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文学世界的无比美妙,陶冶爱国情操,逐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作者从巧设情境、强化美读、挖掘材源等方面阐述了初中语文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审美教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巧设情境;强化美读;挖掘材源;审美教育
当代的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顾城坦言:“黑夜给了我一双炯炯有神的黑色双眼,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一经典佳句告诉我们一个真谛:假如用心去发现大千世界的美,那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的眼睛都是最美最动人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所选的大部分作品的构思精巧,文句隽永,散发着自然清香,显露人性之光的描述恰似智慧的源泉和思想的宝库,有待于师生共同去挖掘与发现。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文学世界的无比美妙,陶冶爱国情操,逐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具有一定审美素质的群体,应该采取因材施教原则,从以下途径积极引导学生鉴赏各种题材的文学作品:
一、巧设情境,品味内容的意境美
一首诗文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一个场景的描述是作者心灵的结晶,内在心灵与外在自然风景的有机结合就是意境。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务必注重潜移默化与熏陶感染,巧妙地把“情感態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师生互动之中,为审美教育创造条件。
漫长的原始社会里,人类相互交流的语言还没有产生时,就已经晓得利用声音的强弱、高低等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随着生产劳动的不断发展,就逐渐形成了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和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声;当人们庆祝狩猎的成果时,往往以敲打木器或者石器来表达欢欣鼓舞之情。在抵御外敌入侵时,许多民族英雄高唱战歌冲向敌人的阵地,诸如在八年抗战争期间,冼星海的《大刀进行曲》曾经鼓舞着无数爱国勇士挥舞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合理借助相应的音乐,能激励学生勇于联想,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譬如,我执教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就用录放机播放了《忧思》这一琵琶独奏曲,许多学生被哀怨凄凄美的曲调陶醉,从而自然产生“断肠人在天涯”的共鸣。
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普及,通过多媒体学手段来创设意境,能把教材中涉及的相关的景、人、事物栩栩如生地呈现于学生的眼前,以利他们通过直观感受获得审美体验。譬如,我在执教白居易的《卖炭翁》时,先借助课件逐一展示如下画面来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审美情趣:第一幅画面:一位老大爷白发苍苍,衣衫褴褛,脸上皱纹密布,眼眶四周围绕着厚厚的灰尘,双手十指弯曲、乌黑;第二幅画面:寒风凛冽,白雪茫茫,一位骨瘦如柴的老大爷艰难地拉着沉重的牛车卖炭;第三幅画面:天空中乌云密布,两个胖乎乎的太监骑着高头大马,手持如意棍,凶狠地驱赶哭丧着脸的老汉快速走向皇宫;第四幅画面:老汉仰天长啸,十分难过地把不能维持生计的半匹红绸布和一丈绫绢系在牛头上回家。在连续播放完四幅画面后,我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针对画面逐一讨论、总结,初步感知作品的主旨;接着,让学生在齐声朗读全文的基础上深入感悟作者的情感意图,从而不仅让他们初步明白了黑暗社会里统治阶级的反动本质和劳苦大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背景,并从其意境中培养了正确的审美观。
二、强化美读,感悟作品的情趣美
俗话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与“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制而后识器”是古人总结出“美读”的重要性,而美读的本质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诵读的时候感悟出来,不仅了解作者的构思意图,而且拉近与作者的心灵距离。美读有口到、耳到、眼到、心到四大法宝,但不管哪一件宝贝,其实都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过程——发之于声、记之于心。在美读之时,学生只有掌握四大法宝,才能重点感受文本的意境美。诸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从表面上看主要写的是景,但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与感悟,既能在心中产生艳丽的春花、绵绵的春雨和温和的春风,又能体会到小草百折不挠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还能在眼前浮现出春意盎然的美丽景色,切身感受到春天无比美好,与作者一起发自肺腑地酷爱春天、歌颂春天。这是美读的神奇功效,能使更多的学生心中荡起向往美好事物的涟漪,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也落地有声。
三、挖掘材源,领略佳作的科学美
科学美是不以为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美,在教材中涉及科技类说明文中尤为突出。诸如我国古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是一篇很典型的事物性说明文,学生在学习该文时,应该从分析石拱桥兴建历史、结构特点和实用价值等角度来领略文本的科学美。再如《苏州园林》是我国家喻户晓的著名作家叶圣陶所创作,他从巧妙地游览者的角度,精确概括出不拘一格、数量繁多的苏州园林之共同特征,并从多方面予以说明。全文主要分四个景区:东部的厅堂轩敞宏丽,楼阁重叠;以山池为中心的说明属于中部,那里风景清幽明净;西部则是枫林土山,景色巧夺天工,清秀幽香;具有田园风味的属于北部区域,由于全园建筑布局结构严谨,空间处理恰到好处,因此苏州园林乃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其中,尤为突出的漏窗建筑是其点睛之笔,这个建筑也称漏花窗,窗外与窗内之景互为借用,假如我们从不同的漏窗瞭望园,一定能愉快地感知“移步换景”和“一步一景”的科学美。诸如沧浪亭而言,其漏窗就有108扇,图案变幻多端、花纹精巧,让人叹为观止。学生通过以上细节的鉴赏,不仅初步感悟到科学发展是硬道理的动力美,而且对科学工作者的敬业精神产生务必敬仰之情。
