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这几年间,其他的毫无建树,不过喝酒倒是喝出了一点名堂!
我出生在丹巴县小金谷中,这里是酒文化非常浓郁的地方,酒按提炼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咂酒、青稞酒等,按煮酒的原材料不同,又可以分为玉米酒、麦子酒、青稞酒等,产酒的地方古时候叫烧坊,现在还有很多叫烧坊的小地名,有些人家到现在房名还叫烧坊呢!小时候,我家的黑屋里时常有几缸自用的酒,但我不知道酒是怎么做法,只觉得所用的大约是玉米粒。做酒的方法与器具似乎都很简单,只有煮的时候极不容易,非有经验的母亲不可,就连平时家中自诩为万事通的爷爷也不例外!平常煮酒的时候大抵都要聘请一个人来,俗称曲工,专司为煮好的粮食撒上酒曲的人!酒曲的多寡全靠自己的一双慧眼以及老到的经验!在我家乡,有一个远房亲戚,我们叫她阿比啥姆──她是我奶奶的兄嫂!她就是一名酒曲工,每一年春节前夕都要爬山越岭地去帮人家做酒;虽然是妇道人家,却喜吸旱烟,大嗓门,喝酒也是海量!因为经她手蒸煮的咂酒,味道甘醇,后劲十足,所以生意很好,时常跑几里山路!据她说这不在话下,粗手大脚的,走路都是带风,习惯了,这点山路不算什么!而且,每次帮别人下曲,还有一两碗熟的粮食可以带回给孩子们充饥,这在粮食匮乏的年代里,也算是意外之财了!她每次走到煮酒的主人家,只须走到锅边屈着身看,听里边粮食开花砰砰的声音,好像是喇嘛念经时敲击鼓点的样子,便拿来下曲就得了;早一点酒好且黄的可爱,迟一点味酸且浑浊了。但是怎么是恰好的时候,村中的智者都不能知道,唯有她这双火眼金睛才能够断定,正如古董家的眼睛辨别古物一样。现在老人已渐渐老去,浑浊的眼已没有办法辨明粮食的开花程度,且走路都已颤颤巍巍的,只好整日坐在火塘边,在记忆的深处去回味过去的酒曲之功。
(二)
在我的家乡,大人们饮酒多用酒瓶,将一根麦秆插入瓶中,再用咂取饮用,以表示其斯文之所在,这和藏区人豪爽的性格有点格格不入。其实对于我而言,喝酒之方法是用一种酒碗,叫龙碗,碗深且大,碗底及碗身有云龙之纹,喝酒之时眼前龙盘碗底,呼之欲出,盖以酒与景色相连,可以说是一种喝酒的最高享受!咂酒为琥珀色,一般来说可以豪饮数碗,味起初略带酸味,然而几口过后,酒中的酸味被甜味冲淡,口腔里满是粮食的味道,齿缝间竟然残留有木柴燃烧时散发的气味。据老人们讲,辨别酒的火候主要就是感受齿缝间的味道,浓则酒精度数高,淡则略显度数低!人们捧起龙碗时,要端得平稳,绝不能有丝毫的酒溢出碗沿,待举到与胸齐后,再左手执碗,右手中指在碗中轻轻点蘸,再将中指与大拇指靠拢,张合间向四方做抛洒状,口中轻轻地说“禅朵,禅朵”,寓意喝酒前先敬神灵!敬完神后,才能开怀畅饮,不醉不休!在丹巴其他沟谷中能饮者多喜青稞酒,这种酒度数高于咂酒,颜色犹如纯净水,它是将青稞煮熟之后,撒上酒曲,在密闭的容器中发酵至溢出酒气,再用蒸馏的方法提纯,度数通常在四十度左右!青稞酒入口甘洌,吞咽之后满嘴滞留有一股异香。青稞酒在饮用时与砸酒的饮用大抵相同,都是龙碗筛来,龙碗饮用!由于不着色,通称本色。还有一种,饮用前,将青稞酒和水按一定比例掺和到一口锅中,锅底下燃起熊熊大火,待酒温热后,再倒入红糖、酥油搅拌均匀,色泽灰白,酒香中带有酥油的香味!俗称油酒。这种油酒在甘孜藏区多个地方盛行!