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杰夫·贝佐斯和乔布斯一样,没有在自己的生父身边长大。甚至对自己亲生父亲的感觉和人们问及此事时的反应,这两个科技巨头也相差无几。贝佐斯说:“我对他从来没有好奇过,唯一提起他的时候是在医生办公室,医生问我的家族病史。我写了我不知道。我真正的父亲是把我养大成人的那个人。”在沃尔特·艾萨克森的《乔布斯传》中,他说,乔布斯一直很犹豫要不要让他的养父母,“他心目中真正的父母”知道他正在寻找生母,“他担心他们不高兴,这种敏感对他来说实属少见,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对养父母的感情之深。”
乔布斯的养父和邻居们对他成为硅谷巨人影响巨大,在他的传记中都会提到他的邻居就是惠普的工程师,他曾经打电话给惠普的创始人之一要求借一些电子元件。贝佐斯的外祖父对他影响很大。在《一键下单》中,理查德·勃兰特写道,他在外祖父的农场学会了“清理牛栏、阉牛、装下水管道等工作”。如果这对他的人生观有什么影响,那就是贝佐斯的母亲所说的:“田间劳作令你真正变得自给自足,杰夫学到的一件事是,所有问题都是有解决方法的。当你认为那是障碍时,那就是障碍。不这样看,它们就是机会。”两者相比,贝佐斯拥有的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童年。
贝佐斯开始创办亚马逊的动机也非常简单。在理查德·勃兰特的描述中,他和大多数拥有精明头脑的商人没什么两样。对这位平均三年换一次工作的聪明的年轻人而言,“他就是想创办一家可以将他的商业知识和科学技术完美结合起来的公司。做什么生意不重要,只要潜力巨大。他意识到互联网将会成为人们的聚集地,而只要是人们聚集的地方,就有机会出售东西,前提是有人了解这一新环境的特征并弄明白怎样合理利用它。他开始梦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零售商—或者某一时间段内,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
“大多数成功的创业者建立公司是因为他们对想要进入的业务有着难舍的激情—比尔·盖茨开发软件,是因为他的目标是要让每个人都拥有一台电脑;史蒂夫·乔布斯设计新的个人电脑,是因为他想制定一个金牌标准;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创立搜索引擎,是为了让每个人都可以接触到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但贝佐斯只是简单地对一个事实感兴趣,那就是互联网的增长意味着有人即将从这种现象中大赚一笔,他想分一杯羹。”读到这段话时我们可能难免会失望,因为其中“改变世界”的激情实在太少,一点没有乔布斯著名的广告词“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的气味。
不过,这却并不会妨碍杰夫·贝佐斯创造一家今日世界最重要的互联网公司。
1994年,贝佐斯辞职,创办了亚马逊网站。在亚马逊成立两个月和正式向公众提供服务10个月前,贝佐斯去上了一堂“由美国书商协会赞助的关于如何开书店的课程”。这个日后美国书商们最憎恨的人和他们坐在一起,学会了让顾客满意是何等重要这一课,“决心使客户服务成为‘亚马逊网站的基石’”。
但是贝佐斯让顾客满意的方法,并不是为到书店的客人们提供摩卡咖啡,或者将书仔细打包,甚至像他在美国书商协会赞助的课程上学到的那样,帮顾客洗车,而是在总体哲学上将注意力放在顾客身上,对客户友好。这让亚马逊的网站和Google一样拥有著名的简洁。此外,这种哲学带来的最著名也最直接的结果是亚马逊的“一键下单”软件。“正是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使亚马逊取得了成功。杰夫·贝佐斯会做他能想到的任何事情,来使顾客应用亚马逊的流程更简单。”
“如果我们有哪些地方让顾客不高兴了,这些人离开网站后就会说,哦,那实际上不是我想要的。口口相传的力量是很强大的。”贝佐斯说。在网上,“每个人都是出版商。”他们写博客、发邮件、很快就能把事情变得不堪,“邮件有些神奇的功能,能把人类的礼貌基因加以屏蔽……你会收到一些格外坦诚的反馈,确切地告诉你怎么改善服务。如果我进了一家餐馆,吃了顿差劲的饭菜,我只是走人而已,绝不会去找到厨师,揪着他的领子说,‘你知道吗,你真不该当厨子的。’”
当然,这看起来一点也不酷,一点也不像乔布斯那句著名的话:“我从来不做市场调查。我做的唯一的市场调查就是早上起来照照镜子。”后者以一种对客户让人称奇不已的傲慢著称,他号称如果亨利·福特去问顾客想要什么,得到的回答只能是跑得更快的马车。
