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fei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多种体材课文都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体。它们反映的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从美学的高度去领会、去体验、去感受,使学生受到高尚理想、情操、品德的陶冶。这对学生健康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从课文的人物形象中发掘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成功地为我们塑造了各式各样充实饱满的人物形象,如:不辱使命又顾全大局的蔺相如;海边月夜手执钢叉看瓜刺猹,天真活泼、机智勇敢的少年闰土;日理万机鞠躬尽瘁的周总理……这些正面的人物形象都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这些光辉形象的挖掘,可以使屹立在学生幼小心灵中的英雄们的丰碑更加辉煌壮丽,使他们萌发崇高情操的胚芽,并且让他们在日后的成长道路上始终有榜样的引领。在教学中,可以抓住描写这些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的句子进行深入地理解及感悟,并且引导学生感受作者使用的对比、反衬、渲染、烘托等表现手法,使文中的人物形象更深植于心。
  二、从课文的语言中发掘美
  马克思说过:“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成东西的。”小学语文教材选入的大部分文章在语言的使用上同样遵循这一法则,都具有严谨、含蓄、生动、精辟、明快等特点。如《山中访友》这篇文章,作者大量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课文充满了新奇和童心童趣。其中的句子:“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一个 “撞”字,赋予了微风人格,把微风当作了朋友,用词优美,准确生动。再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描写“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如果把描写水“静、清、绿”,山“奇、秀、险”的语言任意换成同义词,如:“高耸入云”的山,“清澈碧绿的水”等等,都不如“静、清、绿”“奇、秀、险”表达得准确、鲜明、具体、美感效应也没那么强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语言的优美、生动、准确,并且引导学生感悟语言表情达意的作用,这样不但使学生获得美感体验,而且使学生了解汉民族语言在表达上的丰富、严密性,促进学生提高认识,自觉养成珍惜爱护本民族语言的纯洁和优美的习慣,萌生对本民族语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做出贡献的坚定决心。
  三、从课文的意境中发掘美
  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意境对学生而言,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很难理解,而且因为人的想象力不同,导致学生领悟到的文章意境也是千差万别。因此不能将文章的意境强行灌输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触摸到作者的情感,然后放飞想象力去揣摩文章的意境美。如《望洞庭》这首古诗,在教学时,可以先带领学生解析诗句:第一句描写了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体现湖面的开阔辽远;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体现夜晚湖面的清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经过打磨,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形貌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韵味,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在充分感知了诗歌描写的内容后,再让学生放飞想象力,置身于美丽的洞庭月夜中,去体验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四、从课文的结构中发掘美
  人们欣赏建筑艺术时,常常为建筑家的精巧设计而叹服,为建筑物的构造美而赞叹不已。我们在阅读一篇精彩的文学作品时,同样也被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所折服。如《山雨》一课,文中按照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析,详略得当,给人以美感,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分析这种按时间顺序来行文的结构布局。又如《索溪峪的野》一文,作者采用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方法,在概括地介绍索溪峪“野”的特点后,分山、水、动物、游人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每一方面的描写也采用同样的方法。如,写索溪峪的山,先概括地指出山有野性的美,接着从山具有“惊险的美”“磅礴的美”“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三方面来具体描写;写游人,先概括地指出游人渐渐地变“野”了,然后通过写姑娘大嚼玉米棒,老人蹦跳于石块间,许多游人光着脚踏水三方面具体写出了游人的野。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感受这种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文章结构。挖掘文章行文结构之美,不但能快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能让学生从中学到谋篇布局的方法,为习作打下基础。
  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学亦如此。只要教师擅于引导学生去发掘课文的人物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就能让语文阅读教学成为一段体验美的奇妙旅程。
