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马克斯·弗里施是国际上享有盛名的瑞士作家,其作品深刻揭示了当代西方社会人的精神危机问题。通过旅行日记的叙事方式,弗里施在《能干的法贝尔》中成功地揭示了其“画像”叙事主题,即人不能为自己或者他人的角色抱有僵化的偏见,否则,就是对自己和他人的背叛。“画像”问题,实则反映了工具理性膨胀所导致的人际关系的异化。
关键词:画像 工具理性 日记体成长小说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马克斯·弗里施(Max Frisch,1911-1991)是国际上享有盛名的瑞士作家,他的作品影响远远超出德语国家的范围,特别值得研究的是其长篇小说《能干的法贝尔》(1957),小说深刻揭示了当代西方社会人的精神危机问题。
小说《能干的法布尔》的主人公名字叫做瓦尔特·法贝尔。在拉丁语中,“法贝尔”(faber)是人类学中的专门术语,意义为工作、劳动、技术。在小说中,名为怀特·“法贝尔”的男主人公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往第三世界援建水利工程的技术员。在他的世界里只存在“技术”两个字,其他的诸如爱情、宗教、艺术等一切非技术元素都是无稽之谈。法贝尔认为,与其他职业相比,技术人员在现代社会中从事的工作更有意义,因此他们的工作对社会更有用。法贝尔把女人比喻为束缚自由的常春藤,他宁愿独处享受孤独,也不愿意接受女人的纠缠。21年前,法贝尔和犹太裔的女友汉娜分手,当时已经怀孕的汉娜瞒住法贝尔悄悄生下了女儿莎白。21年后,法贝尔在一次旅行途中巧遇莎白,并且对简单纯真的莎白一见钟情。法贝尔和女儿莎白开始了一段乱伦的感情生活,在希腊的海滩上,莎白被毒蛇咬伤,后脑勺磕在石头上。汉娜和法贝尔重逢在医院,法贝尔才知道莎白是自己的女儿。女儿不治身亡,而法贝尔也被发现身患胃癌。在医院准备接受治疗的法贝尔开始对自己作为“技术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行反思,于是用日记的形式写下了这段经历。
近代理性思潮兴起以来,工业化进程大大推进,人类社会及生活发生深刻变化。西方社会的危机就是理性的危机,是工具理性僭越了价值理性的危机。瓦尔特·法贝尔的前半生一帆风顺,而后半生曲折坎坷,恰恰反映了工具理性从最初的福泽人类到其后异化人的生存状态的角色转变过程。
二 工具理性和“画像”叙事主题
自从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工具理性思维逐渐扩张到人类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领域。面对工具理性的膨胀,马克斯·韦伯指出,只有发展工具理性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而工具理性的发展又必然会导致对人的价值的忽视和对人的奴役,这是工具理性的一个二律背反,韦伯曾用人类无法挣脱的“铁笼”来形容这种困境。面对这种困境,工具理性发展到极致时,不得不走向其对立面。在《能干的法贝尔》中,马克斯·弗里施就为读者展现了工具理性从膨胀到走向其反面的发展过程。为了更加生动地表现这一发展过程,作者引入了《圣经》的“画像”典故。
弗里施在一篇名为《你不应该画像》的短文曾这样写道:
“爱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我们应该把所爱的人当作有生命的变化的人来看待,我们应该乐于追随他所有的发展。如果我们认为,我们对对方已经足够了解,那么这就是爱的终结。因为我们没有了爱别人的能力,所以我们拒绝迎合他的变化。如果我们为别人、为自己画像,那么我们心中就已经没有了爱,我们就已经背叛了别人和自己。”
“画像”的典故源于《圣经·出埃及记》摩西十诫的第二条:不可雕塑任何偶像。弗里施认为,每一个在社会中生活的人都会接受一个特定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使得这个人变成某一个角色,而这个角色会使这个人难以分辨自己的真实身份,而这种真实的身份则恰恰隐藏在一个人的社会角色,即“画像”的后面。弗里施认为,人生的任务就在于摆脱外在的表面的身份,获得真正的自我。在《能干的法贝尔》中,主人公法贝尔就处在这种摆脱外在的“画像”获得真正的自我的转折期,具体表现在于法贝尔极力追求秩序和技术的生活是如何被偶然因素和过去的经历所破坏的过程:
