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金溪邓、傅二社义兵与谢叠山乞师事件

来源 :地方文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ra_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每当国家军事力量不能适应战争需要之时,政府往往会出台一些政策鼓励民间武装进行有限军事行动。邓、傅二姓义社民兵组织,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产生于两宋时期江西东部地区的准军事组织。他们通过长期军事实践和重大牺牲,逐步取得政治、军事和社会地位;这些民兵组织曾支持谢叠山及其他将领组织的军事行动,在抗元战争及维护地方稳定的战斗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关键词] 谢叠山;宋代金溪义兵;形成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54(2014)03-0020-07
  南宋景定二年(1261),谢叠山(1226-1289)在信州一带募民抗击元兵、保聚乡里。他在这次抗元活动中所依靠的主要是抚州金溪县邓、傅二姓组织的“忠义社”及其他地方民兵共一万余众,其中邓、傅二社的民兵忠勇善战,所战多捷,最为知名。事后,谢叠山反因义兵的军饷问题受到诬陷落职。这是谢叠山一生中受到的重大挫折之一,此前对这一事件研究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故有必要对谢叠山乞师事件及邓、傅二社义兵形成、发展与性质进行细致地阐述。
  一、 谢叠山乞师经过
  《宋史·谢枋得传》载:
  吴潜宣抚江东、西,辟(枋得)差干办公事,团结民兵,以扞饶、信、抚,科降钱米以给之。枋得说邓、傅二社诸大家,得民兵万余人,守信州。暨兵退,朝廷核诸军费,几至不免……坐居乡不法,起兵时冒破科降钱,且讪谤,追两官,谪居兴国军,咸淳三年赦放归。①
  关于吴潜(1195-1262)支持谢枋得召募邓、傅二社民兵一事,还有一种说法,即得到了赵葵的支持。雍正《江西通志》记载:
  景定二年(1260)秋八月,谢枋得募民兵守信州。《谢枋得传》云:“赵葵给钱万缗,使募兵。因说邓、傅二社诸大家,得丁力万余,守信州。”②
  《宋史》说赵葵“开庆元年(1259),判庆元府、沿海制置使,寻授沿江、江东宣抚使,置司建康府,任责隆兴府、饶州、江州、徽州两界防拓调遣,时暂兼判建康府、行宫留守,寻授江东西宣抚使,节制调遣饶、信、袁、临江、抚、吉、隆兴官军民兵。访问百姓疾苦,罢行黜陟,并许便宜从事”,与上述记载相合。③
  谢叠山为弋阳人,弋阳属信州府,与抚州为邻境。他到这一带乞师的原因,是因为抚州民风彪悍,南宋黄幹就曾说抚州临川一带之人“秀而能文,刚而不屈”,{1}谢叠山所依靠的金溪邓、傅二姓民兵,就具备临川人的性这种性格特质。
  邓、傅二姓主要聚居在金溪云林山一带,云林山“在金溪县东四十五里,崒嵂数百仞,界抚信建昌三郡,其形势为金溪巨镇。上有峰三十六,最高者为出云峰,宋建炎中,忠义社邓、傅二姓团兵于此”。{2}两姓的民兵力量,并非是在谢叠山召募时临时组建,而是早在两宋之际,为了保障地方治安的需要,在官方的号召下自发形成的民兵组织。他们因头戴红笠,人称“红头子”,人数最多时有数千人之众。
  民间义社的成立,是迫于当时严峻的形势,由张慤、吕颐浩建议鼓励民间组织义社纳入到国家安全体系中,张慤传云:
  建炎改元,为户部尚书,除同知枢密院事、措置户部财用兼御营副使。建言:“三河之民,怨敌深入骨髓,恨不歼殄其类,以报国家之仇。请依唐人泽潞步兵、雄边子弟遗意,募民联以什伍,而寓兵于农,使合力抗敌,谓之巡社。”为法精详,前此论民兵者莫及也。诏集为书行之。{3}
