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群猫告别

来源 :滇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ley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什么方式和一群猫告别呢?原本想,等搬完办公室,要很正式地去走一走、看一看,拍几张照片,再和那皇亭子、那月亮门、那花草树木,还有,那群猫,道声别,毕竟,相处了几年,很有些情愫了。但一折腾,原来的房子一片狼藉,有些目不忍睹。那群猫呢,对进进出出的老熟人,毫不在意,依然在墙角晒太阳,在走廊上漫步,在花丛中嘶鸣。看到这些景象,知道卉木无心,猫咪无情,于是,对它们就不在意起来,扛着电脑,
  提上旧书,赶紧去打理新办公室去了。
  据说,猫和狗与人类的关系不同。狗对人是狗身依附关系,一味愚忠,一副奴才相,所以有“狗奴才”一词。猫与人类相处的历史短,还没学会当奴才讨好卖乖,对人没有依附关系,也没有依恋之情。它在自己的“领地”里自由活动,谁来都一样,从来不会摇着尾巴去奉迎。
  想到这些,对猫没了苛求,反正也要搬几天,觉得还是应该找个时间向它们告别一声,再写一段文字,聊作纪念。
  院子里的猫共有九只,也许是十只吧,总之是一群。这群猫中,有二三只是有主人的。其余的则是从周围流窜来的,因有吃有喝,就长住下来。
  猫的主人是个中年妇女,想必年轻时是个美人胚子呢。她家住在我们办公楼旁边,原来是两间土坯房,前年翻建成四层的砖混结构小楼。建房过程中,她忙前忙后,经常满脸笑容地出入于我们院子里,主要来做两件事,一是从后面来看房子,二是来喂猫。因为建房,猫没了住处,她就在皇亭子檐下撑起一把破伞,铺上两件旧衣裳,算是为猫安了家。她每天用一个搪瓷口缸端些食品来喂猫,还安放一个小塑料盆,供猫饮水。她一边喂猫,一边和猫说话,让猫吃慢点,莫争抢,别噎着。临走,还要反复叮嘱,让猫别吃死老鼠,以免中毒。她说,以前养过一只白猫,特别通人性,你跟它说话,它就喵、喵地答应,有时还轻轻地点头,后来吃了死老鼠,被毒死了,她哭了三天呢。人们都称她为“猫妈”,她也常跟人们讲养猫的故事,一讲一半天,让听的人很是厌烦。她常来看房子,有一次她女儿也来看,但从未见与“猫妈”相若的男人来看过。她女儿长得很漂亮,听说是在外地上大学。
  猫在皇亭子下安了家,广阔天地让猫的生活风生水起,它们在长满青苔的古老石板地上漫步,在朱红宫墙的琉璃瓦上高卧,在雕花的格子门前随意大小便,在那些古碑上跳跃奔跑。起风时,就蹲在屋檐下,静静地听风铃清脆的鸣音。有时,你想走近皇亭子的木门,它们还圆睁大眼唬着你,一副我的地盘我作主,任何人别想侵犯的架势。呵呵,小家伙,住了几天,就以为是自己的产业了。建皇亭子的彭县令一定想不到,三百多年后,他奉为神明的地方,会成为一群猫的天下。
  房子建好后,猫回归主人家居住,“猫妈”也就很少来我们院子。人不过来,但猫却习惯了在我们院子里溜达。冬天里,一群猫在排球场边的花台里翻着肚皮晒太阳,有时二三只一排,有时四五只一片,蔚为壮观。
