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在分析农业信息化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意义,提出了以农业信息化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以期加快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047-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指出,要“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是新形势下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 [1]。2005—2010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六年强调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加快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推进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发展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特别是近十年来,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支撑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广播电视”已基本实现。截至2009年底,广播电视网络基本覆盖了中国所有的行政村(见表1)。2009年,全国开通电话的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的比重分别达到99.86%和94.3%[2]。中国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电话”。截至2010年底,中国移动已累计为8.9万个偏远村庄开通移动电话,帮助行政村通电话比率提高约8个百分点,达到100%;自然村通电话比率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94%以上[3]。近年来农村电信通信水平(见表2)。
2.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成效。农业信息资源不断丰富。截至2009年底,农业部及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83%的地级和45%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農业网站。2009年,中国农业网站的数量达到31 108个,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0 681万人,全年新增2 220万人,年增长率26.3%。截止目前,涉农网站已有18 000多家,其中政府建设的网站4 000多家。农业数据开发和应用工作取得良好的进展。目前已开发应用的各类大型农业数据库67个,如全国农业经济统计资料数据库、“三电合一”共享数据库等。
3.信息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快。中国各地适农业务和平台推广迅速。“农信通”、“信息田园”、“金农通”等基础性综合信息平台已覆盖全国。截至2010年底,中国移动12 582“农信通”客户超过5 000万,成为广大农民获取涉农信息的重要窗口和生产生活的好帮手;信息终端进乡入村初显成效,信息下乡活动进展迅速。2009年6月,全国已有6 526个乡镇开展了“信息下乡”活动,共建成乡镇信息服务站7121个、行政村信息服务点44 314个。截至2009年底,全国已在15个省份的1.3万余个乡镇开展信息下乡活动,并基本实现“一乡一个信息服务点,一村一个信息服务点,一乡一个互联网站,一村一个网上农副产品信息栏目”的“四个一”目标,全国1/3的乡镇建立了乡村信息服务体系。
二、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1.推进农业信息化,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我们党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新农村建设需要农业信息化。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快速有效地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进程,因而“生产发展”离不开农业信息化;只有实现了“生产发展”,才能使农民“生活宽裕”,才有经济实力改善生存环境,实现“村容整洁”,所以“生活宽裕”和“村容整洁”离不开信息化;协调农村经济和国家社会发展,构建政务公开网络系统,促进“基层民主”需要信息化;利用计算机网、广电网和电信网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为农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开展农村远程教育,“乡风文明”需要信息化。
2.推进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建设现代农业。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进程中的重要突破口。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农业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全面实行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获取处理、传播和合理利用,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农业信息化是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推进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竞争力的增强,促进农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推进农业信息化,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农民生活宽裕,这就要求建设新农村的过程必然是一个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过程[4]。推进农业信息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要实现新农村的“生活宽裕”目标,就必须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信息化可使农民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来增加收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各要素进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可以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大幅度减少农业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农业信息化可使农民借助于电视、报纸、网络等信息服务,使农民获取涉农信息。为农民提供求职招工、供求买卖、政策法规、气象农情、农业科技等信息服务,从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信息服务能力。首先,加快“三电合一”和“三网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进电信、广播电视、计算机“三电”和“三网”的融合,进一步加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加大省级平台、地级平台和县级平台建设,建立覆盖全国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其次,探索多样化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建立健全基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完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各种公共通信网络和其他专网、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终端,建立县信息中心、乡信息站、村信息员的三级综合信息服务模式。培育农业信息服务市场环境,创新农业信息服务发展模式。
2.以农业信息重点项目为依托,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一要以实施“金农”工程为契机,加大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整合,深入开展涉农数据库建设,完善电话语音与短信服务系统,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二要依托“三电合一”项目,开展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创新服务模式,提高信息服务入户率,提升农业信息资源利用水平。三要依托农村信息化示范项目,引导各地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思维和工作思路,不拘一格地开展直接的、针对性很强的农业信息服务。
3.加快农业信息标准体系建设,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加快农业信息化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制定农业信息化软硬件技术标准、农业信息分类和编码标准,制定信息采集、存储、加工、处理标准和信息服务规范。推进各部门涉农信息资源的集成和整合,实现涉农公共数据库的兼容与共享,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4.培养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农业信息人才是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关键。为此,一是建立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注重对现在农业信息工作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岗前培训,努力提高信息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二是提高农业信息工作队伍素质。要注重提高各级农业信息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努力建设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的工作队伍,提高信息服务水平。三是加强培养一批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制定吸引高层次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制度,并让他们参与农业信息系统研制和开发,提高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质量,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与决策服务,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5.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增强信息化支撑能力。第一,用农业信息化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形成。要积极推进3S技术、农业信息系统、农业智能自动控制技术等在农田作业、良种工程、农作物栽培管理、病虫防治、畜禽饲养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水平。第二,用农业信息化推动电子政务。逐步完善政府农业网站建设,加快涉农电子政务信息应用和普及。第三,要积极推进农业电子商务,通过网上营销平台为广大农民和涉农企业提供有效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 贾崇吉,周应萍.新农村建设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9):58-62.
[2] 周宏仁.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预测(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2-13.
[3] 徐涵.中国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电话”[N].经济日报,2011-03-07(3).