还有一种油酒为丹巴嘉绒藏族独有,就是将猪皮切成小块放在锅里翻炒,直到猪皮卷起来,并蓬松如发酵之馒头,这种炒熟的猪皮在嘉绒语里又称作兹廓!兹廓炒好后,再将青稞酒或咂酒倒入其中!这种酒不光味道保持原味,而且蓬松的猪皮入口时饱蘸美酒,在口里嘎嘣脆响,芳香四溢!对于用猪皮烧制油酒在丹巴村寨中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昔时人们喝酒,因为高原气候寒冷,只好围坐锅庄边一边烤火取暖,一边畅饮美酒。忽一日,有嘉绒主妇在炒菜时,一块猪皮掉入火中,只闻火塘里毕毕剥剥作响。男主人快速地将猪皮夹出,一不小心落到酒碗里,看着一大碗酒液,弃之可惜,只好闭上眼喝上一大口,不承想酒味竟然更加浓郁。从此,猪皮美酒就在嘉绒大地上盛行!如今,每每回到家中,母亲都要为我熬制猪皮油酒,我都要喝上几大碗,在醉眼朦胧中回味久远的亲情、故乡情,这酒味藏在味蕾间,永远记挂心底。
(三)
我既是酒乡的一个饮者,又这样喜欢谈酒,好像一定是个与杜康结不解缘的酒徒了。其实却大不然,我喝酒一大半都是得自“真传”。在记忆深处,我的爷爷是很能喝酒的,那时候自己小,所以并不知道他究竟可以喝多少,只记得他每晚盘膝坐在火笼边,将装满美酒的泥壶温在火塘中,待酒香溢出之时,表明可以饮用,爷爷且喝且摆龙门阵,大多是鬼怪灵异之类!讲得多了,我也自然对这类故事知晓很多,如兔子系列《阿乌嘎拉》、嘉绒神王《阿米国尔东》、凄迷爱情《格东格莫》等故事!一个故事至少要花费两个时辰,讲几句咂上一小口,讲到尽兴处时,爷爷总爱将滴着酒液的麦秆取出,在我舌头上点上一点,那酒香也就伴着我的童年慢慢成长。但我喝酒跟我爷爷比起来,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爷爷是浅酌慢饮,而我却是猴急狂饮。因此,我为自己定义就是,虽然我很喜欢喝酒,然而却不会喝酒,所以每逢酒宴我总是第一个脸红、第一喝醉酒的。酒喝多以后,那病就慢慢地找上门来,检查以后,医生叫我少喝酒,或者别喝酒了。不过每次在酒宴之中,闻到酒香,看到豪饮者,心底深处埋藏的酒虫就蠢蠢欲动,忍不住呷上一小口,结果挡不住酒的引诱,开怀畅饮,结果先变成关夫子,然后变成了门神周仓!因为爱酒,在自己的周遭因此有了一大批爱酒人士,像我喝成关公、周仓者有之,然而也有一两个另类,有着不醉之量的,愈饮愈是脸白的朋友。我非常欣羡这几位朋友,只可惜他们虽然海量却不肯喝酒,这让我觉得有点作态。其实人各有好,我这样想是不应该的了。
喝酒的趣味在什么地方?有人说,喝酒的真正乐趣在于醉后自我陶醉的境界,有些人喝酒后表现出豪气干云、妙语连珠、唯我独尊等状态。而我却不然,每次酒醉之后都感觉天旋地转,为此只好迅疾地寻找卧榻之所,安然入睡待酒醒。我喝酒,一般不多说话,因为在酒精的作用下,那舌头自动在弹跳,喉间的气流也上上下下传送给声线,有时候难免口出狂言,中伤别人。为此,我喝酒时,尽量地多举杯,将蠢蠢欲动的舌头麻醉。虽然声带中一刻不停地冒出杂音,不过那无法捋直的舌头就像是一条烂蛇紧紧地贴在口腔底,只听见呜呜的声音,不成语言,为此才得以从开坛之后直到扫尾,一片风平浪静。不过我在酒半酣的时候,也会谈论一下时事,褒贬一下身边人和事的百态,这些病垢已积存很久,难以改变。
端起酒杯,让辛辣的酒穿肠而过,醉眼蒙胧间,才感觉喝酒真有那么一点意思!(责任编辑/文风 设计/毛豆)
这几年间,其他的毫无建树,不过喝酒倒是喝出了一点名堂!
