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如何化解社交尴尬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阳货》第一则,记载的是阳货和孔子之间的一次交锋:阳货希望孔子出山,帮助自己;但孔子自小讨厌阳货,长大后看到阳货陪臣执国命,更是厌恶他。
  阳货是有架子的,他不会亲自登门拜见孔子。他也知道,孔子是看不上他的,不会主动投怀送抱。但阳货毕竟是阳货,他是有手段的。他先放出风声,要孔子去见他。但孔子装傻,不去见。阳货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条计他乘孔子不在家,派人送给孔子一只蒸熟的小猪。
  按孟子的说法,按照古礼:
  “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出门在外)往拜其门。阳货瞰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
  ——《孟子·滕文公下》
  “瞰孔子之亡而归之豚。”朱熹说欲令孔子来拜而见之也。(《论语集注》)——他就是用一只蒸熟的小猪来换得孔子的回拜。
  孔子回到家,看见阳货派人送来的蒸熟的小猪,就明白阳货的意思了。阳货给孔子出了一个两难题:去拜访吧,就等于投靠,陽货可以以此散布舆论,造成孔子和他合作的影响。不去吧,违背周礼,不用说孔子本人不愿违背周礼,阳货也可以借此打击孔子,败坏他的声誉。
  但这种小难题哪里能难倒孔子?破解之道其实就在眼前:操斧伐柯其则不远——就用阳货的办法:孔子也打听到他不在家,去拜见他。
  可不巧得很——也可以说是巧得很——孔子在回来的路上遇到了阳货!
  孔子一看阳货大夫的车马,自然是赶紧转弯避开,而阳货一见孔子的来路,以及对自己避之唯恐不及的样子,也就明白了怎么回事。他很生气,加上此时的他权势炫赫,说话的口气也冲:别躲!过来!我有话对你说!
  孔子只好转回来,走近阳货。阳货说:“一个人藏起自己的才能而听任国家混乱,可以叫仁吗?”道理很正派,孔子无奈,只好说:“不可。”
  “那么,本来喜欢从政却屡次错过机会,可以叫智吗?”说得也对,孔子只好又回答:“不可。”孔子显然不愿和阳货直接冲突,面驳阳货,所以恭恭敬敬顺着他说,但是,他的两个“不可”,很明显是敷衍,是虚与委蛇。阳货当然也能看出来,但孔子态度既然如此恭敬,他也无从发作。
  末了,阳货说:“日月流逝,时不我待啊!”那潜台词是:孔先生,您已经50岁的人了!您还有几次机会?我相信,阳货最后这句话深深打动了孔子,触及了孔子内心中蛰伏二十来年的从政之梦。孔子心中的坚冰开始融化:“好吧,我准备出仕了。”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论语·阳货》
  这段对话非常精彩,孔子也不是不愿做官,而是不愿到破坏政治秩序的阳货那里做官。所以,不见阳货,是“义”;不得已去拜见阳货,是“礼”;等阳货不在家才去拜,是“权”;路上碰见了也就恭敬相见,不愿意做得太决绝,是“毋必毋固”。阳货每一问,孔子必答,是阳货说的在理,孔子据理答复而不辩解,是谦逊而又不屈服。
  孔子……非不欲仕也,但不仕于货耳。故直据理答之,不复与辩,若不谕其意者。阳货之欲见孔子,虽其善意,然不过欲使助己为乱耳。故孔子不见者,义也。其往拜者,礼也。必时其亡而往者,欲其称也。遇诸涂而不避者,不终绝也。随问而对者,理之直也。对而不辩者,言之孙而亦无所诎也。
  ——《论语集注》
  即便是孔子这样超凡脱俗之人,一生之中也免不了和一些难缠的人纠葛难解。这无须抱怨,我们可以像孔子那样,把生命历程中碰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包括小人,都看成是我们的命,看成是我们的磨练。其实,任何一个障碍,换个角度看,也是一个高度,假如你不能高过障碍,甚至比障碍还低,只能与障碍平视,甚至仰视,障障碍面前抬脚,把它踩在脚下,此时,障碍就变成了台阶,抬举着我们上升。
  面对阳货的咄咄逼人,孔子的表现是唯唯诺诺而不辩,这不是屈服,而是不愿与之纠缠——孔子终究不会去阳货那里为官,却也无须在此争一高低。
  17岁的孔子,在阳货的讪笑面前不争不辩,转身离去时,他的眼中,阳货就已经成了台阶,何况这三十多年以后。
  编辑/书含
其他文献
古树茶之母:云南古茶树  认识云南的古树茶,从认识古茶树开始。  从外观上开看,古茶树,形似乔木,主干明显,树冠高大,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因此,初来古茶园的茶友往往不能准确分辨出古茶树。根据古韵流香对古茶树的定义是这样的。树龄在百年以上、有性繁殖、有主干和主根,具备以上三个条件,才称之为古茶树。而以这样的古茶树茶箐为原料制作的普洱茶,自然就是我们所说的古树茶了。  古茶树,要符合这个古字,一树龄
期刊