法贝尔去委内瑞拉出差的途中,飞机的两个涡轮机先后出现故障,飞机上其他旅客惊慌异常,而法贝尔担心的并不是自身的安全,而是自己的午餐在哪里放。飞机迫降在墨西哥沙漠中,法贝尔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生命安危担心,但是剃须刀没有电这件事情却让他烦躁不已。飞机迫降期间,法贝尔发现一直在和自己下棋的邻座原来是大学好友约阿希姆的弟弟,而约阿希姆和自己青年时代的恋人汉娜结婚又离婚。因为这一个偶然因素的出现,也出于对青年时代的眷恋,法贝尔临时决定和赫伯特一起去委内瑞拉寻找杳无音信的约阿希姆。经过热带雨林的炎热和泥泞的考验,法贝尔和赫伯特在艺术家马塞尔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约阿希姆,但是约阿希姆因为看不到事业和生活的出路已经上吊自杀了。这个时候,法贝尔也在极力掩饰自己的感情,他首先关心的是约阿希姆的半导体收音机的电源来自哪里。随后在安葬约阿希姆的事情上,法贝尔一直后悔没有火葬,因为在土地里面,尸体还是有可能被秃鹫吞噬的。从委内瑞拉回到纽约,法贝尔预备和情人易薇分手,因为易薇这个名字意思是“常春藤”,从本质上来说,所有的女人对于法贝尔来言都是缠人的烦人的常春藤,法贝尔认为自己更适合独自生活。早在飞机迫降在中美洲沙漠的时候,当所有的乘客都在给家人写平安信的时候,法贝尔忙不迭地给易薇写了一封分手信。虽然易薇已经和他生活了很长时间,但是他却不了解也不愿意了解易薇,他把易薇纯粹当作性伙伴。从危地马拉回到纽约后,法贝尔因为难以抵挡易薇的求婚,所以他决定提前坐轮船去欧洲。去欧洲的游船上,法贝尔偶然认识了莎白,莎白的年轻和活力深深感染了法贝尔,于是法贝尔抛弃了独身主义,向莎白求婚,但是被莎白拒绝了。到了巴黎,法贝尔知道莎白喜欢艺术,所以三番五次去卢浮宫,尽管他自己并不喜欢艺术。在卢浮宫里,法贝尔再次“偶遇”了莎白,他们两个开始了环欧洲的艺术之旅,在希腊的海滩上,一次观看月食之后,法贝尔终于和莎白共同度过了一个夜晚。在继续旅行的途中,莎白被毒蛇咬伤,后脑勺磕在石头上,法贝尔竭尽全力克服语言障碍,把莎白送到雅典的医院。在医院里,法贝尔又见到汉娜,即便在这个时候,法贝尔还是用数学的方法计算莎白被蛇毒毒死的可能性只有百分之三到四的可能性。无论是在沙漠还是在热带雨林,法贝尔总是疯狂地寻找电源和插座,并试图用照相机将自然景色和身边的情景事物固化在一个个的“画像”里面。女儿莎白意外丧生、自己被检查出身患癌症之后,法贝尔在内心世界默默承认了大自然具有不可抗拒的神秘的力量。所以,在古巴进行反省之旅的法贝尔从各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法贝尔不再对剃须和拍照上瘾,他也不再拒绝大自然,而是有意识地经历体验大自然,融入大自然。由此可見,虽然法贝尔的生命走向完结,但是他已经渐渐摆脱了自己的“技术人”的画像,从而开始了对自己人生的全新的选择。法贝尔的新的人生选择,体现了工具理性价值观从膨胀到向其反面发展的过程。 三 旅行日记体成长小说叙事结构
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产生于18世纪的德国,其内容一般以一个年轻人的成长和发展为主题,侧重展现中心人物和不同领域的人和事物之间的矛盾,所以,一部成长小说的构造分为三个部分:一个人的青年时期、出游时期和成熟时期。德语中的谚语“Reisen bildet”意思是旅行可以改变人、教育人、塑造人,这个词和成长小说中的“Bildung”的意思不谋而合。《能干的法布尔》的副标题为《一则报道》,弗里施采用了旅行日记体,以貌似真实可靠的编年体的报道形式讲述了法贝尔青年时期和汉娜的爱情故事、中年时期往返于美洲和欧洲的旅行、最后由于女儿的死法贝尔的思想进入内省式的成熟期。小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标题是“第一站”,主要描述了法贝尔从纽约起飞、中途迫降在墨西哥沙漠、然后去危地马拉寻找约阿希姆,之后回到纽约、再从纽约坐船到欧洲,和莎白经过意大利、希腊一直到莎白出现事故的行程。