[4] 陈锡文.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求是,2010,(21):40-43.[责任编辑 吴高君]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047-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指出,要“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是新形势下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 [1]。2005—2010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六年强调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加快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推进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发展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特别是近十年来,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支撑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广播电视”已基本实现。截至2009年底,广播电视网络基本覆盖了中国所有的行政村(见表1)。2009年,全国开通电话的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的比重分别达到99.86%和94.3%[2]。中国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电话”。截至2010年底,中国移动已累计为8.9万个偏远村庄开通移动电话,帮助行政村通电话比率提高约8个百分点,达到100%;自然村通电话比率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94%以上[3]。近年来农村电信通信水平(见表2)。
2.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成效。农业信息资源不断丰富。截至2009年底,农业部及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83%的地级和45%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農业网站。2009年,中国农业网站的数量达到31 108个,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0 681万人,全年新增2 220万人,年增长率26.3%。截止目前,涉农网站已有18 000多家,其中政府建设的网站4 000多家。农业数据开发和应用工作取得良好的进展。目前已开发应用的各类大型农业数据库67个,如全国农业经济统计资料数据库、“三电合一”共享数据库等。
3.信息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快。中国各地适农业务和平台推广迅速。“农信通”、“信息田园”、“金农通”等基础性综合信息平台已覆盖全国。截至2010年底,中国移动12 582“农信通”客户超过5 000万,成为广大农民获取涉农信息的重要窗口和生产生活的好帮手;信息终端进乡入村初显成效,信息下乡活动进展迅速。2009年6月,全国已有6 526个乡镇开展了“信息下乡”活动,共建成乡镇信息服务站7121个、行政村信息服务点44 314个。截至2009年底,全国已在15个省份的1.3万余个乡镇开展信息下乡活动,并基本实现“一乡一个信息服务点,一村一个信息服务点,一乡一个互联网站,一村一个网上农副产品信息栏目”的“四个一”目标,全国1/3的乡镇建立了乡村信息服务体系。
二、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1.推进农业信息化,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我们党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新农村建设需要农业信息化。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快速有效地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进程,因而“生产发展”离不开农业信息化;只有实现了“生产发展”,才能使农民“生活宽裕”,才有经济实力改善生存环境,实现“村容整洁”,所以“生活宽裕”和“村容整洁”离不开信息化;协调农村经济和国家社会发展,构建政务公开网络系统,促进“基层民主”需要信息化;利用计算机网、广电网和电信网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为农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开展农村远程教育,“乡风文明”需要信息化。
2.推进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建设现代农业。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进程中的重要突破口。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农业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全面实行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获取处理、传播和合理利用,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农业信息化是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推进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竞争力的增强,促进农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推进农业信息化,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农民生活宽裕,这就要求建设新农村的过程必然是一个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过程[4]。推进农业信息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要实现新农村的“生活宽裕”目标,就必须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信息化可使农民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来增加收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各要素进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可以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大幅度减少农业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农业信息化可使农民借助于电视、报纸、网络等信息服务,使农民获取涉农信息。为农民提供求职招工、供求买卖、政策法规、气象农情、农业科技等信息服务,从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信息服务能力。首先,加快“三电合一”和“三网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进电信、广播电视、计算机“三电”和“三网”的融合,进一步加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加大省级平台、地级平台和县级平台建设,建立覆盖全国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其次,探索多样化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建立健全基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完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各种公共通信网络和其他专网、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终端,建立县信息中心、乡信息站、村信息员的三级综合信息服务模式。培育农业信息服务市场环境,创新农业信息服务发展模式。
2.以农业信息重点项目为依托,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一要以实施“金农”工程为契机,加大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整合,深入开展涉农数据库建设,完善电话语音与短信服务系统,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二要依托“三电合一”项目,开展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创新服务模式,提高信息服务入户率,提升农业信息资源利用水平。三要依托农村信息化示范项目,引导各地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思维和工作思路,不拘一格地开展直接的、针对性很强的农业信息服务。
3.加快农业信息标准体系建设,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加快农业信息化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制定农业信息化软硬件技术标准、农业信息分类和编码标准,制定信息采集、存储、加工、处理标准和信息服务规范。推进各部门涉农信息资源的集成和整合,实现涉农公共数据库的兼容与共享,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4.培养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农业信息人才是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关键。为此,一是建立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注重对现在农业信息工作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岗前培训,努力提高信息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二是提高农业信息工作队伍素质。要注重提高各级农业信息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努力建设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的工作队伍,提高信息服务水平。三是加强培养一批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制定吸引高层次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制度,并让他们参与农业信息系统研制和开发,提高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质量,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与决策服务,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5.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增强信息化支撑能力。第一,用农业信息化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形成。要积极推进3S技术、农业信息系统、农业智能自动控制技术等在农田作业、良种工程、农作物栽培管理、病虫防治、畜禽饲养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水平。第二,用农业信息化推动电子政务。逐步完善政府农业网站建设,加快涉农电子政务信息应用和普及。第三,要积极推进农业电子商务,通过网上营销平台为广大农民和涉农企业提供有效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 贾崇吉,周应萍.新农村建设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9):58-62.
[2] 周宏仁.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预测(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2-13.
[3] 徐涵.中国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电话”[N].经济日报,2011-03-07(3).
[4] 陈锡文.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求是,2010,(21):40-43.[责任编辑 吴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