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的诗学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ouzhang0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谁曾听闻车的诗学?没有。因为诗来不及对车作出反应,因为诗遭遇了一种完全陌生异己的物质。诗对车的喧闹报以沉默,诗意在车辙处藏起了自己的足迹。
  车是反诗意的。
  在古代,车仅是代步工具,或是战场的利器,因此它屈居于乡思或战争的借代转喻。在古诗中车没有完整的形象。“晨起动征铎”,只有声音被征召入诗;或者作为轩盖华幕暗指豪门贵族。这并非源于古代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车,车在古代是被忽略的。它只能在部件上附带诗意,或作为象征性的符号。至如庄子的螳臂当车的寓言,车却完整地缺场,表现为抽象性的力量,这恰好预示了它的现代身份。
  依济慈、莎士比亚的要旨,刘勰的意旨,诗有挫万物于笔端之力,为何在现代依旧回避车?车的机械身躯迥异于诗歌水乳交融的肌体吗?车的风驰电掣超越了诗的意蕴吗?车的财富象征玷污了诗的田园梦想吗?如朱光潜言,诗人的观感组织为意象,并在回味和融洽中至于诗境。但车不容人的回味,人们面对川流不息的车辆,只有惊讶可言。庞大的身影在弹指间归于虚无,这是和“逝者如斯夫”大相径庭的印象。不止如此,车辆还以其狡黠的外壳抵抗人们的注视,以轰鸣的噪音打断诗人的冥想。即便是现代诗也少有车的出现,实则两者有潜藏的血脉,现代诗借来不协调的形式、冲动的情绪和刺耳的音韵。
  车解构了诗学的结构,魔力所至,更重组现实的时空。遑论车如何使“山长水阔知何处”成为了陌生的抒情,车辆还打散了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人在车中,灯光璀璨化成流动的如梦似幻的光带。车辆以空间的穿梭骗取了时间,时间被车轮度量。而面对这种变幻而重复的景象的路人,却恍然有时间停止之感,刺痛他的,是车掠过身边的痕迹对空间的切割。爱伦·坡小说中的人物沉迷于徜徉街上与陌生人打照面的快感,然而现代城市中车辆、公路及周边商场吸纳了这一切。游荡者不复感于人的物化,他的诗由流动的物的暴露组成。一个诗人在街上必须提防来往车辆,这是城市紧张感的微观。车改造了城市的功能,高速公路和现代化的马路划分了不同区域,人必须服从他长期习惯的世界的变动。
  那么,车所不在处,正是车的诗学。诗中难能有车,车却成为小说或更多更微妙零散的诗意的元素。车提供一个安逸、功能齐全的封闭空问,它是身體的物质延伸。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摩托车与轿车催生的公路小说,似乎验证了车如何成为心灵反抗灵魂的同谋。人们在车里找到独立或孤独感,车即沉默的诗学。
  诗学对车的否认中,多少有一丝尴尬与羞耻,车的神话与诗的神话争光,车使诗不得不承认其词语与音响的偶然外壳,车以反诗意的洒脱构建自足的诗学。人们以为找到了特立独行的反叛,却回归到了古老的欢欣与疼痛。
  (编辑:于智博)

评点:宗银军


  这是一篇匪夷所思的佳作。作者的思想天马行空,读来让你步步惊心,时时意外,又不得不被作者的奇思妙想所折服。作者把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车与诗学扯在了一起,却为的是证明“车是反诗意的”,然后一路摇曳生姿,“车”与“诗”生发出一派旖旎风光,种种悖论神奇地互相对峙又互相支撑,行文与语言别致新颖,自成一派,既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琳琅满目,又有万变不离其宗的清晰线索,同时还有自圆其说的逻辑结构。作者对诗与诗学都有深刻的体验与认识,所有材料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整篇文章丰赡圆熟,深厚大气。
其他文献
1952年,我从哈佛大学毕业。在毕业典礼的前一天,教授告诉我们,他要对我们做最后一场考试。  我们明天就要毕业了,而且深信我们有能力解决任何问题,所以完全没有将考试放在心上。等试卷发到我们手上的时候,我们才发现这张试卷上居然只有一个问题:一只蚂蚁以正常速度爬上金字塔大概需要多久?“这是一次认真的考试,答案中不能出现‘大概’或‘可能’这类描述,无论你们用什么办法,我只要你们算出答案。”教授对我们说。
《论语》中的金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某种程度揭示了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先正面肯定这一流传已久的名言,欲抑先扬。)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从自己的心理推及他人,自己认为那样做会不妥,就不应该要求别人做;自己不希望别人那么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总之,孔子所言是告诫人们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去理解尊重他人、友好对待他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
