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悲伤体验 生死观教育不可缺

来源 :家族企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lingsv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已经取得积极成效,人们也逐渐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就像企业需要迅速复工,对于个体而言亟需应对的就是疫情中的心理创伤,比如对于无常死亡,人们如何消解悲伤?广州大学胡宜安教授认为:“人一辈子经历无数的生离死别,如果能处理好,我们的生命会变得有韧性。走出死亡阴影,走出丧亲的悲伤体验,自己回归常态,这也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健康回归。”
  疫情下被放大的集体性焦虑
  “此次疫情引发的社会心理问题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胡宜安说,“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应该说无论是政府决策还是全社会的资源调动,包括各项公共卫生举措都是行之有效的,但在实施这些有效举措的过程中,部分民众表现出的思想意识的不成熟,导致一些矛盾和问题的产生。这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武汉封城前有些人连夜出逃离开武汉,还有的人隐瞒病情和接触史,而这类行为有可能引发人们的愤怒和恐慌,当恐慌情绪蔓延,就会加大疫情防控的难度。再比如,当人们对于外界过度反应时就会出现一些不理性的行为,比如对传闻的抗病毒产品,不假思索地相信,去抢购并不紧缺的生活物资。这是理智丧失的表现。此外还有人和人之间的疏离,人们对武汉人、湖北人的高度紧张甚至歧视。疫情中出现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去反思的。”
  而在谈及人们这类行为背后的原因时,胡宜安认为,其内在本质在于“抗拒死亡”以及集体无意识的死亡恐惧。
  “人们的不理性行为,往往是出于担心生活常态被打破、盲目跟风,但这只是现象,真正内在的原因在于抗拒死亡的心理。”胡宜安指出,“心理学研究显示,正面积极情绪跟别人分享,会加倍正面情绪,而分享负面情绪则会加大负面情绪的影响,恐慌、恐惧、焦虑的情绪往往内含着别人也会跟我一样。这是一种面对死亡威胁的心理暗示,希望通过分享来缓解自身的恐惧,但在疫情之下,如果每个人都出于这样一种本能的心理反应,结果就会造成集体的恐慌。”胡宜安认为,造成这种死亡抗拒和集体恐慌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人类文化长期以来对瘟疫形成的社会大脑;二是现代消费主义模式下的死亡回避;三是生死观教育的长期缺位。
  “社会大脑”和“死亡回避”
  “瘟疫跟我们平时遭遇的意外事件不同,也与其他疾病不一样,它是集体性的。其他疾病呈现的是个体生命的缺陷,而瘟疫显现的是我们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缺陷,而在这样一种指向集体死亡的意向之下,个体是非常渺小、非常无助的。”胡宜安认为,瘟疫的特点在于与死亡密切相关、不可预测,同时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瘟疫也一直伴随其中,可以说人类祖先对于瘟疫的记忆是十分鲜活的,并形成了心理学所说的“社会大脑”。
  “关于瘟疫的一系列从远古到现在汇聚成的死亡恐惧认知,即使几千年过去,仍在我们的文化中不断传承下来,成为人们的集体记忆,也就是‘社会大脑’。在这种情况下,一旦瘟疫爆发,这种情绪和心理自然反映在每个个体身上,除了极少数非常理智清醒的人之外,大部分人都表现出身不由己的恐慌,这就是集体无意识的死亡恐惧。”胡宜安认为,“在这种集体无意识下,个体的自我丧失,非理性的东西不断被强化,也就意味着理性的弱化,人们无法研判事件的发展趋势,无法做出客观冷静的分析,也就没有办法对自己的情绪反应作出适当指引,所有的事情都被放到了死亡恐惧的框架中思考,生活常态被打破,个体处于动荡不安之中,身心摇摆不定,这也是抗拒死亡的表现。”
  除了受到社会大脑的影响,人们普遍存在死亡恐惧和抗拒死亡的本能和认知,胡宜安认为死亡回避也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现象。他认为,正是在科技高度发达、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人们很少思考死亡,对于死亡的态度是漠视的,但事实上又不能真正地屏蔽死亡的事实,从而导致在真正面临死亡时,人们总是表现得无所适从,也容易陷入恐慌之中。