  猫能够如此悠闲,全靠着“猫妈”的喂养。晒够了太阳,猫就从窗子里、围墙上跳到主人家进餐,吃饱喝足,又回到院子里漫步、嘶鸣。有一次我问“猫妈”,你养那么多猫,每月要好多开销吧!她有些无奈地说,每个月得买四袋猫粮,要三百多元钱呢。我说,为何不少养几只呢?她说,本来才养两只,其他都是自己跑来的,因为不忍心看一群猫挨饿受冻,每月只好省吃俭用地给它们喂食。我心里想,你不喂食,它们自然散去,谁还饿着肚子守候你呢,畜生比人更懂得生存之道的。
  这群猫里,有黑猫一只,白猫两只,花猫三只,黄猫三只或者四只。
  黑猫全身乌黑,一双眼睛贼亮,喜欢独来独往。要是在夜里,老远就能看到那双发亮的眼睛。一看到这只猫,我就会想起一个故事,说古时候,一户人家破落了,想卖掉祖上传下来的镇家之宝——一只乌黑的铁猫。男主人在街上卖了多日,人们都觉得他疯了,一只铁猫居然要一百两银子。一天,有个客商反复查看后,说愿意买下。付了银子后,客商取下猫眼,把铁猫依旧还给了破落户男主人,然后告诉他,说猫眼是宝石,至少值一千两银子。破落户男主人抱着无眼铁猫回到家里,一五一十地向妻子讲述了卖铁猫的过程。他的妻子一想,觉得猫眼是宝石,猫身应该也不是凡物。夫妻俩用刀刮开猫身,发现里边金灿灿的,竟然是黄金做的。可见,财富是需要智慧才识得了、守得住的。我们院子里的这只黑貓,蹲在墙角下,还真有点像铁铸的呢。当然,它只是一个俗物。有一次,我到保管室,刚打开门,它从文件柜上跳了下来,迅速奔到杂物中去了,着实吓了我一跳。一查看,原来是一块玻璃坏了,它便乘隙而入,只得赶紧让人换上好的玻璃。
  两只白猫一身白毛,模样很可爱。它们喜欢在二楼的走道里闲逛,时不时看几眼写材料的人,觉得没趣,就跳到前面平房的瓦屋面上,来回走上几趟,然后,躺在瓦沟里睡觉,一副得意的样子。它可能在想,你们人类有什么了不起的,整天忙忙碌碌,无非就是打字写材料,做些无用功而已,看看我们,多自在!白猫也爱蹲在月亮门的正中央,眼望大门和大门对面的机关,大有一夫当关、睥睨天下的气概。
  三只花猫是小猫,黑白相间,爱在窗外喵喵地叫,一声慢过一声,但总叫个不停,让人烦不胜烦。有时,它们在小院门口张望,怯生生的。你跺一跺脚,它便跑开。跑出几步,又回头看你几眼。这神态,大概就是迷惘吧。
  那几只黄猫基本就长一个样儿,身子灰黄,四只脚掌处有一道白,我也分不清到底是三只还是四只。黄猫爱在皇亭子下活动,还爱爬树。经常爬到高大的雪松和银杏上面玩耍。爬树时,它弓腰一跃,用尖爪抓住粗糙的树皮,几下就爬了上去。据说,猫是老虎的师傅,教会了老虎很多本事,唯一没教老虎爬树。后来老虎起了坏心,要吃掉师傅,幸好猫有爬树的绝活,老虎便没了辙儿。看来,没点看家本领还真不行。有时,黄猫蹲在石狮子头上,庄重地看着皇亭子,一副威武雄壮的样子。看到这个样子,我有些忍俊不禁,心想,小样,比石狮子还威武了。生命就是伟大,高过一切没有生命的东西。就算是三百年古物又怎样,就算是石狮子又怎样,一只猫轻轻地就骑在了它的头上。
  这群猫有时低沉嗥叫,有时是长长嘶鸣,有时则是凄厉尖叫,让人感到毛骨悚然。尤其是在月黑风高的晚上,那叫声就更加阴森,所以,晚上很少有人愿意待在办公室里。它们还在小院里拉屎撒尿,雪松下总有一股怪怪的味道。对这群猫,我一向是不喜欢的,嫌烦,也厌弃它们不劳而获,终日无所事事的习惯。但小张却很喜欢它们,偶尔会从用汗水挣来的收入里捐给“猫妈”一百元钱,以帮助她购买猫粮,养一群懒猫。前段时间,一只小花猫死掉了,小张很伤心,眼圈发红,反复说,小花猫太可怜了。会关爱小动物的人,多数是有善心的。小张就很有爱心。