甚至在为亚马逊网站融资时,贝佐斯也表现出了足够的精明—而且,是普通人的精明。亚马逊早期的资金来自于贝佐斯自己的钱和他家人的投资。但是他足够理性。他认为只有10%甚至更少的新创企业会成功,他知道自己很优秀,但是他也只认为自己有30%的成功机会。他如实告诉了自己的父母,让“他们只有在作好了赔钱准备时,才应该投资”。
开始引入风险投资时,贝佐斯谨慎地研究了一系列的风险投资公司,然后挑选出他们最喜欢的KPCB—后者拥有硅谷的风险投资之王约翰·多尔,多尔投资过的公司包括太阳微系统、莲花、雅虎和谷歌。亚马逊可以从另外一家风险投资公司美国泛大西洋投资集团获得更好的估价,但贝佐斯决定还是希望KPCB来投资,条件是约翰·多尔要加入亚马逊的董事会,“贝佐斯感觉多尔的名字比他可能多得的1000万美元更有价值”。
他对待亚马逊的态度也和乔布斯对待苹果产品的态度不同。他不是“完美主义者”。“亚马逊公司成立时,网站还没有真正建成。贝佐斯的哲学是尽快进入市场,以便在竞争中领先,等人们开始使用时,再解决问题和改善网站。”勃兰特写道。这种哲学的进一步延伸是,在获得KPCB的投资之后,贝佐斯决定将盈利的问题放下,而是要尽快做大,拿到足够多的用户和销售额。1997年1月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贝佐斯说:“我们还没有盈利,我们可以盈利。盈利可能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也可能是最愚蠢的。我们把可能是利润的那部分钱用来再投资于将来的生意。如果现在就让亚马逊盈利,不管是哪个领导层作出的决定,都将是最愚蠢的决定。”
这话你听上去一定很耳熟,因为它后来被很多互联网公司重复过,甚至在中国,淘宝重复过同样的意思,京东商城的刘强东这么说过,开心网和新浪微博也都如此表达过。
不过,当大环境、分析师和媒体都开始纷纷挑战贝佐斯的策略时,他倒也成功地迅速开始盈利,尽管伴随着他的抱怨。著名的大环境的挑战就是1999年互联网公司泡沫的破灭。那一年,贝佐斯被《时代》杂志评为年度人物,但紧接着,从12月开始,到2000年年底,亚马逊股价贬值了90%。即便如此,它也是互联网女王玛丽·米克尔力挺的互联网明星中少数没有陨落的。贝佐斯一边抱怨他从“互联网模范代表变成了互联网上哭泣的失意者”,一边改变自己唯快不破的理念,为盈利努力工作。
严格意义上讲,《一键下单》并没有完整地向我们掀开亚马逊王国的面纱,它的描述大多也集中于早期,今天的亚马逊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互联网上的书店或者互联网上的百货公司。不像其他著名的科技公司如谷歌、苹果甚至Facebook,亚马逊并没有被真正描述过。不过,从这本书里,我们还是能读到那个“普通的”贝佐斯。
最后再说一件普通的事,贝佐斯从不熬夜。他喜欢炫耀自己每天都能睡够8小时。你能想象乔布斯会这样吗?
乔布斯的养父和邻居们对他成为硅谷巨人影响巨大,在他的传记中都会提到他的邻居就是惠普的工程师,他曾经打电话给惠普的创始人之一要求借一些电子元件。贝佐斯的外祖父对他影响很大。在《一键下单》中,理查德·勃兰特写道,他在外祖父的农场学会了“清理牛栏、阉牛、装下水管道等工作”。如果这对他的人生观有什么影响,那就是贝佐斯的母亲所说的:“田间劳作令你真正变得自给自足,杰夫学到的一件事是,所有问题都是有解决方法的。当你认为那是障碍时,那就是障碍。不这样看,它们就是机会。”两者相比,贝佐斯拥有的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童年。
贝佐斯开始创办亚马逊的动机也非常简单。在理查德·勃兰特的描述中,他和大多数拥有精明头脑的商人没什么两样。对这位平均三年换一次工作的聪明的年轻人而言,“他就是想创办一家可以将他的商业知识和科学技术完美结合起来的公司。做什么生意不重要,只要潜力巨大。他意识到互联网将会成为人们的聚集地,而只要是人们聚集的地方,就有机会出售东西,前提是有人了解这一新环境的特征并弄明白怎样合理利用它。他开始梦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零售商—或者某一时间段内,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
“大多数成功的创业者建立公司是因为他们对想要进入的业务有着难舍的激情—比尔·盖茨开发软件,是因为他的目标是要让每个人都拥有一台电脑;史蒂夫·乔布斯设计新的个人电脑,是因为他想制定一个金牌标准;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创立搜索引擎,是为了让每个人都可以接触到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但贝佐斯只是简单地对一个事实感兴趣,那就是互联网的增长意味着有人即将从这种现象中大赚一笔,他想分一杯羹。”读到这段话时我们可能难免会失望,因为其中“改变世界”的激情实在太少,一点没有乔布斯著名的广告词“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的气味。