第二部分的标题是“第二站”,描述了法贝尔第二次经过委内瑞拉到达加拉加斯、在古巴逗留、然后途经苏黎世到达雅典一直到被送往医院的行程。从故事时间上来看,《能干的法布尔》分为五个时间层次,第一个层次讲述的是法贝尔早年间在苏黎世ETH大学的经历,第二个层次讲述了法贝尔从纽约起飞一直到莎白死亡期间的经历,第三个层次讲述了法贝尔在加拉加斯的经历,第四个层次记录了法贝尔第二次到美洲然后回到雅典的经历,第五个层次是关于法贝尔在雅典接受医生治疗的经历。从叙述时间来看,第一个和第二个时间层次的故事并没有直接在叙述中体现,而是通过第三个和第五个时间层次中用倒叙的方式讲述出来的。这种破坏故事原本顺序进行时间方面的叙述是现代叙事方法的重要特征,这种不顾故事情节的客观时序,将它进行重新组合和安排的叙事方式,目的在于让故事情节完全服从于主人公的主观情感表达的逻辑。
从叙事者的角度来看,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全知和第一人称主观叙事两种视角。在第一站中,法贝尔从故事发生的立场出发,即作为回忆中的“我”和读者见面。由于第一站的情节发生在加拉加斯的酒店,也就是大约距离莎白的死有四个星期左右,这个时间距离使得法贝尔可以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评论和预测,所以读者相对于第一站中的主人公法贝尔也拥有超前的信息。如读者知道莎白是法贝尔的女儿,并且知道两者的关系怎样结束。由于读者已经知道后面将会发生什么,所以读者也可以将自己的视线放在这些事情是怎么发生的这个重点上。在第二站中,在雅典的医院,法贝尔回忆了自己的第二次美洲旅行,自己在委内瑞拉的经历以及自己因为生病所以在加拉加斯住在酒店的经历。作为第四个时间层次的叙事者,法贝尔所知道的东西比第三个层次的叙事者多了一些信息,如他知道莎白要死了,而且他还知道他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在回顾自己的生活的时候,法贝尔认识到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都是有问题的。第二站中的古巴之行是法贝尔人生观和世界观转变的关键所在。在雅典的医院住院的法贝尔也一直在纠正自己在加拉加斯酒店所回忆中的自己的观点。在第二站中,住在雅典医院中的法贝尔不断地打断自己对过去的回忆,在其中插入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和汉娜的对话。在这段医院中写下来的日记中,正在回忆的和被回忆的、正在叙事的和正在亲历的“我”合二为一。
四 结语
从韦伯提出“工具理性”概念以来,许多现代思想家包括一些所谓的后现代主义者都对工具理性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在他们看来,工具理性本身就带有“原罪”,它以纯科学和纯技术的手段达到功利性的目的,排斥一切价值、道德、人文因素,这必然会导致人的异化和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通过旅行日记的叙事方式,马克斯·弗里施在《能干的法贝尔》中批判了工具理性的膨胀,即人不能对自己或者他人的角色抱有僵化的偏见,否则,就是对自己和他人的背叛。
参考文献:
[1] 毛东妍:《技术人法贝尔的转变——试析瑞士作家马克斯·弗里施〈能干的法贝尔〉(Homo Faber)中主人公的转变》,《安徽文学》,2008年第12期。
[2] 马克斯·韦伯,黄晓京、彭强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 Frisch,Max.Gesammelte Werke in zeitlicher Folge[M].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Verlag 1976:374.
[4] 《圣经》,中国基督教协会,1995年版。
[5] Frisch,Max.Homo faber[M].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1977.