  前段时间,听说我们要搬迁,我最高兴的不是新房子,而是可以远离那令人厌烦的猫声气。
  有时,我也自问,自己从来不喜欢小动物,是不是真的缺乏爱心?是不是需要改变一下心态?这样想时,觉得等搬迁完毕,是该正式向这群猫告别一声,以弥补一下几年来对它们的冷漠。
  拉最后一车东西时,我与几个同事专门到老办公区巡查了一遍,一是看看有没有物品落下,二是拍几张照片留存,当然,也向那里的一草一木和那群猫告别。
  那天中午,雨过天晴,一天一夜的寒雨冲刷了空气中和树叶上的灰尘,显得天空特别高远,树木特别清新。鲜亮的阳光照射着院子,暖洋洋的。后面场院里,不时传来几声猫的嘶鸣。转到皇亭子前,看见两只猫在对峙,一只黑猫,一只黄猫。它们圆睁猫眼,嘴里长声怪叫,正准备猛烈搏击。那只黑猫特别凶狠,举起前爪,恶狠狠地扑向黄猫,黄猫也不示弱,以爪还爪。一见那样子,我向它们道别的心情顿时没了踪影,骂道,两个贼东西,青天白日的,在皇亭子前打架,成何体统,是不是猫粮吃腻了,争抢起死老鼠来了?小杨看两猫太凶,怕它们受伤,想去赶开它们。我连忙制止,说,这贼东西不识好歹,小心它抓伤你。于是,小杨拾起一个小土块,掷向两猫,黄猫就势走开,黑猫犹自唬着黄猫。
  化解了一场争斗,走出月亮门,却见一只黄猫横在一棵银杏树的枝丫间,美美地在睡觉。听到脚步声,它转过圆圆的头,睁开双眼,随意看了我们一眼,又继续安然高卧。看着它还算友善的态度,我向它挥了挥手,算是向这群猫的代表作别。
其他文献
徐雪芹,笔名紫陌,80后,云南宣威人。自小爱好文学,诗刊子曰诗社社员,中华诵读联合会会员,作品发表于《中华诗词》《诗选刊》等刊物。  大寒贴  风有些不安,倾斜着身体走过来  击碎一些,在寒冬里游走的疼痛  此刻,腊梅正仰着头,将雪花喊回来  她们之间,可以互诉衷肠  雪不是在降落,而是在上升  将身体安置成虔诚的姿势,托举新生与祭奠  她孕育的那枚绿,正在寻找合适的支点  开启新的航程  春水暗
期刊
王玫,笔名:暐瑋,网名:千寻,傣族,居普洱。笔耕多年,发表诗歌,小说多件。云南省普洱市作家协会会员。2016年出版小说合著本《普洱爱情故事》,2017年出版个人诗集《等一人电影》。  打花  路灯下  两个女人  挥着长竹竿  打花做菜  白色花瓣  出殡般飞舞着  老白花  纸钱一样,满街都是  蓝楹花  蓝楹花开了  从城里到菠萝河  扫拾花瓣的环卫工人  扫帚下去很轻  风过茶城大道也很轻 
期刊
野麦,本名茹鑫福,曾用名五棵树等。1974年1月出生,云南富源人,云南省作协会员。作品在《边疆文学》《滇池》《诗选刊》等报刊发表。  书册崖  面对嵩山的书册崖,我不敢抬头  每册石头做成的书  都在安静地呼啸,喧嚣地沉睡  比起石头做的书,我实在是  小得可怜的蚂蚁。无数陈列的大书  只把书脊露给人看,似乎还没有  打开嵩山之重的办法,似乎还没有  打开书册之重的办法  书卷在路上,这是书山  
期刊
赵小米,真名赵宗会,云南昭通盐津县人,1980年生。2015年习诗,有作品发表《滇池》《海拔》《昭通文学》《昭通作家》等刊物。  动用一条江  这个清晨,受命于一条江的旨意  流水停顿,湖心温柔  石头画地为牢深陷其中  黎明抛下光的诱饵  水草、腐烂、沉沦的骨头上钩  一张网收拢就猎获一条不羁的江  千万滴江水尖叫着推出新一轮褶皱的太阳  多么奢侈啊  为了留住这个清晨片刻的温暖  我动用了整整