  邓、傅二姓就是在上述政策的鼓励下,奉勤王之诏,自发成立民间性质的义社,《金溪县志》云:
  南渡初,枢密院张慤请募民联什伍以拒寇。吕颐浩为江淮制置使,仍请立社,令下诸路帅臣俾各部伍民兵防拓。本县邓、傅二社应命,屡立战功,郡邑攸赖。{4}
  邓、傅二社民兵在南宋初年与土匪的战斗中屡屡获胜,最早的纪录:“绍兴元年(1131)七月,贼潘奎等寇金溪,邓、傅二社兵追杀之于上幕镇。”上幕镇即今金溪县城。“绍定三年(1320)春,汀寇入宜黄,焚崇仁,郡城大震。帅阃遣游奕军一援,兼檄邓、傅二社兵暨坊团义兵登陴设备,贼遁。闰二月复犯金溪南境,邓傅兵也归逐之,王师踵至,贼遂平”。{5}邓、傅民兵多次与匪盗作战,有威名于朝,被称为“义兵”,说明他们取得了官方认可并取得合法身份。
  在南宋初期各地形成的大小地方武装中,邓、傅二社长期存在,可以说是与国终始,期间多次与其他地方武装联合,或配合官军肃清地方、驰援邻郡,颇著威名。周必大就曾向朝廷推荐过这支武装力量去平定福建、江西相邻处的“茶寇”:
  茶寇久未平,数日前,太学上舍魁刘尧夫纯叟来言,抚州金溪县大姓邓氏、傅氏,各有乡丁数千,以朱漆皮笠冒其首,号“红头子”,远近颇畏之,号邓、傅二社。傅氏已离析,惟邓氏子雩者有二子,忘其名,长年三十余,次年二十余,皆武勇绝人。名应科举,其实假儒耳。闻茶寇作,即阅习丁壮,自荐于州。先是县别有陆氏,尤豪于一乡,顷年转运司命充都社,邓、傅皆隶焉。近亦零落,独族人某者行义,颇著乡人议。使世其职,县亦视诸故府,以为当然。由是邓氏子意稍怠,盖惧受制于陆,则功不在己也。然其家僮素轻捷,裒纸甲、机毒矢,善腾趠山谷间,尚技痒,思与贼角,亦其风声气俗然也。今官军数为贼,因宜命抚守赵烨以礼追请,谕委角之意,乃借补校副尉名目,听自为一社,毋隶陆氏。使径趋赣、吉间,万一与大军遇,亦勿使相临,苐择郡县官一人,公平有诚略者护其军,并为之调粮饷,破贼必矣。或闻临川尉卢铸者,常侍其父守英川,御蛮有功,且重厚可倚;否则,委赵烨自择其人可也。尧夫之言,似可信,即以告执政。明日执政于上前及之,后数日,某对,上曰:“卿前日论抚州民兵甚好,但虑所过扰人耳。”亦会辛弃疾诱贼戮之,遂不复问,姑记其大略。淳熙乙未闰月二日。{6}
  周必大提到的刘尧夫也是金溪人,淳熙二年(1175)进士,所谈都是自己家乡事。其中他们还提到邓、傅二氏“名应科举,其实假儒耳”,说明二姓既崇尚文治,也注重武功,为了得到合法的身份,他们还积极支持族人投身科举,以获得官方的身份与地位,使家族准军事组织合法化。   所谓民心可用,邓、傅二姓义社一百余年来爱国热忱不变、军事实力不减,实战经验不下正规军,这些优点同样得到了谢叠山的重视。为此他写了一封长信给当时邓、傅二社的领袖人物邓云夫,以说服他支持自己防守信州的计划。谢叠山在信中激以民族大义,兼以地方意识诱劝,以期获得对方的积极响应。为此谢叠山还承诺为二社编辑的《忠义传》作跋,以让二姓义举永垂青史。谢叠山动之以情、晓之以义的书信说服了邓、傅二社义兵,我们现在可以知道他们接受了谢叠山的指挥,参加了信州保卫战。
  从事后谢叠山受到弹劾的主要原因看,谢在动员义兵参战过程中,为应急一定挪用过重要的商税经费“科降钱”,以全额甚至超标支付过邓、傅二社义兵的军饷(“起兵时冒破科降钱”),从而成为政敌抓住不放的攻击目标——即本传中所记载的“朝廷覈诸军费,几至不免”,导致谢叠山为此落职。另外,谢氏在当时的条件下,只能依赖江西民间武装力量力撑半壁,未能组织正规部队进行有效作战,加上宋朝毕竟大势已去,蒙古铁骑横扫千军,各支抗元力量最终归于失败。景炎二年(1276)安仁、信州之战兵败后,谢叠山脱围只身逃往福建。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被强荐入朝,次年(1289)在大都(北京)不食就义,这是众所周知的后事。