美学与初中语文教学是一对孪生兄弟,每一个语文教师积极、合理、科学地开发这块美学宝藏是责无旁贷的,但愿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文本中美的因素,进一步优化美的教育,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保驾护航。
【关键词】初中语文;巧设情境;强化美读;挖掘材源;审美教育
当代的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顾城坦言:“黑夜给了我一双炯炯有神的黑色双眼,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一经典佳句告诉我们一个真谛:假如用心去发现大千世界的美,那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的眼睛都是最美最动人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所选的大部分作品的构思精巧,文句隽永,散发着自然清香,显露人性之光的描述恰似智慧的源泉和思想的宝库,有待于师生共同去挖掘与发现。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文学世界的无比美妙,陶冶爱国情操,逐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具有一定审美素质的群体,应该采取因材施教原则,从以下途径积极引导学生鉴赏各种题材的文学作品:
一、巧设情境,品味内容的意境美
一首诗文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一个场景的描述是作者心灵的结晶,内在心灵与外在自然风景的有机结合就是意境。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务必注重潜移默化与熏陶感染,巧妙地把“情感態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师生互动之中,为审美教育创造条件。
漫长的原始社会里,人类相互交流的语言还没有产生时,就已经晓得利用声音的强弱、高低等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随着生产劳动的不断发展,就逐渐形成了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和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声;当人们庆祝狩猎的成果时,往往以敲打木器或者石器来表达欢欣鼓舞之情。在抵御外敌入侵时,许多民族英雄高唱战歌冲向敌人的阵地,诸如在八年抗战争期间,冼星海的《大刀进行曲》曾经鼓舞着无数爱国勇士挥舞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合理借助相应的音乐,能激励学生勇于联想,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譬如,我执教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就用录放机播放了《忧思》这一琵琶独奏曲,许多学生被哀怨凄凄美的曲调陶醉,从而自然产生“断肠人在天涯”的共鸣。
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普及,通过多媒体学手段来创设意境,能把教材中涉及的相关的景、人、事物栩栩如生地呈现于学生的眼前,以利他们通过直观感受获得审美体验。譬如,我在执教白居易的《卖炭翁》时,先借助课件逐一展示如下画面来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审美情趣:第一幅画面:一位老大爷白发苍苍,衣衫褴褛,脸上皱纹密布,眼眶四周围绕着厚厚的灰尘,双手十指弯曲、乌黑;第二幅画面:寒风凛冽,白雪茫茫,一位骨瘦如柴的老大爷艰难地拉着沉重的牛车卖炭;第三幅画面:天空中乌云密布,两个胖乎乎的太监骑着高头大马,手持如意棍,凶狠地驱赶哭丧着脸的老汉快速走向皇宫;第四幅画面:老汉仰天长啸,十分难过地把不能维持生计的半匹红绸布和一丈绫绢系在牛头上回家。在连续播放完四幅画面后,我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针对画面逐一讨论、总结,初步感知作品的主旨;接着,让学生在齐声朗读全文的基础上深入感悟作者的情感意图,从而不仅让他们初步明白了黑暗社会里统治阶级的反动本质和劳苦大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背景,并从其意境中培养了正确的审美观。
二、强化美读,感悟作品的情趣美
俗话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与“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制而后识器”是古人总结出“美读”的重要性,而美读的本质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诵读的时候感悟出来,不仅了解作者的构思意图,而且拉近与作者的心灵距离。美读有口到、耳到、眼到、心到四大法宝,但不管哪一件宝贝,其实都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过程——发之于声、记之于心。在美读之时,学生只有掌握四大法宝,才能重点感受文本的意境美。诸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从表面上看主要写的是景,但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与感悟,既能在心中产生艳丽的春花、绵绵的春雨和温和的春风,又能体会到小草百折不挠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还能在眼前浮现出春意盎然的美丽景色,切身感受到春天无比美好,与作者一起发自肺腑地酷爱春天、歌颂春天。这是美读的神奇功效,能使更多的学生心中荡起向往美好事物的涟漪,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也落地有声。
三、挖掘材源,领略佳作的科学美
科学美是不以为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美,在教材中涉及科技类说明文中尤为突出。诸如我国古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是一篇很典型的事物性说明文,学生在学习该文时,应该从分析石拱桥兴建历史、结构特点和实用价值等角度来领略文本的科学美。再如《苏州园林》是我国家喻户晓的著名作家叶圣陶所创作,他从巧妙地游览者的角度,精确概括出不拘一格、数量繁多的苏州园林之共同特征,并从多方面予以说明。全文主要分四个景区:东部的厅堂轩敞宏丽,楼阁重叠;以山池为中心的说明属于中部,那里风景清幽明净;西部则是枫林土山,景色巧夺天工,清秀幽香;具有田园风味的属于北部区域,由于全园建筑布局结构严谨,空间处理恰到好处,因此苏州园林乃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其中,尤为突出的漏窗建筑是其点睛之笔,这个建筑也称漏花窗,窗外与窗内之景互为借用,假如我们从不同的漏窗瞭望园,一定能愉快地感知“移步换景”和“一步一景”的科学美。诸如沧浪亭而言,其漏窗就有108扇,图案变幻多端、花纹精巧,让人叹为观止。学生通过以上细节的鉴赏,不仅初步感悟到科学发展是硬道理的动力美,而且对科学工作者的敬业精神产生务必敬仰之情。
美学与初中语文教学是一对孪生兄弟,每一个语文教师积极、合理、科学地开发这块美学宝藏是责无旁贷的,但愿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文本中美的因素,进一步优化美的教育,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