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普通消费者如何在市场上找到货真价实的古树茶,恐怕是无数古树茶爱好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一个成熟的、公开透明的理想市场环境下,这或许根本不是一个问题。但是我们当下所面对的普洱茶市场、古树茶市场就是这样一个较为混乱的初级阶段。希望通过从业者的自律与规范,快速净化市场环境,短期内恐怕是不现实的。但是,面对这一困惑,却并非没有解决之道。  修炼品鉴内功  面对一款
期刊
编者按:《易经》之理来于自然,是人们在生活中认识,住宅重精、气、神。住宅的首要功能:阻隔外界,包容自我,静默养气,安身立命,使个人的私密生活与精神气质有所依托。那么家居中天花板、玄关、鞋柜及客厅的布置该如何把握呢?  天花板宜高不宜低  玄关顶上的天花板若是太低,具有压迫感,天花板高,则玄关空气流通舒畅,天花板色调宜轻不宜重:玄关顶上的天花板的颜色不宜太深,如果天花板的颜色比地板深,这便形成上重下
期刊
编者按:一个女子在花季的时候,接触到了茶,接触久了,便深深的喜欢上了茶承载的中国文化。在她的内心深处,一直渴望找到一个喜茶之人为友,缘分的指引下遇见了她,仿佛我一直在寻找她,而她也一直在等着我。  茶之体验  最初接触茶时,最喜喝绿茶,绿茶有着春天的气息,像娇嫩、正值青春的姑娘,如当时17岁的我,懵懂而富有活力。年纪大一些再品红茶时,又有了新的评判,她是婀娜而富有韵味的女子,茶汤里有说不完的柔情,
期刊
四月中旬,易武。清明下了一天的暴雨。  09:40,起床挑黄片,最近春茶发芽爆发,所有人都去采茶了,没有人愿意挑黄片。  街上传来一个女人的叫卖声:“卖馒头了,北方馒头。”声音苍老而疲惫。  我几乎每天遇见她。出门的时候遇见人,不出门的时候遇见声音。  她的声音里有故乡,也有母亲。  我在想,她是否还记得自己故乡的模样。  记得,小时候下大雪,田问、路面、树上、河里,都是白色,大地白茫茫一片,整个
期刊
金庸离开我们时,九月茶花满路开。  如今雪里风前,茶花依旧,真红耐久。  “独放早春枝,与梅战风雪。岂徒丹砂红,千古英雄血。”是茶花,也是金庸。  金庸堪称当代文豪,被誉为湘江第一才子,然而他创作的小说数量却不是很多,但是金庸小说的影响力却是其他作家望尘莫及的。究其原因,是因为金庸小说构建的虽然是一个看似脱离凡尘的武侠世界,但其中的情感和道理确是在现实世界中可以找到的。而且在金庸的小说中,你可以看
期刊
1984年的1月,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小村庄我出生了。從小就渴望有朝一日离开农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过自己想要的生活。2012年,28岁的我开始创业,走进了茶叶领域。一开始我并不了解自己是否真的想要做茶,但如今回忆起来,不禁觉得一切也许正如那句老话所说:冥冥之中,自有天定。  创业之初很是艰难,因为是对茶叶的优劣没有概念。两年后,我独自一人来到云南,著名的普洱茶之乡,在这里,我重新认识了茶。在清迈山,
期刊
纵观历史,中国人对于茶的依赖贯穿始终,且不说将茶分享到列国的大度,国人自己将对茶的热爱也在各种文学体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诗词便可见一斑。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一代才子纳兰容若取了李清照夫妇“赌书泼茶”的典故,来怀念自己与妻子间的深情,读来令人感伤。茶在此词、此典故中也成为一个风雅的意向,成了古往今来情侣、爱人间表情达意的寄托。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期刊
“酒阑更喜团茶苦”,随着岁月的沉淀,我慢慢地喜欢上茶。茶于我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在茶里我学着静思,让浮躁的心安定下来。以前我的性格极度开放,现在已经慢慢收敛,沉淀心神。  喜欢素雅空间,中式的茶台上摆放着精致的茶具,拿起与放下之间萦绕着茶的香气。茶本身的魅力不必多言,更令人欣喜的是,爱上茶以后,不仅仅是心灵得到了慰藉,我也感受到了茶之美,茶器之美,一碗茶汤泡就之时仿佛人与茶相互成就,令人十分惊喜。 
期刊
如果有一天,你想起了一个人,以及和他在一起吃的食物。那个时候你就知道,孤独的味道尝起来是如何的。  随着村上隆的这句话,开启温哥华之旅,温哥华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温哥华在19世纪初时还是一片荒野,在19世纪时,随著近代工业的兴起及新的矿产资源的发现,使得加拿大的经济从此开始进入发展时期。1792年,英国人乔治·温哥华海军上校的探险船航海到巴拉德湾一带,继而在1862年时欧洲移民在海湾沿岸定居,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