  回头再看谢叠山这两篇书信、文章。谢叠山的这两篇文章,历修《谢文节公集》及1995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所出《谢叠山全集校注》等均失载,系两篇佚文,载录于历修《金溪县志》中,即《与邓云夫书》和《邓、傅二社〈忠义传〉跋》。《与邓云夫书》中称“自庚戌至今十年”,庚戌为宋理宗淳祐十年(1250),则此信写于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兹录全文如下:
  枋得惶恐再拜,申禀上舍国录邓君足下:
  枋得与执事宇宙同道之朋,今天下知执事者,不过曰雄文奥学、独步辟雍,科举士有所矜式;仆独言执事为后来之何、蕃也。自庚戌(淳祐十年,1250)至今十年,朝政之是非、生民之休戚、君子小人之消长、中国夷狄之盛衰,执事呌阊阖凡几书?其言恳恻忠实,令人读之欣快,感慕不忍忘。使朝廷略见施行,何至天下大坏如今日?上举经明行修之士,而有司不以执事应诏,世道可知矣。国家有失道,天必出变异以应之。惟三才无所凭借扶持,则又豫出非常之人以拟之。然则拟后日之事者,非执事而谁?枋得本苟全性命,不求闻达之人,朝廷仓猝乏才,而托以捍敌,主忧臣辱,义不辞难;旦暮祝天,但以再归山林,得为屠狗;朝夕甘脆养老母为幸。虏不犯三郡,吾责塞矣。执事望之以经世安民之学,勉之以孔明士雅之心,无乃许非其人乎?燕赵多壮士,邹鲁多儒生,韩魏多辨智。岳渎未裂时才难如此。云林义社乃合燕赵韩魏之才于一邦,岂非扶与清淑之气,独钟聚于此乎?人心之烈,天道从之;未有精忠血诚,郁积百年而不发见、呈露于天地间者。名门输力王室,百三十年矣,必有名世者。在靖康时,信民亦举勤王兵,建炎则为巡社,陈文正公康伯,实劝率之,后三十五年出为相,竟能歼逆亮于采石,为中兴名臣。迩者恭承王命,延揽英豪,劝率之权,仆烦执事,非曰仆之能屈大贤也,忠君忧国,执事素心有议论,必有事功,此际正当为儒道增气。陈文正公之事业,仆则有期于执事也。有公牍而无私书,仆知有罪;惟君子长者,不以苛碎责人,取其心足矣。苟利于国,无不用情,是岂私一谢枋得哉!英雄豪杰之处世,惟愿生人之类,不至于泯灭天地之心,不至于间断力之所至,心亦至焉。其功出于己、出于人,皆不暇计,是岂可与小丈夫道哉!古者,官养民,驱民为兵而甚易;今者民养官,佣民为兵而益难。以田食井饮,不知帝力之人,而望其效死计,亦愚矣。所赖人心忠义之天,不能自已耳。陕西义勇,不免愁怨;当时奉使,皆为东坡所讥;行之今日,则尤难。幸藉义社二千人之功,守一城蔽江右,仆得免希合取容之笑,执事贤昆玉叔侄之赐大矣,当何如其感激耶?国之将与有一分忠义者,不必受十分之患难;于今欲存亡扶危,则与天为敌,欲特立独行,则与人为仇;与天为敌则天忌之,与人为仇则人忌之。天人交忌,何功可成?颜真卿、张巡、宗泽、岳飞,岂不忠义?徒得天坏虚名耳。仆尝读史,立说曰:“生得其时,冯异、邓禹为中兴元勋而有余;生非其时,诸葛孔明为偏方将相而不足。用得其地,房、杜雍容而能致太平;用非其地,王、谢竭蹶而不能起衰敝。”仕于今日者,视汉晋季世何如?虽得志为将相,书之册,必不光明俊伟,徒为后来豪杰笑资耳。六十六年前,陈同甫已言前塘王气发泄无余,谷粟桑麻之产,岁衰于一岁,用闽浙之士、闽浙之兵,其势必将寖征寖灭。近时惟刘粹中壬寅(淳祐二年,1242)奏疏,颇识机变,而当道者乃又置若罔闻。事至今日,岂复尚有幸哉!枋得与足下,亦惟各尽其心而已,天实为之,尚复何言。
  谢叠山乞师信写给的是邓、傅二社的统领之一的邓云夫。云夫名元观,以字行,咸淳元年(1265)进士,金溪云林、也就是今金溪县黄通乡小坪村人,官至江西提刑。现村中有“忠义世家”坊,系万历五年(1577)为“赐进士第抚州路提刑邓云夫”等38名“文英”及“建炎忠义保障江南承宣郎邓雱”等32位“武烈”立,以纪念南宋时期依靠邓、傅两姓的地方武装保境安民的义举。谢叠山是宝祐四年(1256)进士,论登科之早,谢算是邓的年兄。但他还是客气地说与邓云夫为“宇宙同道之朋”,先讲述国家危难之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及产生的成因、云林邓氏义社的百年功绩,再讲述自己的乡贤陈康伯(1097—1165)及中兴四将抗金的历史贡献以作激励,期待邓云夫共赴国难。