言之有物,让人感到充实;物取精华,方称得上明智。积累素材,应该精挑细选;佳材选就,更需精雕细琢;这样的选材、用材,方能成就考场佳作。  一、优中选优,积累精华  按理,素材本身没有优劣之别,但是从备考现实出发,还是要有所侧重。而具有较强时代感、社会反响强烈的素材,应该成为选材的首要对象。信息时代,时有让整个社会沸腾的现象或事件,这些能够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的素材,集中体现了时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
2018年11月11日,22岁的女大学生张某携带一把长约10厘米的水果刀欲乘坐北京地铁8号线,被拒后与安检人员和现场处理的民警发生冲突。乘民警不备,张某突然用脚踢踹、用手抽打民警,后被制服。据报道,在派出所,在被问到其行为将会面临何种后果时,张某露出微笑:“最多拘留15天,其次罚款,其次警告”,并称“人生总要有第一次的尝试,好的坏的都要尝试,微笑面对生活。”  如果那么想、那么做的是一个未成年人,
《天下》杂志给美下了一个有趣的定义:“美,是看不见的竞争力。”因为“看不见”,导致人们一生中错过了多少美好,也导致这世间多姿多彩的美没能够完美呈现。但是,许多人常常忽略了美这个固有的“缺陷”,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去寻找完美。  一位生物学家在研究蛹变蝶的过程中,发现毛虫被厚厚的一层包围着,如同孩子迷路一般动弹不得。它艰难地使劲地挣扎着,试图冲破束缚,可无奈,它的力气太小了。  生物学家的妻子不忍心看毛
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曾言,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的确,历史是民族发展的记录者,也必将用她不竭的余温点亮我们未来的路。  我们应以史为鉴,不断奋斗,让历史的光辉永泽未来。  以史为鉴,敢于拼搏。孙中山先生写到:“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日。”不断奋斗,不竭拼搏,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都是社会的主旋律。从孙中山创立同盟会并领导辛亥革命到毛主席建立新中国,从晚清状元张骞的实业救国到
2018年8月4日,北京音乐厅,1024个座位坐得满满当当。以往这些观众都是来欣赏大师的,但这一天,台上站着的“无声合唱团”却是一群最小9岁、最大也不过16岁的孩子们。  这群孩子们穿着白色T恤,看上去没有专业合唱团的样子。但当指挥李博的手勢讯号一发出来,练了千百次的孩子们瞬间读懂。“嗯、啊、哦……”他们如约地一个接一个,发出自己的声音,是给每天习惯了各种杂音的我们一声“砰”的撞击。12分钟结束,
事件背景  2019年8月9日,90岁高龄的袁隆平尽管身体大不如从前,却依然“管不住”他那迈向稻田的腿,“收不住”那颗向着水稻的心。被称为火炉城市的长沙,夏季太阳毒辣,酷热难耐。可不管多炎热,袁隆平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不是洗脸、刷牙、吃早饭,而是下田。每天的第二次“问诊”,是大家都只愿躲在空调房里的“烈焰”中午。第三次、第四次下田,则在晚饭前和晚饭后。  90岁高龄还要不停奋斗,只因为袁隆平有两个著
关键词:表象与本质;探索无止境……  天王星蓝绿色的冰冻外表让它看起来安静而美丽。最近,牛津大学发表报告称,科学家在天王星云层上方发现了硫化氢的存在,而硫化氢散发出的气味让天王星闻起来有股“臭鸡蛋味”。  关键词:延续英烈精神;尊崇英烈;良知……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于2018年4月27日下午全票表决通过了英雄烈士保护法,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受法律保护,禁止歪曲、丑化、亵渎
1957年,姚雪垠开始构思小说《李自成》。《李自成》是描写明末农民革命戰争题材的小说,需要丰富的历史知识储备,姚雪垠的办法是抄卡片。明清正史、野史、文献、诗文,乃至于地方志和各类历史书籍,姚雪垠都一一搜集起来阅读。带着问题,姚雪垠将知识点一一抄录在小卡片上。  一次,友人来访,姚雪垠正在抄写读书卡片。友人不免心疼地说:“历史小说本身就是半真半假,你何必劳神费力做这些事情?”姚雪垠认真地说:“虽然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