方面着手探讨解决方法.
其他文献
玛丽·恩迪亚耶的小说《女巫师》以具有超自然能力的二代女巫为核心,以传承巫术为故事主线展开,在小说的叙述过程中,作者以一种离奇的方式书写他们所生活的具体的、平庸的现实世界.本文将结合法国主题批评理论中主题与子题的关系,从文本中的具体意象角度出发,分析小说中呈现的“离奇”与“平庸”主题,解读两者的内在逻辑关系并揭示小说主题背后隐藏的现实隐喻意义.
优良校风是高校历史积淀的产物,也是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2021年4月6日,厦门大学迎来第100个校庆日,值此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并提出厦门大学“秉持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立校志向,形成了\'爱国\'、\'革命\'、\'自强\'、\'科学\'的优良校风.”[1]深入分析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精神,对把握高校培育和建设优良校风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培养高校学子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质量逐渐提高.但领导干部在面临重大风险和挑战时表现出的信念动摇和担当意识薄弱现象仍有发生.培育担当意识,建立加强领导干部责任担当的长效思想机制,首先要明确担当意识的重要性,这直接关系到党的建设和国家的兴衰、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和社会和谐安定以及干部队伍建设的质量;提升担当效能,建立加强领导干部责任担当的长效动力机制,实现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相结合;明晰担当内涵,建立加强领导干部责任担当的长效识别机制,考察干部的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培育新担当;锤炼担当品格,建立加强领导干部责任担
学风反映了一个大学的精神和传统,是学生求学态度、精神和方法的体现,优良学风的培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学习满意度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探索高校理科院系学风建设的方法和路径.
新时代艺术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需坚持并推进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思政课的内在要求.艺术院校有着独特特点,这就要求其思政课改革创新从自身特色出发,探求社会、学校、思政教师、艺术生的协同机制,以共同发力,在改革创新中坚持并推进政治性和学理性的辩证统一.
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但是作为时代新人他们又呈现出许多新的时代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给予他们正确的价值引导.本文在分析当前大学生生存生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要注重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对大学生的涵养,并着重阐述通过思政课堂、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以及红色文化记忆等途径让大学生传承好伟大建党精神.
新媒体网络空间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代中的传播方法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不再是传统的,而是前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因素,也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价值引领,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地位,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当今社会发展迅速,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性不仅要在知识性中体现,而且要在实践和社会应用中更好地发展.
微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交往方式,也对高校德育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传统的德育方法已经与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心理发展等方面的变化不相适应,亟须改进和创新.本文在分析互联网对传统德育方法的挑战以及给德育方法创新带来机遇的基础上,提出了互动交流法、寓教于乐法、关怀模式法、价值澄清法等德育方法.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战略思维和战略擘画.以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擘画工作是党领导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战略问题,聚焦战略指导、战略部署、战略实施等关键阶段和环节,有效加强了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系统思考和科学谋划,实现了意识形态战略建设的创新突破,引领着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跃迁式发展.在战略指导上,习近平总书记论述了一系列极具开创性意义的理论命题,以规律性认识指引意识形态工作深入发展.在战略部署上,注重对意识形态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在意识形态
教育是社会民生之首,与民情民意密切相关.当前在推进教育治理的过程中存在着过度推崇理性与工具主义的倾向,迫切需要重视教育治理的情感基础及其维度回归.教育情感治理,指向于教育治理过程中各参与主体的情感关系与建设,基于情感关系的干预与协调实现教育主体之间的情感理解、认同与融洽.“以规治情”与“以情治情”是教育情感治理的两种基本运作逻辑,可以通过树立公共价值培育情感、加强互动回应传递情感、打造情境标识“物化”情感、重视情感关怀激发情感、激发关键群众动员情感等多种路径推进与优化教育情感治理实践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