  《邓、傅二社〈忠义传〉跋》则可能是在他得到邓云夫倡师的响应之后,应邀为二姓义社合传所作。跋文完全站在二姓义兵的民间立场,对义兵受到的一些有功不录的事实进行披露,并给予道义上的同情,对二姓忠义事迹最终得以昭示天下表达了期待之意。兹亦录传跋全文如下:
  祖宗盛时,民兵有籍在官者,余二十万户,大略见于李氏《朝野杂记》。邓、傅二社,由建炎以来,世有功不书,忠精自奋,而官不得有其籍也。北兵蹂践湖广、江南,破十余郡,守臣不能保社稷,非敌人强,中国无兵耳。天子招募义兵,前曰有籍者耗矣。独邓、傅提二千兵戍抚州,誓以死守。贼谍知精锐,遂遁。二社声势,遂闻华夷。前数载,江南不识兵革,统领邓信甫录先烈名,曰《精忠》,训其家,谕其乡,以无忘武。二社精忠,固为天下先。信甫其忠之的欤?能捍一城,捍天下可也;能行州守,行蛮貊可也。中原一百二十年无主其间,英雄各私土宇,民岂甘心为臣仆哉?信甫忠勇有远略,一日若居边鄙,祖士雅之功可复许乎?亦曰:充是心而已。诚积则动远,义精则用神,信甫其勉之,无使后世作元经者,以吾党与齐梁陈人物例观,则世道受其赐。枋得以上命,劝率豪杰,知二社最详。后必有名在大宋《忠义传》者,此录可有不可无也。   二、 邓、傅二社民兵形成与发展
  谢文中所称颂的邓、傅二社义兵,自北宋末到南宋末,活跃了近两百年。一直到宋末元初,崇仁学者吴澄犹对邓、傅二社民兵保障乡里的功绩仍有深刻印象:
  金溪多著姓,为抚州五邑之甲,邓其一也。邓自初祖至三四世,派别为六。第六派尤盛,乡部所贡士太学,弟子贡进士科及第出身者不一,仕于邑、仕于郡,为部使、为朝官俱有之。
  宋惩唐末藩镇之弊,兵、农判为二,农不知兵,而募无籍之人为兵,国势之弱由此。靖康之变,金溪邓氏与傅氏起民兵,翼卫有功,终宋之世不废,民皆习战,犹有周唐之遗风。二百年间,邻寇无敢犯邑,以邓、傅民兵故也。{1}
  两宋之际邓、傅二姓的民兵组织之产生与发展,遵循的是家族中颇有身份与威望的首领倡议,依靠个人影响与组织能力发动族中男丁组建而成。云林邓氏以邓雱为首,利用官方允许民间义兵勤王的机会,以自己在族群中的号召力,积极倡导同宗的族人成立“忠义社”,开始邓氏义兵组建的目的比较单纯,只为结寨自保,以防变乱。傅坊傅氏以傅安潜为中心,创立傅氏义社,与邓氏义社相呼应,二社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抵御土匪袭扰、保障地方局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以后抵抗金兵侵入江西地区积累了军事经验:
  邓雱,字子泽,先世于五代时,由鄱阳徙居金溪之云林。宋靖康间,诸道云扰,雱沈毅,膂力绝伦,好孙、吴兵法,散家财养士,奇材剑客多归之。邑有亡命报仇者,啸聚四境,有司不能治。雱次第歼其首,散其党,有司以闻。建炎元年(1127),赐诸路强壮巡社,名为“忠义巡社”,专隶安抚司。檄下部使者,命雱为社都统,得兵数千,分部训练,皆成劲旅。邑南有傅安潜者,亦聚子弟里人数百应雱,二族犄角以御金寇。{1}
  傅安潜及其子孙战功不亚于邓氏,傅安潜八十二岁时尚能跃马挽强,其后人傅梯甚至是文武兼备,通过战功积累资历后再转为文职,还原了读书人本色:
  傅安潜,字显夫,傅坊人,建炎间与邓雱同起义社,结寨于韩婆岭。邓保东北,傅保西南,始终功伐,与邓略同。年八十二,奉召入京,犹跃马挥戈,称为矍铄。潜无子,以甥黄根为继。根年十八,救父于重围,安潜没,遗腹子植,根抚之,植长而根归祖,邑人后祀安潜于忠义祠。
