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美比较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ahui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悲剧总是以正义力量的失败和善良人物的毁灭来引起人们心灵的恐惧、震撼、悲哀、同情和崇敬,唤起人们对邪恶、不义与神秘的强制力量的痛恨、憎恶、厌弃,并油然而生改造与重建的激情。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乐府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和英国文学史上著名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虽然是不同体裁、不同时期、出自不同作家之手的作品,却都写出了一对纯洁善良的青年男女为爱情而死亡的悲剧,具有动人心魄的悲剧效果。
  下面让我们具体地感受一下两篇课文的悲剧之美。
  相同点:
  1.悲剧的发生离不开尖锐的冲突,两篇课文都展示了紧张、激烈、集中的矛盾冲突。从冲突双方的性质来看,一方追求美好的合乎人性的爱情理想,它是正常的,健康向上的,但是却处在被压抑的地位;一方则代表腐朽陈旧的封建伦理道德秩序,在《孔雀东南飞》中表现为封建家长制权威,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则表现为狭隘的封建家族利益,它是邪恶的、反人性的,违情悖理的。但是却在现实中占统治地位。
  2.从矛盾发展的结果看,它们都写出了双方矛盾的不可调和,最终以善良弱小者——男女主人公殉情的结局来结束矛盾冲突。
  既然都写到了死亡,这里有必要思考死亡的美学意义。应该说,死亡终究是悲凉凄惨的,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结果。但是当现实不能容许男女主人公那美好的合乎人性的爱情理想实现的时候,则这种死亡就是对刻薄寡恩的现实的最大反叛和抗拒,他们并不是不热爱生命,只是不愿让生命在无爱的境地和违背人性的环境中苟延残喘,所以他们坦然无畏地选择死亡,显示出人物不屈于压力,不肯苟且的坚韧与顽强,高贵与充满尊严。
  3.从对男女主人公死后的反响来看,它们都写出了双方长辈后悔不迭的举动。两篇课文写到的双方家长本质上也是善良的,并不是生性邪恶。是他们背后所代表的封建主义思想观念使得他们顽固地逼迫自己的亲人,在这样的意义上看,他们也是受害者。
  不同点:
  1.从悲剧主人公对待外界强制力量的态度来看,呈现出不同的特质。刘兰芝在娘家谨从兄命、勤习女红,在婆家对婆母礼节周全、对小姑关顾怜爱以及对家务“夜夜勤作息”的辛苦操劳,焦仲卿对母亲孝顺依从、对妻子则出以生死相依的深情,无不深深地感动人心,成为凉薄的社会永远的温暖。他们以自己顽强的道德意志战胜了自己的生命意志,从而谱写了一曲哀感绵绵的苦情之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则是由于违背了家族的规则,轻视了家长的权力。悲剧主人公是在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中导致灭亡的。这一对青春少年的追求总是显得那样的主动、积极,那样的无所畏惧,全然是毫无顾忌,气势磅礴。他们以自己短暂却又惊心动魄的生命,证明了爱情和青春的崇高与美丽,从而谱写了一曲激情洋溢的悲壮之歌。
  2.从作者所处的历史时代和他们所坚持的美学理想来看,体现出历史发展的长期性与延续性。《孔雀东南飞》的作者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经过董仲舒的整理加工,儒家思想逐渐显露出它的反人性、反感性的一面,封建伦理道德思想正日渐束缚和禁锢人心,显示出它吃人的丑恶嘴脸。《孔雀东南飞》中婆母的虐待(顺从公婆是对中国妇女最基本的要求),焦仲卿对他母亲的消极顺从(顺从父母是对中国男子最基本的要求)和在这种顺从中表现出来的对其妻被弃命运的某种程度的漠然,母家兄长的推诿敷衍(中国女性没有继承父母财产的权利,女子被休或嫁不出是自己父兄的耻辱)等等,都表明这不仅仅是焦仲卿妻个人的悲剧命运的反映,更是中国妇女在中国社会关系中的悲剧地位的反映。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作者则处于新旧世代交替的历史阶段,文艺复兴的历史潮流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将人从封建中世纪神的统治与禁锢中解放出来,使人开始真正从这片古老的大地上站立起来。
  两文的作者都深切地关注现实人生,充满真诚地人道关怀,只不过《孔雀东南飞》的作者本着作家的良知和美好愿望,所以通篇只能展示刘兰芝与焦仲卿充满苦涩与悲凉的一生,只能以魂化双飞鸟这样的想象情节来表达自己善良却无奈的祝福。它寓示着将有多少有情而善良的男女要在黑暗的中世纪的隧道中蹒跚前行!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作者却以新兴的人文主义作为思想武器,颂扬尘世的欢乐和幸福,追求个性解放和人格尊严,所以他笔下的这一对小儿女显示出青春与爱情巨大的力量,他们不但冲破封建伦理势力和家族利害的包围自由地恋爱、结合,而且还让两大家族和解,让温情代替冷膜,爱的春风消融恨的坚冰,从而显示了人文主义理想的胜利,它让我们明白,人原本应该在这爱的氛围中生活,它使我们感到终于或即将走出狭长黑暗的封建中世纪甬道的喜悦和欣慰。
  “如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清·黄仲则)。生命是有限的,而追求不朽。悲剧在将人生中最残酷的一面呈示给我们,引起我们惊悚的时候,更激发我们对美好的生活的追求。当我们具体感受中学教材中的这两篇作品的悲剧之美的时候,无不给我们这种具体切实的体验。
其他文献