[6] 泓峻:《从日记体、书信体小说看五四时代的一种写作伦理》,《四川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作者簡介:刘卫平,女,1973—,陕西渭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德语文学,工作单位: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画像 工具理性 日记体成长小说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马克斯·弗里施(Max Frisch,1911-1991)是国际上享有盛名的瑞士作家,他的作品影响远远超出德语国家的范围,特别值得研究的是其长篇小说《能干的法贝尔》(1957),小说深刻揭示了当代西方社会人的精神危机问题。
小说《能干的法布尔》的主人公名字叫做瓦尔特·法贝尔。在拉丁语中,“法贝尔”(faber)是人类学中的专门术语,意义为工作、劳动、技术。在小说中,名为怀特·“法贝尔”的男主人公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往第三世界援建水利工程的技术员。在他的世界里只存在“技术”两个字,其他的诸如爱情、宗教、艺术等一切非技术元素都是无稽之谈。法贝尔认为,与其他职业相比,技术人员在现代社会中从事的工作更有意义,因此他们的工作对社会更有用。法贝尔把女人比喻为束缚自由的常春藤,他宁愿独处享受孤独,也不愿意接受女人的纠缠。21年前,法贝尔和犹太裔的女友汉娜分手,当时已经怀孕的汉娜瞒住法贝尔悄悄生下了女儿莎白。21年后,法贝尔在一次旅行途中巧遇莎白,并且对简单纯真的莎白一见钟情。法贝尔和女儿莎白开始了一段乱伦的感情生活,在希腊的海滩上,莎白被毒蛇咬伤,后脑勺磕在石头上。汉娜和法贝尔重逢在医院,法贝尔才知道莎白是自己的女儿。女儿不治身亡,而法贝尔也被发现身患胃癌。在医院准备接受治疗的法贝尔开始对自己作为“技术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行反思,于是用日记的形式写下了这段经历。
近代理性思潮兴起以来,工业化进程大大推进,人类社会及生活发生深刻变化。西方社会的危机就是理性的危机,是工具理性僭越了价值理性的危机。瓦尔特·法贝尔的前半生一帆风顺,而后半生曲折坎坷,恰恰反映了工具理性从最初的福泽人类到其后异化人的生存状态的角色转变过程。
二 工具理性和“画像”叙事主题
自从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工具理性思维逐渐扩张到人类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领域。面对工具理性的膨胀,马克斯·韦伯指出,只有发展工具理性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而工具理性的发展又必然会导致对人的价值的忽视和对人的奴役,这是工具理性的一个二律背反,韦伯曾用人类无法挣脱的“铁笼”来形容这种困境。面对这种困境,工具理性发展到极致时,不得不走向其对立面。在《能干的法贝尔》中,马克斯·弗里施就为读者展现了工具理性从膨胀到走向其反面的发展过程。为了更加生动地表现这一发展过程,作者引入了《圣经》的“画像”典故。
弗里施在一篇名为《你不应该画像》的短文曾这样写道:
“爱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我们应该把所爱的人当作有生命的变化的人来看待,我们应该乐于追随他所有的发展。如果我们认为,我们对对方已经足够了解,那么这就是爱的终结。因为我们没有了爱别人的能力,所以我们拒绝迎合他的变化。如果我们为别人、为自己画像,那么我们心中就已经没有了爱,我们就已经背叛了别人和自己。”
“画像”的典故源于《圣经·出埃及记》摩西十诫的第二条:不可雕塑任何偶像。弗里施认为,每一个在社会中生活的人都会接受一个特定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使得这个人变成某一个角色,而这个角色会使这个人难以分辨自己的真实身份,而这种真实的身份则恰恰隐藏在一个人的社会角色,即“画像”的后面。弗里施认为,人生的任务就在于摆脱外在的表面的身份,获得真正的自我。在《能干的法贝尔》中,主人公法贝尔就处在这种摆脱外在的“画像”获得真正的自我的转折期,具体表现在于法贝尔极力追求秩序和技术的生活是如何被偶然因素和过去的经历所破坏的过程:
