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入 层层去蔽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ju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引导式课堂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该理论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和老师、学习伙伴协作,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进行会话,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古典诗词“言不尽意”的特点对学生准确把握文本造成了“遮蔽”,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模式,由教师预设,学生自主提出和课堂随机生成的问题构成课堂主线,针对问题建构课堂会话,使学生真正参与课堂,从而实现认知上的“去蔽”,拥有真切的获得感。
  中国古典诗词语言具有独特的话语模式,具体表现为“言不尽意”,语意“含混”,富于张力,对学生把握文本造成了遮蔽,因此,如何启发学生创造性地体会作品的言外之意显得尤其重要。
  本次公开课以欧阳修的《蝶恋花》为课题,该词题材上属于闺怨词,闺怨词专门用来表现古代妇女的生活和情感,但基于女性的特定身份与地位,经由种种性别的置换与移情之后,闺怨词也成为了文人士大夫们展现情感、志意和怀抱的符号或媒介。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女性生活情感和别有寄托两个层面的把握都存在障碍,所以,我采用了问题引导式课堂模式,让学生在预习时细读本文,提出问题。对学生所提问题加以整理补充,再进行分层,由浅入深分为词意、词情、词象和词心四个层次,以四层问题为主线展开课堂教学。
  一、品读文本,读深词意
  展示学生在预习阶段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小组讨论:①“庭院深深深几许”中连用三个“深”字有什么作用?②“杨柳堆烟”为何不用“笼”?有何区别?③“门掩黄昏”句中,黄昏掩门的细节有何深意?④“无计留春住”句中什么是“留春住”?
  针对以上问题,学生对影响词义理解的几个关键点进行了分组合作会话。会话的过程和结论精彩纷呈,呈现如下:有学生认为“深”字连用,就像电影中的景深镜头,把女子所处的大的时空背景做了模糊化处理,仅仅突出强调了一座幽深禁闭的庭院,这样就可以营造出幽深而令人压抑的氛围,女子的幽怨和思恋,有了环境的烘托,显得更为真挚动人。
  另一组学生对于动词“堆”的解读也十分独到,他们认为“堆”比“笼”更为沉重,更有体积感,原本的轻盈之物,在心情压抑而感伤的人眼中,也成了压在她心灵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针对“门掩黄昏”的细节所提的问题非常好。黄昏掩门看似一个简单的动作,但却折射出许多深意。既有“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的名句珠玉在前,又有《红楼梦》中黛玉《咏白海棠》诗“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在后,笔者补充了这两首诗词请学生对比阅读。对于词中居于深闺的女子来说,掩门是一种压抑,一种矜持,一种哀而不伤。相较之下,黛玉的半掩门,更彰显了她那种追求自由和爱的真率气度。
  最后,学生会话后认为“留春住”意为“留春同住”。由自然的春天联想到女子生命的青春年华,她本能地渴望留住春天,也留住自己的芳华,却无奈又无计,该是多么的凄苦啊!其中一位学生的总结发言非常有韵味:“风雨乱红春将逝,红颜易老难留驻。”
  在这一课堂环节中,通过提出问题,课堂讨论会话,解决问题,诗词互解,学生对《蝶恋花》实现了词意上的“去蔽”。
  二、细读文本,读深词情
  从学生预习提出的三个问题开始,探究该词的情感内涵。①词的上片开头为何特写女子居处?②“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用典故表达了什么感情?③“泪眼问花花不语”句中,思妇为什么要问花?可能问了什么问题呢?这是三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以此为契机进行充分而深入的课堂对话,可使学生准确把握词中女主人公的情感。
  词的上片开头详写女子的居所环境十分幽雅宁静,这种写法和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上片开头的写法可以形成类比,温词同样花费很多笔墨细细描摹女子的居处装饰、妆发、衣着,以突出其雍容典雅和精致,这种写法的目的,引用词学大家叶嘉莹先生的观点,可以解读为一种“修容自饰,爱美要好”的自觉追求。女子的端庄雅致,与她的哀伤自怜形成鲜明对照,彰显了含蓄温厚的古典诗学传统。试想,一个哭天抢地、涕泗横流的女人,与一个端庄幽洁、矜重自持的女子,谁的哀伤更深沉,更能叩动读者的心弦,给人以回味呢?
