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社区精神卫生保健服务——关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康复的思考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gsc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豪是一名近期搬入我辖区居住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其母亲及母亲男友共同生活.据悉,阿豪病情稳定时曾在“中途宿舍”接受过几年的服务,其间康复情况良好.然而,回到家中后的阿豪生活再次陷入了混乱,没能坚持参与康复活动,社交功能没能得以维持,加之与母亲的矛盾,阿豪的旧病一次次复发.据了解,与母亲同住的不到两年时间里,阿豪8次入院接受治疗.
其他文献
你在生活中有沒有出现过这些状态:  感觉生活不太如意,抱怨过吐槽过,但是缺乏动力去改变;  经常通过刷手机来打发时间,回过神来心中满是空虚;  每次想要去尝试新挑战的时候,脑子里浮现的都是对负面后果的设想……  这些现象都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内耗,即一种脱力的疲惫感。为什么我们会被内耗?思维反刍  指反复被动地思考,对自己所遭受之事的原因、结果和对事件的感受进行无法控制的重复性回想。简单来说,就
期刊
“好端端的怎么就患精神分裂症了?以后要怎么照顾呀?”这是我在省精神病院学习期间经常听到的问话。作为家属,该如何照顾看护病人?怎樣才能为医护人员提供有用的信息?在出院回家康复过程中又将如何面对病人,避免再次复发?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和支持性心理治疗过程中,家属对病人病情的准确反映,将帮助医生对疾病进展情况及时发现、诊断和处理,以便准确地采取一些应急措施。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接受现实 
期刊
Q老师,您好!  我十几岁随母亲改嫁到继父家生活,继父一点都不喜欢我。我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初中毕业便进入社会工作。这样的环境,使我养成了自卑的性格。从镇上走到县城,换了几个工作,都过得不开心。现在,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失望和悲哀。  在宾馆做服务员时,有一次我遇到一位客人,在我们那儿住了将近一周的时间,她和我母亲年纪差不多,人也和气,还总夸我做事麻利、善解人意,和她说话也就逐渐多了起来。有一次,那位
期刊
什么是自恋?rn“自恋”一词源自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纳西瑟斯.纳西瑟斯爱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最终他出于对自己倒影的迷恋,为与之合一,溺水而亡,化作一朵水仙花.rn从“自恋”一词的起源可以看到,自恋的显著特点就是过分自我关注,以自我为中心.
期刊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陪你一起长大》可谓吸引了大批宝爸宝妈。该剧讲述了幼升小阶段的家庭教育问题,剧中的四个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方法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把孩子培养得更加优秀,进入最好的小学。  刘涛在剧中饰演的女强人苏醒原本的家庭生活很幸福,有一个爱她的老公,还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奚望。但随着“幼升小的焦虑”和“内卷”现象的日趋严重,苏醒也从最初的佛系妈变成了鸡娃妈。  奚望慢慢适应着上课
期刊
社会理性化与市场竞争不仅在意识上刺激了女性的崛起,更是推动了女性充分参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男女在政治、文化、经济、社会以及家庭等领域进一步得到了平等。  张德芬空间CMO于琳琳表示,新女性以新的自我意识与成长,构建出超越传统女性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让社会对于女性有了重新的认识和更高的关注度,时代的进步也必然会有一些社会情况的凸显。  其一,她经济的复苏。不管是服装珠宝、美容美发、生活用品、
期刊
“原生家庭”一词近年来频繁地进入公众视野,家庭故事也是这几年热门的影视题材。《欢乐颂》中的樊胜美,《都挺好》中的苏明玉,《安家》中的房似锦,《隐秘的角落》里的朱朝阳,这些影视剧中的人物与其原生家庭的纠纷,都在向观众传递一种价值观——原生家庭能对一个人的人生产生巨大影响。  我和身边的同学、朋友们讨论自己的原生家庭时,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不是所有人都学过心理学,但几乎所有人都会用自我剖析的方式
期刊
什么是舞动疗法?  舞动疗法,又称舞蹈治疗、动作治疗(danceandmovementtherapy),是一种以“动作的过程”作为媒介的心理治疗,即通过舞蹈活动过程或即兴动作,促进个体情绪、情感、身体、心灵、认知和人际等层面的整合,以治疗身心方面的障碍,并增强个人意识、改善人们的心智。  舞动治疗的“舞”即舞蹈,“动”即动作、运动,包括舞蹈活动和躯体动作。但是,“舞动”不是指学习舞蹈或运动操。在舞
期刊
家长和老师常用“悬梁刺股”这个成语故事来鼓励孩子发奋读书,这本无可非议.但本故事的主人公所采取的“刺股”却不是为了激励自己学习.rn今人“刺股”没那么简单rn班主任陈老师向我反映:学生小谢(化名)昨天晚自习后,在寝室里用剪刀刺自己的手臂.同学发现后报告到她那里.她带小谢去医务室做了包扎,然后安排两名室友密切关注她.同时约我给小谢做一下心理咨询.
期刊
我在咨询中,常常会碰到一些有打电话焦虑的来访者。  小A是一家线下教育机构的年轻英语老师,正在带一个初一英语的6人小班。机构规定,课程过半时,要给每个孩子的家长打一个电话,讲讲孩子的学习情况。这个工作小A拖了一周又一周,一个月过去了,她还是没有给家长打电话。我们拖延某件事,常常是因为做这件事会带给我们不好的感受,比如焦虑、恐惧或者烦躁、痛苦。对于小A而言,给家长打电话会让她感觉焦虑和紧张。  我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