  傅梯,安潜后,未详其世次。少英果,既壮,为社统领,绍定三年(1230)闰二月,邓克济防守韩婆寨,梯分备银坑岭,以御闽贼刘四等。十三日,克济于快塘、枫源间大战奏捷,梯会剿有功,授进武校尉,以素习举子业,乞换文资,奉旨补中州文学,梯部将傅必、傅一飞、黄梦龙等,驻枋银坑,捍御追杀,著有劳绩,傅维祺、傅维烈,供馈不乏,各补进勇副将。{2}
  傅坊傅氏与云林邓氏义兵的分工是:邓氏据东北,傅氏据西南,互通声息,同仇敌忾,共同抵御地方土匪与异族侵略者。邓、傅二社义兵从被动防御,到后来主动出击打击入境寇盗,所战皆捷,引起了官方的注意。在官方的支持下,二社义兵开始参与重大军事行动,不仅成为保卫郡城抚州的主力,还多次跨境作战,近则崇仁、安仁(今余江)、贵溪,远至吉安及与福建接壤的建昌。连年用兵,战功赫赫,不仅参战人员得到封赏,而且在平定福建匪患之后,争取到政府承担义兵的饷银、军费支出和后勤保障,军队性质由民兵向标准军事化部队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
  先是,绍定兵兴,戍守非一所,而官粮所给止韩婆寨一军,槐曰:“师不宿饱,兵家所忌。”与兄梅、侄亢首出粟为巨室倡,聚粮以赡戍兵。及寇平,戍罢,以余粮立义仓二所,一于白马之瑞山,一于延福之庄严,仿朱熹社仓法,春散秋敛,以助社内之不给者。当时兵食无匮乏,社丁蒙赒恤皆槐力也。端平间,闽寇陈三枪等跳梁吉、赣,陈煜为江闽三路招讨使,入境首延邓、傅两社,访求将才,持志以正将黄元龙荐,令率兵直抵吉、赣,连破屏风、松子等寨,擒三枪,斩之。余党悉平。元龙,字子英,璜溪人,初为僧,以功授承信郎。理宗以金溪义兵皆自养,至是命官给主将俸月三十余石,参谋、部将月二十余石,每丁日米二升半,郡守刘桄以社兵宣力久,寇既息,疏请各使归业,奉命支犒放散,凡隶社籍者减租赋十二,以示优恤。
  三、邓、傅二社义兵作战实录
  邓氏作为金溪义兵的代表,经过四、五代邓姓子弟一百五十年前仆后继的英勇战斗,时间之长,战功之著,成为南宋军事史上的罕见特例。我们从谢枋得所跋《忠义传》可以知道,《忠义传》记述的是自建炎元年至咸淳九年(1127-1273)期间,近一百五十余年邓氏“忠义社”举义用武、保障地方的功绩,尽管该书早已失传,但主要内容还是被地方史志收录,大体保存了该书内容,可知谢叠山前后二文所言不虚:
  二年(建炎二年,1128)正月,少保杨次山军叛,寇郡城,郡守檄雱解围,雱与贼血战抚城之南,安潜赴之,斩首千五百九级,夺其良马劲弩。四月,余党桂中立寇饶州,雱被檄解围,擒中立,斩之。三年(1129)六月,叛将苗傅余党围建昌城,几不守。雱整众南趋,贼谍知锋锐,骇愕宵遁。十一月,金兵犯郡城,雱夜进兵歼其酋数人,乘胜追杀,郡城以全。四年(1130)正月,贼首杨惟忠围郡城,宪使被旨募兵无应者,雱秣厉士马,进战,俘惟忠,斩其将庞正而还。五月,妖贼王九二等掠上清,围贵溪甚急,江东帅檄雱往救,命安潜设伏龙虎山侧,锋交,伏发,贼众大溃。斩首五百级,溺死者无算。十一月,虔寇李端仁围宜黄,宪使檄雱擒之。绍兴元年(1131)七月,又檄雱追剿剧寇潘逵等,雱倍道兼行,遇贼于仙岩,兵少衂,雱敛众分两翼以进,贼大败,斩首七百二级。逵又率余党犯本邑,雱遣精锐追败之于上幕之阿。二年(1132)三月,叛军贾大等乱于崇仁之尧山,雱率众击之,生擒贾大及其徒三十九人。十二月,安仁贼吴十八聚众谋不轨,雱讨擒之,尽歼其党。三年(1133),杨世雄围临川,援绝势危,雱被檄驰至,进兵冲贼阵,贼奔逸,追至南湖,大破之,世雄毙於流矢,斩首七百九十二级。四年(1134)七月,建昌卒刘靖严才等闭城叛,宪使檄雱及安潜往讨,雱遣其子砺持枢密院旗榜往招抚之,贼素詟雱威名,又见砺至,诚即释甲罗拜,斩悍贼李武等七人,一军安堵。主将阎皋攘其功,仅授承节郎,巡检。虔寇齐述等乱吉安,五年(1135)七月,监司檄雱赴吉安戍守,执其魁,吉民赖以安。是年雱卒。六年(1136),有旨复选金溪忠义都统、雱弟承节郎需,才识胆气与兄等,郡守即以需应诏。三十一年(1161)金主亮南侵,诏需率义兵人援,且命郡守奖激以行,会亮死,有诏止之。   淳熙二年(1175),湖东茶寇为乱,江西帅知金溪义兵屡立奇功,令邑令更选可充都统者,举需中子煜。时吉寇姜大老聚众扰庐陵,煜被郡檄提兵赴之,大老宵遁。宰相周必大荐煜于朝,未及用而卒。
