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巨震带来的破坏,都江堰试图树立起科学重建的样本。首先不是要重新盖起房子,而是找回自然的元气。生态系统的逐步修复,反过来复苏了旅游。
山影苍苍之下,肆虐的岷江在都江堰水利工程鱼嘴分水堤自然分为内江外江,拍打着青色的卵石堤岸,自此化害为利。堤上,一家旅游团由导游指挥列队,以江水为背景合影。在他们对面,观光车送来一批新的游客。卖纪念品的店面很快被人群包围。
这样的画面,很难让人再联想起去年那个灰暗的日子。5·12地震中,混凝土鱼嘴出现了多条最长这20米的裂缝,用665吨水泥砂浆才封堵住。现在,还有多条白色条纹清晰可见。
都江堰,既是一项水利工程,也是一座城市的名字。在这座城市遭受地震创痛之前,现代文人曾于此抒发一“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两千多年前,李冰兴修都江堰治水,秉承的思想是“因势利导,顺其自然”。今天,这种思想在都江堰人对生态环境的修复上面传承下来。
受伤的自然遗产
“满城水色半城山”。在这座城市,山峰屹立其中,河水穿流而过。城市、自然、山水、田园,配合着30万人的居住。
城市以外,在北部和西部山区,分布有青城山、龙溪一虹口和都江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城山自然保护区位于龙门山脉西南延伸部分,正合诗句“青城天下幽”。龙溪一虹口自然保护区位于都江堰市北部,是目前世界上亚热带山地动植物资源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
都江堰,蜀郡太守李冰集众开山、十八年艰苦的不朽之作。它所在的自然保护区不仅包括由鱼嘴分流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引流工程三大部分,还有岷江、离堆公园,及其周边自然生态系统等自然景观。部江堰是全世界现存年代最久,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利工程。5·12地震摧毁了这座城市80%以上的建筑,却未能撼动两千年前李冰所建的都江堰。
但其他自然遗产却或多或少为这次8级强震所伤:青城前山古建筑文物和道路系统受损;青城后山受地震次生灾害滑坡、泥石流影响,生态系统受损;建筑文物二王庙垮塌;伏龙观、秦堰楼等不同程度受损;龙门山中央破裂带穿过龙溪一虹口自然保护区的外围保护带。
这直接导致旅游业停滞,青城山过去高达6000万元的门票收入和6亿多的旅游收入在瞬间几乎归零。
旅游是这个城市的生命。“都江堰的经济形态呈现‘321’的比例,第三产业在整个经济比重中占51%,而旅游作为核心产业拉动了近60%的就业需求。”都江堰市市委副书记潘祖龙介绍说,“灾后重建资金中,近三分之一的资金将投入到旅游业中。”
震后重建,恢复旅游。民间与官方没有争议。
再建一个部江堰
“再建一个都江堰!”吴邦国说过。现在,这成了都江堰老百姓的一句流行语。目标是重建成全世界灾后重建城市的生态保护典范,一座坚强的城市,一个不倒的都江堰。
正如日本学者德村志成目睹都江堰人重建后作出的评价:“在那里(都江堰市)可以看到古人和大自然搏斗的痕迹和伟大精神,更可以领略和学习到古人的聪明才智,因此,当知道它受到损害时,那种发自内心的担心和焦虑是必然的反应,也是该有的关怀”。
在都江堰风貌景观的重建规划中,闪烁着生态城市的各个亮点。都江堰人将其凝练为八个字一“显山、亮水、秀城、融绿”。
“都江堰气候温和且多雨,生态环境自身修复能力较强。”潘祖龙说,“市里提出‘2+8’方案,即建立两个5A景区和八个4A景区。相比震前以传统方式为主的旅游形态,震后的旅游业将呈现多元化发展的特点。”
国外在生态旅游产品中设计了观鸟旅游、漂流旅游、动植物珍奇观赏等等,我国的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相对滞后。都江堰希望借重建的机会加快步伐。