不过,这却并不会妨碍杰夫·贝佐斯创造一家今日世界最重要的互联网公司。
1994年,贝佐斯辞职,创办了亚马逊网站。在亚马逊成立两个月和正式向公众提供服务10个月前,贝佐斯去上了一堂“由美国书商协会赞助的关于如何开书店的课程”。这个日后美国书商们最憎恨的人和他们坐在一起,学会了让顾客满意是何等重要这一课,“决心使客户服务成为‘亚马逊网站的基石’”。
但是贝佐斯让顾客满意的方法,并不是为到书店的客人们提供摩卡咖啡,或者将书仔细打包,甚至像他在美国书商协会赞助的课程上学到的那样,帮顾客洗车,而是在总体哲学上将注意力放在顾客身上,对客户友好。这让亚马逊的网站和Google一样拥有著名的简洁。此外,这种哲学带来的最著名也最直接的结果是亚马逊的“一键下单”软件。“正是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使亚马逊取得了成功。杰夫·贝佐斯会做他能想到的任何事情,来使顾客应用亚马逊的流程更简单。”
“如果我们有哪些地方让顾客不高兴了,这些人离开网站后就会说,哦,那实际上不是我想要的。口口相传的力量是很强大的。”贝佐斯说。在网上,“每个人都是出版商。”他们写博客、发邮件、很快就能把事情变得不堪,“邮件有些神奇的功能,能把人类的礼貌基因加以屏蔽……你会收到一些格外坦诚的反馈,确切地告诉你怎么改善服务。如果我进了一家餐馆,吃了顿差劲的饭菜,我只是走人而已,绝不会去找到厨师,揪着他的领子说,‘你知道吗,你真不该当厨子的。’”
当然,这看起来一点也不酷,一点也不像乔布斯那句著名的话:“我从来不做市场调查。我做的唯一的市场调查就是早上起来照照镜子。”后者以一种对客户让人称奇不已的傲慢著称,他号称如果亨利·福特去问顾客想要什么,得到的回答只能是跑得更快的马车。
甚至在为亚马逊网站融资时,贝佐斯也表现出了足够的精明—而且,是普通人的精明。亚马逊早期的资金来自于贝佐斯自己的钱和他家人的投资。但是他足够理性。他认为只有10%甚至更少的新创企业会成功,他知道自己很优秀,但是他也只认为自己有30%的成功机会。他如实告诉了自己的父母,让“他们只有在作好了赔钱准备时,才应该投资”。
开始引入风险投资时,贝佐斯谨慎地研究了一系列的风险投资公司,然后挑选出他们最喜欢的KPCB—后者拥有硅谷的风险投资之王约翰·多尔,多尔投资过的公司包括太阳微系统、莲花、雅虎和谷歌。亚马逊可以从另外一家风险投资公司美国泛大西洋投资集团获得更好的估价,但贝佐斯决定还是希望KPCB来投资,条件是约翰·多尔要加入亚马逊的董事会,“贝佐斯感觉多尔的名字比他可能多得的1000万美元更有价值”。
他对待亚马逊的态度也和乔布斯对待苹果产品的态度不同。他不是“完美主义者”。“亚马逊公司成立时,网站还没有真正建成。贝佐斯的哲学是尽快进入市场,以便在竞争中领先,等人们开始使用时,再解决问题和改善网站。”勃兰特写道。这种哲学的进一步延伸是,在获得KPCB的投资之后,贝佐斯决定将盈利的问题放下,而是要尽快做大,拿到足够多的用户和销售额。1997年1月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贝佐斯说:“我们还没有盈利,我们可以盈利。盈利可能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也可能是最愚蠢的。我们把可能是利润的那部分钱用来再投资于将来的生意。如果现在就让亚马逊盈利,不管是哪个领导层作出的决定,都将是最愚蠢的决定。”
这话你听上去一定很耳熟,因为它后来被很多互联网公司重复过,甚至在中国,淘宝重复过同样的意思,京东商城的刘强东这么说过,开心网和新浪微博也都如此表达过。
不过,当大环境、分析师和媒体都开始纷纷挑战贝佐斯的策略时,他倒也成功地迅速开始盈利,尽管伴随着他的抱怨。著名的大环境的挑战就是1999年互联网公司泡沫的破灭。那一年,贝佐斯被《时代》杂志评为年度人物,但紧接着,从12月开始,到2000年年底,亚马逊股价贬值了90%。即便如此,它也是互联网女王玛丽·米克尔力挺的互联网明星中少数没有陨落的。贝佐斯一边抱怨他从“互联网模范代表变成了互联网上哭泣的失意者”,一边改变自己唯快不破的理念,为盈利努力工作。
严格意义上讲,《一键下单》并没有完整地向我们掀开亚马逊王国的面纱,它的描述大多也集中于早期,今天的亚马逊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互联网上的书店或者互联网上的百货公司。不像其他著名的科技公司如谷歌、苹果甚至Facebook,亚马逊并没有被真正描述过。不过,从这本书里,我们还是能读到那个“普通的”贝佐斯。
最后再说一件普通的事,贝佐斯从不熬夜。他喜欢炫耀自己每天都能睡够8小时。你能想象乔布斯会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