  开禧三年(1207),有旨申饬金溪义兵选求忠义邓氏子孙以统其众。煜子槐有父风,轻财礼士,好谋能断,邑令荐于部使,槐以族兄时昇、长坚以统领让之,且推其兄宏祖为之副,遂以槐参谋军事,三人协心专练什伍相维、部队连络,得劲兵五千,以卫湖东。
  嘉定三年(1210),峒寇李元厉扰吉、赣,部使檄时昇等往剿,贼望见义兵旗号,即溃。官兵夹击,擒元厉斩之。
  绍定三年(1230)正月,闽贼刘四等犯崇仁、宜黄、乐安,部使以时昇年逾九十,不任鞍马,廉知其子克济、孙持志皆有智略,遂令克济领兵事,援抚城,以持志副之,戍韩婆寨。闰二月,贼以军中更都统,且力分,悉众分道来袭,一由泸溪至马鞍,攻豪猪岭;一由黄岑攻排墩,一由高陂至火原,一由白玕攻板桥,一由潘家磜窥快塘,乘虚突犯本寨独背受敌,井里郡不逞皆懽哗谋应贼。持志乃椎牛酾酒,誓众激以忠义驰告摄县事黄必大收系叛民,必大立枭其魁於市,乱少定。越五日,持志分遣敢死士潜袭贼营,擒贼谍黎小八等斩之。时贼势愈张,邑大怖,星驰告急於郡,请发回义兵。庚午,克济领戍城之兵归援,与持志合兵,威大振。庚辰黎明,克济、持志两军由黄狮流、上板桥分袭贼阵之北,又分兵由韩婆入丰源,设伏快塘,以遏归路。布置既定,乃鸣鼓进击,自辰至酉血战数十合,贼大败,僵尸蔽野,馘贼首千,刘四、刘五等生擒贼将李新城、王大尉等,夺回所掠士女数千,获五花骏马一,牛羊五百余,辎重兵器不可胜数,上功于朝,理宗大悦,以都统时昇有运筹之功,授迪功郎,其诰辞曰:“盗逼金溪,尔年笃老方安于而家,乃能率其子弟整其部伍,供其赀粮,全获湖东之郡爰授文阶,以示光宠。命甫下而时昇已殁。统领克济、副统持志、监守槐并授进武校尉,正将黄元龙授进勇副尉。”是役也,傅都统梯亦有劳焉。其后仓使黄炳以邓社偏禆未尽受赏,于是以参谋傅子贤、上官从龙、书记李芳被郡文学;部将李雄飞、上官谦、邓震、邓昌宗、彭寿勋、葛宗允、李必胜、邓埙、胡南、涂安国并补进武校违法。克济遇皇太后庆寿恩,转承信郎,卒,仓使以持志升正统领,其子诠副之。持志静重不乐仕进,槐终吉州永和监镇。其子显子世袭监守职。
  景定元年(1260),元兵破临江、瑞州,洪、抚诸郡皆大震恐,持志子卓,字子立,端愿知书,继为都统,檄守抚城,卓提所部精兵二千赴敌,元兵知有备,遂不至。次年(1261),信州谢枋得以两淮宣抚使赵葵檄,给钱粟募民兵守御,因说邓、傅二社及诸大家协力。卓率兵助之,宣阃上卓功,授进武校尉。咸淳九年(1273),襄樊陷,国步日蹙,卓率众再戍抚城,居同燥湿,食同甘苦,得疾或劝卓归,卓曰:“在戍虽病不病归家,虽安不安及亟。”始舁返,翼日卒。元观、立志、希颜,皆雱族也。元观,字云夫,咸淳元年(1265)进士,为江西提点刑狱,淳祐间尝以太学生叩阍言事,不报。立志字信甫,尝辑先烈著《精忠录》,谢枋得为之跋。希颜,咸淳八年(1272)以辞赋贡礼部,袭为统领,元兵平江南,罢统领,以希颜为巡检。已而并罢其社,授希颜丽水尉。后以吉安路同知吉水州事致仕。其后有邓谅、邓思诚诸人,捍卫乡邑,能世其绩。{1}
  由上述史料可知,邓、傅二姓义社民兵组织,是活跃在两宋时期江西东部地区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它以家族成员为主要兵源,以世袭的武官阶层为核心,作为正规军的重要补充力量,通过长期军事实践和重大牺牲,逐步取得政治、军事和社会地位。他们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浓重的地方色彩,在民族战争中支持并参与过谢叠山等人组织的重要军事行动。