细数地震之前都江堰的生态旅游资源,便知这并非难事。大自然和过往的历史,应许给了这里极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如深藏生物多样性的山脉和森林,长期地质作用和地理形成过程留下的山景、峡谷、洞穴等景观,见证古蜀文明的芒城,以及道家养生之术、茶文化、古寨遗迹、特色民俗活动和特色美食。
在都江堰,重建并不意味简单的复制,而是新鲜的起点。
生态重建的新样本
都江堰市,试图围绕着一个支柱产业——旅游而重建。地震一周年后,因李冰治水而成就了的天府之国成为一片独特的土地,一个科学重建的样本。
重建的意思不只是重新盖起房子,生态重建则意味更多。首先要找回自然的元气,生态系统如何恢复?损毁的森林等待更新,滑坡山体需要处理,大熊猫等动物破碎的栖息地必须维护。在青城山,前山后山的古树名木被一一调查记录和保护修复,山体接受整治。在大熊猫的分布区,阻断熊猫通道的崩塌物被移除,植被、竹子重新覆盖栖息地。
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则大体遵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这里的文化底蕴。由国家文物局支持的二王庙、伏龙观等抢救性修复工程在灾后1个月就进入了全面施工阶段,上海市支持的青城山一都江堰景区基础设施修复工程正在施工。奎光塔、灵岩山、普照寺、城隍庙等均在加快维修工作中。
生态修复,正在逐渐进行。旅游,正在努力复苏。人与自然耦合的生态系统也在建立,将镜头聚焦,普通的都江堰人也寻找到了都江堰今后发展的支撑一生态产业。徐家林盘内流水潺潺、竹林阴翳,这里的“农家乐”远近闻名。在大地震中,徐家大院房屋受损严重。震后,人们的眼光转向了生态资源,自然而然将灾后重建和林盘保护结合,户与户间相互借景资源共享,打造了一个小巧精致、颇具特色的旅游休闲接待群落。既保护了现有耕地和林盘,又解决了农民的收入问题。
不论生态修复,还是旅游恢复,落点都在人与自然的和谐。
地貌在改变,绿意在重生。这不只为了都江堰人,也为了远道而来的客人。
山影苍苍之下,肆虐的岷江在都江堰水利工程鱼嘴分水堤自然分为内江外江,拍打着青色的卵石堤岸,自此化害为利。堤上,一家旅游团由导游指挥列队,以江水为背景合影。在他们对面,观光车送来一批新的游客。卖纪念品的店面很快被人群包围。
这样的画面,很难让人再联想起去年那个灰暗的日子。5·12地震中,混凝土鱼嘴出现了多条最长这20米的裂缝,用665吨水泥砂浆才封堵住。现在,还有多条白色条纹清晰可见。
都江堰,既是一项水利工程,也是一座城市的名字。在这座城市遭受地震创痛之前,现代文人曾于此抒发一“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两千多年前,李冰兴修都江堰治水,秉承的思想是“因势利导,顺其自然”。今天,这种思想在都江堰人对生态环境的修复上面传承下来。
受伤的自然遗产
“满城水色半城山”。在这座城市,山峰屹立其中,河水穿流而过。城市、自然、山水、田园,配合着30万人的居住。
城市以外,在北部和西部山区,分布有青城山、龙溪一虹口和都江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城山自然保护区位于龙门山脉西南延伸部分,正合诗句“青城天下幽”。龙溪一虹口自然保护区位于都江堰市北部,是目前世界上亚热带山地动植物资源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
都江堰,蜀郡太守李冰集众开山、十八年艰苦的不朽之作。它所在的自然保护区不仅包括由鱼嘴分流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引流工程三大部分,还有岷江、离堆公园,及其周边自然生态系统等自然景观。部江堰是全世界现存年代最久,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利工程。5·12地震摧毁了这座城市80%以上的建筑,却未能撼动两千年前李冰所建的都江堰。