  问题二针对典故发问,学生的交流非常丰富精彩。比如有学生认为,古代男女不平等,男子的世界是外放的,在很多方面包括情感上有着极为开放的选择空间,而女子的生存空间则苛刻而逼仄。章台路的典故,含蓄地道出女子情感方面逼仄的处境,她被冷落,被辜负,却只能以“登高楼而望”的被动姿态,等待着命运的拨弄。这其中蕴藏的深重哀伤和无奈,藉由典故道出,含蓄而蕴藉。
  针对第三个问题的谈论很热烈,学生做出各种猜测:大概是问自己身世为何如此悲惨;或问春天为何匆匆而逝,不停留怜悯自己;或问男子为何久出不归薄情至此。在“代入”进行心理解读的过程中,学生对女主人公情感的理解更为深入。也有学生生发出新问题:女子为什么要去问花?此时笔者进行引导:花能解语,嫣嫣而开,萎萎而谢,仿佛懂人心思。泪眼问花已然可以读出女子的孤寂无告,更何况,花且不语呢!兀自哀伤,兀自泪眼,兀自目送乱红,怎一个“悲”字了得!
  笔者补充金宇澄小说《繁花》语段:“女人觉得,春光已老;男人觉得,春光还早。”“春病与春愁,何事年年有?半为枕前人,半为花间酒。”从古到今,太阳底下无新事,从文学作品中读出的情感内核能产生共振。
  三、同类归纳,读深词象
  引导学生回顾苏教版必修四“词别是一家”版块,选取晏殊的一首闺怨词《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该词为闺怨词经典,请问经典在何处?有的学生回答经典在意象,有的学生认为经典在人物动作,有的学生说經典在环境描写等,笔者认为都有道理,但最经典之处乃在意象。通过梳理词中意象可以明确,闺怨词的意象具有鲜明的女性特质,轻柔、灵动、易感伤,风花雪月,处处含情。下面再以2012年江苏省高考诗歌鉴赏真题为例,加深学生对闺怨词作品意象的认识。   温庭筠《梦江南》: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抛出预设问题:该词的经典意象有哪些?学生梳理出“天涯”“山月”“水风”“落花”“碧云”等,由学生判断以上意象是否透露出女性特质,进而判定这是一首闺怨词。
  由个及类,由特性到共性,通过预设问题,回顾教材,链接高考真题的方式,最终将《蝶恋花》的学习引向同类题材的诗词特征及赏析技巧,实现词象层面的“去蔽”。
  四、参读诗评,读深词心
  在导入中已简介过,部分闺怨词实际别有寄托,是为男性词人的代言体。对于欧阳修的这首词,前人研究中也不乏类似观点,笔者向学生补充了相关词评诗话著作中对《蝶恋花》的点评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探究作者在词中寄托的幽人怀抱。
  预设两个问题进行引导:①联想到欧阳修的生平经历,下片“雨横风狂”有无象征意味?②这首词有没有“小题大做”,抒发词人心中的弦外之音?
  补充前人词评诗话作品中对该词的点评:
  黄蓼园曰:首阙因杨柳烟多,若帘幕之重重也,庭院之深以此,即下句章台不见亦以此。总以见柳絮之迷人,加之雨横风狂,即拟闭门,而春已去矣,不见乱红之尽飞乎!语意如此。通首抵斥,看来必有所指。第词旨浓丽,即不明所指,自是一手好词。(《蓼园词评》)
  张惠言曰:“庭院深深”,闺中既以邃远也。“楼高不见”,哲王又不寐也。“章台”,“游冶”,小人之径。“雨横风狂”,政令暴急也。“乱红飞去”,斥逐者非一人而已。殆为韩、范作乎。(《张惠言论词》)(“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寐。”见屈原《离骚》。韩、范,指庆历新政之代表人物韩琦、范仲淹。)
  学生思考讨论后认为,如果说黄蓼园的观点还比较朦胧暧昧,只是在闺怨伤怀之外指出另一种可能的解读方向,那么张惠言的观点就十分篤定了。不能排除作者欧阳修在词中寄托了政治失意,志士不遇之悲,并且这种寄托手法继承了屈原《离骚》“香草美人”之传统,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在课堂最后,学生经由课堂会话得出结论,这首词既是伤春抒怀之作,但它所表达的女子迟暮之哀、被弃之悲,也可以延伸到作者借以抒发自我,因政治遭遇抒发感慨,而词在意旨上的歧义也增加了它的艺术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乐余高级中学(215621)
其他文献
在人类历史风云激荡、苦难深重的20世纪初期,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为艺术家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分别作传(合称《名人传》)。在这三部传记中,作者没有对艺术家的生平做详细的叙述,也没有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着力刻画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罗曼·罗兰称三位艺术家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品格和担负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为我们谱写了一曲英雄的交响曲
期刊
苏东坡在中国辉煌的文学史上书写下极为灿烂的一页,其后的千余年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而苏东坡本人在北宋的政坛上却远不如在文学史上那么辉煌灿烂。他像一片漂在波谷浪峰里的树叶,一会儿被埋在谷底,一会儿又被抛上浪尖。王安石变法,他提出反对意见,被贬官;司马光废除新法,他反对全盘否定,又被贬官。遭贬官的他早已处变不惊,安之若素了。而且,每次贬官,都是他诗文才华的一次集中的喷涌。他给后人留下了一篇篇传世佳作。
期刊