我出生在丹巴县小金谷中,这里是酒文化非常浓郁的地方,酒按提炼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咂酒、青稞酒等,按煮酒的原材料不同,又可以分为玉米酒、麦子酒、青稞酒等,产酒的地方古时候叫烧坊,现在还有很多叫烧坊的小地名,有些人家到现在房名还叫烧坊呢!小时候,我家的黑屋里时常有几缸自用的酒,但我不知道酒是怎么做法,只觉得所用的大约是玉米粒。做酒的方法与器具似乎都很简单,只有煮的时候极不容易,非有经验的母亲不可,就连平时家中自诩为万事通的爷爷也不例外!平常煮酒的时候大抵都要聘请一个人来,俗称曲工,专司为煮好的粮食撒上酒曲的人!酒曲的多寡全靠自己的一双慧眼以及老到的经验!在我家乡,有一个远房亲戚,我们叫她阿比啥姆──她是我奶奶的兄嫂!她就是一名酒曲工,每一年春节前夕都要爬山越岭地去帮人家做酒;虽然是妇道人家,却喜吸旱烟,大嗓门,喝酒也是海量!因为经她手蒸煮的咂酒,味道甘醇,后劲十足,所以生意很好,时常跑几里山路!据她说这不在话下,粗手大脚的,走路都是带风,习惯了,这点山路不算什么!而且,每次帮别人下曲,还有一两碗熟的粮食可以带回给孩子们充饥,这在粮食匮乏的年代里,也算是意外之财了!她每次走到煮酒的主人家,只须走到锅边屈着身看,听里边粮食开花砰砰的声音,好像是喇嘛念经时敲击鼓点的样子,便拿来下曲就得了;早一点酒好且黄的可爱,迟一点味酸且浑浊了。但是怎么是恰好的时候,村中的智者都不能知道,唯有她这双火眼金睛才能够断定,正如古董家的眼睛辨别古物一样。现在老人已渐渐老去,浑浊的眼已没有办法辨明粮食的开花程度,且走路都已颤颤巍巍的,只好整日坐在火塘边,在记忆的深处去回味过去的酒曲之功。
(二)
在我的家乡,大人们饮酒多用酒瓶,将一根麦秆插入瓶中,再用咂取饮用,以表示其斯文之所在,这和藏区人豪爽的性格有点格格不入。其实对于我而言,喝酒之方法是用一种酒碗,叫龙碗,碗深且大,碗底及碗身有云龙之纹,喝酒之时眼前龙盘碗底,呼之欲出,盖以酒与景色相连,可以说是一种喝酒的最高享受!咂酒为琥珀色,一般来说可以豪饮数碗,味起初略带酸味,然而几口过后,酒中的酸味被甜味冲淡,口腔里满是粮食的味道,齿缝间竟然残留有木柴燃烧时散发的气味。据老人们讲,辨别酒的火候主要就是感受齿缝间的味道,浓则酒精度数高,淡则略显度数低!人们捧起龙碗时,要端得平稳,绝不能有丝毫的酒溢出碗沿,待举到与胸齐后,再左手执碗,右手中指在碗中轻轻点蘸,再将中指与大拇指靠拢,张合间向四方做抛洒状,口中轻轻地说“禅朵,禅朵”,寓意喝酒前先敬神灵!敬完神后,才能开怀畅饮,不醉不休!在丹巴其他沟谷中能饮者多喜青稞酒,这种酒度数高于咂酒,颜色犹如纯净水,它是将青稞煮熟之后,撒上酒曲,在密闭的容器中发酵至溢出酒气,再用蒸馏的方法提纯,度数通常在四十度左右!青稞酒入口甘洌,吞咽之后满嘴滞留有一股异香。青稞酒在饮用时与砸酒的饮用大抵相同,都是龙碗筛来,龙碗饮用!由于不着色,通称本色。还有一种,饮用前,将青稞酒和水按一定比例掺和到一口锅中,锅底下燃起熊熊大火,待酒温热后,再倒入红糖、酥油搅拌均匀,色泽灰白,酒香中带有酥油的香味!俗称油酒。这种油酒在甘孜藏区多个地方盛行!还有一种油酒为丹巴嘉绒藏族独有,就是将猪皮切成小块放在锅里翻炒,直到猪皮卷起来,并蓬松如发酵之馒头,这种炒熟的猪皮在嘉绒语里又称作兹廓!