法贝尔去委内瑞拉出差的途中,飞机的两个涡轮机先后出现故障,飞机上其他旅客惊慌异常,而法贝尔担心的并不是自身的安全,而是自己的午餐在哪里放。飞机迫降在墨西哥沙漠中,法贝尔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生命安危担心,但是剃须刀没有电这件事情却让他烦躁不已。飞机迫降期间,法贝尔发现一直在和自己下棋的邻座原来是大学好友约阿希姆的弟弟,而约阿希姆和自己青年时代的恋人汉娜结婚又离婚。因为这一个偶然因素的出现,也出于对青年时代的眷恋,法贝尔临时决定和赫伯特一起去委内瑞拉寻找杳无音信的约阿希姆。经过热带雨林的炎热和泥泞的考验,法贝尔和赫伯特在艺术家马塞尔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约阿希姆,但是约阿希姆因为看不到事业和生活的出路已经上吊自杀了。这个时候,法贝尔也在极力掩饰自己的感情,他首先关心的是约阿希姆的半导体收音机的电源来自哪里。随后在安葬约阿希姆的事情上,法贝尔一直后悔没有火葬,因为在土地里面,尸体还是有可能被秃鹫吞噬的。从委内瑞拉回到纽约,法贝尔预备和情人易薇分手,因为易薇这个名字意思是“常春藤”,从本质上来说,所有的女人对于法贝尔来言都是缠人的烦人的常春藤,法贝尔认为自己更适合独自生活。早在飞机迫降在中美洲沙漠的时候,当所有的乘客都在给家人写平安信的时候,法贝尔忙不迭地给易薇写了一封分手信。虽然易薇已经和他生活了很长时间,但是他却不了解也不愿意了解易薇,他把易薇纯粹当作性伙伴。从危地马拉回到纽约后,法贝尔因为难以抵挡易薇的求婚,所以他决定提前坐轮船去欧洲。去欧洲的游船上,法贝尔偶然认识了莎白,莎白的年轻和活力深深感染了法贝尔,于是法贝尔抛弃了独身主义,向莎白求婚,但是被莎白拒绝了。到了巴黎,法贝尔知道莎白喜欢艺术,所以三番五次去卢浮宫,尽管他自己并不喜欢艺术。在卢浮宫里,法贝尔再次“偶遇”了莎白,他们两个开始了环欧洲的艺术之旅,在希腊的海滩上,一次观看月食之后,法贝尔终于和莎白共同度过了一个夜晚。在继续旅行的途中,莎白被毒蛇咬伤,后脑勺磕在石头上,法贝尔竭尽全力克服语言障碍,把莎白送到雅典的医院。在医院里,法贝尔又见到汉娜,即便在这个时候,法贝尔还是用数学的方法计算莎白被蛇毒毒死的可能性只有百分之三到四的可能性。无论是在沙漠还是在热带雨林,法贝尔总是疯狂地寻找电源和插座,并试图用照相机将自然景色和身边的情景事物固化在一个个的“画像”里面。女儿莎白意外丧生、自己被检查出身患癌症之后,法贝尔在内心世界默默承认了大自然具有不可抗拒的神秘的力量。所以,在古巴进行反省之旅的法贝尔从各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法贝尔不再对剃须和拍照上瘾,他也不再拒绝大自然,而是有意识地经历体验大自然,融入大自然。由此可見,虽然法贝尔的生命走向完结,但是他已经渐渐摆脱了自己的“技术人”的画像,从而开始了对自己人生的全新的选择。法贝尔的新的人生选择,体现了工具理性价值观从膨胀到向其反面发展的过程。 三 旅行日记体成长小说叙事结构
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产生于18世纪的德国,其内容一般以一个年轻人的成长和发展为主题,侧重展现中心人物和不同领域的人和事物之间的矛盾,所以,一部成长小说的构造分为三个部分:一个人的青年时期、出游时期和成熟时期。德语中的谚语“Reisen bildet”意思是旅行可以改变人、教育人、塑造人,这个词和成长小说中的“Bildung”的意思不谋而合。《能干的法布尔》的副标题为《一则报道》,弗里施采用了旅行日记体,以貌似真实可靠的编年体的报道形式讲述了法贝尔青年时期和汉娜的爱情故事、中年时期往返于美洲和欧洲的旅行、最后由于女儿的死法贝尔的思想进入内省式的成熟期。小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标题是“第一站”,主要描述了法贝尔从纽约起飞、中途迫降在墨西哥沙漠、然后去危地马拉寻找约阿希姆,之后回到纽约、再从纽约坐船到欧洲,和莎白经过意大利、希腊一直到莎白出现事故的行程。第二部分的标题是“第二站”,描述了法贝尔第二次经过委内瑞拉到达加拉加斯、在古巴逗留、然后途经苏黎世到达雅典一直到被送往医院的行程。从故事时间上来看,《能干的法布尔》分为五个时间层次,第一个层次讲述的是法贝尔早年间在苏黎世ETH大学的经历,第二个层次讲述了法贝尔从纽约起飞一直到莎白死亡期间的经历,第三个层次讲述了法贝尔在加拉加斯的经历,第四个层次记录了法贝尔第二次到美洲然后回到雅典的经历,第五个层次是关于法贝尔在雅典接受医生治疗的经历。从叙述时间来看,第一个和第二个时间层次的故事并没有直接在叙述中体现,而是通过第三个和第五个时间层次中用倒叙的方式讲述出来的。这种破坏故事原本顺序进行时间方面的叙述是现代叙事方法的重要特征,这种不顾故事情节的客观时序,将它进行重新组合和安排的叙事方式,目的在于让故事情节完全服从于主人公的主观情感表达的逻辑。