  邓、傅二社义兵的长期存在,为维护地方稳定、肃清省内匪患和抗击外族侵略起到过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宋代政治与军事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责任编辑:吴启琳)
其他文献
[摘要]明清时期,南方山区经济发展较为显著,地处赣西北的武宁县,有大量湖北、闽、粤流民进入。随着山区的进一步开发,山货渐丰。在这种背景下,山货运销的路线成了山区人们争夺的焦点。与此相应,山货运销路线的控制与管理亦发生着变化。通过这些改变,我们或能洞悉武宁山区开发的脉络,从一定意义上说,山区开发是山货运销路线变化的推动力,而这些变化从一个侧面又可以折射出山区开发的进程,山区开发与山货运销路线的控制与
通过对川产柴胡药材中5种微量元素的定量分析,评价微量元素与柴胡药材功效之间的关系。采用微波消解法消解柴胡样品,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钙、铁、铜、锌、镁的含量。该方法
<正>一、我国金融精准扶贫的具体实践近几年,我国在扶贫工作模式上创新推出项目直贷、资金互助、"银行+企业+贫困户"等金融精准扶贫模式。本文选取目前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并
自五代以来,刘知远从一个历史人物逐渐演变为文学形象,进而成为戏曲舞台上的著名角色。以历史与文学的双重分析可知,在北宋时期“华夷之辨”和文化昌盛的背景下,经刘知远的后人建
目的:探讨成人先天性巨输尿管症的病因、病理、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2例成人先天性巨输尿管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2例14侧成人先天性巨输尿管,其中左侧8例,右侧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我们高校英语教学的重内容之一,文化负迁移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重因素。通过对高校英语教学中文化负迁移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在文化负迁移理论视阈下,探
涂料防腐蚀是材料防腐蚀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涂料与涂装技术课程的特点和专业对需求,作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和研究,对涂料与涂装技术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双语教学及考
本文对当前高校人事档案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以科学发展的角度对高校人事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并对高校人事档案工作提出了一些设想。
患者,男,40岁。发作性头晕、心悸、胸闷15年,发作期间多次测血压均在正常范围,心率最高达160次/min。体检未见异常。B超检查示左肾上腺占位性病变。CT平扫见左肾上腺一肿块影,大小
患者,男,44岁.因持续性腰痛1周于2002年9月23日入院.既往有乙肝病史,平素吸烟、饮酒.体检:体温37.1℃;血压140/80 mmHg(1 mmHg=0.133 kPa);心肺无异常;腹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