兹廓炒好后,再将青稞酒或咂酒倒入其中!这种酒不光味道保持原味,而且蓬松的猪皮入口时饱蘸美酒,在口里嘎嘣脆响,芳香四溢!对于用猪皮烧制油酒在丹巴村寨中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昔时人们喝酒,因为高原气候寒冷,只好围坐锅庄边一边烤火取暖,一边畅饮美酒。忽一日,有嘉绒主妇在炒菜时,一块猪皮掉入火中,只闻火塘里毕毕剥剥作响。男主人快速地将猪皮夹出,一不小心落到酒碗里,看着一大碗酒液,弃之可惜,只好闭上眼喝上一大口,不承想酒味竟然更加浓郁。从此,猪皮美酒就在嘉绒大地上盛行!如今,每每回到家中,母亲都要为我熬制猪皮油酒,我都要喝上几大碗,在醉眼朦胧中回味久远的亲情、故乡情,这酒味藏在味蕾间,永远记挂心底。
(三)
我既是酒乡的一个饮者,又这样喜欢谈酒,好像一定是个与杜康结不解缘的酒徒了。其实却大不然,我喝酒一大半都是得自“真传”。在记忆深处,我的爷爷是很能喝酒的,那时候自己小,所以并不知道他究竟可以喝多少,只记得他每晚盘膝坐在火笼边,将装满美酒的泥壶温在火塘中,待酒香溢出之时,表明可以饮用,爷爷且喝且摆龙门阵,大多是鬼怪灵异之类!讲得多了,我也自然对这类故事知晓很多,如兔子系列《阿乌嘎拉》、嘉绒神王《阿米国尔东》、凄迷爱情《格东格莫》等故事!一个故事至少要花费两个时辰,讲几句咂上一小口,讲到尽兴处时,爷爷总爱将滴着酒液的麦秆取出,在我舌头上点上一点,那酒香也就伴着我的童年慢慢成长。但我喝酒跟我爷爷比起来,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爷爷是浅酌慢饮,而我却是猴急狂饮。因此,我为自己定义就是,虽然我很喜欢喝酒,然而却不会喝酒,所以每逢酒宴我总是第一个脸红、第一喝醉酒的。酒喝多以后,那病就慢慢地找上门来,检查以后,医生叫我少喝酒,或者别喝酒了。不过每次在酒宴之中,闻到酒香,看到豪饮者,心底深处埋藏的酒虫就蠢蠢欲动,忍不住呷上一小口,结果挡不住酒的引诱,开怀畅饮,结果先变成关夫子,然后变成了门神周仓!因为爱酒,在自己的周遭因此有了一大批爱酒人士,像我喝成关公、周仓者有之,然而也有一两个另类,有着不醉之量的,愈饮愈是脸白的朋友。我非常欣羡这几位朋友,只可惜他们虽然海量却不肯喝酒,这让我觉得有点作态。其实人各有好,我这样想是不应该的了。
喝酒的趣味在什么地方?有人说,喝酒的真正乐趣在于醉后自我陶醉的境界,有些人喝酒后表现出豪气干云、妙语连珠、唯我独尊等状态。而我却不然,每次酒醉之后都感觉天旋地转,为此只好迅疾地寻找卧榻之所,安然入睡待酒醒。我喝酒,一般不多说话,因为在酒精的作用下,那舌头自动在弹跳,喉间的气流也上上下下传送给声线,有时候难免口出狂言,中伤别人。为此,我喝酒时,尽量地多举杯,将蠢蠢欲动的舌头麻醉。虽然声带中一刻不停地冒出杂音,不过那无法捋直的舌头就像是一条烂蛇紧紧地贴在口腔底,只听见呜呜的声音,不成语言,为此才得以从开坛之后直到扫尾,一片风平浪静。不过我在酒半酣的时候,也会谈论一下时事,褒贬一下身边人和事的百态,这些病垢已积存很久,难以改变。
端起酒杯,让辛辣的酒穿肠而过,醉眼蒙胧间,才感觉喝酒真有那么一点意思!(责任编辑/文风 设计/毛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