期刊
袁嘉敏,80后,云南昆明人,现役。诗歌于《诗刊》《星星》《边疆文学》《滇池》《中国边防警察》等刊发,获2017边防文学年度奖,参加首届全国新青年诗会。  白日梦  我没画过这样的画  比如大象睡在蛇肚子里  我没编过这样的故事  比如蛤蟆煮沸了天鹅的洗澡水  但当着太阳的面,我确实把隔夜的失眠  睡成了美梦  这是真的!  病房吟  面对一件羽绒服  我心有飞翔  面对一杯白开水  我心有波浪  
期刊
郑阳,生于昭通永善莲峰镇,祖籍玉溪;做过记者,开过酒吧;2012年获滇东文学奖,出版过长篇传记文学《辛亥名将谢汝翼》《白药之父曲焕章》;现为《先锋文学》网杂志总编,玉溪市作协会员,玉溪古滇国文化研究会会员。  金星  无边的城市里,金星很小  刚好可以用来点亮一个房间  好比在那个遥远的年代  用一根火柴,在一个人旁边  点亮一盏马灯。金星  有时候是远处的那些朋友  时不时打来的电话,有时说晴天
期刊
周永轩,汉族,生于七十年代,昭通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发表于《滇池》《昭通文学》《昭通作家》等刊物。  从最长的黑夜走回故乡(组诗)  大觉寺  老尼敲着木鱼,对着挂纸上的佛,唱  声音很小,尘埃坠地,不理我也罢  俯身,长跪,像佛一样不语  檀香濡身,不识经幡上的字,字挂在风中  莲池里无水,空着。把诗歌埋在里面  就当种上藕,明年谁陪我看盛开的白莲  大寒帖  你看,水太冷了。江水缩成峡谷,瘦骨
期刊
开栏语  结绳记事。仓颉造字。古老的传说,始于汉语言悠久的历史。人类的语言和文字,既是召唤、铭记和表达,也是血脉、根源和骨子里的认同。文章者,文字之章法。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我们站在滇池边,遥望湄公河,一衣带水。我们沐浴着中华文化的恩典,我们身在世界各地,用汉语书写着人间悲喜。  《滇池》文学杂志,以一湖水命名,上善若水。四十年来,我们以文学见证时代和人心,固守着人类的
期刊
张尚锋,湖南湘乡人,云南省作家協会会员。就职于云南省玉溪市文联。作品散见于《诗刊》《星星》《诗选刊》《诗潮》《解放军文艺》《散文百家》《边疆文学》等军地刊物。  在凡间(组诗)  在寒山寺  流水冻结山涧,万物凋敝  踏雪而至,梅花开在异地  唯有破土而出的竹笋  释放出春的信息  气温一降再降,至零度  那些原本柔软的事物,都有了硬度  如晨钟和暮鼓  山中的落叶  脚下的冻土,以及寒山寺  菩
期刊
在我 20岁的时候,我很想买一顶白色的帽子。到了我的 25岁,我还是没有一顶白色的帽子。  为什么呢?因为这就是人生,有人 8秒鐘吃完了一个豆沙包,有人一辈子等待一个人,有人花了 5年时间,还是没买到她要的帽子。  在我写的《金陵晚餐》中,莫宇峰心系一个风尘女子,与之相会 30年,他叫她“如是”。如是生活在南京,莫宇峰在汤山。我在文中穿插了三个时空,一个是柳如是与虞山先生,一个是莫宇峰爷爷那一辈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