11岁的儿子动辄挑剔我的不是,每写一篇文章,他都要先抢去读,像个小大人似的发一通议论,不疼不痒,嘻嘻哈哈。可他自己的作文却“头不像头,尾不像尾”,甚或“身子”都难见。他说,这叫“苗条”作文,头小,身子细,腿长……酷着呢!  你瞧,现在的小男孩出口多么张扬时尚,我们这一代人简直不明白他们到底在想什么。  儿子的班主任姓陈,很年轻的一位女教师,每次接儿子都能见到她,笑脸灿若桃花。有天不一样了。这天,陈
期刊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和实践一样,一直以来都被视作是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之一。而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类文章,怎样才能准确、迅速地从中获取对我们有益的信息呢?听听“名师”是怎么说的吧!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邀请三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就常见文体的阅读对同学们进行专项指导。  亲爱的读者朋友,千万不要错过噢,“名师在线”可是专为你开通的。  主持人:雨 田  记叙文的阅读,既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又有主观的思考
期刊
肯尼爷爷让三个小孩帮他整理修理间,他打算扔掉几个贴有“危险”标签的大纸箱,可是纸箱里装的真是一些没有用的零碎杂物吗?箱子里面到底是什么?   “林肯,”迈特敬慕地说,脸上显出真诚和极大的兴趣,那是一个让成年人爱戴和信任的人啊。“你是说他是我们国家曾经有过的最好的总统?”  “非常正确,”老人大声说,“如果林肯在内战的时候没有当总统,我们的国家很可能就会一分为二,我们现在就会住
期刊
散文是高中阅读教学的难点,但关于散文解读的理论知识却不多。因此,在散文教学中总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教学内容浮于表面,只讲文本,忽略对文本深层次的解读,比如作者的情感;也有的散文阅读课抛掉了课本,大讲特讲“外在的言说对象”;更有甚者对文本进行了所谓的“现代化解读”,比如认为《背影》中的父亲爬过月台的行为是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怎样才能在散文阅读教学中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我做了以下思考。  一、裸读
期刊
在当前新课标已经出台,而相关配套教材还未呈现的情况下,笔者在高中阅读教学中尝试参照新课标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相关理念,在现有教材文本中进行探索实践。在此以《葡萄月令》的教学活动为例,谈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以任务驱动互文阅读这一过程中的尝试和体会。全文展现出作者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态度,表现出文人的灵性和雅致的情趣。因此,教学目标确定为:学习本文的结构;品味语言特点;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此课例属于指向单
期刊
安徽省高考语文在2006年开始自主命题至今的10年中,只有2007年文言文的选文是游记类文本,其余的9年,均为人物传记类文本。那么如何准确定位此类文章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实现文言传记阅读的有效教学呢?现以《项羽之死》的教学目标的设计过程为例,谈一下个人见解。  一、忽略文体特点不可取  《项羽之死》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选文,本单元教材
期刊
“浴缸里的鸟儿需要我照顾;我的朋友需要我打第三垒,想要我和他们一起开始新的冒险历程。”小作者布鲁克·罗杰斯在救助了一只鸬鹚之后,第一次感受到了别人对自己的需要。人活着,如果能时时感到并满足来自他人的需要,这样的生命也许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  主持人:雨 田  大约8岁的时候,我去和住在海边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因为以前从未见过海,所以那时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黄昏时分我们驶入车行道,我看见房子后面有
期刊
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師要基于创新视角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优化,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将语文的学科特点充分体现出来,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涉及到教学内容安排、问题设计、文本理解、教学内容等多个因素,并不是单纯的教学论,也不是纯粹的课程论,而是教学与课程的有机结合。为了确保课堂教学取得预期效果,语文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结合新课改要求不断进行创新。下面笔者以《桃花源记
期刊