我们现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同样的教育活动,同样的教材、教法,对于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状态的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即使在同龄人中间,不同的学生也会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点。  一、什么是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  (一)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条件的影响下,在各个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它标志着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根据我国心理学家的研究资料,学生的心理发展一般
期刊
高尔基称语言为“文学的第一要素”。语言是文章的外表。好文章的语言,或清新隽永,如畅饮清泉;或幽默灵巧,似观赏小品;或引经据典,妙语连珠……学生的作文语言首先要通顺,在云烟顺畅的基础上让作文的语言亮起来,即语言鲜活有文采,这是每隔学生都渴求的。学生依托语言的载体,展示写作才华,语言是否有亮点,是否有出彩之处,直接影响到老师印象分的评判。作为阅卷老师,我有深切的体会,指导学生作文时除指导他们积累生活素
期刊
在当前形势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新课程教学改革,需要一批有改革创新意识的教师来执行。从以前实践经验来分析,教师自身的素养能否与课程改革的步伐一致,从根本上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在面对这一崭新的课题时,要认真领会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参加各种教师理论培训,同时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完善自身的教学行为。   一、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  
期刊
这天上午,我班的一位男生林的家长来到学校,说他的儿子可能在谈恋爱。这位家长非常着急,他说:“如果孩子陷入感情的漩涡,非影响他的成绩不可。”看到家长这个样子,我赶忙说:“你千万别着急,你儿子在校表现还是不错的。我没有发现他有早恋的情况。”  送走家长后,我想难道这个学生真的早恋了吗?如果是真的,那的确会影响他的学习成绩。于是,我留心观察,经常有意在课间到班级随便走走看看。有一次,我忽然发现有一名叫静
期刊
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现从三个方面来谈一下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学科的整合。  一、阅读教学  《沁园春·雪》是开国领袖毛泽东同志写的一篇气吞山河的名篇,既有词所固有的辞藻华美、尽情铺排、比喻生动、想象瑰丽、夸张奇特的特点,又能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以形象而精确的语言,赞美了祖国的
期刊
批语是随笔写作的延伸。老师一定要给学生的随笔写好批语。批语是师生之间心灵的对话。许多学生反映:发下随笔之后,他们最想看的是批语;他们认真写随笔,也常常是希望看到老师的批语。其实随笔批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所触及的,不仅仅是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融合着对鲜活生命的关注,对稚嫩灵魂的雕塑。那么,随笔批语有哪些作用?老师又该怎样为学生写随笔批语呢?  一、随笔批语的作用  1.能激发学生的写
期刊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这是我在公开课上声情并茂为全班学生、全校老师朗诵的舒婷的《致橡树》一文。   是的,从秦观的《鹊桥仙》到舒婷的《致橡树》,从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到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些古今中外描写爱题材的优秀诗篇,语言精美,情感真挚,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挚热的,而且
期刊
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近十年时间,之前还有四年初中语文的教学经验,特殊的教学经历让我对现在初高中语文学习差异之大以及做好初高中学习衔接工作困难之巨都有着深刻的认识。我所任教的学校近几年十分重视高一语文预科教育,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既积累了一些经验,也产生出许多问题,在此我想结合自己近两年从事高一语文预科教育的实践,就语文预科教育的价值定位及实施方法谈一谈个人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指正,权当抛砖引
期刊
初中语文教材包含了大量有关自然题材的文章。有与爱环境和欣赏环境相关的内容,有与环境科学和环保知识相关的内容,还有与环境道德和环保行为相关的内容。这些文章有的是生动活泼的故事、童话、诗歌,有的是抒情写景散文,还有的是一些科技性较强的说明文。它们不仅以各种方式展现了美好的大自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还涉及一些以人口、资源、能源等为题材的内容,在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感受美好大自然的同时,也认识到大
期刊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发散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发散思维训练主要形式是发挥想象和开展辩论,发散思维训练主要作用是解放思想、开拓思路、鼓励创新、尊重分歧,尤其能够营造一种热烈踊跃的课堂气氛,符合当代教育改革潮流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深受广大教师的青睐。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高质量地开展这种发散思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