从叙事者的角度来看,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全知和第一人称主观叙事两种视角。在第一站中,法贝尔从故事发生的立场出发,即作为回忆中的“我”和读者见面。由于第一站的情节发生在加拉加斯的酒店,也就是大约距离莎白的死有四个星期左右,这个时间距离使得法贝尔可以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评论和预测,所以读者相对于第一站中的主人公法贝尔也拥有超前的信息。如读者知道莎白是法贝尔的女儿,并且知道两者的关系怎样结束。由于读者已经知道后面将会发生什么,所以读者也可以将自己的视线放在这些事情是怎么发生的这个重点上。在第二站中,在雅典的医院,法贝尔回忆了自己的第二次美洲旅行,自己在委内瑞拉的经历以及自己因为生病所以在加拉加斯住在酒店的经历。作为第四个时间层次的叙事者,法贝尔所知道的东西比第三个层次的叙事者多了一些信息,如他知道莎白要死了,而且他还知道他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在回顾自己的生活的时候,法贝尔认识到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都是有问题的。第二站中的古巴之行是法贝尔人生观和世界观转变的关键所在。在雅典的医院住院的法贝尔也一直在纠正自己在加拉加斯酒店所回忆中的自己的观点。在第二站中,住在雅典医院中的法贝尔不断地打断自己对过去的回忆,在其中插入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和汉娜的对话。在这段医院中写下来的日记中,正在回忆的和被回忆的、正在叙事的和正在亲历的“我”合二为一。
四 结语
从韦伯提出“工具理性”概念以来,许多现代思想家包括一些所谓的后现代主义者都对工具理性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在他们看来,工具理性本身就带有“原罪”,它以纯科学和纯技术的手段达到功利性的目的,排斥一切价值、道德、人文因素,这必然会导致人的异化和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通过旅行日记的叙事方式,马克斯·弗里施在《能干的法贝尔》中批判了工具理性的膨胀,即人不能对自己或者他人的角色抱有僵化的偏见,否则,就是对自己和他人的背叛。
参考文献:
[1] 毛东妍:《技术人法贝尔的转变——试析瑞士作家马克斯·弗里施〈能干的法贝尔〉(Homo Faber)中主人公的转变》,《安徽文学》,2008年第12期。
[2] 马克斯·韦伯,黄晓京、彭强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 Frisch,Max.Gesammelte Werke in zeitlicher Folge[M].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Verlag 1976:374.
[4] 《圣经》,中国基督教协会,1995年版。
[5] Frisch,Max.Homo faber[M].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1977.
[6] 泓峻:《从日记体、书信体小说看五四时代的一种写作伦理》,《四川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作者簡介:刘卫平,女,1973—,陕西渭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德语文学,工作单位: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