  “在国家快速现代化的过程中,市场经济创造了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人们的消费水平快速上升,同时技术通讯手段也不断发展,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让现代人体会到了生存的快乐,由此产生了享乐主义,人们只关注快乐、青春、活力,而遮盖背后客观存在的衰老、疾病和死亡,似乎这些东西被我们扫到了阴暗的角落,不再存在。即便我们生病了,我们想到的也是医生能治好我们,因此人们很少会想到人是会死的,但事实上,我们仍然不能屏蔽死亡本身,并且我们惧怕死亡,而且一旦直面死亡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生死观教育的缺位
  “说到底,这是因为我们从来不思考,也不去认知,使得内心对于死亡没有准备。平时我们在看新闻时,经常会看到一些死亡相关的信息,甚至通过高科技通讯把死亡现场传到我们眼睛里,但对我们而言那也只是短暂的震动。我们只是一个旁观者。事实上,这种状态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而这次疫情,对生命与生死起到了提醒作用。平时死亡跟我们隔着厚厚的篱笆,但疫情让我们看到人在病毒面前的无能为力,人们身临其境般地直面死亡。”
  在胡宜安看来,在人们的思想意识里,“从来就没有死亡的一席之地。”胡宜安认为,这很大程度上与生死观教育的缺位有关。“现在的生死观教育是缺乏系统性、连贯性的,但事实上,无论是年幼,还是青壮年,亦或是老年,生死观教育都是必要的、紧迫的。”胡宜安说道。
  “什么是正确的生死观?‘认识你自己’是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一句著名箴言,据说是苏格拉底为自己写的墓志铭,它似乎是在提醒和鼓励人类去探索自身的奥秘,殊不知,这句名言之前还有一句话,那就是:‘记住,你将死去。’如果从这两句话的上下文来理解,那也就意味着,要在记住你将死去的前提下去认识你自己,才是真正地认识你自己,也因此我们要向死而生。在古埃及还有一个习俗,據说在盛大的宴会上,每当进入高潮的时候,就会推进来一具尸体,供参与宴会的所有人观看。古埃及人的智慧在于用这种方法提醒人们记住你将死去,它直接产生两个效果:一是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要珍惜,尽情享乐;二是生命是短暂的,我们要抓紧时间,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我们可以以此为基点来讨论生死观教育,实际上就是两点,一是解除死亡的神秘性,因为实际上人们存在死亡恐惧很重要的原因是无知,死亡对我们所有人而言都是神秘的,因为神秘所以就恐惧。因此通过生死观教育,我们要用科学的眼光去剖析死亡,真正了解生命跟死亡的本质与意义,当你从死亡是生命的必然的角度去思考,之后方能坦然面对死亡,克服死亡恐惧;同时因为生命有终结的一天,所以我们就更应该审慎地、认真地去对待生命,真正懂得生命的宝贵和神圣,从而做到敬畏生命、敬畏死亡,这也就能在情绪认知上消除死亡的恐惧,在态度取向上敬畏死亡。”
  胡宜安认为,“认知上的消除恐惧”和“态度上的敬畏”这两个表面上看似矛盾的东西,恰恰是目前我们的生死观教育中所缺乏的。在他看来,对于死亡的恐惧是必然的,这也是人类物种延续的关键,生死观教育的重心就在于如何疏导。因此胡宜安认为,所有人群都需要死亡观教育,对于青少年,重心在于学校开展系统性、秩序性的课程,按照青少年认知世界的方式来提供生命教育。同时对于中年人和老年人,生死观教育也尤为必要。
  “中老年人的生死观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实际上,人们通常是在年轻的时候用健康换财富,而到年老了又用财富换健康。但这两者是不是一个等式呢?现实中我们看到很多悲剧,中年人平时很强壮,但是一生病就一发不可收拾,给家里带来重创,原因何在?就是因为他忙碌于外界时,没有去思考自己的生命和健康。”
  胡宜安认为,对于老年人同样也需要有正确的生死观,“孔子曾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就是说老了要戒除贪淫无度,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忙于追名逐利,到了老年还是放不下名利,他不承认自己已经年老,无法面对进入人生最后阶段这样一种客观现实,不能接受死亡,这岂不是很荒唐吗?”胡宜安说,“因此,从婴儿到少年,再到青年、中年、老年,都需要生死观教育。”
其他文献
当问起世界上最富有创新的公司时,人们可能常常想到的是在硅谷的那些科技巨头,大概很少有人会联想到家族企业。的确,作为一种古老的公司形式,家族企业常常被看作是企业界保守派的代表,认为他们往往专注自己熟悉的领域,变化缓慢,不愿意创新。但是Duran等学者2016年的研究发现却颠覆了这样的认知,通过对来自42个国家的上百个公司进行荟萃分析,他们发现在最近的20多年中,许多家族企业都拥有着卓越的创新成果,甚
