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阶段是人一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孩子的许多道德情操,以及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原则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小学的德育一般都是采用渗透教育的方式,也就是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学校语文、数学及其他教育教学活动当中,使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和思想道德品质。
关键词:小学 思品课 创新教育
国家重视德育教育,而思品课是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作为一名教师,在思品课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创新氛围
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所见所闻少,接触社会与自然也少,在这个阶段,思想品德课的开展就显得特别重要。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主要是帮助小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自然,从而养成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必须建立一种和谐的合作关系,唯有此,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思维、求知欲、创造欲才能被激活。学生只有心情舒畅,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才有可能大胆创新。因而,课堂中我们要善于营造宽松的教学心理氛围,尊重学生,热爱学生,让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温情;要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进行角色置换,与学生尽量保持情感体验上的一致;要多用表扬,慎用批评,学生答对了及时给予肯定,答错了不动怒、斥责,给学生一个安全的课堂心理保障,让学生在宽松的思维环境下体验各种新的情感,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创设教学情境,发展创新思维。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1、激发活动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引导学生对思品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努力地学习。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需求等,选择适宜的教法,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为此,设计好引入情境是思品课教学的关键。我在思品课教学中就大胆地将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引入思品课堂,活化了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思品课上,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遵循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运用创造教学手段设置课堂结构,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积极主动、互相启发和交流的状态,让学生七嘴八舌,标新立异,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点燃学生心灵中创新的火花。
2、主动参与活动过程
《课程标准》中重点提出了思品课程的课堂教学要体现活动性。它指出:“可根据学习内容的要求、儿童的兴趣和水平进行组织与指导,确定搜集的目标和范围,将得到的资料按要求或以儿童熟悉的方式进行整理、利用、交流。通过组织儿童到现场观察或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
如在教《科学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一课时,因工业革命时代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教学时,我从学生熟悉的现在生活中的火车和轮船引入主题,并师生一起通过资料或图片了解先进的交通工具的发明在推动社会进步中起到的作用。通过活动,是学生认识到世界上还有许多科学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认识到科学技术与我们基础知识的学习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3. “问题--讨论”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
三、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做家务是司空见惯的事。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四、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 “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总之,小学品德的教育目前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这些不足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我们重视它、认识它、理解它,那么我们就能解决它。同时我们只要下苦功夫,就能将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使小学品德教育能够达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目的和要求。
参考文献:
[1] 金利;;走近思想品德课[J];时事(时事报告初中生版);2010年06期
[2] 王新杰;;让思想品德课堂更精彩[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年15期
[3] 鲁秋霞;;浅谈增强思想品德课的趣味性[J];新课程(教研);2011年07期
[4] 任清涛;;初中思品课情感教育的几个方法[J];吉林教育;2011年05期
关键词:小学 思品课 创新教育
国家重视德育教育,而思品课是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作为一名教师,在思品课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创新氛围
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所见所闻少,接触社会与自然也少,在这个阶段,思想品德课的开展就显得特别重要。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主要是帮助小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自然,从而养成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必须建立一种和谐的合作关系,唯有此,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思维、求知欲、创造欲才能被激活。学生只有心情舒畅,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才有可能大胆创新。因而,课堂中我们要善于营造宽松的教学心理氛围,尊重学生,热爱学生,让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温情;要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进行角色置换,与学生尽量保持情感体验上的一致;要多用表扬,慎用批评,学生答对了及时给予肯定,答错了不动怒、斥责,给学生一个安全的课堂心理保障,让学生在宽松的思维环境下体验各种新的情感,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创设教学情境,发展创新思维。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1、激发活动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引导学生对思品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努力地学习。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需求等,选择适宜的教法,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为此,设计好引入情境是思品课教学的关键。我在思品课教学中就大胆地将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引入思品课堂,活化了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思品课上,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遵循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运用创造教学手段设置课堂结构,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积极主动、互相启发和交流的状态,让学生七嘴八舌,标新立异,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点燃学生心灵中创新的火花。
2、主动参与活动过程
《课程标准》中重点提出了思品课程的课堂教学要体现活动性。它指出:“可根据学习内容的要求、儿童的兴趣和水平进行组织与指导,确定搜集的目标和范围,将得到的资料按要求或以儿童熟悉的方式进行整理、利用、交流。通过组织儿童到现场观察或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
如在教《科学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一课时,因工业革命时代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教学时,我从学生熟悉的现在生活中的火车和轮船引入主题,并师生一起通过资料或图片了解先进的交通工具的发明在推动社会进步中起到的作用。通过活动,是学生认识到世界上还有许多科学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认识到科学技术与我们基础知识的学习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3. “问题--讨论”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
三、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做家务是司空见惯的事。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四、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 “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总之,小学品德的教育目前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这些不足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我们重视它、认识它、理解它,那么我们就能解决它。同时我们只要下苦功夫,就能将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使小学品德教育能够达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目的和要求。
参考文献:
[1] 金利;;走近思想品德课[J];时事(时事报告初中生版);2010年06期
[2] 王新杰;;让思想品德课堂更精彩[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年15期
[3] 鲁秋霞;;浅谈增强思想品德课的趣味性[J];新课程(教研);2011年07期
[4] 任清涛;;初中思品课情感教育的几个方法[J];吉林教育;2011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