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知识是一种抽象的逻辑知识,虽然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内容是最基础的,但对幼儿来说还是很具挑战性的,更何况它远远不及美术等学科对幼儿的吸引力大,所以,在幼儿看来,数学很容易枯燥。因此,在实施集体数学教育活动时,我们不免要思考怎样才能让枯燥的学习变得有趣,如何让幼儿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在数学活动中,只有让幼儿成为其中真正的主人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关键词:数学活动,幼儿教育,主动参与
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情境,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真正成为数学活动的主人。教师为幼儿提供学具、玩具,创设学习环境,让幼儿自愿、自由主动地进行数学活动,进而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教师更应该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一、创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情景中引发幼儿自主学习
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是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基本途径和条件。课堂教学中师幼之间的情感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情绪,师幼情感是激发幼儿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能力的有利因素。教师要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幼儿在教师创设的愉悦的环境中自觉主动地参加学习,使幼儿充满强烈的学习欲望,形成一种以自主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心理趋向。如果幼儿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不能体会到学习的愉悦。为此,教师不能生硬地把知识强加给幼儿,不能为了教而教,而是要把生动的、带有故事色彩的教学手段带进课堂,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会知识。如在“十以内相邻数”的活动中,并不是以单调的数字为主让幼儿找出这个数字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而是创设一个游戏的情境,譬如让幼儿胸前挂上十以内数字卡片,教师也挂上一张卡片,站到前面说:“我是数字8,我要找两个好朋友和我一起上台表演节目,这两个朋友必须是比我小1和比我大1的数,猜一猜我的朋友是谁,快请我的两个好朋友站到前面来。”等游戏熟练以后,请小朋友来代替老师的位置。这样,和幼儿玩找朋友的游戏,一起参与活动,让他们觉得老师是他们的好伙伴,与他们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使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会了找相邻数。这样,通过游戏就能较好地调动幼儿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不断体验到自由感和成功感,感觉到学习数学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
二、在数学教学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幼儿的自主学习
在加减数学中无论是数的互逆关系,还是应用题的学习,总伴随着用语言表达数与数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运算过程与结果,以促进幼儿表达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7的加减时,教师给幼儿准备一些棒棒糖,由两名幼儿一起来玩,在游戏中回答教师的提问。先请一名幼儿插棒棒糖,教师提问:“你插了几根棒棒糖?”幼儿回答:“我插了3个。”教师接着说:“请你再插上4根。”幼儿又插上了4个。教师提问:“现在一共有几根棒棒糖?”幼儿回答:“一共有6个。”教师问:“你是用什么方法算的?”幼儿回答:“我是用加法计算的,因为我先插了3个,后又插了4个,一共有7根棒棒糖了。”教师继续问:“应该怎样列式子呢?”幼儿答:“因为3和4合起来是7,所以列算式是3+4=7。”再请另一位幼儿上来,教师提问:“你一共插了几根棒棒糖?”幼儿回答:“一共插了7根。”教师请一个幼儿拿走3根再提问:“你的棒棒糖被拿走了几个?”幼儿回答:“被拿走了3根。”教师又问:“现在还剩下几根棒棒糖?”幼儿回答说:“还剩下4根棒棒糖。”教师再问:“你是用什么方法算的?”幼儿答:“因为一共有7根棒棒糖,拿走了3根,还剩下4根,我是用减法计算的。”教师继续问:“应该怎样列式子呢?”幼儿答:“因为7个减去3个,还剩下4个,所以应列算式是7-3=4。”教师在孩子们都回答正确后要及时鼓励他们:“你们真棒,这些棒棒糖是奖励给你们的,以后要变得更加厉害哦。”用这种方法练习7的加减法,幼儿在问答中用语言表达了运算过程和结果,在游戏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幼儿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幼儿自立学习的激情
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提供丰富的可探索性的操作材料,应用不同的活动形式,引导幼儿开展探索性的实践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自己发现、获取和巩固数学知识。如教大班幼儿学习“二等分”时,教师先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分蛋糕”,譬如:有两只小熊在路上捡到了一块蛋糕,他们都想吃,但又不会把蛋糕分成相同大小的两块,这时来了一只狡猾的狐狸,它说要帮助两只小熊分蛋糕,但是狐狸特别狡猾,最后两只熊只吃到了一点点蛋糕。故事讲完后,再向幼儿提出问题:“你们是否能帮小熊把这块蛋糕分成相同大小的两块?想一想,看看谁能第一个想出好办法。”这样,用激励和鼓励的语言,让幼儿自己去思考,然后用圆形的纸当作蛋糕让幼儿进行操作的实践活动,比比看,谁分得最好。在分完圆形的基础上,再让幼儿分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等各种形状的“蛋糕”,看谁的方法最多。在教师的鼓励、启发下,幼儿会一步步跃跃欲试,大胆尝试各种新奇的方法。最后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指导比较和自己的探索操作,他们有能力找到正方形、长方形等形状“蛋糕”的多种等分方法,又用剪开来比一比的方法验证其他方法的正确性。验证成功之后,幼儿会体会到自己动手成功的喜悦和肯定自我的自信,更能感受其中的乐趣。在分完之后,由教师为刚才的活动作总结:“像这种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的方法叫做二等分。”孩子们对这一活动的过程会特别感兴趣,这个过程中他们知道了“二等分”的意义。这一有趣的数学活动,激励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也增加了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数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幼儿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让幼儿成为数学活动的真正的主人,这是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不断努力去实现的目标。
