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随着印度尼西亚的华侨社会转变为华人社会,印度尼西亚华人社会发生了不同以往的变化,其突出的现象之一就是华人社团的在地化.与传统的华人社团不同的
【机 构】
: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广西南宁,530006
【出 处】
: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随着印度尼西亚的华侨社会转变为华人社会,印度尼西亚华人社会发生了不同以往的变化,其突出的现象之一就是华人社团的在地化.与传统的华人社团不同的是,在地化的印度尼西亚华人社团不是以中国原乡的地名,而是以印度尼西亚某地的地名或校名作为其社团的名称.除名称变化外,其宗旨、功能等都与传统的社团有所区别.在地化的华人社团有许多类型,既有以印度尼西亚具体地区或县市名称命名的社团,也有以印度尼西亚的某些学校或地域的象征特征命名的社团.在地化的印度尼西亚华人社团虽然在印度尼西亚的许多地区都出现,但更多的是在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以及外岛地区.在地化印度尼西亚华人社团的建立,主要是发生在后苏哈托时期.这类社团的出现不仅反映了华人社会的某些特征,而更主要的是印度尼西亚华人融入主流社会与文化认同变迁的结果.
其他文献
全球新冠疫情进入常态化以来,中哈边境口岸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口岸功能仍承担着联通欧亚、实现物流运输西进东出的重任。面对周边国家疫情的严峻态势、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两个口岸持续上升的货运压力以及口岸防疫压力的不断增大的现实情况,可以看出中哈边境口岸在疫情防控期间存在的风险表现在:地区医疗救治资源有限、口岸风险人群增多、边民日常防护难度增大和中哈两国非传统安全合作再遇挑战等方面。因此,疫情之下口岸应当通过政府、公共卫生机构、民间组织等机构合力强化疫情防控工作;加强风险人群在口岸地区的管理和疫情防护工作;强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两个重要论断,意味着抓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铸牢中华民族共
文章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边境安全概念、重要性及如何维护边境安全提出了看法.边境安全指相邻国家之间边境区域没有冲突、纠纷及其隐患的动态和谐状态.其重要性体
文章基于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报告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31个省份电子商务发展指数,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省际间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东部地区的省份大多处于电子商务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的绝对核心区,而西部地区的省份大多处于绝对边缘区域,形成较为典型的"东强西弱"的分布趋势.各省份的电子商务发展空间关联网络被划分为4个板块,其中黑、吉、辽、鲁、蒙、冀、豫、皖、晋9个省份在电商发展空间关联网络中扮演"双向溢出"
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分析中华民族“刀文化”现象.刀的形和舞反映出地域和民族文化特征;刀的礼与俗表达出民族文化价值取向和族群意识;刀的敬畏和信仰表达出民族心理情感和精神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回望历史征程,可以清晰窥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经了自在、自觉到自强的阶段性演进。着眼价值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保障;是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功能目标、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是生发同胞情感,给予个体身份与心灵归属的精神支撑。立足实践经验,要通过保持政治定力、夯实经济基础、聚合文化定力、凝聚社会情感、筑牢生态底线等多维一体的有效路径来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的形成。
波斯比西是20世纪50~70年代蜚声西方法律人类学界的学者,他提出的“法律层次论”属于法律多元理论中的一种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法律是一种具有复杂的多样性的社会事实,
府卫分制是明代行政设置中非常普遍的现象,旨在通过府和卫互不统属、犬牙相制、互相犄角,指臂相使,以达统治地方的目的。但若按照今天“插花地”评定标准的话,府卫分制却是一种特殊的“插花地”。文章以明代贵州为例,基于史料的记载,探究明代贵州境内府卫分制这种特殊“插花地”的形成原因及清理拨正的历史过程,明晰府卫分制的实质。
新兴风险作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中的重点与难点,在当前的风险治理中亟需引起重视.2018年11月26日发生在中国并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便是新兴风险典型场景.新兴风险的治理需要能够包容多元主体并使其通过沟通达成一致、协同行动的包容性治理框架.以瑞恩的包容性风险治理框架为基础,从治理主体、治理工具和治理要素三个维度建构这一框架,进而以此为理论视角,对"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中治理主体的态度与行为进行经验分析,可以认为,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有效协作、妥善选择治理工具和丰富治理要素是当下应对新兴风
马克思以无产阶级立场和唯物史观方法为支撑,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无产阶级这一群体的贫困问题,深入阐释了消除贫困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与马克思时代相比,我国现阶段在贫困成因甚至贫困群体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马克思反贫困思想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反贫困路径上仍为我国的反贫困事业提供了重要价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马克思反贫困思想得以创新性贯彻:实施精准脱贫方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全部摆脱绝对贫困。在2020年之后,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进一步迈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