但其他自然遗产却或多或少为这次8级强震所伤:青城前山古建筑文物和道路系统受损;青城后山受地震次生灾害滑坡、泥石流影响,生态系统受损;建筑文物二王庙垮塌;伏龙观、秦堰楼等不同程度受损;龙门山中央破裂带穿过龙溪一虹口自然保护区的外围保护带。
这直接导致旅游业停滞,青城山过去高达6000万元的门票收入和6亿多的旅游收入在瞬间几乎归零。
旅游是这个城市的生命。“都江堰的经济形态呈现‘321’的比例,第三产业在整个经济比重中占51%,而旅游作为核心产业拉动了近60%的就业需求。”都江堰市市委副书记潘祖龙介绍说,“灾后重建资金中,近三分之一的资金将投入到旅游业中。”
震后重建,恢复旅游。民间与官方没有争议。
再建一个部江堰
“再建一个都江堰!”吴邦国说过。现在,这成了都江堰老百姓的一句流行语。目标是重建成全世界灾后重建城市的生态保护典范,一座坚强的城市,一个不倒的都江堰。
正如日本学者德村志成目睹都江堰人重建后作出的评价:“在那里(都江堰市)可以看到古人和大自然搏斗的痕迹和伟大精神,更可以领略和学习到古人的聪明才智,因此,当知道它受到损害时,那种发自内心的担心和焦虑是必然的反应,也是该有的关怀”。
在都江堰风貌景观的重建规划中,闪烁着生态城市的各个亮点。都江堰人将其凝练为八个字一“显山、亮水、秀城、融绿”。
“都江堰气候温和且多雨,生态环境自身修复能力较强。”潘祖龙说,“市里提出‘2+8’方案,即建立两个5A景区和八个4A景区。相比震前以传统方式为主的旅游形态,震后的旅游业将呈现多元化发展的特点。”
国外在生态旅游产品中设计了观鸟旅游、漂流旅游、动植物珍奇观赏等等,我国的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相对滞后。都江堰希望借重建的机会加快步伐。
细数地震之前都江堰的生态旅游资源,便知这并非难事。大自然和过往的历史,应许给了这里极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如深藏生物多样性的山脉和森林,长期地质作用和地理形成过程留下的山景、峡谷、洞穴等景观,见证古蜀文明的芒城,以及道家养生之术、茶文化、古寨遗迹、特色民俗活动和特色美食。
在都江堰,重建并不意味简单的复制,而是新鲜的起点。
生态重建的新样本
都江堰市,试图围绕着一个支柱产业——旅游而重建。地震一周年后,因李冰治水而成就了的天府之国成为一片独特的土地,一个科学重建的样本。
重建的意思不只是重新盖起房子,生态重建则意味更多。首先要找回自然的元气,生态系统如何恢复?损毁的森林等待更新,滑坡山体需要处理,大熊猫等动物破碎的栖息地必须维护。在青城山,前山后山的古树名木被一一调查记录和保护修复,山体接受整治。在大熊猫的分布区,阻断熊猫通道的崩塌物被移除,植被、竹子重新覆盖栖息地。
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则大体遵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这里的文化底蕴。由国家文物局支持的二王庙、伏龙观等抢救性修复工程在灾后1个月就进入了全面施工阶段,上海市支持的青城山一都江堰景区基础设施修复工程正在施工。奎光塔、灵岩山、普照寺、城隍庙等均在加快维修工作中。
生态修复,正在逐渐进行。旅游,正在努力复苏。人与自然耦合的生态系统也在建立,将镜头聚焦,普通的都江堰人也寻找到了都江堰今后发展的支撑一生态产业。徐家林盘内流水潺潺、竹林阴翳,这里的“农家乐”远近闻名。在大地震中,徐家大院房屋受损严重。震后,人们的眼光转向了生态资源,自然而然将灾后重建和林盘保护结合,户与户间相互借景资源共享,打造了一个小巧精致、颇具特色的旅游休闲接待群落。既保护了现有耕地和林盘,又解决了农民的收入问题。
不论生态修复,还是旅游恢复,落点都在人与自然的和谐。
地貌在改变,绿意在重生。这不只为了都江堰人,也为了远道而来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