其他文献
一、思考STEM教育理念与户外建构游戏  STEM教育打破了传统的“知识传递”,而是通过本班幼儿的问题生成教学点,提供足够的事宜的操作材料,将问题抛给幼儿,在尝试过程中像科学家探索未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学习,得出结论。在“玩中學,做中学”的学习模式下,激发幼儿观察和探索周围事物的欲望,培养探索能力,完成知识的建构,最终能运用已有经验解决现实问题。幼儿园建构游戏作为最早的跨学科主题式活动,活动形式
期刊
一、研究的目的  现今美术教学不管是美术课堂或者是社团,大部分还是运用教授法,学生跟着老师画,因为这样课堂好控制,最后学生的作品单看质量都非常的好,但放在一起每个学生的作品基本都是一模一样的。但是如果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学生的作品质量也一定会下降,教授法会让学生思路更加的狭隘,不敢去创新,成为一个画画的工具。  我分析了目前国内美术教材,发现大部分材料都希望一节课能有几种不同的绘画方式,这与我所创想
期刊
一、英语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教学现状分析  (一)英语核心素养内涵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英语课程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提升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具体表现在英语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其中语言能力是最基本的要素,指的是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成果;文化品格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思维品质是指学生的心智的健全程
期刊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当今世界三大著名音乐教育体系之一,是德国著名音乐大师卡尔·奥尔夫创立的一种音乐教育体系,创立至今半个多世纪,一直长盛不衰。该音乐教育体系非常适合于幼儿早期心智和人格的培养。奥尔夫音乐强调原本性的教育方式,也就是贴近自然、源于生活、幼儿能自己参与其间进行自由创造的音乐艺术教育。其中即兴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因为孩子的生活经验没有受太多的社会影响而定型,因此他
期刊
一、提出问题  积木是幼儿很喜欢的游戏材料,积木使用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使它可以支持不同年龄幼儿的学习,成为幼儿园区域材料之一。皮亚杰从建构的视角指出,儿童在幼儿园、学前班和小学低年级的积木游戏对儿童的身体、逻辑数学和社会认知方面都有重要作用。自我園接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之子课题《积木建构游戏对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影响》以来,教师们都很重视这个课题的实践研究,而我班的幼儿从小班第二
期刊
一、情况分析  芒宽乡区位独特,位于隆阳区西北部,地处高黎贡山山脉东麓与怒山山脉之间的大峡谷中,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和“野花四时红”的亚热带生态体系。森林覆盖率75.6%,总人口43244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达27651人,占总人口的63%,居住着彝、傣、傈僳、苗、白等20种少数民族。  (一)少数民族地区幼儿美术教育的现状  少数民族资源的开发为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期刊
一、为小班幼儿创设喜欢阅读的氛围,选择适合的绘本进行大组活动  幼儿的情感态度是贯穿绘本阅读始终的。脱离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或忽视幼儿的情感与态度,就无法理解幼儿的阅读过程。老师预先为幼儿选出画面颜色鲜艳,页数少,画面内容简单易懂的绘本。绘本将故事,以大量图画和少量文字、甚至没有文字的形式加以表现。因为幼儿看书几乎只看图,所以引导幼儿仔细阅读图画的细节,将每个细节组合,连贯起来才能了解整本书的意思
期刊
在学校课程中,艺术课程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近几年,我校在初中艺术课教学中开展了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针对初中艺术课中的不同内容、不同课型探索行之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本文即以美术课为例,来介绍我校在初中艺术课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情况。  一、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数据分析制定在初中美术课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体系  20
期刊
通过源于兴趣爱好的主动学习,依托社会资源的实践学习,有一定时间积累的自主积淀学习等多种学习活动方式,为学生搭建自主发展的舞台,充分展现个人特点鲜明的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自主性实践性持续性独特性  一、源于兴趣爱好的学习过程——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奇是人类的第一美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催
期刊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人类有史以来在与自然相处共生中,历经上古洪慌无知,远古原始文明,到近代的社会改良,以至现当代的和谐建设。在这个漫长的探索行程里,人类从不自觉走向自觉,运用了运用着自然社会法则,规范行事。从不自觉中偶有成功到自觉中有长足发展,社会由低级迈向高级,彰显出人们由浅层到较高层次的文明素养。  一、“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其利。”规则养人  讓自觉成为一种行事习惯,成为一种对人事的态度,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