关键词:数学活动,幼儿教育,主动参与
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情境,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真正成为数学活动的主人。教师为幼儿提供学具、玩具,创设学习环境,让幼儿自愿、自由主动地进行数学活动,进而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教师更应该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一、创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情景中引发幼儿自主学习
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是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基本途径和条件。课堂教学中师幼之间的情感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情绪,师幼情感是激发幼儿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能力的有利因素。教师要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幼儿在教师创设的愉悦的环境中自觉主动地参加学习,使幼儿充满强烈的学习欲望,形成一种以自主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心理趋向。如果幼儿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不能体会到学习的愉悦。为此,教师不能生硬地把知识强加给幼儿,不能为了教而教,而是要把生动的、带有故事色彩的教学手段带进课堂,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会知识。如在“十以内相邻数”的活动中,并不是以单调的数字为主让幼儿找出这个数字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而是创设一个游戏的情境,譬如让幼儿胸前挂上十以内数字卡片,教师也挂上一张卡片,站到前面说:“我是数字8,我要找两个好朋友和我一起上台表演节目,这两个朋友必须是比我小1和比我大1的数,猜一猜我的朋友是谁,快请我的两个好朋友站到前面来。”等游戏熟练以后,请小朋友来代替老师的位置。这样,和幼儿玩找朋友的游戏,一起参与活动,让他们觉得老师是他们的好伙伴,与他们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使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会了找相邻数。这样,通过游戏就能较好地调动幼儿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不断体验到自由感和成功感,感觉到学习数学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
二、在数学教学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幼儿的自主学习
在加减数学中无论是数的互逆关系,还是应用题的学习,总伴随着用语言表达数与数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运算过程与结果,以促进幼儿表达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7的加减时,教师给幼儿准备一些棒棒糖,由两名幼儿一起来玩,在游戏中回答教师的提问。先请一名幼儿插棒棒糖,教师提问:“你插了几根棒棒糖?”幼儿回答:“我插了3个。”教师接着说:“请你再插上4根。”幼儿又插上了4个。教师提问:“现在一共有几根棒棒糖?”幼儿回答:“一共有6个。”教师问:“你是用什么方法算的?”幼儿回答:“我是用加法计算的,因为我先插了3个,后又插了4个,一共有7根棒棒糖了。”教师继续问:“应该怎样列式子呢?”幼儿答:“因为3和4合起来是7,所以列算式是3+4=7。”再请另一位幼儿上来,教师提问:“你一共插了几根棒棒糖?”幼儿回答:“一共插了7根。”教师请一个幼儿拿走3根再提问:“你的棒棒糖被拿走了几个?”幼儿回答:“被拿走了3根。”教师又问:“现在还剩下几根棒棒糖?”幼儿回答说:“还剩下4根棒棒糖。”教师再问:“你是用什么方法算的?”幼儿答:“因为一共有7根棒棒糖,拿走了3根,还剩下4根,我是用减法计算的。”教师继续问:“应该怎样列式子呢?”幼儿答:“因为7个减去3个,还剩下4个,所以应列算式是7-3=4。”教师在孩子们都回答正确后要及时鼓励他们:“你们真棒,这些棒棒糖是奖励给你们的,以后要变得更加厉害哦。”用这种方法练习7的加减法,幼儿在问答中用语言表达了运算过程和结果,在游戏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幼儿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幼儿自立学习的激情
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提供丰富的可探索性的操作材料,应用不同的活动形式,引导幼儿开展探索性的实践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自己发现、获取和巩固数学知识。如教大班幼儿学习“二等分”时,教师先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分蛋糕”,譬如:有两只小熊在路上捡到了一块蛋糕,他们都想吃,但又不会把蛋糕分成相同大小的两块,这时来了一只狡猾的狐狸,它说要帮助两只小熊分蛋糕,但是狐狸特别狡猾,最后两只熊只吃到了一点点蛋糕。故事讲完后,再向幼儿提出问题:“你们是否能帮小熊把这块蛋糕分成相同大小的两块?想一想,看看谁能第一个想出好办法。”这样,用激励和鼓励的语言,让幼儿自己去思考,然后用圆形的纸当作蛋糕让幼儿进行操作的实践活动,比比看,谁分得最好。在分完圆形的基础上,再让幼儿分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等各种形状的“蛋糕”,看谁的方法最多。在教师的鼓励、启发下,幼儿会一步步跃跃欲试,大胆尝试各种新奇的方法。最后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指导比较和自己的探索操作,他们有能力找到正方形、长方形等形状“蛋糕”的多种等分方法,又用剪开来比一比的方法验证其他方法的正确性。验证成功之后,幼儿会体会到自己动手成功的喜悦和肯定自我的自信,更能感受其中的乐趣。在分完之后,由教师为刚才的活动作总结:“像这种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的方法叫做二等分。”孩子们对这一活动的过程会特别感兴趣,这个过程中他们知道了“二等分”的意义。这一有趣的数学活动,激励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也增加了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数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幼儿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让幼儿成为数学活动的真正的主人,这是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不断努力去实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