期刊
全球科技公司正在受到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  截至笔者落笔,全球有超过94,000例COVID-19病例,在美国已确认128例。华盛顿州金县(靠近微软公司园区)持续不断的冠状病毒爆发导致21例病例确诊和8例死亡。亚马逊还证实,西雅图的一名员工本周已对COVID-19进行了阳性测试。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继续在世界各地蔓延,微软允许并鼓励其员工在家工作,这家软件巨头已经更新了针对员工的指导方针,允许位于西雅
期刊
作为一位风险投资家和创业学教授,卡特·卡斯特(Carter Cast)听过很多企业的推介宣讲。  卡斯特是普里茨克集团(Pritzker Group)风险投资团队的运营合伙人,也是凯洛格商学院的创业学实战教授,他每年都要面对100多家年轻的公司创业者高谈阔论、推销宣讲。其中,有些推介来自经验丰富的企业家;还有一些是刚从学校毕业并想进入市场的“菜鸟”。不管来自何方,成功的游说通常都会让兴奋的投资者起
期刊
目前,意大利已经成为了全球疫情最严重的地区。3月10日意大利政府下令封锁14省,可是消息提前两天泄露,大量人口从北部疫区匆匆逃至南部。据《卫报》报道,短短两天时间,就有9000余人从北部逃亡至南部的普利亚大区,对比此前意大利人对疫情的“开放”态度,顿时成为全球媒体的热门话题。  国人相对熟知的意大利上一场疫情恐怕要追溯到遥远的公元1348年,正是600多年前的那场黑死病启发意大利人文主义作家薄伽丘
期刊
古代中国社会一直流传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这里所谓的“读书”,并非单纯指吸收知识、改善修养的意思,而是将读书作为一种途径,希望通过寒窗苦读能高中科举,取得官职,进而带来财富,提升家族名声和社会地位。至于其他同样能促使个人和家族向上流动的方式,如营商谋利或从军立战功等,在中国这样一个重文轻武的社会 (金观涛、刘青峰,1992),却一直受到士大夫阶层的贬抑。由于士大夫阶层拥有很大的权力,
期刊
自从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三月初在美国西岸城市西雅图发生感染案例和死亡案例之后,全美国各州开始渐次进入紧急状态。总部设在西雅图的亚马逊公司更是早早在疫情出现之初就在二月底宣布取消员工国内外的出差计划,不管原来因为公务要去什么地方,在三月底之前,这些公务差旅全部延期或取消,或者改为在网上进行。同样位于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和三月初出现确诊病例的斯坦福大学也很快宣布全校改为网上授课。三月六日,美国东岸城市波士顿
期刊
三年前,老林和第二任妻子离婚,带着十岁的儿子壮壮和茉莉组建了新家庭,并且有了他们自己的儿子。现在茉莉要负责两个孩子的教育问题,因为壮壮进入了青春叛逆期,比原来愈发难以教养,常常因为各种学习、游戏和交友的问题被学校投诉,进而引发老林对茉莉的不满,认为她只把心思放在自己儿子的身上,对于壮壮疏于真正的关爱。老林是一家大型上市企业的老板,事业上一帆风顺,也经历了两次婚姻变故。和第一任妻子生育的大儿子已经海
期刊
2013年2月,在英国伦敦大学皇家玛丽学院才读了不满一年,成思超就向父亲提出回国创业。起初,成思超担心父亲责备,盘算了一大堆借口,没想到父亲听了他的想法,并没有横加责怪,只亲轻描淡写地说,“既然决定了,你就把英国的东西该卖的卖,该拿回来的拿回来,先去ESR上班吧。” 父亲了解自己的儿子,成思超是那种只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上的孩子,于是大一没读完的成思超收拾好行囊便辍学回国了。 
期刊
在家族企业中,不管女性家族成员已婚还是未婚,她的作用都是举足轻重的。这些女性成员当中,有些是从企业的基层做起,直接或间接参与到家族决策层中的,还有一些则是身为家族企业创始人的女性企业家。对于家族企业中女性的作用,我们大体上可根据企业所强调的功能和作用分为两种,分别是“家族功能”和“企业功能”。强调家族功能的企业往往是“生态型家族企业”,而强调企业功能的企业往往属于“企业型家族企业”。前者的企业规模
期刊
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简称PTSD)最早的记录源自心理学家对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士兵的研究。经历战争的极端压力后,士兵们出现“战场疲劳症”,出现“心理麻痹”的心理现象,对外界反应减少,情绪沮丧、过分敏感、失眠、焦虑、易怒、有攻击行为、情感疏离、回避社会活动、没有安全感、记忆丧失、注意力下降。外面看上去可能表现一切正常,但是三五年后,他们突然“觉醒”,陷入回忆的噩梦之中。  突如其来的灾难往往会带来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