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者在17个月内(1986年3月~1987年7月)对化妆品的致敏进行了调查研究,对所有参加调查的对象进行了斑贴试验及临床检查。斑试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方法。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在17个月内(1986年3月~1987年7月)对化妆品的致敏进行了调查研究,对所有参加调查的对象进行了斑贴试验及临床检查。斑试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方法。
其他文献
本文报道用环磷酰胺静脉冲击治疗患有严重多发性肌炎(PM)的10例患者,其中3例环磷酰胺治疗前后均未使用过强的松龙。10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20~63岁。其中PM4例,进行性系统硬化症2例,SLE2例,皮肌炎2例。
作者报告2例哺乳早产婴儿出生后9~13周,出现的症状性缺锌.例1.男婴,孕31周出生,体重1640g,母乳喂养.出生第9周,尿布区出现皮疹,继以口周出现红斑鳞屑性皮疹,并迅速累及颊部、颈部、耳后,经口服氟氯青霉素、制霉菌素、外用制霉菌素氢化可的松霜,皮损“全退”,但不久复发,用上药重复治疗无效.
预测化学药品的皮肤致敏能力,常用的方法是豚鼠皮肤接触过敏试验,以外部剌激造成的红斑为观察指标。以后建立了小鼠预测方法,以在小鼠耳部激发致使耳朵厚度增加来评价致敏能力。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治疗银屑病的无刺激、不致敏、有粘着性的水胶体敷料,它由多聚烯烃保护膜和含有合成及天然多聚物粘胶组成.
毛发癣菌病(trichophycosis)具有特异的临床表现,诊断比较容易.目前认为,研究其特异临床表现的机体反应比分离病原菌更有意义.实验性毛发癣菌病证实对皮肤丝状菌(毛癣菌)的免疫伴有毛癣菌素迟缓型过敏反应,而毛发癣菌病动物模型是一种伴有落屑的接触性皮炎.
作者回顾性研究了295例狼疮抗凝物(LA)阳性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皮损的组织病理资料,着重讨论了LA与皮损的关系。295例中,70例有皮肤损害,其中女39,男31,平均年龄39岁(16~72岁),最常见的皮损是血栓性静脉炎综合征(34%),表现为水肿、红斑,伴有炎症性改变,多位于小腿后侧和踝部。其次为皮肤溃疡(30%),其边界锐利、疼痛,常多发、灶性,有中心或基底坏死,周围无炎症,愈后可留白色萎缩
桂萘甲胺(naftifine)是一种新含成的抗真菌药,为丙烯胺的衍化物,在结构上与其它广谱的抗真菌剂无关。它通过抑制角鲨烯环氧化酶,使细胞内产生的角鲨烯蓄积,进而妨碍麦角笛醇的生物合成。与咪唑类药物相比,它作用于麦角笛醇合成的更早阶段。试管内研究发现桂萘甲胺对酵母菌有中度抑菌作用,对念珠菌属最小抑菌浓度为1.5~100μg/ml。本文用双盲临床试验评价了外用桂萘甲胺治疗皮肤念珠菌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对12例病程超过3个月的慢性光感性皮炎进行光试验,测定长波紫外线红斑阈值(MED-A),中波紫外线红斑阈值(MED-B),和可见光光试验、光斑试验、组织学检查研究,以观察其不同类型的临床过程.
作者回顾性分析了1965~1984年在伦敦Midd-lesex医院生殖泌尿科就诊的946例一期梅毒和854例二期梅毒患者的临床特征。在184例异性恋男性一期梅毒患者中182例(99%)有阴茎下疳,而在728例同性恋男性梅毒患者中467例(64%)有阴茎下疳,249例(34%)有肛周或肛内下疳。在642例男性阴茎下疳中,大部分位于冠状沟(35%),其次是龟头(29%)、阴茎体(22%)、包皮(19%
白念珠菌是内源性条件性真菌感染的主要病菌,医院内条件性真菌感染的78~80%是由该菌引起。白念珠菌为半知菌亚门,隐球酵母科,有完整的核和细胞壁,是人和动物的常住型寄生菌。自人体内分离出的菌种约70%为A型白念珠菌,每当机体免疫力下降和正常菌群失调时,寄生于人体皮肤粘膜的白念珠菌就能侵入深部组织或进入血循环引起局部或全身性念珠菌感染。目前,临床上诊治此症较为困难,是急待解决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